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術後膳食營養

食管癌是指下咽部到食管與胃結合部之間由食管鱗狀上皮或腺上皮的異常增生所形成的惡性病變。食管癌的症狀分為早期症狀和晚期症狀。早期常無明顯症狀,在吞咽粗硬食物時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不適感覺,包括哽噎感,胸骨後燒灼樣、針刺樣或牽拉摩擦樣疼痛。中晚期症狀主要是進行性吞咽困難,先是難咽乾硬食物,繼而只能進半流質、流質食,最後滴水難進。進食困難使得患者長期處於飢餓狀態,逐漸出現消瘦、貧血、無力及營養不良,體重明顯下降。若有肝、腦等臟器轉移,可出現黃疸、腹水、昏迷。

基本介紹

  • 作者:戴婷婷
  • 職稱:營養師
  • 單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臨床營養科
  • 貢獻:撰寫
  • 作者:饒志勇
  • 職稱:副教授
  • 單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臨床營養科
  • 貢獻:審核
術後常見營養相關問題,食管癌術後的營養治療,

術後常見營養相關問題

早期飽食感、食物反流、胃排空延緩、腹瀉等往往是此類患者手術後的常見問題。
食管癌患者在治療前的進行性吞咽困難使攝食量減少,腫瘤潰破血管可致大出血;食管下段和縱隔的放射治療可引起放射性食管炎,雖然部分患者的食管炎在放療結束後逐漸消退,但部分患者可發生纖維化而導致食管狹窄;手術治療多為包括雙側迷走神經切斷的食管切除、近端胃部分切除和食管胃吻合術。由於手術範圍較大、吻合口張力高等因素,可能並發吻合口瘺。
營養支持建議:體重下降是腫瘤患者獨立的預後因素。對這些患者應注重提供足夠的營養物質。對部分梗阻但無反流的患者,給予經口營養補充,有助於預防營養不良的發生或減輕營養不良的程度。對嚴重厭食者,可經管飼方式,包括胃造瘺及空腸造瘺提供營養物質。放療或手術後出現食管或吻合口狹窄者。暫時需經口或管飼提供腸內營養,直至狹窄解除才能恢復普通飲食。若因餵養方式、原發病引起的噁心、疼痛或其他綜合因素使攝入量不能滿足機體代謝需要時,或手術後若較長時期不能恢復正常攝食或經管飼獲得足夠營養物質時,可考慮提供腸外營養。

食管癌術後的營養治療

1.術前患者常有體重減輕,貧血,營養不良等症狀,應給予細軟,易消化,高蛋白,高能量,高纖維素膳食,術前3天開始無渣全流質,最好無渣特殊醫學用途食品。常規術前留置胃管行胃腸減壓引流及術中置胃十二指或空腸管飼,如患者恢復正常,手術後3~7天拔除胃管,10~14天拔除腸管,並予全流膳食,少食多餐,逐步增加各種營養素的攝入。進食困難者可用靜脈營養進行補充。
2.術後早期胃腸功能尚未恢復,採用腸外營養主要供給熱量,以葡萄糖鹽水為主,適當供給電解質、脂肪酸、蛋白質,腸蠕動逐漸恢復後,儘早進行管飼腸內營養,逐漸增加蛋白質的攝人量,營養液可選用新鮮牛奶、米湯、米粉、魚湯、果汁、菜汁等,或者選用特殊醫學用途食品,直至完全腸內給予含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高熱量營養豐富的營養製劑。
3.術後能經口飲食的患者,應給予糖類、高蛋白質、適宜脂肪的飲食,多攝入新鮮蔬菜、水果及平衡膳食。少量多餐,選擇細軟、溫度適中、易消化、易吞咽的食物。
4.食管癌術後應注意胺基酸和蛋白質的補充。如出現乳糜胸,可根據胸水乳糜試驗情況採用禁脂或低脂膳食,膳食能量不足,可加入口服中鏈甘油三酯或採用低脂,中鏈甘油三酯膳食,因中鏈脂肪酸經門靜脈而不經胸導管運轉。但長期套用中鏈脂肪酸易造成必需脂肪酸缺乏,應注意補充。
參考文獻
[1]胡雯主編.醫療膳食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2]張漢語,湯敏主編.實用醫學營養手冊.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10.
[3]蔡威主編.臨床營養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4]石漢平,凌文華,李薇主編.腫瘤營養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