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灌木,高1-3(4)米,自基部分枝,徑通常2-8厘米。莖和老枝淡灰色或黃灰色,常有縱裂紋;幼枝灰綠色,節間長1-4厘米。葉線形,長約2毫米;葉鞘膜質,與葉合生。店去
花2-3朵生葉腋,花被片卵圓形,長2-3毫米,紫紅色,有淡色寬邊,果時反折。果(包括刺)近球形,徑10-30毫米,幼果黃綠色、紅黃色或紅坑台察陵色,成熟果成淡黃色、黃褐色或紅褐色;瘦果橢圓形,扭轉,肋凸起;刺每肋2行,基部稍扁,分離或稍連合,中下部或近基部2-3分叉,每叉又2-3次2-3分叉,末叉硬或較軟,極密或較密,伸展交錯,或多或少掩藏瘦果。花期4-5月,果期5-6月;新疆吐魯番栽培,8-9月蜜慨趨為第二次花果期。
產地生境
頭狀沙拐棗既耐風蝕和沙埋,也很耐早。因它枝條茂密,阻風作用強,因而積沙也多,甚至在風沙將近埋沒灌叢,仍能很快萌發出新梢。
繁殖方法
播種:在果實成熟後很易脫落,應及時採集種子。育苗的圃地要選在鹽鹼輕、地下水位較低、排灌笑炒邀條件較好的沙土或沙壤土上。播種宜在秋末冬初和早春,也可在夏季。春播前種子須先催芽,即在播前半個月用冷水浸種3天,然後摻混3倍的濕沙堆放在向陽處,待少數種子冒出白尖,即可用以播種。冬播行距30厘米,覆土3-5厘米,每平方米落種50-60粒,每公頃用種子150千克左右。直播成活率低,一般多不採用。
扦插:扦插育苗時,宜用1-2年生枝條作插穗,長20厘米,粗1厘米左右為宜。
栽培技術
育苗初始2-3月內應灌水1次,以後可不再灌水。在缺水地區不宜夏播育苗。
植苗密度以每公頃1500-2500株為宜,以1年生苗為佳。苗須具完整的根系,深栽50厘米,栽後灌水,有利成活。若扦插種植,插後灌永,促其成活。4齡以後的頭狀沙拐棗生長變緩,甚陵膠擊頌至停止生長,表現衰老,必須採取平茬措施,促其復壯。作法是用鎬或其他工具齊根將地上部分完全刨除掉。此項措施宜在植物休眠期、不同年份隔行輪番進行,防止再起風沙。
主要價值
飼用:頭狀沙拐棗為綿羊和山羊所喜食。春天採食其鮮嫩的枝和果實,其他季節撿食落於地上的枝和果。由於它生長季早,在早春當飼料供應和彌補營養不足,更具有特殊重要性。它也是駱駝的良好飼料寒拔拜,駱駝不僅採食其嫩枝和嫩果實,而且一部分比較粗老的枝條也可供利用。據測定,每公頃所產可食芻料從2-3千克到95千克(乾重)。從化學成分看,頭狀沙拐棗含有較豐富的粗蛋白質和較低的粗纖維,無氮浸出物豐富,礦物質中鈣多,磷較低,隨著植物的生長,粗纖維含量的增長視條件而有差異。頭狀沙拐棗在孕蕾期含代謝能8.58兆焦耳/千克,相當於優良乾草所含熱價,在果期含代謝能只有6.86兆焦耳/千克,相當於低等乾草所含熱價。所以頭狀沙拐棗采腿想應屬於中等或良等的飼用植物。該種灌木具平茬更新復壯特性,平茬後的嫩枝仍可充用飼料。
固沙:其他用途頭狀沙拐棗是固定流沙、保護環境的良好材料,種植2年後當其植被覆蓋度達到50-60%時,可使流沙完全固定。
燃料:該種平茬更新復壯後老枝則可充作燃料。種植3年後的頭狀沙拐棗每公頃可產薪柴85噸。
固沙:其他用途頭狀沙拐棗是固定流沙、保護環境的良好材料,種植2年後當其植被覆蓋度達到50-60%時,可使流沙完全固定。
燃料:該種平茬更新復壯後老枝則可充作燃料。種植3年後的頭狀沙拐棗每公頃可產薪柴85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