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涇

顧涇

顧涇,長江口支流,位於上海市寶山區東北部月浦鎮,起於聚源橋大川沙(河),止於石洞口入長江。石洞口到聚源橋段,長5.1公里。底高0~-0.5米,底寬4~9米,邊坡比1:2~2.5。會合大川沙、五嶽塘、黃白涇等支河。

顧涇入長江口處,原有北石洞(古水閘),故稱石洞口。1961年改建老石洞水閘。顧涇原為寶山區河道匯入長江的要道之一。受益面積3萬畝,通航噸位10噸。1970年代末,逐段疏浚練祁河,擴大航運能力後,取代了顧涇河的通航地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顧涇
  • 所屬水系:長江水系長江口支流
  • 地理位置:上海市寶山區東北部
  • 流經地區:上海市寶山區
  • 發源地:上海市寶山區月浦鎮聚源橋村
  • 主要支流:大川沙、五嶽塘、黃白涇
  • 河長:5.1 km
  • 河口位置:上海市寶山區月浦外公老石洞
  • 通航能力:20噸
幹流概況,河道走向,河道變遷,水文特徵,水位,潮汐,主要支流,治理開發,河道治理,河道建築,橋樑涵洞,

幹流概況

河道走向

顧涇
顧涇的位置及水系分布
顧涇,位於上海市寶山區東北部月浦鎮。西起於聚源橋村大川沙(河),東北向流,經盛橋老鎮,出北石洞入長江。底高0~-0.5米,底寬4~9米,邊坡比1:2~2.5,石洞口到聚源橋段,長5.1公里。
顧涇
顧涇(下橫)西起聚源橋村黃海製藥廠西接大川沙(縱)
顧涇
顧涇聚源橋村段
顧涇
顧涇月獅村段
顧涇
顧涇盛橋老鎮段
顧涇
顧涇顧涇閘內河段
顧涇
顧涇入江口段
顧涇
入江口(寶鋼碼頭)

河道變遷

顧涇原為西起羅店鎮荻涇,向東流經聚源橋,會合大川沙、五嶽塘、黃白涇(稱四江口),入月浦鎮(原盛橋鄉)界,穿過盛橋鎮(集鎮),出北石洞入長江,長8.68公里,1970年代末,河道改造後,顧涇僅留月浦鎮盛橋地區境內一段河道,起於大川沙(河),止於長江。

水文特徵

水位

顧涇屬長江流域太湖區長江口水系,河底高程一般在吳淞0米或0.5米左右。水位一般在2.5米左右。1977年8月22日大暴雨時,老石洞為4米。

潮汐

顧涇河口,屬非正規半日淺海潮,每日有兩次漲落,周期共約24時50分鐘,其中漲潮約4小時33分,落潮約7小時52分。潮汐大小隨月相而變化,大潮發生在農曆初三、十八日前後,小潮發生在農曆初八、二十三日前後,農曆十三、二十七日為起汛,即大潮汛開始,初四、十九日為小潮訊開始。夏季日潮比夜潮小,冬季日潮比夜潮大。漲潮流速最快是在初漲1小時以後,落潮流速最快在平潮5小時以後。潮位受風力影響很大,東北、東、東南風都使水位增髙,颱風期尤甚。
老石洞歷年平均潮位為2.19米,平均高潮位為3.26米;平均低潮位為1.11米。老石洞歷史上最高潮位出現在1981年9月1日,為5.82米,老石洞最低潮位1965年12月18日為0.01米。
老石洞歷年平均潮差,為2.22米。老石洞最大潮差,1971年8月1日為4.18米,老石洞最小潮差,1973年10月16日為0.08米。

主要支流

小川沙,位於寶山區北部,北起於江蘇省太倉市界,南至羅店鎮顧涇,羅涇鄉、羅店鄉,7.2公里,今成支河。
顧涇
大川沙河聚源橋村段
大川沙,南起於顧涇,北終於長江川沙口,流經羅店、盛橋、羅涇等地區,河長5.2公里,原為寶山區乾河,1990年代以後,失去乾河作用。
顧涇
小五嶽塘在聚源橋村匯入顧涇
小五嶽塘,東起於隨塘河,西至顧涇,流經月浦鎮盛橋地區東北部,河長2.38公里,今為楊盛河一部分。
橫瀝,南起於練祁河,北至顧涇,流經月浦鎮西北部,河長2.25公里,部分改為楊盛河。
毛家塘,北起於大川沙,南至顧涇,流經羅涇、羅店,河長3.0公里,羅店段無存。
黃白涇,北起於顧涇,南終於練祁河,流經羅店鎮東部,河長1.55公里,1990年代已填廢。
顧涇
楊盛河(縱)在盛橋集鎮東首交顧涇(橫)
楊盛河,是寶山區北部地區於1977年12月至1978年2月新開挖的南北河道。南起薀藻浜(季家橋鐵路橋西),往北利巧拓寬楊行鎮鄔涇、月浦鄉馬涇和盛橋橫瀝、北橫瀝成為楊盛河身段,到李家宅西進入隨塘河(被改為楊盛河尾段),直至新川沙水閘,全長18.89公里。通蘊藻浜河口建有10米單孔套閘1座。根據通航20至50噸級船隻要求,分段設計為底寬6、8、10、12、14、20、60米,底高吳淞0米,邊坡1:2,挖土184.18萬立方米,挖廢土地461.25畝,拆遷房屋101間、棚舍104間,配建公路橋4座、大拖拉機橋21座、小拖拉機橋24座,投資156萬元(其中市100萬、縣56萬),受益面積6萬畝,貫穿黃泥塘、桃園江、沙浦、湄浦、馬路河、練祁、顧涇等東西河道。該河在北泗塘和獲涇間距9公里的中部,對解決楊行、月浦、吳淞3鄉低洼地的排澇和盛橋鄉高亢地的灌溉以及內河運輸都起到很大作用。

治理開發

河道治理

顧涇河在宋宣和元年(1119年)至清光緒元年756年中共疏浚7次,其中4次在清康熙、乾隆年間。
解放後,1964年冬至1965年春疏浚石洞口到聚源橋段,長5.1公里,底寬69米,底高吳淞零下0.5米,邊坡1:21:2.5,挖土23.9萬立方米,建人行橋7座、拖拉機橋1座、支河小橋3座,投資13.7萬元。1967年冬疏潑聚源橋至羅店段5.7公里,其中羅店市河段改道到鎮南,新開實地河1.5公里,底寬6米,底高0.5米,邊坡1:2,挖土31.94萬立方米,配建橋樑8座,投資25.42萬元。1977年冬,羅店公社按照“公里方格”(每公里一條河或一條路)規劃的河、路、村、橋、田網實施中,廢棄了該公社範圍內(聚源橋~羅店)的顧涇原河道,在北面另行開挖新河,西起羅店北滬太路楊家宅西,東到毛家塘,1978年冬繼續往東開挖到顏家宅,稱為新顧涇,全長3.58公里,底寬4米,底高0米,邊坡1:2,共挖土24.52萬立方米,縣投資22.43萬元。至此,顧涇僅留盛橋鄉境內一段河道。羅店鄉境的新、老顧涇相距約1.12公里。

河道建築

顧涇
老石洞水閘
顧涇
老石洞水閘
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經巡撫張思誠奏準,在盛橋以東的顧涇河口建北石洞,以利引水、排水,後屢被海潮沖坍,難於在原處修復。道光十五年(1835年)林則徐修復海塘時,向後移建於通潮港內,洞身為塊石結構和6米跨度的木橋。1961年老石洞水間拓寬出口時,北石洞被拆除。
1960年,在老石洞口內灘地,顧涇河的灣道上,成孔距15米的5孔水閘1座,稱老石洞水閘。1986年江堤加固後,老石洞水閘改建為10米寬的單孔水閘。

橋樑涵洞

顧涇原為寶山境河道匯入長江的要道之一。通航噸位10噸。1970年代末,逐段疏浚練祁河,擴大航運能力後,取代了顧涇河的通航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