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黴菌

青黴菌

青黴屬真菌的一種真核細胞。屬於子囊菌亞門不整囊菌綱散囊菌目散囊菌科,青黴屬。間有性生殖階段。菌絲為多細胞分枝。無性繁殖時,菌絲髮生直立的多細胞分生孢子梗。梗的頂端不膨大,但具有可繼續再分的指狀分枝,每枝頂端有2-3個瓶狀細胞,其上各生一串灰綠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脫落後,在適宜的條件下萌發產生新個體。有性生殖極少見。常見於腐爛的水果、蔬菜、肉食及衣履上,多呈灰綠色。亦能引起柑橘的青黴病。有些種類如點青黴和黃青黴等可提取青黴素,藥用青黴素又稱盤尼西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青黴菌
  • 拉丁學名:Penicillium
  • 亞門:子囊菌亞門
  • :不整囊菌綱
  • :散囊菌目
  • :散囊菌科
  • :青黴屬
簡介,形態結構,代謝類型,青黴菌的發現,

簡介

青黴菌是自然界中常見的一種真菌,它們大批生長時多呈現出藍綠色,形狀像一把把大掃帚。青黴菌的孢子呈橢圓形或者圓柱形,有的光滑,有的粗糙。青黴菌的耐熱性很強,菌體繁殖溫度較低,蘋果酸、檸檬酸等飲料中常用的酸味劑是它們非常喜歡的,因此它們常常能讓這些飲料發生霉變。

形態結構

青黴菌屬多細胞,營養菌絲體無色、淡色或具鮮明顏色。菌絲有橫隔,分生孢子梗亦有橫隔,光滑或粗糙。基部無足細胞,頂端不形成膨大的頂囊,其分生孢子梗經過多次分枝,產生幾輪對稱或不對稱的小梗,形如掃帚,稱為帚狀體。分生孢子球形、橢圓形或短柱形,光滑或粗糙,大部分生長時呈藍綠色。有少數種產生閉囊殼,內形成子囊子囊孢子,亦有少數菌種產生菌核

代謝類型

異養需氧型
青黴菌
青黴菌屬於叢梗孢科。菌絲體由多數具有橫隔的菌絲所組成,通常以產生分生孢子進行繁殖,產生孢子時,菌絲體頂端產生多細胞的分生孢子梗,梗的頂端分枝2—3次,每枝的末端細胞分裂成串的分生孢子,形成掃帚狀。分生孢子一般呈藍綠色,成熟後隨風飛散,遇適宜環境,萌發成菌絲。青黴菌的種類很多,通常生於柑桔類水果上。蔬菜、糧食、肉類、皮革和食物上也常有分布。如產黃青黴Penicillium chrysogenum Thom、特異青黴 P. notatum Westling均能產生青黴素。黃綠青黴 P. citreo-viride Biourge、桔青黴P.citrinum Thom和島青黴P.islandicum Sopp能引起大米霉變,產生“黃變米”,它們產生的毒素如黃綠青黴素對動物神經系統有損害,桔青黴素(citrinin)能損害腎,島青黴產生的黃天精、環氯素和島青黴素均為肝臟毒。

青黴菌的發現

1928年的一天,弗萊明在一間簡陋的實驗室里研究導致人體發熱的葡萄球菌。由於蓋子沒有蓋好,樓上一位研究青黴菌的學者的青黴菌飄到了培養細菌用的瓊脂上。弗萊明驚訝地發現,青黴菌附近的葡萄球菌被溶解了。後來他經過多次實驗,發現這個現象可以重複,據此發現了葡萄球菌的剋星——青黴素。1929年,弗萊明因這個發現發表了相關的論文,但是他並沒有找到合適的提純方法,並於1934年停止了對青黴素的研究。
1940年,另外兩位科學家弗洛里和錢恩用青黴素重新做了實驗,並證明了將青黴素注入小鼠體內能有效治療多種細菌感染,而小鼠也能夠健康地活下來。這個實驗說明,青黴素既能殺死病菌,又不損害人體細胞。
從泥土中分離出青黴菌菌種從泥土中分離出青黴菌菌種
1941年前後,弗洛里與錢恩一起實現了青黴素的分離與純化(在美國軍方的協助下,弗洛里在飛行員外出執行任務時從各國機場帶回來的泥土中分離出菌種,使青黴素的產量從每立方厘米2單位提高到了40單位),並發現了青黴素對傳染病的療效。但是,青黴素會使個別人發生過敏反應,所以在使用前必須做皮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