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魚類越冬

養殖魚類越冬

寒冷地區每年較長的結冰期,必須使養殖魚類安全渡過低溫季節的技術。主要方法有止水越冬、流水越冬、網箱越冬和室內越冬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養殖魚類越冬
  • 結冰期:5~6個月
  • 主要方法1:止水越冬
  • 主要方法2:網箱越冬
正文,

正文

內容簡介
使養殖魚類安全渡過低溫季節的技術。
越冬困難 在寒冷地區每年較長的結冰期內(有的長達5~6個月),一些池塘和小型湖泊、水庫中的某些養殖魚類常發生大量死亡現象。中國北方幾省歷年池塘越冬的魚種平均死亡率達20%左右,個別地區甚至高達100%。某些亞熱帶、溫帶地區雖無結冰期或結冰期甚短,但熱帶魚類(如非鯽、鯪等),如遇低溫也會死亡。
養殖魚類在低溫季節死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方面:①缺氧。養殖水域由於被冰層覆蓋,水與大氣隔絕,水中的氧不能從大氣中得到補充;冰層上的積雪使水域中的光照強度下降,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減弱乃至停止,這都會使氧的來源基本斷絕。但水中有機質的分解以及動、植物的呼吸卻繼續消耗氧氣。當溶氧量過低時即引起魚類大量窒息。動、植物的呼吸還使水中二氧化碳濃度逐漸增高,這也會加速魚類死亡。此外,在水體缺氧的情況下所產生的硫化氫,即使微量也會對魚類產生極大危害。②低溫。冰下水溫通常在4℃以下,這時某些養殖魚類基本停食,其生命活動全靠體內貯積的營養物質維持,如魚體瘦弱不僅難以在漫長的結冰期內生存,而且極易感染疾病。0.5℃以下的長期低溫還能凍死某些魚類。 即使在不結凍的水域,某些移殖魚類遇致死程度的低溫時也會死亡。此外,越冬魚類的個體太小、有傷病或水的pH等環境因子不適於魚類生存時也會導致魚類死亡。
越冬方法使養殖魚類安全渡過低溫季節的主要方法有止水越冬、流水越冬、網箱越冬和室內越冬等。
止水越冬即將養殖魚類置於條件適宜的池塘等靜止小水體中越冬,一般在缺乏流水條件的地區使用。供越冬水體的冰下水深以1~2米(冰層達最大厚度時)為宜。投入魚類前應儘量清除過多的水草和水底質表層有機物,並對水體用石灰消毒,以減少越冬期對氧氣的消耗。放養量一般為每立方米水體0.15~0.25千克。放養後對滲漏的魚池定期及時補水,水質要清新,避免注入含硫化氫、過量的鐵及遭污染的水。水體的溶氧量應高於3~4毫克/升,否則即用增氧機或生物方法增氧。生物增氧就是利用某些喜低溫和低光照的浮游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以提供充足的氧。為此要在放養前調節水質,並消滅過多的浮遊動物,放養後及時掃去冰面的雪並適時施肥,以使浮游植物持續生長。採用生物增氧不但節約能源,又可改善水質,單位水體放養量可因而提高至0.5~1千克/米。但如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以致溶氧量達過飽和程度時,會使魚類患氣泡病。
流水越冬利用溫度適合和富含溶氧的水不斷自行注入和排出魚類越冬水體,以使魚類安全越冬。可利用泉水、河水或水庫底層排水等。日常管理中除注意水溫、溶氧外,還應注意注、排的水量不宜過大,否則會使魚過度遊動而導致魚體瘦弱。
網箱越冬選擇溶氧充足、水溫適宜的水庫或湖泊放置網箱,使魚類在沉入水下的網箱中越冬。放養密度視水中溶氧量而定。網箱要設定在溶氧最豐富的水層,並避開冰凍層和生物附著層。
室內越冬在魚池上建塑膠薄膜大棚或玻璃溫室以保溫並利用陽光升溫,使魚類安全越冬。中國南方地區非鯽、鬍子鯰、鯪等熱帶性魚類的越冬可採用此方法。也可採用工廠溫排水和地熱水(溫泉或暖井)提高池水溫度,或用鍋爐或其他加熱器加熱。
為提高越冬魚類的存活率,除採取越冬措施改善環境條件外,放養魚須規格大(如當年的鯉、草魚、鰱、鱅等魚種體長在 10厘米以上)、肥滿度高、健康狀況良好(無病、無傷)。對曾患病的魚在越冬前須進行藥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