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禾糯

香禾糯

香禾糯, 標準英文譯名為 Kam Rice of China 或 Kam Sweet Rice, 是中國侗族農民在悠久的稻作歷史發展過程中利用侗族地區特殊的水土資源和氣候環境栽培選育並傳承至今的一種特色水稻品系,其蛋白質和人體必需賴氨酸含量都超過一般優質稻米,並具有氣味香醇、糯而不膩、營養豐富、口感極好等特點,素有“一家蒸飯滿寨香”的美譽,被稱為“糯中之王”。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香禾糯
  • 別稱:Kam Rice of China 或 Kam Sweet Rice
  • 分布區域東南亞
  • 稱號:“糯中之王”
概述,相關信息,歷史記載,價值,

概述

侗族是跨國民族,在東南亞的越南和寮國等國均有侗族分布,據相關民族學資料表明,東南亞的侗族也仍然保持著種植香禾糯的特殊農業傳統,但香禾糯品系起源於中國境內而非東南亞這一點則是確鑿無疑的。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已將香禾糯確定為受中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的特色農產品之一。

相關信息

中國侗族農民對於香禾糯的選育保種和生產,有一套獨特的土著農藝知識系統,至今仍然採用稻魚鴨共生的自然農法或天然有機耕作模式栽培香禾糯。在農藝性狀和生物遺傳性狀方面,香禾糯的特性介於秈粳之間,以偏粳者居多,是中國民間稱為“大糯”的糯稻品種類別中一個極為獨特的品系種群。
香禾糯的侗語原名是oux或kgoux,發音類似漢語的“古”或“苟”字;在與外來稻種相區別時,又稱為kgoux gaeml,音“苟更”,直譯過來就是“侗稻”或“侗禾”的意思。根據聯合國倡導的國際上各國一致公認的“名從主人”族名冠名原則,中國侗族因為自稱Kam,發音近似漢字的“乾”或“佄”或“更”,所以國際標準譯名為Kam,Kam People。為此,中國侗族人千百年來培育的香禾糯,在國際學術文獻里被稱為Kam Rice或Kam Sweet Rice,遂成為學者們公認的國際標準譯名。
中文“香禾糯”一名,作為對中國侗族土著稻米品系的漢語意譯稱謂,在民間有廣義和狹義兩種語義。廣義的“香禾糯”包括了侗族地區栽培的所有“禾”類水稻,泛指所有侗族土著水稻品系,而在狹義層次上使用時則僅指侗族土著稻米中最香的若干品種。在貴州都柳江流域侗族地區和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一帶的漢語方言稱謂中,“香禾糯”也常被簡稱為“禾”。
中國香禾糯和它的選育栽培者侗民族一樣,都有著十分古老的歷史淵源。歷史學界和民族學界目前都一致公認,侗族作為中華民族之一員,源於中國古代百越民族集團中的一支。具體而言,據侗族歷史學家張民和侗族民族語言學家龍耀宏等人的翔實考證,侗族乃是由春秋戰國時期百越族團中的“乾越”演變而來的。百越民族是中國最早馴化栽培水稻的民族,迄今為止農業考古發現中年代最古老的稻作遺存所在地江西萬年縣,就是古代“乾越”民族分布的核心地區之一。

歷史記載

據侗族民間史詩和有關史志文獻記載,中國侗族香禾糯稻作和稻魚鴨共生的傳統生態農藝至少已有上千年的悠久歷史,這一特種水稻品系曾在侗族聚居的湘黔桂三省區毗鄰地區都廣泛種植。後來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外來品種特別是雜交水稻的推廣, 更由於該品系所依賴的自然農法在化工型農業發展的大背景下難以為繼,香禾糯種植區域逐步萎縮,品種日益劇減,到了瀕危絕種的邊緣。據地方農史專家研究,迄至民國初年僅廣西三江一縣就至少保有數百種各具特色的香禾糯品種,目前三江還倖存下來的品種僅剩十數種。在歷史上曾經普遍種植為主食的湖南通道靖州新晃等侗族地區,香禾糯品種已經基本絕滅。貴州清水江流域天柱錦屏劍河等縣和都柳江流域的黎平從江榕江等縣侗族地區,直至清朝末年仍都是主栽“禾”的地區,各類品種有上千種之多,而時至今日只有黎平、從江、榕江、錦屏等縣的極少數侗族村寨保持傳承,倖存的品種總共也不過二十餘種了。

價值

近年來,中國香禾糯的重要生態農業價值和嚴重瀕危的狀態已經引起了有關地方政府和農業科技界的高度重視,對香禾糯的保護開發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措施,使中國多民族國家裡這一古老的少數民族農業智慧結晶正在重獲新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