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姓(顏(姓氏))

顏姓(姓氏)

顏(姓氏)一般指本詞條

顏姓是中國姓氏之一,顏姓在中國人口中排名第一百一十位,在湘、桂、鄂等地區有一定影響。當今顏姓人群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3%,總人口接近170萬。

顏姓源出基本有三:出自曹姓(這一支主要奉曹夷父及其後人顏回為始祖);出自姬姓(這一支主要奉周公旦、伯禽父子為始祖);他族改姓而來。顏姓的名人主要有顏回顏延之顏之推顏真卿顏元等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顏姓
  • 歷史人物:顏淵,顏真卿,顏延之,顏鳳卿等
  • 郡望:魯郡、琅琊郡
  • 堂號:魯國堂、琅琊堂、復聖堂
歷史發展,起源,遷徙分布,部分始祖,傳統文化,郡望堂號,家譜,祠聯,字輩,姓氏人物,春秋時期,魏晉南北朝,唐代,宋元明清,民國以來,

歷史發展

起源

曹姓
源於曹姓陸終之後。據《陳留風俗傳》、及《通志·氏族略》等載,出自古邾國國君曹夷父(曹甫,字伯顏),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第一個以顏為姓的人是夷甫的次子小邾國國君顏友。據有關史料記載,陸終生六子:長子昆吾,封國在衛;次子參胡,封國在韓;三子彭祖,封國在徐;四子會人,封國在鄭;五子晏安,封國在邾;六子季連,封國在楚。五子晏安以曹為姓,歷經唐虞、夏、商諸代,傳承情況缺乏史料記載。商亡,周興。周武王統一天下後,為鞏固其統治地位,大舉興滅國、繼絕世的政治措施,封古邾國晏安的後裔俠為邾子,其封國北鄰魯國,占有今鄒城、滕州、費縣西部、濟寧、魚台東部的土地。俠生輝,輝生成,成生車輔,車輔生將新,將新生訾父,訾父生夷父(亦作“甫”),夷父,字伯顏。從邾國的宗子曹俠經過七代傳到了夷父。此時姬姓魯國從伯禽起君位已傳六代十君,在位的君主為魯懿公姬戲,懿公戲是魯武公的次子,因受周宣王靜的偏愛,立為魯君。魯懿公九年(公元前807年),魯武公長子姬括的兒子伯御策動魯人攻殺魯懿公,伯御自立為魯君。伯御在位十一年。後來,周宣王舉兵伐魯,殺了伯御,擁立姬戲的弟弟稱為魯國國君,即魯孝公。周天子宣王姬靜舉兵討伐自立為魯君的伯御時,與魯國相鄰的邾國接受周宣王的命令,協助王師討伐伯御成功。周宣王因邾國國君夷父伯顏有功於周王室,於是賜夷父為公爵,故而在《春秋公羊傳》中稱他為顏公。夷父,字顏,又稱邾顏公,即邾國君位後稱伯顏,謚邾武公。他有二子、一弟。長子夏父,次子友,弟弟叔術。長子夏父承襲武公爵位,在曹姓邾國做國君,傳二十九世,戰國末葉被楚宣王所滅。次子友被封到倪地,國名小邾,史稱小邾。小邾國東鄰魯國,西北與邾國接壤,西南鄰濫國。邾武公伯顏的弟弟叔術則被封於濫國。姬友被封於小國後,對曹姓邾國來說已是另一支派,其後裔不得繼續以曹為姓,於是姬友根據當時的周禮所規,以其父邾武公夷父的字“顏”為氏,小邾遂為顏氏國,在顏氏族譜中稱姬友為顏友。
顏姓顏姓
後邾國被楚國所滅,顏公子孫便以王父字為氏,稱顏氏,史稱顏氏正宗。顏氏族人大多尊奉夷父為得姓始祖。
姬姓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的魯國顏邑,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西周初年,周公旦被封為魯國國君,因在朝廷任職脫不開身,因而派長子伯禽到魯國赴任。
後來,伯禽又把子孫中的一支分封在顏邑(今山東鄒縣),使他們任職於魯國,衣食於顏邑;這支周公的後代,後來以地名為姓氏,稱顏氏,世代相傳至今。
北戎等族
源於北戎東胡族,濊貊肅慎,蒙古族、東胡族乞顏部,屬於以歷史事件仿生為氏。《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等中記載:乞顏氏,古稱乞雅惕氏、或乞牙惕氏,亦稱奇顏氏、怯特氏、奇渥溫氏、乞雅惕氏、其莫額德氏、其木德氏、乞袁氏等,都是由乞顏氏部族分衍的氏族名稱,是蒙古姓氏中最古老姓氏,至今已有二千餘年的漫長歷史了。隨著氏族人口的不斷增加,乞顏部逐漸分衍出多個分支氏族。新增加的氏族名稱又成為其氏族成員的血緣標記,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核心族人仍保持以“乞顏”為姓氏。乞顏,有時也稱做“乞雅惕”。在蒙古語中,“惕”是詞尾複數附加成分,表示眾多的意思,在蒙古語辭彙中,“惕”、“特”、“德”等字,均表示為複數。
乞顏氏族人的漢姓多是以諧音漢字所改的單字漢姓,主要顏氏、吳氏、烏氏、鄔氏、齊氏、祁氏、陳氏、秦氏等。主兒乞氏,多改漢字姓多為朱氏、周氏、康氏、齊氏、祁氏、陳氏、秦氏等。而更加古老的乞顏氏,其族人的漢姓多是以諧音漢字所改的單字漢姓,主要有顏氏、齊氏、祁氏、陳氏、秦氏、吳氏、烏氏、鄔氏等。
回族
其它民族融入回族的也有,如回族的宛姓、顏姓,源出滿族的完顏氏。
滿族
源於滿族,出自遼國屬蕃 女真巴顏部,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據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巴顏氏,亦稱巴雅氏,源出遼國時期的附屬蕃國女真巴顏部,其部原居巴顏溝一帶(今黑龍江哈爾濱木蘭),因以為部落稱謂,部眾引為姓氏,滿語為Bayan Hala,漢義“眾多、富裕”。遼國滅亡之後,巴顏部移居齊齊哈爾(今吉林齊齊哈爾)、虎爾哈(今黑龍江黑河對岸俄羅斯地區)、木倫(今黑龍江省穆稜、雞東、密山一帶),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清朝晚期以後,滿族巴顏氏多冠漢姓為顏姓,富姓、于姓等。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滿漢名臣傳》、《滿族的社會組織》、《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等中記載:
⑴.滿族尼瑪奇氏,滿語為Nimaci Hala,漢義“山羊皮”,世居地待考,人口非常稀少,后冠漢姓為顏氏、于氏等。
⑵.滿族松顏氏,滿語為Sungyan Hala,世居尼亞滿(今遼寧新賓尼亞滿山區),所冠漢姓為顏氏。
⑶.滿族舍顏氏,滿語為Seyan Hala,漢義“潔白”,世居費雅朗阿(今遼寧新賓),所冠漢姓為顏氏。
⑷.滿族唐顏氏,滿語為Tangyan Hala,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所冠漢姓為顏氏、唐氏。
⑸.滿族顏濟氏,亦稱燕濟氏、嚴穆吉氏,滿語為Yangi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多冠漢姓為顏氏、楊氏等。
⑹.滿族顏扎氏,亦稱燕札氏、顏查氏、閻拉扎氏、顏之哈拉氏、庫雅拉彥札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顏盞部,以姓為氏,滿語為Yanja Hala,世居雅蘭西楞(今俄羅斯濱海地區蘇城東南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時期開始,民間多冠漢姓為顏氏、官家則多冠漢姓為閻氏、張氏等。
⑺.滿族顏珠氏,亦稱顏之氏、顏之哈拉氏,滿語為Yanju Hala,世居雅達琿春村(今吉林琿春海蘭河西境),後多冠漢姓為顏氏、閻氏。
鮮卑等族
源於鮮卑族、党項族、鄂溫克族等,《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等中記載:乞顏氏,古稱乞雅惕氏等,到了金、元時期,多有党項族、鄂溫克族引為姓氏者,稱乞顏氏,或稱恰特氏、怯特氏,滿語拼音為Kiyat Hala或Ciyat Hala,即乞顏氏的異讀,世居錫喇塔拉(今甘肅張掖永固鎮、武威一帶),後多冠漢姓為顏氏,奇氏。
蒙古族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巴顏部,屬於以部族名稱漢化為氏。蒙古族巴顏氏,出自元朝時期蒙古巴顏部,是蒙古族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敖漢(今內蒙古敖漢旗)。巴顏部後分衍有敖漢氏、阿爾塔斯氏、巴顏氏、博爾克氏、鄂爾敦氏、奈曼氏、薩爾圖氏、薩爾屯氏、薩勒珠特氏、伊勒門氏等蒙古族、滿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錫伯族等少數民族的姓氏。
蒙古族巴顏氏,在明朝時期即多冠漢姓為巴氏、博氏、顏氏等。
女真族
源於女真族,出自東北 金國時期女真完顏部,屬於 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完顏部,是女真民族古老的氏族部落之一。按史籍《金史》的記載,完顏部居住在鴨綠江上游及圖們江流域,女真族是由該地區的古朱里真人組成的,與採集珍珠的居民有關。到了南宋理宗趙昀端平元年(金哀宗完顏守緒天興三年,大蒙古國木亦堅汗窩闊台六年,公元1234年),南宋與蒙古聯軍滅亡了金國。此後,故金國女真貴族完顏氏多遷居完顏(今吉林通化及其西南地區)、訥圖(今俄羅斯境內能圖河流域)、喀拉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額(今遼寧清原)、佛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二道村)、新京(今遼寧新賓永陵鎮)、大凌河(今遼寧錦縣)等地區,其中有被蒙古軍隊裹挾入蒙古諸部落中者,將完顏姓氏帶入了蒙古族。
在明朝時期和清朝中葉以前,完顏氏(或兀顏氏)即多冠漢字姓為顏氏、汪氏、王氏、鄢氏、張氏、完氏、趙氏、顧氏、瀛氏、魁氏等。
錫伯族
源於錫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錫伯族顏濟哩氏,亦稱楊吉哩氏、焉哲勒氏,世居瀋陽(今遼寧瀋陽)、伯都訥(今吉林松源)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Yangiri Hala。
清朝中葉以後,錫伯族、滿族顏濟哩氏多冠漢姓為顏氏、閻氏、楊氏、韓氏、沈氏等。
契丹族
源於契丹族,出自遼國末期將軍耶律·慎思,屬於帝王賜改姓漢化為氏。北宋宣和七年(遼保大五年,金太宗完顏晟天會三年,公元1125年),遼國中京大定府(今遼寧寧城西大名城)被金國攻陷,遼天祚帝耶律·延禧在鴛鴦濼捺缽,聞訊後急走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一帶,乘輕騎逃入夾山(今內蒙古薩拉齊大青山)。在金天會年間,金國有個著名的將軍完顏·元宜,就是耶律·慎思的兒子,他在滅北宋的系列戰爭中功勳卓著,被授予銀青光祿大夫。到了金大定二十五年(公元1185年),完顏·元宜之子完顏·習涅阿補晉升為符寶祗候,請求依著女真族人的慣例遷官,金世宗完顏雍不願意外族人臣領有重位,因此說:“當年先帝賜姓,只是一時之權宜。”當即詔令完顏·習涅阿補還複本姓耶律氏。完顏·習涅阿補不敢抗旨,只好改回耶律氏,如此一來,就失去了所有的貴族身份和地位。
後來,耶律·習涅阿補(完顏·習涅阿補)的後代少有為官為將者,卻有保持完顏姓氏者,在南宋與蒙古聯合滅金國後,即改漢姓為顏氏,世代相傳至今。
其他少數民族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今台灣省高山族土著、毛難族,白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顏氏族人分布。

遷徙分布

遷徙
顏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一十一位,人口約二百零九萬兩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13%左右。
顏姓顏姓
在先秦時期,顏人活動于山東地區,漢晉時期仍以山東為中心,西向河北,南穿江蘇,到東晉永嘉年間過長江進入南京地區,不久安徽、浙江都有顏姓的足跡了。到唐宋時,顏姓由山東、河北、河南等地向四川和江南散布,五代末顏姓經江西已抵達福建。
魏晉 南北朝時,世居在琅琊、東魯一帶的顏氏族人並沒有因為外界的動盪不安而受影響,反而高官不斷,族大人眾,並發展成為顏氏琅琊、魯國郡望。
顏氏族人入川始於唐朝時期,有顏有意,由成都縣令官至刺史。
明朝初期,顏氏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陝西、湖北省等地。
清朝初期,顏氏族人隨湖廣填四川之風潮入居四川,進而播遷雲、貴。康乾年間,有山東之顏氏族人闖關東入東北三省。清朝末期,顏氏族人已廣布全國各地。
顏氏族人在全國各地分布中,尤以山東省為多,山東省顏氏約占全國顏氏人口的30%以上。
宋朝時期,顏姓大約有9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2%,排在第一百二十三位。顏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占全國顏姓總人口的25%。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江蘇、山東,這三省顏姓大約占顏姓總人口的63%,其次分布於湖北、安徽、四川等省。全國顏姓主要集中在從山東、經江蘇、江西的一條地帶上。
明朝時期,顏姓大約有1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11%,排在第一百四十位。宋、元、明期間,顏姓人口幾乎沒有增長,原因是凡主體在北方的姓族,幾乎都受到了戰亂的傷害,顏姓也不例外。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山東等,山東省顏姓大約占顏姓總人口的大部分,其次分布於河北、河南、江西等。宋、元、明期間,顏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
分布
顏姓人口分布顏姓人口分布
當代顏姓的人口已近170萬,為全國第一百一十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3%。自宋朝至今1000年間,顏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V形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如今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北、河南三省區,大約占顏姓總人口的超過一半,其次分布於四川、江蘇、江西、浙江等,這些省的顏姓又集中了很大部分,顏姓分布很不平衡,顏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山東大部、湖北南部、貴州大部、雲南東南、四川北段、青海東部、甘肅中西部、魯蘇交界地區、黑吉東部,顏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22%以上,中心地區可達2.2%以上,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1%的顏姓人群。在魯蘇大部、安徽、江西東北、河南東南、湖北北部、陝西南端、甘肅東南、寧夏西部、;內蒙古西部、雲川大部、重慶、貴州西北、黑龍江西部、吉林中部,顏姓在人群中的頻率在0.11%一0.22%之間,其覆蓋面積約占了國土總面積的21.2%,該地區居住了大約31%的顏姓人群。

部分始祖

曹夷父(曹伯顏,邾武公):夷父,字顏,又稱邾顏公,即位後稱邾武公。傳說上古顓頊帝的玄孫陸終,一次產下六子,依序為樊、惠連、萊言、安、季連。後周武王興師克紂,大肆分封諸侯,就把陸終五子安的一個叫做挾的裔孫,封於邾地,最初乃魯國之附庸,後來傳到夷父的時候,因其字為顏,《公羊傳》謂之顏公。後邾國被楚國所滅,顏公子孫便以王父字為氏,稱顏姓。他們尊夷父為顏姓的得姓始祖。
公羊專公羊專
伯禽。
完顏·習涅阿補。

傳統文化

郡望堂號

郡望
魯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琅琊郡:亦稱琅琊國、琅岈郡、琅玡郡。春秋時期的齊國有琅琊邑,在今山東膠南縣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踐遷都至此之說。秦朝統一六國後,在境內設琅琊郡,並附置琅琊縣,治所均在琅琊(今夏河),郡境為山東半島東南部。西漢時期治東武(今山東諸城),並增琅琊國、櫃縣和祝茲侯國治於境內,下轄五十一縣,包括今山東半島東南部的海陽、即墨、嶗山、膠縣、膠南、沂水、莒南、日照、五蓮、贛榆(今江蘇贛榆)及青島等地。東漢朝時期琅琊國改治到開陽(今山東臨沂)。晉朝時期改置為琅琊省。北魏時期治即丘(今山東臨沂)。隋朝時期又復置琅琊縣。唐朝時期又裁廢,境地歸膠州、諸城,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東南部諸城、臨沂、膠南一帶,唐朝乾元初年(戊戌,公元758年)曾廢黜,後有沂州琅琊郡。從魏、晉朝時期起,琅琊台及秦朝琅琊郡治均不屬琅琊郡(國)。另一處琅琊郡在今江蘇南京一帶,此後廢置至今已千餘年。
堂號
魯國堂:以望立堂。
琅琊堂:以望立堂。
復聖堂:孔子的弟子顏回,春秋時魯國人,勤儉好學,樂道安貧。孔子讚嘆他說:“顏回真難得啊!吃的是一筐子飯,喝的是一瓢子水,住在僻陋的環境中,要是別人,必將憂煩難受了,顏回卻安然處之,並沒有改變他向道好學的樂趣啊!”顏回二十九歲時,頭髮就全白了,三十二歲時就去世了。他死後,魯哀公曾問過孔子:“你的弟子誰最好學?”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發了怒,很快就消解,從不把憤怒轉移到別人身上;有了過錯馬上就改正,絕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現在嘛,就沒有這樣好學的了。”後世都將他列為孔門七十二賢人中最賢的一個,以德行著稱。後世儒家尊他為“復聖”(孔子為至聖,孟子為亞聖,顏子為復聖)。

家譜

湖南臨澧、石門、桃源、常德顏氏家譜,(現代)顏寄村等編纂,2002年電腦排印本。註:始祖為【春秋】顏回;始遷祖為【明】顏庭珊。
湖南邵陽顏氏族譜一卷,著者待考,手抄複印本。始遷祖為【明】顏信甫。
湖南衡陽顏氏宗譜一卷,(民國)顏紹堯撰,民國寫本之1999年複印本。先祖為【春秋】顏回;先祖為【北宋】顏元晉。
湖南醴陵顏氏續修族譜二十二卷,首二卷,(民國)顏家駒、顏業巍等修。
湖南醴陵灣溪顏氏三修族譜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顏家鐸纂修,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木刻活字印本。始遷祖為【明】顏魯政。
湖南醴陵楠橋顏氏支譜,著者待考,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木刻活字印本。始遷祖為【明】顏世傑;先祖為顏應相。
湖南衡陽楚衡顏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始遷祖為【宋】顏元晉;先祖為顏孟四、顏政。
湖南衡陽楚衡顏氏族譜,(清)顏正輝等纂修,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為顏真卿;始遷祖為【宋】顏元晉;先祖為顏孟。
湖南寧鄉顏氏續修族譜,(清)顏松雲等纂修,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為【春秋】顏回。
湖南寧鄉顏氏續修族譜十二卷,(民國)顏棣華等主修,民國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寧鄉溈寧楓林顏氏支譜十六卷,(清)顏澤瓊等主修,清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為【春秋】顏回;先祖為【唐】顏真卿。
湖南湘潭高山壩顏氏六修支譜四卷,(民國)顏甫主修,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為【春秋】顏回;先祖為【唐】顏詡。
湖南湘潭顏氏四修族譜二十六卷,(清)顏懷輔等纂修,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為【春秋】顏回;先祖為【唐】顏詡。
湖南湘潭顏氏續修族譜二十卷,附二卷,(清)顏懷寶纂修,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木刻活字印本。始祖為【春秋】顏回;先祖為【唐】顏詡。
湖南湘鄉上湘顏氏三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始遷祖為顏萬糧;始遷祖為顏萬華。
湖南安化顏氏六修族譜,(民國)顏回生主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
福建、江西、浙江顏氏續修通譜,(民國)王元熙主修,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先祖為【北宋】顏泊;世祖為顏仁貴。
湖南衡陽楚衡顏氏族譜二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甘肅蘭州顏氏族譜十二卷,首一卷,(民國)顏永禎等纂修,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甘肅學院鉛印本。始遷祖為【明】顏勝。
甘肅蘭州、金城顏氏家譜十二卷,(清)顏豫春纂修,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始遷祖為【明】顏勝。
浙江溫嶺太平金清顏氏二房世譜,著者待考,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始遷祖為【宋】顏大本。
浙江永康顏氏宗譜,著者待考,清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蘇溧陽顏氏家乘,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始遷祖為【宋】顏日輪。
江蘇鎮江古潤顏氏宗譜十二卷,(清)顏錫名纂修,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年)錫類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江蘇鎮江古潤顏氏宗譜十二卷,(民國)顏鋆纂修,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錫類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始遷祖為【明】顏高。
顏氏家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分支祖為【宋】顏實;分支祖為【宋】顏嶢。
顏氏續修通譜九卷,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復修,(清)顏光遠等重修,清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克復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冊。現被收藏在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湖北沔陽、鵬江、湖南、江西等省南北顏氏通譜,(清)顏星纂修,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木刻活字印本。湖南攸縣鵬江顏氏根據南北通譜源流世系,再纂顏氏家譜。清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重修,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顏理耀編纂三修和南省通譜,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顏邦佐四修,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顏其櫃、顏其璵等五修,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顏梓琴等六修,1997年顏真愚、顏雪榮、顏林祥等七修,顏真愚、顏雪榮撰序。2006年邵東顏昌利主修全國顏氏通譜,顏林祥、顏建森、顏崢嶸編纂,計算機排印本。

祠聯

四言通用聯
清臣風節;
復聖淵源。
——佚名撰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大臣、書法家顏真卿,字清臣,京兆萬年人,開元年間進士,官殿中侍御史,因受楊國忠排斥,出任平原太守。安祿山叛亂時,他聯絡堂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回響,被推為盟主,合兵二十萬,使安祿山不敢急攻潼關。後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德宗時,李希烈叛亂,稱楚帝,占據蔡州。他以七十六歲高齡被派前往蔡州勸諭,拒絕李希烈的誘降,被縊死。書法先後學褚遂良、張旭,正楷端莊雄偉,氣勢開張,行書遒勁鬱勃,開創了新風格,對後世影響很大,被稱為“顏體”,與柳公權並稱為“顏柳”。下聯說春秋末魯國人顏淵,名回,字子淵,孔子的弟子。貧居陋巷,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孔子曾稱讚他的德行,非常喜歡他。三十一歲就死了。孔子極為悲慟,說:“天喪予(老天爺要我的命啊)!天喪予!”後來被尊為“復聖”。
四言通用聯四言通用聯
清臣風節;
復聖顏淵。
——佚名撰顏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聖門好學;
王會成圖。
——佚名撰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魯·顏回,孔子弟子中最賢,列孔門德行科。後世稱“復聖”。下聯典指唐·顏師古,曾作《王會圖》。
德行世澤;
常山家聲。
——佚名撰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魯·顏回,以德行著稱。下聯典指唐·顏杲卿,假常山太守,以忠義著稱。
不欺暗室;
堪為鎮神。
——佚名撰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戰國·顏叔子,夜納無家可歸之女,使執燭,燭盡而達旦,不二其志。下聯典指春秋齊國孝婦顏文姜所居地,名顏神鎮。
五言通用聯
忠節標兄弟;
家訓示子孫。
——佚名撰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顏真卿與弟顏杲卿,皆為國殉難。下聯典指北齊顏之推,有《顏氏家訓》傳世(見下第2-5樓“附錄:《顏氏家訓》”)。
顏輝 作品《李仙像》顏輝 作品《李仙像》
七政璇衡始;
三元寶曆新。
——顏師古撰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唐代學者顏師古(581-645)《奉和正日臨朝》詩句聯。顏師古,字籀,琅琊人。官至中書舍人。有《五經定本》等。
在昔輟期運;
經始闊聖賢。
——顏延之撰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南朝宋詩人顏延之《北使洛詩》詩句聯。顏延之,字延年,琅琊臨沂人。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文章之美,冠絕當時,與謝靈運齊名。有《顏光祿集》。
家訓傳萬古;
寶塔煥千秋。
——佚名撰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顏之推,字介,琅琊臨沂人。有《顏氏家訓》傳世。下聯典指唐代大臣、書法家顏真卿《多寶塔碑》。
六言通用聯
叔子不欺暗室;
孝婦當作鎮神。
——佚名撰顏姓宗祠通用聯
見上《顏姓宗祠四言通用聯·不欺暗室;堪為鎮神》聯之聯釋。
忠烈流芳百世;
節義美著千秋。
——佚名撰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御史中丞顏杲卿的事典。顏杲卿,字昕,性剛正,蒞事明濟。卒謚忠節。下聯典指唐代大臣顏卿及明代賢良顏伯瑋的事典。
七言通用聯
脫俗書成一家法;
寫生卷有四時春。
——佚名撰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佚名集顏魯公多寶塔碑帖字聯。顏魯公指唐代大臣、書法家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人。歷官至吏部尚書,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有《顏魯公集》。
天然深秀檐前樹;
自在流行檻外雲。
——佚名撰顏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
九言及以上通用聯
德行非常,駕諸賢首列;
文名丕顯,偕靈運齊芳。
——佚名撰顏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春秋時魯國賢人顏回,字子淵,一作顏淵。為孔子得意門人。列孔子德行科,於弟子中最賢。下聯典指南朝宋金紫光祿大夫顏延之的事典。
自唐歷宋、曆元、歷明、歷清,簪纓世代;
入閩而德、而永、而金、而同,瓜瓞雲礽。
——佚名撰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同安縣五顯鄉後塘村“桃源”顏氏祠堂聯。全聯典指該支顏姓入閩的時間和路線。上聯典出時間;下聯典出路線為:“入閩而德(化)、而永(春)、而金(門)、而同(安),瓜瓞雲礽”。
諸賢溯聖門,孝子忠臣,皆從東魯衍支派;
世澤詳家訓,武功文德,更向西秦繼別宗。
——張位撰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甘肅省蘭州市顏家溝顏氏宗祠聯。
馨香分郭外之田,夕膳晨饈,豈敢作拾塵野祭;
展拜守家中之訓,左昭右穆,何須繙爭坐名書。
——吳信辰撰顏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顏氏祠聯。

字輩

顏氏多支使用御賜字輩:“希言公承彥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與孔子世家一致。
山東曲阜顏氏字輩:“公重從嗣胤伯光紹懋崇懷士錫振承景世廷秉培克建永沛昭啟裕顯兆守德澤知好樂惟有仰立卓周正曾安鼎祥雲天自多繼志忠孝悌綱常如大科”。
山東滕州顏氏字輩:“道景秉培進承沛昭啟裕長思聯廣臨宏發肇魯蕃紹德傳家慶慎中繼英賢四維開新宇曜滕光尚遠”。
福建德化顏氏字輩:“文化追叔伯邦秉朝爵秩長懷柏志俊茂繼君紹子喬可英廷永言孝思聲聞在上明德維皇賢魁多士才重忠良紫佩握符綿緒熾昌功貽世美貴顯華章”。
福建永春桃場顏氏字輩:“孟惟尚時原卿叔孔及嗣繩其祖武萬年受祜貽厥孫謀以燕翼子”。
福建永春篷壼顏氏字輩:
諱派:“天士日得 上昌盛世玉振金聲承先啟後克紹箕裘 ”;
字派:“道興起進 繩其祖武萬年受祜貽厥孫謀以燕翼子”。
福建安溪顏氏字輩:“宗魯芳聲遠支分裕後昌雲仍功祖德奕世昭賢良”。
福建同安顏氏字輩:“德光體寬肇惟有養啟卿美輪芳子耀臣光允章永綬俞運奕昌”。
福建晉江安海北鎮房西埯州思安支顏氏字輩:“式時敦敘際遇昌期呈才遠大恢復家聲”。
福建晉江安海北鎮房西埯州東離支顏氏字輩:“廸殼詒慶臣鄰卿尹顯承謨烈垂裕重熙”。
福州古田顏氏字輩:“則永昌經邦登學士乾桂萬年香”。
福建南安顏氏字輩:“朝廷廣孝雖恩報國至鄰顯親”。
福建浯州、金門渡彭湖而台灣顏氏字輩:“夏日其晉起忠孝可伯履功宗登瑞榜聯助衍宏基”。
福建浯州、金門渡彭湖而台灣顏氏字輩:“復克己忠孝科晉起功宗登瑞榜聯助衍宏基”。
福建連江顏氏字輩:“顏登科發甲申家學有源為仁由己,文章達上台世守心傳印茲卓爾”。
廣東潮陽倚公派顏氏字輩:“天嘉宜周子遷可仲世叔崇微彰顯德昭意衍弘基”。
廣東潮陽書名派顏氏字輩:“邦仲繼廷仕存德世榮昌經綸昭烈武晉爵承國恩克復崇先訓家學有本源”。
廣東潮陽表號顏氏字輩:“鳴鳳起奕立建章程永成敦仁錦慶厚衍澤垂芳宏上朝龍登俊顯達振宗聲”。
廣東潮安顏氏字輩:“經世煥文章義安起泰長聖澤同風遠”。
廣東海豐顏氏字輩:“清尚宗遂紹存德世榮昌經綸招烈武晉爵錫洪恩克復從先訓家裡有本源泉自魯阜演會海啟宏基沂康安新化達青揚儒雅誠孝尊祖導序致立言全積善亦常蔭厚履納信義修齊勉興治冀習督君博孜勵宜奮志勛碩隆登位寬正孚聲遠謙遜以持恆允明慎精語昆仲居和悅怡心開覺慧壯顯恢丕業千秋同匡舉初綿傳芳長”。
廣東台山顏氏字輩:“鳴顯尚道德儀恆重義禮盛時世運捷端可北和希”。
廣東連平顏氏字輩:“興世遠士希汝祖孫學有家存”。
海南瓊州、雷州莆田支顏氏字輩:“日可祠如國家大振學業”。
海南瓊州永春支、萬寧支顏氏字輩:“元表俊清以希大成業為經”。
江西蓮花顏氏字輩:“定慶仲良一仕日相定禾世火志文廷象雲生西方上凝立自見游標奇思雅致呈采尚多良令德推賢俊忠厚裕慶長秉禮兼守義學成名顯揚”。
江西萍鄉載插嶺顏氏字輩:“伯學士鳳懋錫質樹奐培鐘汝本承家訓用儲國章業紹吉新裕垂枚祥賢德之師節孝有光克恢先澤世遠榮昌”。
江西萍鄉金沙灣顏氏字輩:“仁義世承忠信凝祥令德裕慶正大永昌標奇呈瑞詩書文章學成名立發達顯揚”。
浙江會稽顏氏字輩:
橫溪闔族總行字目:“東魯儒風遠臨沂祖澤長承先勤克復奕世定流芳”;
橫溪闔族小行字目:“永傳賢聖德齊繼詩禮家宗功思浩大佑啟燦光華”。
浙江蘭溪顏氏字輩:“宗魯芳聲遠支分裕後昌雲乃功祖德奕世昭賢良”。
湖北沔陽、竹溪、鵬江,湖南,江西,重慶渝北、北碚等省市南北顏氏字輩:“崇懷宗邦、其澤允昌、家學克復、道德昭揚、肇慶宏祚、應毓國良、惟思一本、繼起有常。”註:此為清康熙帝御賜頒行。
台灣台北顏氏字輩:“祖武萬年受佑貽厥孫謀以燕子”。
台灣大甲顏氏字輩:“泰世開榮貴嘉尚樂雍熙”。
桃源江田顏氏字輩:“上昌盛世玉振金聲承先啟後克紹箕裘繩其祖武萬年受祜貽厥孫謀以燕翼子安”。
廣西防城港顏氏字輩:“祖德儲材訓循文禮孫謀錫慶世挺仁賢”。
安徽長豐顏氏字輩:“盛朝多有瑞麟鳳齊重長東正慶繼禮傳家世克昌文明崇學術俊秀繹書香士子芳聲遠醇良德化祥義忠呈賢惠慈仁久發光瀚林乃顯祖豪傑賴春陽”。
馬來西亞仁貴顏氏字輩:“垂裕厚昆興諸衍慶丕振宇宙樹民建國德揚光宗億世緒昌”。
顏氏一支字輩:“宏學堯玉加新世代朝端陽”。

姓氏人物

春秋時期

顏回:春秋時魯國賢人,為孔子得意門人,於弟子中最賢,孔子稱他:“不遷怒,不二過”。三十二歲英年早逝,後世稱其為“復聖”。
顏回顏回

魏晉南北朝

顏延之:(384~456年),字延年,南朝宋文學家。祖籍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曾祖含,右光祿大夫。祖約,零陵太守。父顯,護軍司馬。少孤貧,居陋室,好讀書,無所不覽,文章之美,冠絕當時,與謝靈運並稱“顏謝”。
顏之推(公元531-約591年),顏見遠之孫、顏協的第三子。字介,琅邪臨沂(今屬山東省)人。南北朝時文學家、教育家,初仕梁元帝為散騎侍郎,西魏破江陵,之推以國讎不仕魏,投奔北齊,任黃門侍郎、平原太守,後北齊亡,又投奔北周為御史上士。隋開皇中,被太子召為學士,極為禮遇,不久病逝。他一生奔波,飽經離亂,常因身仕異國為恥。故其詩篇多有傷感懷舊之情。其所著《顏氏家訓》一書,共二十篇(見下第2-5樓“附錄:《顏氏家訓》”),闡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問世以後,起到深遠的影響,被推為我國家訓專著的鼻祖。

唐代

顏師古: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人,顏之推。唐代學者、訓詁學家,官至中書舍人,著有《五經定本》等。
顏昭甫:顏之推曾孫。唐代官吏、學者,歷官侍郎,華州刺史。工篆、籀、草隸書,與內弟殷仲容齊名,而勁利過之,為伯父師古所賞重。
顏真卿顏真卿
顏真卿:顏昭甫。唐代大臣、書法家。開元年間進士,累官至監察御史。因忤逆楊國忠被貶魏平原太守,他預料安祿山必反,早為之備。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反,他與從兄果卿共起兵,附近17郡回響。亂平後,他入京為官,連遭讒言,屢被貶黜。後為刑部尚書,封魯郡公,世稱顏魯公。肅宗、代宗時,他數次為正義而言,為大臣所不喜。德宗時,李希烈自稱天下都元帥,攻陷汝州,顏真卿受命前往勸諭,後持節不屈,終被李希烈殺害,終年76歲。顏真卿善正、草書,筆力沉著雄渾,為世所寶,稱為"顏體"。故宮博物院藏有其66歲作《竹山連句》墨跡。著有《顏魯公文集》。
顏杲卿:字,唐朝長安萬年人,和顏真卿同為顏昭甫。父親顏元孫,任濠州刺史。顏初任范陽戶曹參軍,曾是安祿山的部下。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時,杲卿和兒子季明常山,任太守,顏真卿守平原,設計殺安祿山部將李欽湊,擒高邈、何千年。河北有十七郡回響。天寶十五載,安祿山叛軍圍攻常山,叛軍抓到季明,藉此逼迫顏杲卿投降,但顏杲卿不肯屈服,還大罵安祿山,季明被殺。不久城為史思明所破,顏杲卿被押到洛陽,見到安祿山,顏杲卿瞋目怒罵安,也被處死。顏真卿後尋得季明的頭顱,寫下了《祭侄文稿》一文。

宋元明清

顏復:山東省人,宋代畫家、官吏。顏回四十八代孫,官至太常博士。顏耕道:湖南省平江人,元代學者。博古,工於詩,尤善草隸,亦工繪事。
顏博文:德州(今屬山東省)人,北宋畫家、詩人。徽宗時進士,仕著作佐郎。長於人物,亦善水墨花卉。遺畫有《羅漢圖》、《閒雲出岫圖》、《野水圖》等。
顏直之: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宋代畫家。善畫人物,工小篆,作《集古篆韻》,官至中散大夫。其子顏汝勛,官朝請大夫,亦工篆。
顏輝: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元代畫家。善畫人物、佛道,亦工鬼怪,造型奇特,用筆雖見刻露,卻筆法奇絕,有八面生意之趣,開明初吳偉畫法之先河。有《中山出獵圖》、《李鐵拐像》傳世。
顏宗:廣東省南海人,明代畫家。舉人出身,曾任邵武知縣,後署兵部員外郎。善畫山水,融北方山水畫風於南方山水畫中,多寫平遠景色,蒼渾健勁,獨具風格。有《湖山平遠圖》遺世。
顏光敏:山東省曲阜人,清康熙年間進士,官考工郎中。少年聰慧,九齡工草書,十三嫻詩賦。
顏伯燾:1792—1855,清代嘉慶至鹹豐年間官員,曾任閩浙總督。是鴉片戰爭中的主戰派之一。道光二十年(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顏伯燾調任閩浙總督。

民國以來

顏伏:新中國開國將軍顏伏少將(1911—1995),原名顏宗羲,四川省梁平縣人。
1930年考入成都民立大學。在校期間,參加學潮,被軍警抓獲,後由學校保釋。1931年到北平北京大學讀書,同年參加反帝大同盟。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從事地下工作。
顏伏少將顏伏少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北平市反帝大同盟青年部部長,北平市反帝大同盟區委書記,河北省委組織部幹部組長,中共北方局組織科股長。在此期間,三次被抓,均未暴露身份而獲釋。1936年,上級黨組織決定由其帶70餘名愛國青年從北平到太原,參加中共山西黨組織利用閻錫山的名義開辦的民訓班和政訓班,這個訓練班由薄一波主持,這批人後來成為新軍的一部分基礎。顏伏很有個性,認為這個訓練班無法滿足自己學習的要求,提出去延安學習,經組織批准,1937年5月到延安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7年12月畢業。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軍部任作戰參謀,1940年主動要求下部隊,任新四軍第3支隊司令部任作戰參謀。在一次戰鬥中,部隊被敵人衝散,顏伏挺身而出,將失散人員和電台集中起來,帶領100多人成功突圍。不久患傷寒,被送回鹽城新四軍軍部,被任命為通信科科長。1941年5月再次下部隊,任第6師作戰科科長,第18旅54團、52團參謀長,蘇浙軍區作戰科科長,第16旅48團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1946年任48團副團長時,攻打泰興,率一個營首先登城成功,受到6縱表彰,不久升為團長。在第二次分界攻擊戰中,率48團首先攻入敵陣,再次受到6縱表彰。在萊蕪戰役的吐絲口戰鬥中,腿部受傷,傷愈後任16師參謀長。在調任18師參謀長時,參加了淮海戰役攻擊碾莊外圍據點彭莊的戰鬥,6縱攻擊彭莊一夜未克,有的領導提出入夜在組織攻擊,顏伏力主繼續攻擊,不給敵人喘息,以省兵克敵。王必成同意了他的意見,並撥一個團給18師指揮,18師即攻克彭莊,戰後升任18師副師長。在淮海戰役中患肺病,兩次昏倒在指揮所,被送到後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任第三野戰軍特縱學校副校長,炮7師師長。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炮7師師長、上甘嶺炮兵指揮所主任,在上甘嶺戰役中,任前指炮兵司令員,統一指揮所有參戰炮兵有力地打擊了敵軍,為上甘嶺戰役的勝利做出了貢獻。1953年回國後,任山東軍區炮兵司令員,濟南軍區炮兵司令員。1960年畢業於炮兵學院地炮系。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顏文斌:少將(1915—2014),江西省永新縣人。
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顏文斌少將顏文斌少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6軍團17師51團1營2連2排長,第51團連副政治指導員。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9旅連副政治指導員,晉察冀軍醫第4軍分區7大隊連長,特務團營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24旅70團副團長,第5師15團團長,東北野戰軍第2縱隊團長,第四野戰軍第39軍115師參謀長,在渡江戰役、衡寶戰役、廣西戰役中五戰五勝,指揮殲敵5個團,升任115師副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9軍115師副師長、師長。參加了一至五次戰役、1952年春夏季鞏固陣地作戰。在第一次戰役中,115師343團在雲山以南龍成洞、龍頭洞地區阻援,擊潰美騎兵1師5團,有力地保證了雲山戰鬥的勝利。回國後,升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副軍長。1960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任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旅大警備區副司令員。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顏東山:少將(1909—1991),湖北省大悟縣人。
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顏東山少將顏東山少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河南羅山赤衛大隊2中隊中隊長,縣獨立團手槍隊排長,紅25軍223團連長、紅26軍3團營長、紅15軍78師232團團長。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長征和直羅鎮戰役。1936年入陝北紅軍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7團營長,決死隊軍官學校隊長,晉南地方幹部學校大隊長,冀魯豫軍區新2旅副參謀長,第5軍分區副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江漢軍區洪山軍分區司令員,軍區獨立旅政治委員,軍分區副政治委員,湖北軍區孝感軍分區副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炮兵20師政治委員,北京軍區炮兵副政治委員。
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1年2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顏吉連:少將(1916—2011),湖南省茶陵縣人。19
顏吉連少將顏吉連少將
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湘贛獨立第1師司令部宣傳員,紅8軍22師保衛局科員、營特派員,紅6軍團保衛局科員。1934年參加無線電訓練班學習,掌握了收發報、通報的知識和技能,結業後分配到紅6軍團小電台任報務員兼特派員。這個電台是機動台,調動頻繁,受領任務急,流動性大。有一次小電台隨賀龍指揮戰鬥,擔任團長的賀炳炎親自端著重機槍掃射,掩護電台安全。隨朱德、劉伯承到達陝北,任過紅30軍電台分隊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河南省委電台分隊長,安徽省委電台分隊長,中原局抗敵報社電台分隊長。1938年到延安機務訓練班學習,後隨項英、羅炳輝到華中,擔任新四軍軍部電台分隊長。當時竹溝發信台出了故障,與各方面聯絡中斷。到竹溝後,陳少敏對他說:你來得很好電台有一段時間沒有通報了。當前我們急需與黨中央取得聯繫。你集中精力修好電台,恢復通信。顏吉連很快就排除了故障。後在新四軍3師歷任電台副中隊長,通信大隊大隊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遼西軍區司令部通信科科長,西滿軍區通信科科長,第四野戰軍總部通信科科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四野戰軍司令部通信處副處長,中南軍區司令部通信處副處長,1953年畢業於通信工程學院,任廣州軍區司令部通信處處長,總參謀部通信兵部5部部長,通信兵司令部副參謀長,通信兵後勤部部長,總參謀部管理局局長、政治委員,總參通信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
顏青云:少將(1917—1997),湖北省漢川縣人。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顏青雲少將顏青雲少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二方面軍4師10團警衛排長、代連長。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8旅715團特務連副連長,旅教導隊政治指導員,大青山騎兵支隊三團連指導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西北軍區後勤部軍需部政治處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北軍區後勤部軍需部政治委員、部長兼政治委員,西北軍區後勤部軍需生產部部長,總後勤部軍需生產部副部長、工廠管理部副部長、企業部副部長、軍需部部長、工廠管理部政治委員、軍需生產管理部政治委員。
1988年7月,中央軍委授予他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7年5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0歲。
顏金生:少將(1918—1994),湖南省茶陵縣人。
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顏金生少將顏金生少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8師53團連政治指導員,紅2軍團政治部青年幹事,第二方面軍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長。參加了湘贛、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組織部科長,第358旅716團政治處主任、團政治委員。參加了百團大戰。
解放戰爭時期,任西北野戰軍第1縱隊1旅副政治委員,第一野戰軍1軍2師政治委員。參加了保衛延安、宜川、扶眉、蘭州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任西北軍區炮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4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1軍政治委員。回國後,1962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基本系,任武漢軍區政治部主任。1966年任國務院文化部副部長,陝西省軍區政治委員,新疆軍區副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中共中央軍委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是第五、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4年3月28日因病逝世,終年76歲。
顏德明:少將(1917—1985),湖南省攸縣人。
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1934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
顏德明少將顏德明少將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攸縣兒童局書記,紅6軍團18師政治部青年幹事,第49團連政治指導員。參加了湘贛、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和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359旅教導隊青年隊隊長,1938年入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任359旅司令部2科科長,多次冒險深入敵據點完成偵察任務。1941年任717團營長、副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10縱28師72團團長,東北野戰軍10縱28師副師長,第四野戰軍第47軍139副師長。參加了遼瀋、平津、西南等戰役和黑山、大虎山阻擊戰,解放湘西等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139師師長兼湖南沅陵軍分區司令員。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7軍139師師長,參加了1951年陣地防禦作戰、1952年鞏固陣地作戰和秋季戰術性反擊。指揮嚴觀山防禦戰和正洞山攻擊戰,解除敵軍對我驛谷川防禦的威脅。所屬415團,在朔寧東南地區防禦戰鬥中,依託野戰陣地,打退美騎兵1師7、8團及希臘營的進攻。回國後,1953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副軍長。1957年畢業於軍事學院,任廣州軍區裝甲兵政治委員,第47軍軍長,廣州軍區副參謀長、副司令員、顧問。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85年8月4日因病逝世,終年68歲。
顏昌頤(1900.10.29—1929.8.30):字燮甫,湖南省安鄉縣安豐鄉白螺灣村人。1918年到河北保定,入育德中學留法預備班學習。1919年12月赴法勤工儉學。1920年8月在法國加入“以實行社會革命”為宗旨的世界工學社。1921年秋參加留法勤工儉學學生進占里昂大學的正義鬥爭,被法國當局武裝押送回國。同年12月到上海,1922年初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入北京香山中法大學學習,任中共香山地區支部書記。1924年夏畢業。
大革命時期,1924年9月與葉挺、聶榮臻等20多人赴蘇聯莫斯科,入東方大學學習政治和軍事。1925年9月回國到上海,參與籌組中央軍事部(後改稱中央軍委)。先在中共中央軍事部負責各地聯絡通訊,後調湖南省委軍事部部長,組織迎接和支援北伐軍的工作。1926年9月被調回中央軍委,協助周恩來和趙世炎的工作,參與領導上海工人第一、第二次武裝起義。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到武漢,仍回中央軍委工作。同年7月中旬,被指定為前敵軍委委員,赴九江準備組織武裝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後任起義軍第24師黨代表,不久奉命轉回上海。同年10月中旬,攜帶中共中央給南方局並廣東省委的指示,去香港聯繫接待收容起義軍失散官兵問題,後去海豐、陸豐,與起義軍70團團長董朗一起,率1000餘人轉戰到惠陽中峒地區。部隊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2師4團,任團黨代表。不久部隊擴編為第2師,任師黨代表,併兼任中共東江特委委員。在彭湃領導的農民武裝配合下,率部攻占海豐,陸豐縣城,取得海陸豐第三次武裝起義的勝利。1928年1月率部出擊紫金、五華,他親自到五華改組縣委,領導民眾的暴動工作,拔除地主武裝據點,建立部隊後方基地。5月在反國民黨軍“圍剿”的戰鬥中負傷,被送往香港治療,因失去黨的組織聯繫,在難民收容所棲身。11月輾轉到上海找到黨的組織,被任命為中央軍委委員兼江蘇省委軍委秘書,協助彭湃負責日常工作。1929年8月24日,由於叛徒白鑫出賣,和彭湃、楊殷、邢士貞4人同時被捕。在獄中,表現了共產黨人的堅強意志和品質,敵人高官厚祿的引誘和嚴刑拷打的折磨,絲毫沒有動搖他們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精神。30日被秘密殺害於上海龍華,時年29歲。
顏惠慶(1877—1950),北洋軍閥政府總理。字駿人。上海人。早年畢業於上海同文館,後去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留學。回國後曾任聖約翰大學英文教授,商務印書館編輯,清朝駐美使館參贊。1909年任外交部股長。1910年兼清華大學總辦。1912年4月被黎元洪委任為北洋政府外交次長。1913年1月出任駐德國公使,後調任丹麥、瑞典等國公使。1919年任中國出席巴黎和會代表團顧問。1920年8月,任北京政府外交總長、1922年辭去外交總長職務,改任內務總長等職。1926年春,曾任國務總理並攝行總統職務。1927年移居天津,任天津大陸銀行董事長、自來水公司董事長等職。南京政府成立後,先後任駐英大使、駐蘇大使,出席國際聯盟大會首席代表。抗日戰爭爆發後,在上海從事慈善和教育事業。1949年2月,為反對蔣介石繼續內戰,和章士釗、邵力子、江庸等以私人資格到北平、石家莊與中國共產黨商談和平。上海解放後,主持上海臨時救濟委員會及中蘇友好協會籌備等工作。同時,應邀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政治法律委員會委員等職。1950年5月在上海病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