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禮

頂禮

頂禮,指跪下,兩手伏地,以頭頂著所尊敬的人的腳,是佛教徒最高的敬禮。頂禮一次最基本的功德將獲得自己身下所壓面積直到金剛大地以上所有微塵數 量之轉輪王位,然其功德之邊尚不可盡。所以要真誠、清淨、正確的禮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頂禮
  • 拼音:dǐng lǐ
  • 釋義:雙膝下跪
  • 出處:《贊阿彌陀佛偈》
基本解釋,引證解釋,頂禮儀式,合掌儀式,

基本解釋

[shiko;buddhist salute of hending the head and kneeling in adoration] 跪下,兩手伏地,以頭頂著所尊敬的人的腳,是佛教徒最高的敬禮。
頂禮膜拜:即兩膝、兩肘及頭著地,以頭頂敬禮,承接所禮者雙足。向佛陀聖像行禮,舒二掌過額、承空,以示接佛足。又稱頭頂禮敬、頭面禮足、頭面禮。
"頂禮"。向佛、菩薩或上座行此禮。雙膝跪下,頭頂叩地,舒兩掌過額承空,以示頭觸佛足,恭敬至誠,就是俗話說的"五體投地"。從前,一位比丘頂禮有佛陀頭髮、指甲的佛塔,阿難尊者請問釋尊他頂禮的功德,世尊答言:他這樣頂禮一次,將獲得自己身下所壓面積直至金剛大地以上所有微塵數量的轉輪王位,然而這還不能達到其頂禮功德的邊際。”

引證解釋

1. 雙膝下跪,兩手伏地,以頭頂尊者之足,是佛教徒最崇敬的禮節
①北魏 曇鸞 《贊阿彌陀佛偈》:“法身光輪遍法界,照世盲冥故頂禮。”
②唐 慧宣 《秋日游東山寺尋殊曇二法師》詩:“心歡即頂禮,道存仍目擊。”
③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四:“ 清河 君瑞 ( 張君瑞 ),不勝其喜,寶獸添香,稽首頂禮。”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我的第一個師父》:“善男信女們也個個‘合十讚嘆,歡喜布施,頂禮而散’了。”
2. 敬禮致敬
①元 無名氏《陳州糶米》第三折:“如今百姓每聽的 包待制 大人到 陳州 糶米去,那個不頂禮,都說俺有做主的來了。”
②《水滸傳》第四二回:“ 宋江 在馬上以手加額,望空頂禮,稱謝神明庇祐之力,容日專當拜還心愿。”
③《西遊記》第四十回:“ 行者 將菩薩降魔收怪的那一節,陳訴與他君臣聽了,一個個頂禮不盡。”
④明 施耐庵《水滸》第十回《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陸虞候火燒草料場》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見一所古廟,林沖頂禮道:“神明庇佑,改日來燒紙錢。”
3. 鞠躬
①《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 鄧九公 ﹞說罷,打了一躬。老爺頂禮相還。”
②王鎮 《槍》第三幕:“我地下同志--一中年和尚,站在禪祠門前的香案旁,守著緣簿時時向進香的人頂禮致意。”
4. 朝拜瞻仰
①《花月痕》第二回:“﹝ 心印 ﹞前年頂禮 五台 後,將便道入都,官紳延主 汾神祠 。”
郁達夫雁盪山的秋月》:“呆立了一會,對這 雁盪山 中的秋月頂禮了十來分鐘。”
徐遲井岡山記》:“而現在朝拜 羅霄山脈 ,頂禮 井岡山 這樣的革命聖地,怎么也是馳車來去呢?”
5. 崇拜敬佩
①清 吳熾昌《客窗閒話·假和尚》:“士大夫僉頂禮佩服,大眾無不涕泣讚嘆。”
章炳麟 《商兌》:“以世俗之頂禮 嚴氏 ( 嚴復 )者多,故政客得利用其說以愚天下。”
魯迅 《且介亭雜文·病後雜談(三)》:“所以要頂禮 明 末的遺民,必須接受他的民族思想,這才可以心心相印。”

頂禮儀式

禮拜、讚嘆、合掌,為學佛人普通之禮儀,盡人能之,何待廣為論述?惟據西藏文經籍所載,暨康藏蒙古喇嘛之合掌磕頭儀式,則異於漢俗,往往以其事至微細,人所忽略,遂致佛教上普通儀式,於不知不覺舉手動足間,己失經旨,是未可以其事之微細而忽略也,學人年來依止蒙藏大德,學習藏文,專修藏密,每以漢藏兩地佛教上禮儀,以及習見之事,質疑問難,隨手筆錄,以資印證,茲所論述,系親炙上師口述,並蒙諸上師,將關於本題範圍內經旨,從藏文經中蒐集若干則,撮要譯述於次。
虔誠頂禮十方諸佛菩薩虔誠頂禮十方諸佛菩薩
頂禮有『全身頂禮』與『五體投地頂禮』之別:
(一)五體投地頂禮式:身之四肢(兩掌兩膝)及額間五部,完全著地,若僅四肢著地,而頭額間不著地,如《菩提道次第修習加行六法妙道入門經注》及《兜率天讚嘆經三修道根本常演中道修法妙語明證經注》雲,頂禮時頭額不著地,將來墮在懸頭地獄,若生人中,則受駝背殘疾之若,又五體投地後,同時全身旋即起立,愈速愈妙,不可伏地久停,起時兩手不可向背後伸展,依《讚嘆經》注,引據《丹巴戒索》大師雲,頭伏地久停不起,將來生畜生道中,得鱷魚身,如生人中,身不美觀,愚而無智,起時兩手若向背後伸展,則生邊地,不聞佛名,又聞諸上師雲,五體投地後,兩手掌落地同時身體應即起立,切不可兩手向上一翻,使兩手掌朝天,以經中及藏地禮儀,均無翻手之理,每見漢地磕頭,皆翻其兩手,掌心向上,不知系據何經典,若謂掌心向上,系頂禮佛足之意,按諸經典,雖有頂禮佛足之說,但其儀式,並不如此,茲據《授比丘戒儀軌》雲,佛住世時,說法講經,座下諸眾若有啟請右繞三匝,頂禮佛足,系以兩手抱佛菩薩之雙足,頭觸其膝,下小腿相併之間,為最敬之禮,於佛涅盤以後,凡受圓滿具足戒時,仍然行此大禮,今漢地磕頭,以翻手為頂禮佛足者,或即由於傳訛,亦未可知也。
(二)全身頂禮,準前五體投地法,兩掌兩膝著地,同時兩掌向前用力推出,隨將兩腿同時伸直,全身平伏地上,所謂磕大頭者是也,磕大頭為學習藏密者首先修習之法,藏密以磕大頭十萬為四加行之一,所謂四加行者,即一皈依,二供曼達,三磕大頭,四百字明,此為四加行,此外尚有六加行,即一繞塔,二印塔,三造像,四六字大明咒,或本尊咒,五#施,六宗喀巴大師贊是也,連前之四加行,合稱為十加行,每一加行,應修十萬,以植修密之基礎,然後修持任何本尊之法,自不患不易成就矣,此乃西藏黃教之定軌也,茲將磕大頭法,譯述於後。
行者先制一木板,其長度約與自身及兩手相等,須平滑無節,即長約八尺寬約三尺一板,板之前端,須較後端高出二寸,平放地上,如不制木板,則於光滑地板上行之,亦可。對面懸掛上師佛會圖(上海有正書局可購)以為觀想之用,(如系禮塔或禮拜舍利,則不用供像,)對像端正立定,兩足並齊,乃恭敬合掌於胸前,(前述三合掌法,任擇其一行之可也,)然後上舉至頂,由上下移,初住額間,此時觀想對面上師額間(嗡)字放白色光,下照自身額間,此時自身業消淨,頂禮於佛部諸尊,祈求加被,是為身項禮,次住喉間,觀想上師喉間(阿)字放紅色光,下照自身喉間,斯時自身口業清淨,頂禮於蓮花部諸尊,祈求加被,是為口頂禮,次住心間,觀想上師心間(吽)字放藍色光,下照自己心間,斯時自身意業清淨,頂禮於金剛部諸尊,祈求加被,是為意頂禮,三業既淨,然後展開兩手,匍匐於地,兩手掌用力向前面,同時推出,兩足同時伸直,使全身平伏地上,隨將伏地之兩手,由上移下,兩腿亦同時伸直,使全身平伏地上,隨將伏地之兩手,由上移下,兩腿亦同時起立,如是循環,隨力多磕,如兩手掌生痛,可用兩塊小棉絮於掌下為助,初磕時必有氣喘頭眩之患,則不妨量力行之,入後逐漸增加,若每次能磕至千數以上,則身輕如羽矣,未磕頭之前,於兩足立定合掌時,行者須先誦下咒。
頂禮頂禮
咒曰(梵音
嗡 那摩曼殊洗耳耶 那摩蘇洗耳耶 那摩烏打媽洗耳耶娑哈
上為梵音
藏語為 掌背拉插(格)雜洛
婁比背拉插(格)雜洛
卻蓋背拉插(格)雜洛
漢譯 頂禮文殊師利菩薩
頂禮妙吉祥菩薩
頂禮最勝吉祥菩薩
《善逝經》雲;起初頂禮時,先將以上咒詞一禮一誦三次,則以後頂禮一次,即有千次之力量。
《薩扎請問經》雲;若照以上頂禮法,向佛像或佛經佛塔頂禮者,來世生天,若生人中,得人恭敬。
《聖觀世音經》雲,依上法向佛經塔頂禮者,若生天上,即為天王,若生人中,即為人王,所在之處,不慮貧乏,生生世世,得人恭敬,決定無疑雲,念誦“那摩曼殊洗耳耶”等三句咒詞時,觀想自身化為多身,其數與所在地微塵之數相等,頂禮時身體著地,須迅速倒下,猶如寶刀斬樹幹應手疾倒之狀,斯時作觀,其觀想法,有種種不同,茲分別列後;
觀想一:右手五指從大拇指數起,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之五波羅密,與左手之智慧波羅密相合,是為六度,依之直趨十地道故。又右手方便與左手智慧,合而為一,即從方便與智慧門中,成就色法二身意。
觀想二:左手是智慧,右手是方便,兩手伏地時,用力前推,即以智慧之利劍,將八萬四千煩惱,悉行斬斷後,用方便之舟筏,將一切眾生,渡登彼岸。
觀想三:有害於我者,皆系四魔,天魔、陰魔(又名蘊魔)、欲魔、死魔,今伏地用力一推,即將四魔驅逐,無復為害。
觀想四,觀想本人化身萬千,同時向無量數佛菩薩頂禮,願以此功德,度盡諸有情,推開解脫門,悉證菩薩果。
以上四法,可擇其一二,依法作觀,功德無量,此外尚有密法上之觀想,即右手為起分,左手為證分,二手相合,成熟度脫之道。又右手主脈五氣息,與左手支脈五氣息,二者相合,兩脈氣息,聚於心間,成就雙入之道,此義甚深,可於自己本師前求口訣。
上述咒詞三遍,念畢後,可擇以下咒詞之一種,接續隨磕隨念:
宗喀巴讚詞五句
藏音讀法如下:
密茂謝比,竇(爾)欽章惹(以)西格
惹(以)茂(得)欽比汪波章(母)比央
杜格奔媽慮窘借桑比打(格)
剛將謝比素(格)章宗喀巴
羅桑插比夏(不)拉索樂瓦竇波
漢譯如下:
平等慈悲大海觀世音
無垢遍智文殊師利尊
降伏群魔無餘秘密主
西藏教主大聖宗喀巴
祈禱善慧稱揚蓮足下
(西藏黃教教主宗喀巴,為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亦稱秘密主)三大菩薩之化身,具足慈智力三德,上五句一偈,為宗喀巴心咒,亦即三大菩薩之心印,念誦功德,廣如經說。)
又宗喀巴讚詞四句藏音如下
系既寵滾駕(爾)比羅桑扎格(月吐)
嘎(爾)桑納比章柱(爾)婁穴插(松)
插比背既哈(母)茂(爾)借比古
痛鐵漲背頓丹拉插(格)灑爾
漢譯如下:
以我所知普遍智慧意
善緣悅耳嚴飾妙法語
具足見聞思等諸勝義
敬禮顯揚吉祥微妙身
(上一偈為讚嘆宗喀巴之功德)
懺悔偈二 藏音如下:
奪插系丹底牧汪蓋利
慮當額當竇興以既棧
巴達給既巴既起巴
得達湯傑打給梭梭(爾)殺
漢譯如下: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嗔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懺悔
(上偈亦可作懺悔之用,引外有念誦百字明頂禮者,有念三十五佛懺悔頂禮者,有念本尊咒,或四皈依頂禮者,隨願行之可也)
懺悔偈(從宗喀巴讚嘆經中摘出)
藏音如下:
貢系套茂杜列薩巴以
淚額意既米鉤戒斡當
插(得)巴(爾)蘇既米吐卻
領列卻巴茶背梭梭(爾)殺
漢譯如下:
無始來時所聚積
身口意等不善業
違犯三種律儀品
各各猛力而懺悔
禮塔繞塔咒
那摩班噶瓦帝 啞達納溝杜利雜耶打他嘎達耶 阿(爾)哈帝桑姆耶桑卜達耶 塔啞他 嗡 啞達納 啞達納 嘛哈啞達納啞達納比雜也娑哈
念此咒一贊一禮,或口誦此咒繞塔,一次可變為千數。
總之頂禮者,乃對治我慢意,必須三門全磕,五體投地,一禮一贊,功德始大,經云:初合掌印於額部,想佛身功德,將來可得金剛身。次合掌印於喉間,想佛口功德,將來可得六十支佛音。再合掌中印於心間,想佛意功德,將來可得決金剛果位。
學佛人因缺少運動,往往有胃病及失眠症,以及種種病苦,若依此法行之,則全身血脈流通,比任何運動為佳,蓋其他運動,如太極拳等類,雖能有益身體,但不能消除業障,此一禮一贊,三業清淨,將吾人無始以來之根本業障,完全拔除,為一舉兩得之最大功德,且就藏經中起正二分雲,人之兩掌兩膝間(即磕頭四處著力部分),通乎全身督脈,每日磕頭,使此督脈鬆動,則全身血脈流通,凡所有之氣、膽、痰三種病,必不能沾身,且無中風之患,且人當臨命終時,四大分離,最為痛苦,地大分離,即有全身抽筋之苦,此為人所共見,如平時預將此十萬大頭磕過,命終時可免風動抽筋之苦,即死後亦身輕如綿,便得正念現前,一心往生,妙哉妙哉,非佛不能說此法,非藏密無由知此法,願見聞者,依法行持,並願廣為宣揚,凡有見聞,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合掌儀式

合掌儀式,有顯密之分:
(一)顯教上之合掌式,稱為普通合掌,法以兩手十指尖各相拄,手掌內空如塔形,此為通常所用者。
(二)密教上之合掌式,稱為特別合掌,其式有三合掌,五合掌,十合掌,各種不同,茲述最通用之三合掌法如次;
  1. 菩提合掌:兩手十指尖各相拄,掌心內空(切不可兩手掌並緊),屈兩大拇指上節,如佛龕形,兩大拇指指尖,壓於無名指下節,表地大(無名指)與風大(大拇指)相合意,此為頂禮佛部諸尊手印,稱為菩提合掌。
  2. 蓮花合掌:準前菩提手印,不屈兩大指上節,掌心內空,兩中指微開,如未敷蓮花形,此為頂禮於蓮花部諸尊手印,稱為蓮花合掌。
  3. 金剛合掌:兩手相併,十指交*,右指壓左指,掌心內空,如五金剛杵交*形,此為頂禮於金剛部諸尊手印,稱為金剛合掌(按此種合掌注無上本續部用之,至於作本續部之金剛合掌則異是,系兩手手背相*,左手小指鉤右手小指,左手大指,鉤右手大指,其餘三指直立不連,此種合掌法修作本續部者用之。)
上列三種合掌,各就本師傳授,任擇其一行之,或因所修本尊不同,而有分別,譬如自己所修本尊為觀音法,則為蓮花部本尊,即用蓮花合掌,惟須最宜注意者,無論何種合掌,兩手掌心,切不可合緊,依《菩提道次第修習加行六法妙道入門經》雲兩掌合緊,不留余隙,是為外道合掌,將來生在無佛地方,不聞三寶之名,《兜率天讚嘆經三修道根本常演中道修法妙語明燈經注》云:外道合掌,緊閉掌心,將來必墮於無佛之地,以如是合掌,不得真空之理,執著成性故也。此外論合掌不可緊閉掌心,經論尚多,茲不悉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