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活教育(2020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養活教育(2020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養活教育》由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主席聶聖哲所著。該書於2020年06月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養活教育
  • 作者聶聖哲
  • 出版社浙江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6月
  • 頁數:256 頁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33961237 
  • 字數:117千字
  • 印刷時間:2020-06
  • 紙張:100克雙膠
  • 版次:1-1
  • 公版/非公版:非公版
  • 包裝:72本/箱
  • 出品:果麥文化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圖書目錄,精彩書摘,

內容介紹

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主席聶聖哲先生創立了“養活教育思想”。
勞動教育養活教育的入門與初級階段。”——聶聖哲
2到3歲是孩子開始養活教育的好時機。帶領孩子做點點滴滴的事,為大人分擔家務,學習做飯做菜、養花弄草、洗熨衣服,到田野去學種莊稼……
養活教育就是教孩子做不會做的事,逼迫孩子做會做的事(不斷改善),讓孩子從小樹立“誠實、勤勞、有愛心、不走捷徑”的價值觀,儘早獨立,養活自己。

作者介紹

聶聖哲(1965— ),實業家、教育家。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副會長,長江平民教育基金會主席。
1997年創辦德勝(蘇州)洋樓有限公司,2003年創辦德勝—魯班(休寧)木工學校,2008年創辦詫楷執行學院(原名詫楷酒店管理學院)。
2009年提出“養活教育思想”,主張平民家庭一定要培養能生活自理,能養活自己,懂生活、不啃老、不畏困難、積極克服困難的下一代。
聶聖哲於2003年首提“工匠精神”理念,後又提出“中國精造”“瞬間親情論”等理念,引起廣泛的社會反響。

圖書目錄

【緒論】
【思想】
一、父母首先要過養活教育觀念關
二、孩子養活教育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
三、沒有養活教育人生就失去了根基
四、養活教育是其他教育的基礎
五、受過養活教育的孩子有明顯的優勢
六、推行養活教育首先要教育父母
七、對母愛要保持警惕甚至適當批判
八、學做家務是養活教育的開端
九、儘早體驗生活的艱辛和挫折是試穿人生的防彈衣
十、在意別人的存在與不麻煩別人是必備的修養
十一、從小培養瞬間親情讓你有更多的幫助或保障
十二、被迫“做減法”的成長是人生悲劇
十三、人生從起點到終點並不複雜
十四、推行養活教育切不可錯過黃金時段
十五、儘早走向社會,生命更加茁壯
十六、讓我們行動起來推動養活教育
【實踐】
早悟堂的假期家庭學校
詫楷執行學院
蘇州工業園區外國語學校的養活教育實踐
養活教育西南開放學校的探索與力量
德勝—魯班(休寧)木工學校九問
【附錄】
平民教育是美國教育的基本特徵
這位普通媽媽如何培養出兩個耶魯畢業的億萬富豪
一份作廢的規則
養活教育之歌

精彩書摘

序:養活自己,是一切的基礎
教育是一個既複雜又簡單的領域。說它複雜,原因是多重的,有來源於中國傳統文化千百年來對教育的定位與期待;有家族、家庭對教育的諸多不切實際的願景,甚至畸形的期盼;也有略有社會影響的人心血來潮想出來的"創新"方法,給教育帶來的"雜音"干擾。
而要說教育簡單,首先是指要教每一個受教育的人做一個"誠實、勤勞、有愛心、不走捷徑"的真人,
其次是學好專業技能和知識,樹立靠雙手和頭腦立足社會的觀念,將來到社會上做一個快樂、平凡的勞動者。這樣的教育,本質上並不複雜,更談不上高深莫測。
"養活教育思想"是我於2009年提出的。
當初提出"養活教育"這一概念時,我的內心比較忐忑,擔心很多人會覺得這一概念是歷史的倒退。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從靠原始狩獵、物質匱乏的時代,到今天的豐衣足食,特別是近些年移動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讓人們陶醉在一種新時代到來的亢奮中,言談間不是人工智慧就是"詩和遠方",仿佛人類已經再也不屑考慮衣食住行這類"庸俗"問題了。
造成這一假象的社會因素較多,但正在老去的這一到三代家長(出生於1940-1969年)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些家長大約在50歲至80歲之間,嚴格來講是兩代人的年齡範圍,他們基本都有年齡在10歲到40歲左右的子女或孫輩。這些家長,目睹和體驗過中國困難時期的拮据生活,隨著改革開放帶來各種機遇,他們或多或少都有過為後代創造生存條件的機會。在他們的觀念中,不給後代留下幾套房子和數額可觀的存款,就是很不"稱職"的長輩。
這些家長,大部分沒有上過全日制大學。他們那個時代,中國大學屬於精英教育,只有極少數人能上大學。他們眼中這些少數考上大學的人,大都因為讀大學而改變了命運,於是,他們的腦海中形成了一個"真理":一個人只要上了大學,就解決了人生的一切問題。
計畫生育政策曾被嚴苛推行了30餘年,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因為只有一個孩子,所以父母對孩子倍加珍惜,似乎從孩子生下來,一切就要圍繞將來讀一所好大學來設計和實施。還有更極端的,把孩子變成了不食人間煙火的考試機器。
這些父母忽略了一個要素。正因為只有一個孩子,所以家庭還能滿足孩子的讀書和衣食住行;孩子一多,幾個孩子一平均,一般平民家庭是滿足不了的。
現實中,絕大多數孩子的父母,總是在自我欺騙或自我安慰中伴隨著孩子成長。
當孩子呱呱落地,第一聲啼哭傳來,孩子的父母(大部分)都會有一種幻覺:自己的孩子連哭聲都與眾不同,清脆中帶著智慧,堅定地認為這孩子只要捨得培養,將來肯定是上北大清華的料。然而事實上,這往往成了一條不斷摧毀父母和孩子自尊自信的道路:孩子國小畢業的成績表明,上清華北大是沒希望了,
那就退而求其次,只要上985院校就行了;到孩子國中畢業,成績又表明,這個孩子上985院校是沒希望了,那就一定要保證能進入一本院校;到了高二,覺得孩子進入一本院校已經無望,那就定下最後的目標,爭取上個二本院校,再選個好一點的專科保底。
而無論是最終上了清華北大,還是專科院校,孩子的成長過程基本雷同:除了考試,不具備其他能力。不會做飯,不會洗碗,不會洗衣服,更不會做西方流行的各類DIY(手工),因為孩子的家長認為他們不需要從事這么初級、簡單的勞動,也正因此,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沒有給他們提供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
有了這樣的家長,就催生了諸多迎合家長的商家,各種補習班、興趣班,高昂的收費還在其次,浪費了孩子的時間才是致命的。一個不會勞動、四肢沒有經過訓練、不具備生存能力的孩子,長大以後很難適應社會,能力、情商都會出問題。這樣的孩子,年輕的時候可以啃老;35歲左右,生活就會變得艱辛起來,因為父母已經到了退休年齡,資助孩子的能力越來越弱;等到父母去世,他們甚至會無所適從,不知道離開了父母這樣免費的甚至有點自我作賤的"服務員",自己該怎樣活下去。
很多孩子也不是除了考試以外沒學過別的,他們學了鋼琴、小提琴、跆拳道、網球、繪畫、舞蹈……就是沒學過疊被子、洗衣服、燒飯菜、倒茶遞水,更沒有把全家一個月的花銷做過一次次的計畫、最佳化,來實現同樣成本下的生活質量的提升。
我曾與一個美國研究基礎教育的教授閒聊,他的調查結果是:平均來講,一個鋼琴考了十級的孩子,將來如果不從事音樂工作,這一生彈鋼琴的次數不會超過20次。這個數據讓我非常吃驚,一個孩子把鋼琴練到十級,要花掉無窮無盡的時間!如果用來學習疊被子、洗衣服、燒飯菜、倒茶遞水、待人接物、計畫和安頓生活……這個孩子將來的生活將是何等自在,事業也有可能非常的優秀!
有的人對我正在討論的問題非常不屑--都什麼年代了,還去疊被子、洗衣服、燒飯菜、倒茶遞水……這些服務,都可以"買"!雇月嫂,找鐘點工!
那么,我要問你,從哪裡買?從天上買嗎?這些賣的服務,不同樣需要一批人來做嗎?你能保證你的孩子就不在"賣"的行列?你覺得這些油鹽醬醋、鍋碗瓢盆的事情俗氣,自己的孩子必須高大上。那么,我要告訴你,每一個人都要吃喝拉撒睡,都要結婚同房生娃,你怎么知道,你的孩子將來就是買服務的?你的孩子是繼承了巨額遺產?還是特別能掙錢?再說了,你與孩子商量過嗎?你的孩子願意高大上地端著,而不是平凡地生活嗎?
現代社會越來越講究服務交換,拿鍋鏟的和握滑鼠的,都是社會的需要,缺了誰,社會都會出問題。我們受單一的文化價值觀薰陶太久,人分三六九等,業有尊卑貴賤,"學而優則仕"是主流追求。其中的糟粕,我不想過多評說,但當你那雙從小只會敲鍵盤、摸滑鼠、玩手機的手,在現實社會面前變得無用的時候,那個擁有一雙會使菜刀和斧頭的手、能養活自己的人,卻更可能有"詩和遠方"。而那個只會敲鍵盤、摸滑鼠、玩手機的人,極有可能食不果腹,經常要為下一頓飯發愁。
在這個社會上,你首先要生存;只有先生存,你才能起步。至於是否有"詩和遠方",是否能夠"仰望星空",那是只有能生存得很好的人,才可能達到的境界。所以說,養活教育是根本,而其他教育是境界。沒有根本,何談境界?
一個不能自我生存的人,首先是你主動拋棄了社會,然後才是社會拋棄了你。這基本上是一句真理。
最後要說明的是,為了使讀者花最少的時間理解養活教育的精髓,本書字數一刪再刪,表達也力求平實,以求大家都能很快將養活教育思想融入自己的生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