餄餎條

餄餎條

餄餎條是一種傳統麵食小吃,流行於河南省。主料是麵粉和食用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餄餎條
  • 英文名:Buckwheatnoodle
  • 主要食材:麵粉,食用鹼
  • 分類:麵食類,豫菜
  • 口味:鹹
飲食文化,製作工具,口感,傳說,演變,

飲食文化

南方人愛吃米,北方人愛吃麵,豫北新鄉處於中原地帶,既是國家優質小麥生產基地中國第一麥的延津小麥,又有聞名全國中國第一米的原陽大米,新鄉人吃米吃麵都有上好原料,可謂是有口福的。吃米飯米好,菜更得好,而麵食則真正是面“當家”,由此盛產優質小麥的新鄉在麵食方面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獲嘉餄餎條就是新鄉麵食里的一道靚麗風景!
獲嘉餄餎條獲嘉餄餎條

製作工具

把麵粉、食用鹼和食鹽按一定的比例和勻,揉成微微發黃的麵團兒,麵團先揉光揉筋道,最好的是揉到麵團攤開來,四周的邊兒都有往裡蜷的感覺,再蒙上籠布擱放起來讓面醒一下,籠布一定要蓋嚴實,否則麵坯兒表面容易皴,做出來的麵條就不好看又不好吃了。醒好的面在案板上再次和勻揉筋道,接著把麵團按需要分成拳頭大小的季子,每個季子約有一碗麵的份量,放在面盆里備用
軋餄餎條時有專門的工具,就叫餄餎床,是一個直徑十五公分左右底端象篩子一樣的圓柱形的鐵管,放入麵團後,用帶著長長的力臂的木頭墩子在上面使勁壓,麵團透過底部的篩子網眼被壓擠成細長條,就是餄餎條了。早已實現機械化,改成電機帶動的了。由於軋餄餎條的面是濕面,不用乾麵撲,所以餄餎床都是支架在大鍋上,直接把面壓到鍋里去,方便又省事。

口感

餄餎條口感強筋道,耐嚼,配料也極其簡單。一鍋高湯,成年累月的熬在火上,每天不斷的往裡續水放肉丁加佐料,湯色亮黃,吃麵的時候,加上青蒜苗段,連湯帶肉的舀一勺子澆上去,蒜苗的清香和著肉香撲鼻而來,吃一口,麵條筋道湯厚味重,令人垂涎三尺。
就像老北京人愛吃豆汁兒一樣,獲嘉人男女老幼都喜歡吃餄餎條。過去人口多的大家庭,擀麵條吃是擀不過來的,都是軋餄餎條。以前曾經有過50多口人在一個鍋里吃飯的年景,飯鍋都端不動,得用滑車,那時中午最常做的就是軋餄餎條吃。60年代,餓殍遍地,缺糧少菜,我們那裡還流行過一陣子吃紅薯面餄餎條。現在這樣的吃法已是難得了。

傳說

關於餄餎條,還有一個悽美的傳說。說是商紂王聽聞蘇護之女蘇妲己相貌奇美,德才俱佳,下詔納其為妃,蘇妲己就由其兄嫂護送前往國都朝歌,途中路經獲嘉,下榻於當地驛館,妲己之嫂頗通玄術,夜觀天象知道會有妖魔不利於妲己,於是下廚用麵粉佐以祛邪鎮災之物作了一碗麵,親自給小姑妲己端過去,走到門口,已經晚了一步,正好看到受女媧之命來穢亂殷商的九尾狐狸精正在吸取妲己的元神,其嫂法力有限,眼睜睜的看著九尾狐狸幻化成妲己模樣,與妲己肉身合二為一,驚恐的說不出話。假妲己笑吟吟的問嫂嫂所端麵食叫何名字,妲己之嫂見天命如此,痛心疾首,只是喃喃道“活啦,活啦……”。獲嘉餄餎條由是留名。流傳到民間的餄餎條雖然用料簡單了許多,不過倒真的是由祛風避寒的功效,尤其是寒冷的冬天,一碗餄餎條會吃得身子暖呼呼的,要是就著大蒜再放點辣椒,保準會讓你吃的通身冒汗,舒舒坦坦。

演變

經過幾千年時間的錘鍊和生活的演變,獲嘉餄餎條因其味道鮮美,好吃不貴,早已經成了獲嘉人愛吃且百吃不厭獨具特色的經典食品,但它作為地方風味小吃,始終沒有登過大賓館、大飯店的大雅之堂,也始終沒有走出獲嘉,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的遺憾。只有走出去,才有弘揚發展光大的機遇和市場,獲嘉已開始有飯店把餄餎條作為主食,餄餎條走出去的時候不遠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