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蛙養殖新技術》是2011年瀋陽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侯振華。
基本介紹
- 書名:食用蛙養殖新技術
- 作者:侯振華
- ISBN:9787544143387
- 頁數:131
- 定價:12.80
- 出版社:瀋陽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02-01
- 開本:32開
《食用蛙養殖新技術》是2011年瀋陽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侯振華。
《食用蛙養殖新技術》是2011年瀋陽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侯振華。內容簡介構建和諧新農村就是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通過不懈的努力,實現農村“人與人、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協調關係以及“生產發展、生...
食用蛙養殖新技術-養殖類 《食用蛙養殖新技術-養殖類》是瀋陽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侯振華主編。
《食用蛙高效養殖新技術有問必答》作者戴銀根 在總結全國各地蛙類養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結合自 身多年的技術推廣經驗,以問答的形式詳細介紹了棘 胸蛙、*和美國青蛙等經濟效益和前景看好的幾 種蛙的養殖技術和新模式。可供廣大蛙類養殖業者參 考借鑑,也可作為相關部門開展技術培訓、指導生產 的用書。
《食用蛙類的人工養殖和繁育技術》講述可食用蛙類的人工養殖和繁育技術,內容包括牛蛙、美國青蛙、虎紋蛙、棘胸蛙、中國林蛙的生物學特性、生態習性、繁殖、蝌蚪培育、幼蛙培育、成蛙飼養、飼料及投餵、病害防治和產品的捕撈、運輸、加工等技術,內容豐富、技術實用,資料翔實。科學性、實用性、可操作性強,適合於蛙類...
全書共分十七章,分別從食用蛙養殖現狀和市場潛力、棘胸蛙和石蛙的生物學特性、棘胸蛙和石蛙的養殖技術和高效養殖模式、養殖實例和經營案例以及上市和行銷等方面介紹了食用蛙從生產到上市的技術和策略,同時,在附錄中還對棘胸蛙和牛蛙養殖企業和優良投入品進行介紹,便於養殖戶選用。《食用蛙高效養殖致富技術與實例》...
《食用蛙養殖實用技術》是2011年11月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世才。內容介紹 《食用蛙養殖實用技術》介紹了可食用蛙類的人工養殖和繁育技術,內容包括:食用蛙養殖概述、食用蛙養殖場地規劃與建設、食用蛙的營養需求與飼料、牛蛙的養殖技術、林蛙的養殖技術、石蛙的養殖技術和食用蛙病害防治七部分。內容豐富、...
《食用蛙的人工養殖技術》是1999年1月1日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羅琛。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了食用蛙的人工養殖技術的概念和方法。目錄 出版說明 前言 一、牛蛙和美國青蛙人工養殖技術 (一)牛蛙和美國青蛙的地理分布及氣候適應性 (二)牛蛙的形態特徵和生活習性 (三)養殖設施和場地建設 (四)牛蛙...
養殖技術 場地選擇 供水條件 水是虎紋蛙的主要生活環境,水源、水質、水量的好壞,直接關係到虎紋蛙的生存、生長、繁衍以及生產效果。虎紋蛙的卵在水中孵化,蝌蚪在水中生活,用鰓呼吸,因此要求蛙池水域有較高的溶氧量,一般不得低於3mg/ L。成蛙、幼蛙雖然用肺呼吸,直接從空氣中得到氧氣,但其皮膚仍有輔助的...
養殖概況 19世紀50年代起,中國為擴大種群規模、促進經濟發展、控制農林牧業害蟲、滿足食用、藥用、觀賞及科研需求,開始人工繁育兩棲類動物,如牛蛙和大鯢等。到了19世紀80年代,黑斑側褶蛙的人工養殖技術也取得了成功。在中國湖南、湖北、四川等地湧現出大量規模化的黑斑側褶蛙養殖基地,且成效顯著。以中國湖南省為例...
《食用蛙的人工養殖》是2008年4月山西出版集團、山西春秋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武德、譚恩惠。目錄 概述 蛙類概述 主要經濟蛙種簡介 牛蛙養殖技術 牛蛙的生物學特性 牛蛙的形態特徵 牛蛙的生活習性 牛蛙的食性 牛蛙的生長 牛蛙的繁殖特性 牛蛙人工繁殖 產卵池、親蛙選擇 產卵與採集 孵化 蝌蚪培育 牛蛙...
催產劑量應根據牛蛙個體大小而定,如500克重的雌蛙,注射LRH-A400微克,注射HCG5000國際單位,注射15-20個蛙腦下垂體。或用上述3種藥物各以1/3的混合物注射,催產效果更佳,雄蛙劑量減半。人工養殖 牛蛙是一種兩棲動物,是蛙科中較大體型的食用蛙種。因其鳴聲洪亮酷似牛叫,故名牛蛙。因其個體大,商品價值高...
泰國虎紋蛙(俗稱泰國青蛙,簡稱泰蛙)是近年引進的較為理想的一個養殖新品種,是一種體形較大的食用蛙,其個體比美國青蛙小,比本地青蛙稍大,最大個體重達500g。泰蛙肉質鮮滑脆嫩、味美可口、營養豐富、膽固醇含量低,是理想的美味佳肴。1、形態特徵及生活習性泰蛙對環境適應性廣、生長速度快、養殖周期短、繁殖條件...
雌蛙產卵後有一個生殖休眠期,大約10-15天,潛伏在疏鬆的土壤中或樹根等遮陰物下面,當氣溫升高到10℃以上時,林蛙也恢復了體力,開始進入林中生活。種蛙在生殖休眠期死亡現象嚴重。保護級別 二種分別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和2008年 ver 3.1——無危(LC)。養殖技術 繁殖 養殖...
林蛙油製取技術 林蛙油製取技術是特種種植業-的加工技術。
經多次填餵後,蛙即會主動配合。用泥土、麥麩、糞便、青草可分別繁育出蚯蚓、黃粉蟲、無菌蠅蛆、福壽螺等蛙的餌料。當上述四種餌料長大時,即可捉來放於蛙池的食槽處,讓蛙自行覓食。養殖技術 美國青蛙是我國近年來引進的一種大型食用肉蛙良種,每畝水面年產蛙1500千克以上,純收人2萬一3萬元。由於常規的水泥 池...
變成蛙後即離水登入,轉變成動物性食性,以昆蟲,蜘蛛,蝸牛等活餌為食,因有特殊結構和功能的蛙舌,故有很強的放舌捕捉各種小型飛蟲的能力。主要價值 食用價值 哈士蟆油不僅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而且有很高的食用價值。林蛙油含有大量的蛋白質,被廣泛套用於保健和膳食,用以烹製多種菜餚,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
2004年開始,鐵力市為推廣普及林蛙養殖技術,組織鄉鎮、有關部門負責林蛙養殖工作的人員和示範戶,到黑龍江農墾中國林蛙馴養繁育中心學習和培訓,先後舉辦各種學習班3期,研討會1次,印發各種技術資料3000餘份,召開大型現場會3次。為養蛙戶協調貸款65萬元,調劑蝌蚪、幼蛙550多萬隻,黃粉蟲1000多千克。為降低飼養成本...
2020年10月,國家林草局在其官網發布《關於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對於中華蟾蜍、黑眶蟾蜍等19種野生動物,《通知》規定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但允許用於藥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養殖。另外,《通知》還要求對於這19種野生動物林草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分類制定管理措施和養殖技術規範...
1985年,“中國林蛙人工養殖技術”、1990年,“套用農業工程方法研究哈什蟆養殖方法”相繼通過吉林省鑑定。以上養殖技術實際上是半人工管理下的種群復壯,俗稱半人工放養或封溝養蛙,回捕率較自然放養大幅度提高。隨後兩項成果迅速推廣到全省各長白山中國林蛙產區,並在實踐中得到逐步提高和完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20世紀70年代,撫順哈什螞半人工養殖獲得成功。20世紀80年代開始,撫順市政府全力推廣人工養殖技術,在全地區大規模人工養殖哈什螞,並起草制定了《撫順哈什螞半人工養殖技術規程》,由遼寧省質監局發布實施,使撫順哈什螞養殖進一步規範化、規模化、科學化。生產情況 2008年,撫順市共修建蛙塘1.8萬個,近1萬戶農民進山...
東北林蛙,是中國東北山區的特有蛙類,目前養殖方式為生態養殖(半人工養殖),由漁業主管部門按照水生動物管理,唯我國僅有,被列為無危(LC)物種。中國林蛙 東北林蛙以前稱為中國林蛙,現在中國林蛙為單獨的物種,中國林蛙(學名:Rana chensinensis):雌蛙體長44~53毫米,雄蛙較小;頭較扁平,頭長寬相等或略寬...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8年 ver 3.1——數據缺乏(DD)。保護措施 2020年9月,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發布了《關於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對寒露林蛙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除適量保留種源等特殊情形外,引導養殖戶停止養殖。
目前,人工飼養的林蛙可以食用,但需要辦理收購和加工手續。黑龍江省綏稜林業局林蛙研究所,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通過研製人工孵化,進行天然條件下的放養,已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林蛙繁育基地。該所收購及加工手續齊全,採用國際先進技術和設備加工製造的百愛精製林蛙卵油片系高檔補品;因其科技含量高、功效顯著、包裝精美、...
據最新研究表明,雜交黃粉蟲可以食用有機塑膠並能消化和吸收,黃粉蟲體記憶體在可以消化有機塑膠的活性物質,並可發展強化,從而雜交黃粉蟲產業並且具有節地、節水、節空間、節人力、無污染,適合工廠化繁殖等特點,雜交黃粉蟲生產養殖是重要的產業構成環節。技術說明 1、引種:雜交黃粉蟲是完全變態的昆蟲,一生經歷卵、幼蟲、...
2020年10月,國家林草局在其官網發布《關於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對於中華蟾蜍等19種野生動物,《通知》規定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但允許用於藥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養殖。另外,《通知》還要求對於這19種野生動物林草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分類制定管理措施和養殖技術規範,加強政策...
養殖技術 人工育苗 在鹽度28-30條件下,受精卵在水溫11℃、13℃、16℃時發育至D形幼蟲所需時間分別為83、60和46小時;在水溫16-18℃,經20天發育至殼長約380微米的殼頂幼蟲時出現足和水管原基,進入附著變態階段。投放附著基後培育約70天,可生長至殼長5毫米的幼貝。殼長日增長量在D形幼蟲階段為6.2微米,...
保護措施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0年9月,國家林草局發布了《關於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對黑眶蟾蜍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允許用於藥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