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顏子論
- 創作年代:三國時期
- 作者:曹髦
- 作品出處:《藝文類聚》等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創作背景,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心不違仁(1),行無二過(2),用行舍藏(3),與同進退(4),聽承(5)聖(6)言,罔有不喻(7),敘之於《易》(8),以章殊異(9),死則悲慟(10),謂“天喪己”(11)。所以殷勤(12)至於此者,聖人嘉美良才(13)之效也。設使天假之年(14),後孔子沒(15),焉知其不光明聖道(16),闡揚師業(17),有卓爾(18)之美乎?百(19)慮之所得,愚者有焉(20)。願後之君子,詳覽之焉爾。(21)
作品注釋
(1)心不違仁:心,內心;違,違背、背離。典出《論語·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2)行無二過:《初學記》、《全三國文》中“二”作“貳”,兩字通。行,行動、舉動;二,第二次、再次;過,過錯、失誤。典出《論語·雍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
(3)用舍行藏:典出《論語·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4)與同進退:比喻步調一致。《初學記》、《全三國文》作“與聖合契”。
(5)聽承:聽從,服從。
(6)聖:《初學記》作“微”。
(7)罔有不喻:喻,理解、明白;《初學記》“喻”作“諭”。《論語·子罕》:“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注》謂:“顏淵解,故語之而不惰。餘人不解,故有惰語之時。”《疏》言:“此章美顏回也。惰,謂懈惰也。言餘人不能盡解,故有懈惰於夫子之語時。其語之而不懈惰者,其唯顏回也與,顏淵解故也。”
(8)敘之於《易》:敘,論述、贊述;閣本《藝文類聚》、《初學記》“敘”作“序”。本句指《周易·繫辭下》記載的孔子讚美顏淵之辭:“子曰:‘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有不善未嘗不知,知之未嘗復行也。’”
(9)以章殊異:章,彰顯、體現;《全三國文》“章”作“彰”,兩字通。殊異,與眾不同的人或物。
(10)死則悲慟:典出《論語·先進》:“顏淵死,子哭之慟。”
(11)謂“天喪己”:典出《論語·先進》:“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12)殷勤:懇切深厚的情意。
(13)嘉美良才:《初學記》中“美良才”三字作“賢哲”;《全三國文》中“良才”兩字作“賢哲”。嘉美,欣賞、讚美;良才。德行才能優秀的人。
(14)天假之年:上天給予顏淵高壽。
(15)後孔子沒:晚於孔子去世。沒,同“歿”,死亡。
(16)光明聖道:光明,發揚光大;聖道,聖人之道,此處指孔子的思想學說。
(17)闡揚師業:闡揚,發揚;師,老師,指孔子;業,學業,學說。
(18)卓爾:出類拔萃,超然不群。《論語·子罕》中顏淵曾說:“如有所立,卓爾。”《注》曰:“其有所立,則又卓然不可及。”
(19)百:四庫全書版《藝文類聚》作“千”。
(20)愚者有焉:愚者,智力遲鈍不聰明的人。《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中廣武君曾對韓信說:“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21)“設使”至“焉爾”:《初學記》無。詳,詳細;覽,閱覽、閱讀。
創作背景
本文是三國時魏國第四代君主曹髦所作,撰作的具體年代不詳。由漢至魏晉,顏回的地位有顯著提高。曹髦本人則雅好經學,遂撰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