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彌山森林公園、位於古田縣上洋村、南與閩清縣接壤、北臨瓦坑、淮溪、後山村、距鄉政府所在地21公里、距古田縣40公里、距福州市110公里、交通便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須彌山
- 森林公園級別:無等級
- 地理區域:福建省寧德市
- 地理位置:福建省中北部
- 面積:299 km
- 氣候帶:低亞熱帶
- 植被類型:杉樹
紅豆杉
楊梅樹
松樹
須彌山森林公園、位於古田縣上洋村、南與閩清縣接壤、北臨瓦坑、淮溪、後山村、距鄉政府所在地21公里、距古田縣40公里、距福州市110公里、交通便利.
須彌山一詞來自婆羅門教術語。須彌山(梵語:Sumeru),又譯為蘇迷嚧、蘇迷盧山、彌樓山、修迷盧山、須彌樓山、修迷樓山3,意譯為寶山、妙高山、妙光山、安明山、善高山等2。須彌山是一座巨大的金山,宇宙的中樞;日月星辰賴以轉...
須彌山是一處擁有一百多座石窟的風景勝地。它位於寧夏六盤山北端,固原市原州區西北55公里的寺口子河北岸。這一帶關山對峙,峽口逼仄,深溝險壑,奇峰高聳。古時,山下的寺口子河被稱為石門水,水上曾設石門關,成為絲綢之路東段的...
須彌山(梵語: Sumeru),又譯為蘇迷嚧、蘇迷盧山、彌樓山,意思是寶山、妙高山,又名妙光山。位於小世界的中央(一千個小世界稱為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大千世界,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由來...
須彌山森林公園、位於古田縣上洋村、南與閩清縣接壤、北臨瓦坑、淮溪、後山村、距鄉政府所在地21公里、距古田縣40公里、距福州市110公里、交通便利.百年大樹須彌樓 百年大樹 村莊風景 村裡的春夏秋冬 主要景點須彌樓 2002 土樓群 主...
須彌山石窟現存石窟150多座,分布在連綿2公里的8座山峰上,第5窟(大佛樓)是一座巨大的摩崖造像龕。龕內倚坐佛像高達20.6米,是現存可數的唐代大佛像之一。2003年被自治區旅遊局評為AA級景點。2012年獲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18年4...
【須彌山】國內第一家的宗教眾籌平台,是由須彌山弘法會發起成立的宗教聚合平台,是一個讓信眾發起和支持宗教項目的平台。網友可以在這個平台上發起宗教項目(實物、活動、公益等等),通過須彌山的傳播可以讓更多人看到並支持宗教項目,...
須彌山石窟,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地處城西北六盤山北垂須彌山上,始鑿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歷經西魏、北周、隋唐各代大規模營造及宋、元、明、清 各代修葺重妝,是古代固原規模最大的一處佛寺禪院、中國十大石窟 之一...
《須彌山》這幅唐卡以佛經中記載的須彌山為題材,用唐卡的形式表現了佛界天道的神聖景觀。整幅圖按佛教宇宙三界圖式展現,上部表天界聖地,下部表地獄苦海,中間即佛家之理想世界須彌山樂土佛地。地理位置 須彌山矗立於大海中央,安住於...
須彌山博物館(Xumishan Museum)位於寧夏固原市,建築面積5558平方米,陳展面積4500平方米,博物館的建成是為了改造須彌橋、普度橋等附屬設施。古絲綢之路寧夏段保護性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內容有固原古城、開城遺址等環境整治項目。須彌山石窟...
須彌山山勢陡峭,層巒疊嶂,怪石崚峋,煙雲繚繞。夏秋之際蒼松挺拔,桃李郁然,景色非常秀麗,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少有的風景區,據後人推測,古人之所以把寧夏固原的這座佛山稱為須彌山,或許是為了增加它的神秘感和濃郁的佛教色彩 主題 ...
須彌山壇城是佛教密宗術語。須彌山壇城,佛教密宗術語。修習密宗儀軌之場所或用具。其壇城中的須彌山上築有亭龕,兩側以祥雲托日月,山體四面有代表四大部洲的建築,山腳下有七層台代表七級浮屠。台面嵌七政、八寶,側面又刻藏文經文。壇...
固原市須彌山石窟保護條例是固原市首部地方法規。正式立法 2017年10月30日固原市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2017年11月30日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四次會議批准。主要內容 第一條為了加強對...
須彌山大會 由萬幫數字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核心品牌為星星充電)發起 ,每年舉辦一次。大會上,院士、專家學者、產業鏈龍頭、生態夥伴及媒體等,共創數位化能碳管理場景級解決方案。2019年3月29-30日,2019年第二屆須彌山大會在江蘇...
須彌山石窟文物管理所成立於1982年9月,固原市原州區文化體育旅遊局下屬副科級事業單位。單位駐地須彌山石窟,管轄範圍3平方公里。現有正式職工22人,退休人員2人,聘用人員5人;大學文化程度9人、大專文化程度12人;高級職稱1人、中級職稱...
寧夏固原須彌山旅遊文化節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的文化節日。節日起源 須彌山石窟位於須彌山以東,為著名的風景區,為發展旅遊業。於2002年5月舉辦了首屆寧夏固原須彌山旅遊文化節。活動內容 開幕式、文藝演出、參觀石窟等。
須彌山大佛指第5窟的露天彌勒佛坐像,始建於唐代,高20.6米,是全國最大的造像之一。這尊高聳的大佛造像雖是砂岩雕鑿,但造型和雕鑿的刀法卻給人以泥塑一樣的溫柔。就其造像的藝術特點看,須彌山大佛造像有著女性溫柔的共同特徵,...
清金須彌山是佛教寺廟供奉法器用具。全部為純金製成,呈四個小山頭環繞一座大山之形,山石為層層片狀,石面上刻有細緻的雲紋、石紋,前後兩山頭石稍短,左右兩山石略寬,左右外側雙耳上各安有一顆珍珠。五座山上分別鑄建有鏤空帶廊...
《須彌山北朝石窟研究》是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王艷。內容簡介 本書為“敦煌與絲綢之路石窟藝術叢書(第二輯)”中的一冊,主要介紹了須彌山石窟的藝術特色與歷史地位。作者在借鑑以往學者相關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多次實地調研,...
《須彌山石窟藝術研究》是2013年陽光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宋永忠。內容涉及考古學、歷史學、宗教學等學科領域突出藝術學特點。內容介紹 《須彌山石窟藝術研究》以須彌山石窟藝術之“源”與“流”——印度佛教藝術範式和民族地方文化傳統...
《西遊記》中的地名,靈吉菩薩的法場。靈吉菩薩手使飛龍寶杖,法力廣大。地名簡介 靈吉菩薩的法場。靈吉菩薩手使飛龍寶杖,法力廣大,靈吉菩薩就是得大勢菩薩,翻譯不同。得大勢菩薩又稱為大勢至菩薩,梵文翻譯過來又稱為遍吉。就是...
《須彌山石窟內容總錄》是1998年7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北京大學考古系。內容簡介 須彌山石窟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城西北55公里的須彌山東麓,現存經過編號的洞窟一百三十二個,由南而北自然形成...
《須彌山石窟志》記述內容上始須彌山石窟的開鑿,下迄2014年12月。以章、節、目為框架和編著體例,表、錄並用,以記述為主,力求精練。表、圖、錄 分散穿插於有關章節之中,附錄集中於文後,照片集中在正文前,編成專頁圖版。 書...
須彌座,又名“金剛座”、“須彌壇”,源自印度,系安置佛、菩薩像的台座。後來代指建築裝飾的底座,比如影壁底座等。須彌座來源 須彌即指須彌山,在印度古代傳說中,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另一說指喜馬拉雅山(又名大雪山)。用須彌山...
須彌山掌為金庸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中之武功,乃少林七十二絕技之一,精微奧妙,極為難練。《倚天屠龍記》中少林三渡中渡難禪師使出此掌,以金剛伏魔圈與楊逍酣斗的同時,以此掌力與白眉鷹王殷天正對掌,大占上風。簡介 須彌山掌...
金須彌山,清早期佛教遺物。為清崇德三年(1638)清太宗皇太極敕建的實勝寺(皇寺)中奉佛法器之一。金質,高14.6、前後寬8.6、左右寬12.5、足徑7.5厘米,重300克。按佛教,須彌山是世界人類生存的絕妙境地。山上五個山頭,代表三界...
佛門和世俗社會是相通的,就像芥子和須彌山可以互相包容一樣。芥為蔬菜,子如粟粒,佛家以“芥子”比喻極為微小。須彌山原為印度神話中的山名,後為佛教所用,指帝釋天、四大天王等居所,其高八萬四千由旬,佛家以“須彌山”比喻極為...
扎什倫布寺位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南的尼色日山下,藏語意為“吉祥須彌山”。交通線路 北京——滄榆高速——京藏高速——109國道——達珠孜區——扎什倫布寺 廣州——蒼碩高速——汕昆高速——大麗高速——林拉公路——達珠孜區—...
九山八海是古印度的世界形成說。即以須彌山為中心,周圍有游乾陀羅等八大山環繞,而山與山間各有海水相隔,故總為九山八海。《起世經》卷一謂,九山皆為七寶所成,八大海水皆各遍覆優缽羅華等諸妙香物。而《俱舍論》卷十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