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於1995年3月正式成立,為香港首個由影評人組成的文化組織,亦為國際影評人聯盟(FIPRESCI)成員之一。學會宗旨是團結志同道合的影評人,維護電影評論的獨立自主性,從文化和藝術的評論角度推動香港電影,對香港電影的成就作出肯定評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 外文名:Hong Kong Film Critics Society
  • 所屬機構:國際影評人聯盟(FIPRESCI)
  • 所在地區:香港
簡介,學會目標,推廣合作,學會聚會,會員,資深電影人,電影刊物主管,影評人,電影中心負責人,文學創作者,專業人士,電影研究者,歷屆學會大獎,2011年第18屆,2010年第17屆,2009年第16屆,2008年第15屆,2007年第14屆,2006年第13屆,2005年第12屆,2004年第11屆,2003年第10屆,2002年第09屆,2001年第08屆,2000年第07屆,1999年第06屆,1998年第05屆,1997年第04屆,1996年第03屆,1995年第02屆,1994年第01屆,

簡介

學會目標

一直以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通過出版、舉辦講座、放映會及座談會等,在文化藝術普及教育上已立下不少佳績,除繼續這方面已建立了相當基礎的工作外,因應社會情況及當下契機,學會於未來一年在電影文化藝術教育上加強力度,針對特定對象推行重點計畫,是刻下的當務之急;尤其在現今的視覺文化年代,年輕人大量接收影像,青少年電影教育意義任道重遠。

推廣合作

學會一直致力推廣香港電影欣賞及評論,年來跟不同機構合作,舉辦過多次電影導賞和講座,例如於2002-2003年與康文署合作舉辦了「名片巡迴放映」,另外又設計及舉辦「世界經典電影課程」;今年學會更得到利希慎基金資助,與香港電影資料館合辦「中學生電影教育計畫」,由2004年的10月至2005年的5月,有超過六間中學參與,讓學生了解香港電影和社會變遷的關係。

學會聚會

自2003年9月,學會的會員每月首個星期日都會在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KUBRICK書店,舉行「90分鐘純沙龍」的聚會,讓電影評論人和到場的影迷影痴盡情分享,開拓電影文化論述空間。另外,學會與香港國際電影節合辦的「CIA電影三面睇」,則繼續成為港片工業人、影評人和觀眾的分享對話平台。而學會每年又會參與「牛棚書展」,不但售賣本會出版的刊物及會員的著作,同時又會舉行講座及沙龍交流會,加強與讀者的交流。
這些年來,學會努力提高電影評論的水平,促進電影文化的交流,關注政府有關文化和電影藝術方面的政策,出版了二十一種著作,包括每年的《香港電影回顧》、《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王家衛的映畫世界》等。

會員

資深電影人

羅卡:資深電影文化工作者。曾任十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專題策劃。
羅維明:多媒介創作人。前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電視台編導、《電影雙周刊》總編輯、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著有影評集《電影神話》、《電影文章》等。
李焯桃:影評人,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藝術總監。曾任《電影雙周刊》總編輯,香港國際電影節節目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歷任柏林影展、溫哥華、鹿特丹及釜山電影節,以至台北金馬獎及香港電影金像獎評審。著有《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筆記》、《觀逆集》、《淋漓影像館》等影評結集共八冊。近年編有《香港電影七九─八九》、《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及《小津安二郎百年紀念展》特刊等。
黎肖嫻:紐約大學電影研究系博士候選人。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助理教授。
黃愛玲:電影文化人。曾編《詩人導演 ─ 費穆》及出版文集《戲緣》。現為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

電影刊物主管

林錦波:曾任《PC home》副出版人及總編輯、《電影雙周刊》、《越界》、《東周刊》編輯,、S-team Production 出版總監及《星島日報》採訪主任。從事電影及科網評論工作。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董事及理事。
黃淑嫻: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編輯部主管,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博士,現為日本東京大學中文系訪問研究員。著有《女性書寫_電影與文學》。
列孚:香港資深影評人。曾任《南國電影》編輯;《中外影畫》半月刊創辦人兼總編輯;《影藝》半月刊總編輯。著有《指點十年》及《中國大陸電影綜評》。
舒明:在1965年開始發表影評,對歐洲電影和亞洲電影特別關注。著有《日本電影風貌》(台北,聯合文學,1995)、《平成年代的日本電影》(2007)。
張建德:影評人及作家,著有英國電影協會出版之《香港電影─額外的層面》一書,曾為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英文編輯。
朗天:曾任職報館,現為評論及創作人,文化策劃。著作有《基督教之貧乏》、《人喜歡被騙》、《後虛無年代》、《後九七與香港電影》等。主編作品有2000年、2002年及2003年《香港電影回顧》。現屆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影評人

蒲鋒:影評人,前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曾在《星島晚報》、《現代日報》、《星島日報》、《經濟日報》、《快報》、《明報》及《電影雙周刊》發表影評。現為《信報》撰寫影評專欄。曾主編《1997香港電影回顧》及《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及為《世紀回眸 ─ 中華電影經典展》中文編輯。
龐奴:原名李照興,曾任報章編輯、記者、香港國際電影節編輯。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傳播藝術系畢業。擅寫電影評論、城市現象及流行文化等各種文化觀察。主編作品包括《香港101》、《裙情洶湧》、《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及《上海101》。個人作品有《男人那東西》、《香港酷酷》及《香港後摩登》。
張偉雄: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現屆副會長,自稱電影作者,由評論至劇本,著有《低空飛行》。1997年開始獨立電影創作,導演作品包括《月未老》(1997)、《惑星軌跡》(2000)及《太陽無知》﹙2003﹚。
小敏: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中、英文編輯。於《明報》、《信報》、《星島日報》、《聯合報》、《Cosmopolitan》等媒介撰寫和電影有關的文章,並於《黃巴士》發表短篇故事。編劇作品包括香港電台的《尋人記》(1995)、《納清風》(1996)、《我家貓兒 — 龍貓是不是貓?》(1996) 、《身壯力健》(1997)、《肥May 正傳》(1998)及《波記開鎖》(2000)。文字作品有《我的貓故事》(2003)。於2003年創辦書節及傳訊活動公司藍藍的天。

電影中心負責人

趙嘉薇:曾任百老匯電影中心助理總監、香港國際電影節出版統籌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經理兼理事。現於香港電影數據館擔任編輯。
何思穎:往返於香港及德州侯斯頓的作家。曾任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英文編輯。現任香港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林超榮:現任自由撰稿人、香港電台《頭條新聞》節目主持及電影編劇。曾任無線電視高級編劇,後來加入亞洲電視擔任編劇審閱,其後晉升為電視監製。小說著作包括《男人的做和女人的愛》、《笑里情懷總是痴》、《頭條新聞小小說》及《人細鬼大》。
鳳毛:原名張鳳麟,畢業於中文大學及研究院課程,後遠赴法國索邦大學完成博士預備課程。為香港大學比較 文學系 博士。現任教於香港理工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課程包括:中國藝術及設計、電影等。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及香港影評人協會會員,影評散見於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的網頁,及大專院校出版的電影論文集。
賓尼:原名李耀榮,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後負笈英國史坦福郡大學進修,為傳媒及文化研究碩士。曾出任TVB「娛樂 + 生活文化」副總編輯,現為雜誌編輯、自由寫作人,文章散見於學會網頁及報章雜誌,並參與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多部電影書籍的文章撰寫,個人著作有《The Y2K Hero – Bruce Lee》(2001)。
皮亞:獨立電影人,明報電影版策劃。香港中文大學碩士,曾赴紐約大學進修電影製作,導演作品有《人造色素》(2002)及《我是貓》(2004)。編劇作品有《17歲的夏天》(2005),《人在江湖》(2006),《阿飛》(2006)。

文學創作者

潘國靈:文學作家、文化評論人,大學兼任講師。文章發表於中港台媒體如廣州《城市畫報》、《深圳商報》、台北《誠品好讀》、《明報》、《經濟日報》、《號外》等報章雜誌。主編《銀河映像,難以想像》、《王家衛的映畫世界》,個人作品有小說集《失落園》、《病忘書》、《傷城記》、城市論集《城市學》等。曾獲第七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推薦獎、中文文學創作獎季軍及優異獎、青年文學獎小說高級組冠軍等獎項。曾擔任青年文學獎評判、香港電影金像獎專業評審、國際影評人聯盟獎(FIPRESCI)評審等。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會員。
登徒:原名單志民。影評散見於《越界》、《信報》、《電影雙周刊》、《經濟日報》、《明報周刊》。現為《經濟日報》副刊電影版編輯,並為香港電台主持影評節目。曾主編《1996香港電影回顧》,又代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負責「CIA 三面睇」放映研討節目。
湯禎兆:香港影評人及作家,專注於電影及日本研究。近著有日本電影研究《講演日本映畫》(2003)、香港文化論集《雜踏香港》(2004)及日本AV研究《AV現場》(2005)。香港電影研究《香港電影血與骨》(2006)。

專業人士

馮若芷:多倫多大學畢業,主修電影研究。曾任多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助理編輯,以及商業電台《好聲好戲》電影節目主持人。現為專業翻譯及影評人。
徐寬:美國哈佛大學碩士。曾任職亞洲電視國際台,香港電訊互動電視及電訊盈科內容策劃。現任職寰亞電影製作部。
黃志輝: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畢業,獨立錄像藝術及視覺藝術創作人,錄像太奇創會成員。曾任《越界》雜誌美術總監;設計及製作《低空飛行》、《從新浪潮至後現代》及《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等書。
黃國兆:資深影評人,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策劃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
王勛:現職編劇及影評人。生於香港,於九十年代開始撰寫影評。曾任職記者以及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電影科助教,現為自由撰稿人。
劉蘭:當過電影編劇,超過十年的周刊記者及編輯。影評主要見於《東周刊》,《東方新地》,及電影評論學會的年度文集。除了影評之外,還以不同筆名發表雜文,小說及兒童文學等。
葉月瑜:香港浸會大學電影電視系助理教授,著有《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
劉曼久:曾任報章記者及電影網站主編,現從事影評、文字及影像創作。
游靜:香港大學英文及比較文學學士、紐約社會研究新校大學媒體系碩士、倫敦大學皇家可羅威學院媒體藝術系博士。曾於加州聖地亞哥校址、紐約視覺藝術學院、密西根大學、倫敦大學等任教,現為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助理教授,為「設計、文化與理論」課程統籌。同時身兼電影及錄像導演、多媒體裝置藝術家、散文作家及詩人,曾為紐約電視台編導及為香港電台電視部特約導演,執導劇情長片《好郁》於國際影展多次獲得肯定。著有文化評論集《另起爐灶》,散文集《裙拉褲甩》,詩集《不可能的家》及電影劇本《好郁》。研究範圍包括電影理論及創作、紀錄片、小眾傳媒、酷兒理論、錄像藝術及飲食文化等。2004年獲洛克菲勒博士後人文學科獎金赴美進行研究。

電影研究者

陳嘉銘:做過廉價兼職講師,教過電影、流行文化等學科。亦曾做過牛棚書院《E+E》雜誌編務工作。作小說、棟篤笑、寫影評、搞文化多年。小說作品包括《野心》(1998)、《去一個沒有人的地方》(1998)、《積木小屋》(2001)及《無故遠遊》(2004)。個人棟篤笑作品有《失業人士請注意Dating the Unemployed》(2002)、《盲俠談戀愛Loving Hong Kong, Being Blind》(2004)及《文化圈血淚史Ka Ming! Stand up! - Perhaps Culture》(2006)。文章多見於明報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網頁。現為澳洲墨爾本大學博士生,研究香港電影工業及夸國合拍電影;亦曾以《Getting lost, culture shock》為題,參加「零五年墨爾本國際喜劇節」棟篤笑比賽,從中觀摩。
清心:影評人、自由寫作人,從事廣告及市務推廣之文字創作。 影評及散文作品見於《都市日報》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出版刊物。
洛楓:原名陳少紅,香港出生;一九八七年取得香港大學文學院學士,並於香港大學修讀哲學碩士。一九九二年赴美國深造,先後取得美國南加州大學東方語言及文化學系文學碩士,及後於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得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新穗》詩刊、《九分壹》詩刊編委、曾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兼任助理講師,現任中文大學中國語文及文學系高級導師。是香港著名詩人、電影評論員,作品以詩、小說及評論為主,作品散見於香港的《香港文學》、《素葉文學》、《詩雙月刊》、《星島日報》、《星島晚報》、《快報》、《越界》、《突破》;台灣的《藍星詩刊》、《創世紀詩刊》、《中華日報》、《當代》、《華人文學雜誌》,以及美國加州洛杉磯《世界日報》等。著作有《世紀末城市:香港的流行文化》﹙文化評論﹚、《盛世邊緣》、《末代童話》(短篇小說)、《距離》(詩集)、《錯失》(詩集)。評論文章收入於《香港文學探賞》、《香港現當代文學探研》、《文學與表演藝術》。學術的研究範圍主要是香港的文化,包括詩、小說、電影、流行音樂等。
家明:原名馮家明,1995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大學時開始寫影評,作品散見於《電影雙周刊》、《信報》、《Amoeba》、《Homenet》、《Magpaper》、台灣的《光點電子報》及《開眼電影E周報》等,1993年至1997年在《年青人周報》撰寫電影專欄。2001年起在青少年中心、百老匯電影中心、藝穗會、大專學院及香港演藝學院等主持電影講座及短期電影課程,題材由電影歷史、電影欣賞、類型電影及新媒體分析等。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理事。
羅展鳳: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專研電影音樂。電影音樂及電影專欄見於《看電影》(上海)、《深圳商報》(深圳),另散見於《電影欣賞》(台灣)、《中華讀書報》(北京)及《香港經濟日報》。著作有《映畫X音樂》,香港三聯書店出版(另附簡體版由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現分別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及香港藝術學院。
呂永佳: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研究生、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獨立文學創作雜誌《月台》編委。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青年文學獎、大學文學獎、城市文學創作獎、浸會大學本科最佳成績獎。
陳志華:自由寫作人、出版團體「廿九幾」成員、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員。曾獲中文文學創作獎及青年文學獎。
蕭恆:早年畢業於商業電台DJ訓練班,其後獲香港大學文學士(比較文學及翻譯)及文學碩士(文學及文化研究)。曾任職港大,負責多個電影及文化活動的統籌與傳訊工作; 2002-04年間於影視及娛樂事務管理處出任電影組行政主任。現職網上影碟及唱片零售商高級編輯,編撰關於電影及音樂的文字,另偶有文章見於報章雜誌。曾與人合著《沙巴翁的城市漫遊》一書及主編《電影花火》文集。
翁子光:影評人,喜文字創作。文章偶見於《AM730》,及雅虎部落格「光明磊落」,現任東亞衛視電影評論節目「光影三人行」主持;編寫及執導舞台劇,今年將推出劇作《三分顏色上大紅》;參與影視製作,剛完成獨立製作《愛欲之港》之故事本。

歷屆學會大獎

2011年第18屆

獎項獲獎
頒獎嘉賓
-
最佳電影
桃姐
最佳導演
姜文《讓子彈飛》
最佳編劇
銀河創作組、歐健兒、黃勁輝《奪命金》
最佳男演員
劉青雲《奪命金》
最佳女演員
葉德嫻《桃姐》
推薦電影七部
《奪命金》
《龍門飛甲》
《大藍湖》
《竊聽風雲2》
《單身男女》
《鴻門宴》
《讓子彈飛》

2010年第17屆

獎項獲獎
頒獎嘉賓
杜琪峯
最佳電影
《打擂台》
最佳導演
蘇照彬《劍雨》
最佳編劇
岸西《月滿軒尼詩》
最佳男演員
泰迪羅賓《打擂台》
最佳女演員
楊千嬅《抱抱俏佳人》
推薦電影七部
《劍雨》
《月滿軒尼詩》
《線人》
《鳳冠情事》
《人間喜劇》
《如夢》
《志明與春嬌》

2009年第16屆

獎項獲獎
頒獎嘉賓
曾志偉莊澄
最佳電影
《音樂人生》
最佳導演
麥兆輝、莊文強《竊聽風雲》
最佳編劇
韋家輝、歐健兒《再生號》
最佳男演員
王學圻《十月圍城》
最佳女演員
惠英紅《心魔》
推薦電影七部
《再生號》
《淚王子》
《竊聽風雲》
《機動部隊—同袍》
《新宿事件》
《明媚時光》
《十月圍城》

2008年第15屆

獎項獲獎
頒獎嘉賓
最佳電影
最佳導演
許鞍華《天水圍的日與夜》
最佳編劇
岸西《親密
最佳男演員
最佳女演員
鮑起靜《天水圍的日與夜》
推薦電影七部
《烈日當空》
《三國之見龍卸甲》
《文雀》
《一個好爸爸》
《證人》
《親密》
《無野之城》

2007年第14屆

獎項獲獎
頒獎嘉賓
關錦鵬
最佳電影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最佳導演
許鞍華《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最佳編劇
韋家輝、歐健兒《神探》
最佳男演員
梁家輝《跟蹤》
最佳女演員
斯琴高娃《姨媽的後現代生活》
推薦電影
《跟蹤》 《投名狀》
《性工作者十日談》
《每當變幻時》
《神探》
《鐵三角》
《門徒》
《C+偵探》

2006年第13屆

獎項獲獎
頒獎嘉賓
最佳電影
《黑社會——以和為貴》
最佳導演
最佳編劇
王晶、鄧特希臥虎
最佳男演員
李連杰《霍元甲》
最佳女演員
鞏俐《滿城盡帶黃金甲》
推薦電影
《臥虎》
《四大天王》
《傷城》
《放逐》
《黑白道》
《霍元甲》
《天行者》
《父子》

2005年第12屆

獎面獲獎
頒獎嘉賓
最佳電影
黑社會
最佳導演
杜琪峯《黑社會》
最佳編劇
王晶《黑白戰場》
最佳男演員
梁家輝《長恨歌
最佳女演員
周迅《如果愛》
推薦電影
《七劍》
《黑白戰場》
《神經俠侶》
《頭文字D》
《殺破狼》
《怪物》
《如果愛》
《長恨歌》

2004年第11屆

獎項獲獎
頒獎嘉賓
最佳電影
《麥兜鳳梨油王子》
最佳導演
爾冬陞《旺角黑夜》
最佳編劇
陳嘉上、鐘繼昌《A1頭條》
最佳男演員
梁朝偉《2046》
最佳女演員
章子怡《2046》
推薦電影
《餃子》
《旺角黑夜》
《柔道龍虎榜》
《功夫》
《愛作戰》
《A1頭條》
《桃色》 《2046》
《大事件》

2003年第10屆

獎項獲獎
頒獎嘉賓
最佳電影
《無間道II》
最佳導演
杜琪峯《PTU
最佳編劇
韋家輝、游乃海、歐健兒、葉天成《大隻佬》
最佳男演員
劉德華《大隻佬》
最佳女演員
張柏芝《大隻佬》
推薦電影
《PTU》
《大隻佬》
《忘不了》
《人民公廁》
《無間道III終極無間》
《大丈夫》
《金雞2》
《黑白森林》
《古宅心慌慌》

2002年第09屆

獎項獲獎
頒獎嘉賓
最佳電影
最佳導演
陳可辛《三更之回家》
最佳編劇
陳果《香港有個荷里活》
最佳男演員
黃秋生《無間道》
最佳女演員
王菲《天下無雙》
推薦電影
《香港有個荷里活》
《無間道》
《嚦咕嚦咕新年財》
《走火槍》
《反收數特遣隊》
《三更之回家》
《異度空間》
《5個嚇鬼的少年》
《見鬼》
《無限復活》
《熱血青年》

2001年第08屆

獎項獲獎
頒獎嘉賓
最佳電影
最佳導演
許鞍華《幽靈人間
最佳編劇
芝See菇Bi《初戀嗱喳面》
最佳男演員
劉青雲《絕世好Bra》
最佳女演員
推薦電影
《幽靈人間》
《男人四十》
《等候董建華發落》
《蜀山傳》
《藍宇》
《麥兜故事》
《暗戰2》 《初戀嗱喳面》

2000年第07屆

獎項獲獎
頒獎嘉賓
最佳電影
最佳導演
王家衛《花樣年華
最佳編劇
陳慶嘉、錢小蕙《江湖告急》
最佳男演員
吳鎮宇《公元2000》
最佳女演員
秦海璐《榴槤飄飄》
特別獎
袁和平《臥虎藏龍》
推薦電影
《無人駕駛》
《臥虎藏龍》
《花樣年華》
《江湖告急》
《朱麗葉與梁山伯》
《孤男寡女》

1999年第06屆

獎項獲獎
頒獎嘉賓
最佳電影
槍火
最佳導演
杜琪峯《槍火》
最佳編劇
鄒凱光、葉偉信、張問《爆裂刑警》
最佳男演員
吳鎮宇《爆裂刑警
最佳女演員
羅蘭《爆裂刑警》
推薦電影
《爆裂刑警》
《細路祥》
《千言萬語》
《目露凶光》
《天上人間》
《暗戰》
《心動》

1998年第05屆

獎項獲獎
最佳電影
最佳導演
杜琪峯《真心英雄》
最佳編劇
司徒錦源、游乃海、周燕嫻《非常突然》
佚名逾時空要愛
最佳男演員
黃秋生《野獸刑警》
最佳女演員
吳君如《古惑仔情義篇之洪興十三妹》
推薦電影
《陰陽路之升棺發財》
《非常突然》
《暗花》
《愈快樂愈墮落》
《去年煙花特別多》
《風雲雄霸天下》
《一生一台戲》
《安娜瑪德蓮娜》
《逾時空要愛》

1997年第04屆

獎項獲獎
最佳電影
最佳導演
陳果《香港製造》
最佳男演員
劉青雲《高度戒備》
最佳女演員
吳倩蓮《半生緣》
推薦電影
《香港製造》
《十萬火急》
《春光乍泄》
《熱血最強》
《半生緣》
《奪舍》
《小倩》
《一個字頭的誕生》
《天地雄心》

1996年第03屆

獎項獲獎
最佳電影
甜蜜蜜
最佳導演
陳可辛《甜蜜蜜》
陳嘉上《飛虎》
最佳編劇
郭偉鐘《旺角風雲》
最佳男演員
吳鎮宇《旺角楂Fit人》
最佳女演員
張曼玉《甜蜜蜜》
推薦電影
《大內密探零零發》
《旺角風雲》
《飛虎》
《去吧!楂Fit人兵團》
《旺角楂Fit人》
《古惑仔3之隻手遮天》
《虎度門》
《天涯海角》

1995年第02屆

獎項獲獎
最佳電影
最佳導演
爾冬陞《烈火戰車》
最佳編劇
技安《大話西遊》﹙上、下集﹚
最佳男演員
周星馳《大話西遊》﹙上、下集﹚
最佳女演員
斯琴高娃《天國逆子
蕭芳芳《女人四十》
推薦電影
《大話西遊》﹙上、下集﹚
《天國逆子》
《烈火戰車》
《墮落天使》
《二月三十》
《刀》
《月黑風高》
《終身大事》

1994年第01屆

獎項獲獎
最佳電影
最佳導演
王家衛《東邪西毒》
最佳編劇
王家衛《東邪西毒》
最佳男演員
張國榮《東邪西毒》
最佳女演員
陳冲《紅玫瑰白玫瑰》
推薦電影
《重慶森林》
《非常偵探》
《運財童子》
《都巿情緣》
《錦繡前程》
《正月十五之一生一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