香茅(中藥)

香茅(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香茅,中藥名。為禾本科植物香茅Cymbopogon citratus (DC.) Stapf的全草。我國華南、西南、福建、台灣地區有栽培。具有祛風通絡,溫中止痛,止瀉之功效。用於感冒頭身疼痛,風寒濕痹,脘腹冷痛,泄瀉,跌打損傷。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香茅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禾本目
  • :禾本科
  • :香茅屬
  • :香茅
  • 分布區域:我國華南、西南、福建、台灣地區有栽培
  • 採集時間:全年
  • 毒性:無毒
別名,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時間,形態特性,生長環境,藥材性狀,藥理作用,相關論述,附註,

別名

大風茅、檸檬茅、檸檬草、茅草茶、姜巴茅、姜草、香巴茅、香茅草、風茅草、姜巴草。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性溫。

歸經

歸肺、膀胱、胃經。

功效

祛風通絡,溫中止痛,止瀉。

主治

用於感冒頭身疼痛,風寒濕痹,脘腹冷痛,泄瀉,跌打損傷。

相關配伍

1、治風寒濕全身疼痛:香茅0.5kg。煎水洗澡。(《四川中藥志》1960年)
2、治骨節疼痛:茅草茶、石蠟(即辣子青藥)、土荊芥各30g。搗絨加酒少許,炒熱包痛處。
3、治胃痛:茅草茶30g。煎水服。(2-3方出自《貴州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水煎洗或研末敷。

採集時間

全年均可采,洗淨,曬乾。

形態特性

多年生密叢型具香味草本。稈高達2米,粗壯,節下被白色蠟粉。葉鞘無毛,不向外反卷,內面淺綠色;葉舌質厚,長約1毫米;葉片長30-90厘米,寬5-15毫米,頂端長漸尖,平滑或邊緣粗糙。偽圓錐花序具多次複合分枝,長約50厘米,疏散,分枝細長,頂端下垂;佛焰苞長1.5(-2)厘米;總狀花序不等長,具3-4或5-6節,長約1.5厘米;總梗無毛;總狀花序軸節間及小穗柄長2.5-4毫米,邊緣疏生柔毛,頂端膨大或具齒裂。無柄小穗線狀披針形,長5-6毫米,寬約0.7毫米;第一穎背部扁平或下凹成槽,無脈,上部具窄翼,邊緣有短纖毛;第二外稃狹小,長約3毫米,先端具2微齒,無芒或具長約0.2毫米之芒尖。有柄小穗長4.5-5毫米。花果期夏季,少見有開花者。

生長環境

我國華南、西南、福建、台灣地區有栽培。

藥材性狀

全草長可達2m,稈粗壯,節處常被蠟粉。葉片條形,寬約15mm,長可達1m,基部抱莖;兩面粗糙,均呈灰白色;葉鞘光滑;葉舌厚,鱗片狀。全體具檸檬香氣。

藥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抗炎、降壓等作用。
3、抗癌作用。
4、抗誘變作用。
5、對平滑肌的作用。
6、降血糖作用。
7、其他作用,鎮痛,抗線蟲,殺蟎,殺蠅。

相關論述

《廣東中藥》:“祛風消腫。主治頭暈頭風,風疾,鶴膝症,止心痛。”

附註

香茅根亦入藥,用於心氣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