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食品分析(第2版)》的特色在於突出了以教學為宗旨,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及學生自學能力,大幅刪減了以往教材中詳細的試劑配製、繁瑣的操作步驟等內容,強化了理論基礎、方法選擇和結果討論。鑒於社會對食品安全性的關注日益增強,本教材加大了食品安全性檢測方面的內容,並加強了儀器分析的比重,儘量多地介紹一些先進食品設備在食品檢測方面的套用。
內容簡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食品分析(第2版)》重點介紹國家標準分析方法和國外先進分析方法。內容涉及樣品採集、物理檢驗法和食品營養成分、食品風味成分,有害有毒成分、食品病原微生物、輻照食品、轉基因食品及新資源食品等的分析與檢測,以及實驗評價與數據處理等。
《食品分析》第二版教材在保持第一版特色的基礎上,增加了食品病原微生物、輻照食品、轉基因食品及新資源食品等食品安全性檢測方面的內容,修剪了第一版教材中較陳舊的檢驗方法,儘可能引入當前先進的檢測方法。由於評價食品風味最有效的方法是感官鑒評,本教材保留了第一版中感官鑒評的可操作性內容。
作者簡介
王永華,1996年畢業於山西大學生物系,1999年獲得大連輕工業學院食品與生物工程系發酵工程碩士學位,2002年獲得華南理工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發酵工程博士學位,2002年9月至2005年5月,在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事分子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專業博士後研究工作,2005年5月底,進入華南理工大學輕工與食品學院食品分析研究室從事教學與科學研究工作,研究方向為酶工程及其相關食品安全檢測技術開發;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美國哈佛醫學院從事蛋白質結構生物學研究。本研究室與廣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立了很好的合作關係,共同承擔了多項國家及省市、企業標準的制定工作,具有很強的新檢測技術開發能力,為食品安全監控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食品樣品的採集與處理
第一節 樣品的採集
第二節 樣品的預處理
第三章 食品的感官檢驗法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感官檢驗常用方法
第四章 食品的物理檢測法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物理檢測的幾種方法
第三節 食品的物性測定
第五章 水分和水分活度的測定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水分的測定
第三節 水分活度值的測定
第六章 碳水化合物的測定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可溶性糖類的測定
第三節 澱粉的測定
第四節 纖維素的測定
第五節 果膠物質的測定
第六節 碳水化合物的分離與鑑定
第七章 脂類的測定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脂類的測定方法
第三節 油脂中的脂肪酸組成檢測方法
第四節 食用油脂幾項理化特性的測定
第八章 蛋白質和胺基酸的測定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蛋白質的定性測定
第三節 蛋白質的定量測定
第四節 蛋白質的末端測定
第五節 胺基酸的定性測定
第六節 胺基酸的定量測定
第七節 胺基酸的分離及測定
第九章 灰分及幾種重要礦物質元素含量的測定
第一節 灰分的測定
第二節 幾種重要礦物元素的測定
第十章 維生素的測定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脂溶性維生素的測定
第三節 水溶性維生素的測定
第十一章 酸度的測定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酸度的測定
第三節 食品中有機酸的分離與測定
第十二章 食品添加劑的測定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甜味劑的檢測
第三節 防腐劑的檢測
第四節 發色劑的檢測
第五節 漂白劑的檢測
第六節 食用合成色素的檢測
第十三章 食品中有害物質的檢測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食品中藥物殘留及其檢測
第三節 食品中生物毒素及其檢測
第四節 食品中污染物的檢測
第十四章 輻照食品的檢測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輻照食品的檢測方法
第十五章 食品容器和包裝材料的安全性檢測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食品容器和包裝材料安全性檢測方法
第十六章 食品病原微生物檢測
第一節 食品病原微生物及其危害
第二節 檢測方法
第三節 案例分析
第十七章 轉基因食品檢測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轉基因食品檢測方法
第十八章 新資源食品的檢測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新資源食品的安全性
第三節 新資源食品的檢測
第十九章 食品分析中的質量保證
第一節 分析數據的質量
第二節 分析測試中的質量保證
第二十章 實驗方法評價與數據處理
第一節 實驗方法評價
第二節 實驗數據處理
附錄
附錄一 隨機數表
附錄二 相對密度和酒精濃度對照表
附錄三 糖液折光錘度溫度改正表
附錄四 相當於氧化亞銅質量的葡萄糖、果糖、乳糖、轉化糖質量表
附錄五 鐵氰化鉀定量試樣法還原糖換算表
附錄六 t值表
附錄七 F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