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茅葉

香茅葉

香茅葉禾本科香茅屬學名Cymbopogon)約55種芳香性植物的統稱,為常見的香草之一。因有檸檬香氣,故又被稱為檸檬草。最適種植于海拔50至500米,排水良好之山坡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香茅葉
  • 拉丁學名:Cymbopogon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 :單子葉植物綱 Liliopsida
  • :禾本目 Poales
  • :禾本科 Poaceae
  • :香茅屬 Cymbopogon
特性與用途,台灣香茅發展史,

特性與用途

香茅葉油呈黃褐色,放出特異清爽之香氣。主要用途為煉製香精、人工顏料、及香水之原料。亦可用於驅除蚊蟲侵蝕等之用途。
然中文社會對香茅與檸檬草的定義不嚴謹,西方社會同樣因lemon grass的名稱而造成混淆。香茅主要有,作為食用烹調的C. citratus,以及作為提煉香茅油的C. nardus,兩者同隸屬於Cymbopogon的生物屬,葉子外觀細長類似芒草。C. citratus盛產於東南亞,或以莖幹或粉末的形式出現於調味料市場;C. nardus則由於本身口感不佳,專用於工業提煉精油。坊間偶有紅香茅的名詞出現,是指C. nardus與前者相比較,葉子根部多呈現紅色。
至於另一個容易因名稱而混淆、也用於烹飪的檸檬草,則是學名Pelargonium citrosum,葉子外觀如巴掌的植物。

台灣香茅發展史

1913年(大正二年),日本人岩元清從爪哇移植了一批香茅草到台灣,在苗栗松本農場大量種植成功,開啟台灣香茅草栽植事業。
1950年,台灣的香茅油產量達360公噸,並逐年增加。1951年荷蘭人撤出獨立後的印尼,當地的香茅油產量大受影響,台灣香茅油趁勢堀起,產量居世界第一,苗栗縣產量占全台80%。1964年到達頂峰,年產量為3,600公噸。此後因生產成本增加,外銷逐漸減少,但仍維持每年2,000噸左右。1967年香茅油外銷日本占77%,印度15%,美國2%,印尼2%,其他如西班牙、義大利等國也有少量。
1967年,人工合成的香茅油發明問世,香茅油價格大跌,此後香茅草也就少人種植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