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青團

食青團

清明節這天,我國好多地方都有食青團的習俗。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根據當地習俗,有些會做成純粹的青團,青餅,有些會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食青團
  • 時間清明
  • 實質:習俗
  • 所屬:節令食品
習俗由來,紀念,

習俗由來

那么,這個習俗是怎么來的呢?
傳說有一年的清明節,江蘇有位農民正忙著在自家地里耕田,忽聽一陣急促的馬蹄聲由遠而來,抬頭看時,只見清軍隊在追趕穿一身太平軍服裝的軍官。這們農民急中生智,上前幫軍官脫下軍服,用腳踩入泥底下,再讓他把身子往水田裡一蹲,變成渾身泥漿後站起來,一手扶犁,一手揮鞭,耕起地來。
清兵追來,看到的是打著赤膊、滿腿泥漿的農民在耕地,不像太平軍軍官,然而狡猾的清兵又一想,前面是湖泊,不可能從湖上插翅逃走,就在附近添兵設崗,四處查尋。機智的農民示意軍官暫時不要進村,自己想辦法給他帶點食物充飢。
回到村里,農民見清兵四處搜尋,村口還有清兵檢查每一個出村人的竹籃里有沒有給太平軍軍官帶吃的東西。農民想若帶米飯或麵食怕是不行,那么帶什麼食物去呢?他正低頭思索時,不小心一腳正好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講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里挑著擔子到了村口。哨兵見水草中夾著圓滾滾軟乎乎的東西,看不出是米粉做的,也沒有進一步查問就放行了。軍官待四周無人時,一邊犁地一邊吃起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等到天黑後,他便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原來,他是忠王李秀成的得力大將軍陳太平。李秀成見他平安回來,喜出望外。

紀念

為紀念那救命的青團,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此後,太平軍打到哪兒,吃青團的習俗便流傳到哪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