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病毒

食源性病毒是指以食物為載體,導致人類患病的病毒,包括以糞一口途徑傳播的病毒,如脊髓灰質炎病毒、輪狀病毒、冠狀病毒、環狀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以及以畜產品為載體傳播的病毒,如禽流感病毒、朊病毒和口蹄疫病毒等。

簡介,食源性病毒與食源性細菌的區別,傳染途徑和方法,原發性污染,繼發性污染,

簡介

病毒(virus)是一類非細胞形態的微生物,其大小、形態、化學成分、宿主範圍以及對宿主的作用亦與細胞形態的微生物不同。病毒非常小,無細胞結構,大多用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病毒的基本特徵是其基本結構由核酸與蛋白質組成,只能在活細胞中增殖。

食源性病毒與食源性細菌的區別

①只要微小的食源性病毒的數量即可導致機體發病;
②主要通過糞便排出體外(例如諾瓦克病毒患者糞便中,該病毒含量高達1011個/g);
③病毒嚴格在細胞內寄生,不能在水和食物中繁殖
;④在寄主細胞以外的環境中,食源性病毒相當穩定,並具有較強的耐酸性。

傳染途徑和方法

食品被病毒污染的方式可分為:

原發性污染

動物性食品包括家畜肉類、乳品、雞蛋等和水生貝類在屠宰和製作前可能受到病毒的污染;

繼發性污染

主要是在食品加工過程或餐館和家庭儲備中造成的污染。病毒雖不能在食品中繁殖,但食品通常給病毒的存在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條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