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嘉縣(獲嘉)

獲嘉縣

獲嘉一般指本詞條

獲嘉縣隸屬於河南省新鄉市,地理位置位於東經113°39′42″~113°44′20″,北緯35°9′34″~35°15′37″。獲嘉縣北依太行,南臨黃河,距省會鄭州60公里,東至新鄉市15公里,西鄰焦作30公里,是中原經濟區新、焦、濟產業帶上的節點城市。2014年,獲嘉縣域面積473平方公里,轄8鎮3鄉,1個省級產業集聚區,219個行政村,其中,獲嘉縣城規劃面積24平方公里。2012年獲嘉縣總人口43萬人。

獲嘉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1986-2004 年年均氣溫14.6°C ,年均無 霜期 221.2 天,年均降雨量557.2 毫米,年均降雪日14.1 天,年均日照2058.4 小時。獲嘉縣主要礦產資源有石灰岩、鐵礦、鋁土和煤等。獲嘉縣風景名勝有同盟山武王廟,獲嘉縣特產有獲嘉大白菜黑豆、餄餎條等。

2019年3月,被列為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獲嘉縣
  • 外文名稱:Huojia Country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中國 河南省 新鄉市
  • 下轄地區:8個鎮、3個鄉
  • 政府駐地:城關鎮
  • 電話區號:0373
  • 郵政區碼:453800
  • 地理位置華中
  • 面積:473.15平方公里
  • 人口:43萬人(2012年)
  • 方言晉語-邯新片-獲濟小片-獲嘉話 
  •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同盟山武王廟
  • 機場鄭州新鄭國際機場
  • 火車站獲嘉站
  • 車牌代碼:豫G
  • 行政區代碼:410724
  • GDP:110.37億元(2017年)
  • 人均GDP:2.57萬(2017年)
  • 縣委書記王永記
  • 縣長吳山保
  • 一般財政收入:4.27億元(2017年)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人口民族,交通運輸,政治體制,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文化事業,教育事業,科技事業,醫療衛生,基礎設施,體育事業,郵電事業,風景名勝,地方特產,城市榮譽,

建制沿革

時縣境屬冀州,稱寧邑
西周西周建立之初,更“寧”為“修武”,境域屬國,後屬凡國。
東周春秋初,境域稱寧邑,屬衛國
,秦王朝廢除周代的分封制,代之以郡縣制,境域時稱修武縣,隸屬於三川郡
西漢,境域修武縣,隸屬司隸部河內郡
西漢武帝時,南越國丞相呂嘉叛亂,殺西漢政府使者終軍等。武帝派大兵討伐,獲呂嘉首級。當時武帝東巡至獲嘉縣境,遂以其地置縣,賜名“獲嘉”。
東漢,馮柱之子馮石繼承其母獲嘉長公主爵位,稱獲嘉侯,境內部分屬獲嘉侯國,部分屬修武縣,均隸屬於司隸校尉部河內郡。
三國,境域隸屬魏國的司州河內郡,仍名修武。黃初中期,河內郡析置朝歌郡,境域改屬冀州朝郡。
兩晉,復置汲郡,境域仍名修武,隸屬司州汲郡。
南北朝,境域屬北朝時的魏國。
,域內廢修武郡,獲嘉縣治所從共縣城移到南修武城,此為獲嘉縣治理今地的開始,隸屬冀州。
,地方設州、縣兩級,在獲嘉縣城內又設定殷州
宋朝,境域先屬河北路懷州。
,獲嘉隸屬於行中書省燕南河北道衛輝路。境內水陸要道相繼修建驛站。
,境域隸屬河南布政使司衛輝府
1913年,設豫北道,又次年更名河北道,道治汲縣,獲嘉隸屬之。
1949年8月,獲嘉縣劃歸平原省新鄉專區管理。
1955年11月,獲嘉縣撤銷區建制,將64個小鄉劃為9個中心鄉,兩個鎮。
1956年9月,獲嘉縣劃為1個鎮,12個鄉,共轄98個農業合作社,236個村。
1960年8月,撤銷獲嘉縣併入新鄉市。
1985年,獲嘉縣轄1個鎮,13個鄉,218個村,1369個村民小組。

行政區劃

獲嘉縣轄8個鎮、3個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獲嘉縣隸屬於 河南省新鄉市,地理位置位於東經113°39′42″~113°44′20″,北緯35°9′34″~35°15′37″。獲嘉縣北依太行,南臨黃河,距省會鄭州60公里,東至新鄉市15公里,西鄰焦作30公里,是中原經濟區新、焦、濟產業帶上的節點城市。2014年,獲嘉縣域面積473平方公里。

氣候

獲嘉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1986-2004 年年均氣溫14.6°C ,年均無霜期221.2 天,年均降雨量557.2 毫米,年均降雪日14.1 天,年均日照2058.4 小時。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獲嘉縣境內有可開發利用的宜農、宜林、宜草荒地137多萬畝,有農用耕地57萬畝。

礦產資源

獲嘉縣主要礦產資源有石灰岩、鐵礦、鋁土和煤等。煤炭資源儲量達8億噸,煤層氣儲量200億立方米。

水資源

獲嘉縣地處黃河海河兩大流域,境內大獅澇河、共產主義渠大沙河、西孟姜女河人民勝利渠和武嘉乾渠,均由西南向東北流經獲嘉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緊鄰縣境,引黃工程完善,水資源充沛。

人口民族

2005年,獲嘉縣總人口為43萬人。其中有漢族、回族蒙古族滿族藏族俄羅斯族黎族錫伯族布依族彝族苗族土家族白族朝鮮族維吾爾族毛南族壯族土族等18個民族。

交通運輸

獲嘉縣京廣鐵路貫穿獲嘉縣南北,境內有亢村、忠義、獲嘉、獅子營四個火車站。濟東高速、石太鐵路橫貫東西,是連線新鄉、焦作的必經地帶,也是晉煤外運、南太行旅遊的重要通道。

政治體制

獲嘉縣領導
姓名擔任職務
縣委書記
縣長
縣委常委、統戰部
李學森
縣委常委、副縣長
馬永生
副縣長
吳振福
副縣長
趙明俊
副縣長
陳磊山
副縣長
參考資料:

經濟概況

綜述

2010年,獲嘉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34535萬元,比2009年同期增長8.7%。其中第一產業119971萬元,增長4.8%;第二產業291206萬元,增長9%;第三產業123358萬元,增長10.7%。公路客貨運周轉量增長33.3%,超過地區生產總值增幅24.6個百分點。
2010年,獲嘉縣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3.02%,八大類商品和服務消費價格全部上升。價格上升的分別是:居住類6.03%;食品類5.08%;交通和通訊類1.94%;衣著類1.67%;醫療保險和個人用品類1.33%;菸酒及用品類0.98%;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0.52%;家庭設備及維修服務類價格0.16%。
2010年,獲嘉縣財政總收入完成24703.7萬元,增長13.3%,一般預算收入15808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14.3%。財政一般預算支出80018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19.9%。2010年,獲嘉縣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速低於河南省平均增速8.3個百分點,在全省居第101位;低於新鄉市平均增速11.8個百分點,在新鄉市八縣市居第6位。2010年獲嘉縣稅收收入完成11816.8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20.8%。
2016年末,全縣國內生產總值達100.8億元,與2011年相比,增長49.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53.5億元,增長86.1%;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01.94億元,增長147.6%,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7.7億元,增長150.9%;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96億元,增長77.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40.9億元,增長83.3%;城鎮、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9595元和12695元,增長56.8%和65.2%。
2017年1-12月份,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10.37億元,增長8.2%;固定資產投資111.32億元,增長9.2%;規上工業增加值52.51億元,增長10.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01億元,增長12.4%;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27億元,增長14%;居民可支配收入16769.78元,增長9.1%,其中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1358.44元,增長9%,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3786.89元,增長8.6%。

第一產業

2010年,獲嘉縣第一產業增加值實現12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4.8%。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202925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4.8%。其中農業產值完成117960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2.8%;林業產值完成2128萬元,增長3.7%;牧業產值完成74581萬元,增長6.4%;漁業產值完成2732萬元,增長14.7%,農林牧漁業服務業產值完成5525萬元,增長14.3%。
2010年,獲嘉縣主要產品產量中,豬、牛、羊存欄量分別為18.4萬頭、2.28萬頭、4.8萬隻,與2009年同期相比分別增長0.4%、2.5%、4.9%;豬、牛、羊、家禽出欄量分別為23.2萬頭、1.6萬頭、5.1萬隻和451.1萬隻,分別增長6.2%、5.4%、3.2%和10%;肉類總產量26900噸,增長11.2%;禽蛋產量24148噸,增長4.3%。
2010年,獲嘉縣秋糧播種面積為39.2萬畝,同比2009年增長6.6%。其中:稻穀面積12.6萬畝,同比2009年增長19.1%;玉米面積25.6萬畝,同比2009年增長2.2%;紅薯面積0.43萬畝,增長2.9%;油料面積0.41萬畝,增長3.8%;棉花面積1.5萬畝,下降11.9%;蔬菜面積8.51萬畝,下降2%;瓜果類面積0.11萬畝,下降2.7%。夏收糧食總產量14.4萬噸,增長0.7%,夏糧單產達468.4公斤,同比2009年增長0.45%。

第二產業

2010年,獲嘉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增加值197547萬元,增長13%,增速比三季度回落2.5個百分點,比元至十一月回落1個百分點;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25505萬元,同比增長23.6%,增速比三季度上升1.2個百分點;利潤總額86214.7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6.7%。
2010年,獲嘉縣規模以上輕工業增加值完成68116萬元,增長12.2%,比11月上升1.5個百分點;重工業增加值完成129431萬元,增長13.4%,比11月下降2.3個百分點。2010年,獲嘉縣規模以上大中型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60097萬元,增長7.7%,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30.4%。2010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銷售產值781229萬元,同比2009年增長13.7%,產品產銷率達到96.9%。

第三產業

2010年,獲嘉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9.01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19.3%。其中,實現零售業零售額14.37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21.3%;實現餐飲業零售額3.24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14.8%。商業零售增速快於餐飲業零售6.5個百分點。2010年12月底,金融機構存款餘額46.87億元,增長11.9%。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為36.87億元,增長9.5%。金融機構貸款餘額23.07億元,下降6.9%。

社會

文化事業

2010年,獲嘉縣城有影劇院1個,電影院2個,鄉鎮有影劇院8個。獲嘉縣有電影放映隊134個,獲嘉縣專業劇團1個,還有170個業餘劇組,演職人員達1500餘人。1986~2000年主要演出劇種有豫劇、京劇,年均演出230場次。文化館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設展廳4個。馬皮舞踢棒槌、獨腿高蹺等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教育事業

2010年,獲嘉縣教育部門辦國中由原來的46所撤併為26所,國小由原來的217所撤併為106所,國小教學點由原來的42個調整撤併為41個。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適齡學童入學率98.6%。獲嘉縣普及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各學校實現了“一無兩有”和“六配套”。

科技事業

2011年,獲嘉縣榮獲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17項,獲市級科技進步獎42項;承擔市級以上科技成果項目31項,其中國家級3項、省級17項、市級11項;獲科技成果專利83項。建成省級科技示範鄉鎮1個,市級科技示範村25個,各類科技專業村73個。

醫療衛生

2010年,獲嘉縣擁有500毫安X線機、彩色脈衝都卜勒診斷儀、德國西門子螺旋CT、B超、電子胃鏡、人工腎機、頸顱都卜勒超聲診斷儀等高科技儀器、設備共100餘台(套)。15年中,榮獲“全國農村自來水普及縣”、“中國 初級衛生保健達標縣”、“農村衛生廁所建設普及縣”等稱號。
2010年,獲嘉縣計畫生育率達98.5%,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13‰和3.56‰,為河南省計畫生育一類縣。

基礎設施

2010年,獲嘉縣國家聯網電工程500KV變電站在縣城西10公里處建成;農網改造工程完工,電網覆蓋獲嘉縣。擁有35KV以上變電站12座,輸配電線路810KM,供電變器1186台,年供電能力5億千瓦。“西氣東輸”工程境內管長50.4公里,輸氣每年4000萬立方米。

體育事業

2011年,獲嘉縣有體育活動場館532個,其中籃球場224個、田徑場62個、游泳池3個、門球場2個,綜合訓練廳館4個、多功能標準綜合健身訓練場1個。1986~2000年組隊參加在各地舉辦的各級各類邀請、協作比賽44次,在桌球、摔跤柔道、拳擊、射箭、跆拳道等項目中獲獎20餘次。

郵電事業

2011年,獲嘉縣郵政局所轄6個公司,擁有微機化郵政儲蓄所8處。2002年獲嘉縣城鄉數字程控交換機及接入網總容量已達到8.7萬門,獲嘉縣安裝電話已達到了7.5萬部,電話普及率達到19.5部/百人。。

風景名勝

同盟山景區
同盟山景區
同盟山景區位於新鄉市西15公里,省道新濟公路北側,周邊距八里溝、萬仙山、雲台山等景區皆在35公里之內。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同盟山武王廟景區系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區占地230000平方米,為大型北方園林建築。現存完整的明代建築群-武王廟,殿堂40餘間,供奉周武王與西周開國先賢,為全國唯一祭祀周武王之場所。
武王廟
武王廟
武王廟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獲嘉縣城東三公里。因武王伐紂牧野大戰前八百諸侯於此設壇誓師而得名。現存山門、二門、拜殿、武王大殿、東西文武臣廊、文王殿、太公殿、聖母殿(文母邑姜)、周公殿等王侯公卿殿堂和諸侯飲馬池,同盟指路碑、古井、唐槐、歷代碑碣;另有召公殿、碧霄宮、鐘鼓樓、太公校閱台、夷齊叩馬處、同盟坊、演武坊、八百米御道等遺蹟。

地方特產

獲嘉大白菜
獲嘉大白菜
獲嘉縣大白菜矮樁疊抱,結球緊實,軟葉多,品質優,抗乾燒心,耐貯性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糖類、蛋白質、脂肪、粗纖維及鈣、磷、鐵等營養物質。
獲嘉黑豆
獲嘉黑豆
獲嘉縣黑豆子粒大而圓且有光澤,具備“子粒油黑髮亮,內仁碧綠、晶瑩剔透”等特色,被譽為“黑王珍珠”。
花木
花木
獲嘉縣花卉業生產已經有300年的歷史,上世紀80年代張巨鄉“陳莊花園”是河南省四大花園之一而著稱中國。獲嘉縣的花卉種植總面積達3萬餘畝,品種千餘個,主要是大葉女貞、雪松、蜀檜欒樹合歡等常規綠化苗木。

城市榮譽

獲嘉縣主要城市榮譽一覽表
獲得榮譽
獲得時間
花木之鄉
2000年6月
建築之鄉
1995年
籌措教育經費,改善辦學條件先進單位
1990年
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
1998年
全國民眾體育先進縣
1997年
全國億萬農民健身先進集體
1998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