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唐天寶年間(742-756年),
唐玄宗避亂入蜀,左僕射王廷億隨侍,行至
普安郡(治普安縣,今劍閣普安鎮)病故,賜葬於青虛山,並建王氏家祠。
北宋時,王廷億後裔
王省舉於鄉,
宋太宗召見,賜進士。王省辭祿不仕,歸隱山中,號棗辣閥“青虛山人”。
元代,王氏家祠改為寺廟,敕賜“大華藏院”匾額。
明、清時,大華藏院改名青虛寺。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由清政府派六品軍官王浠磊督辦,徵集民夫在青虛山修築寨堡。
民國時期,青虛寺改稱雙松廟。
1950年後,雙松廟改作他用,僧尼多歸籍還俗就業。
1981年,青虛山雙松廟主持慧海募捐集資修復雙松廟殿宇,恢復佛教活動。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青虛山位於四川省劍閣縣
錦屏鄉境內,山頂位於錦屏鄉青墟村四組境內,西為白水村,東為青墟村,位於青墟村西北2千米處,距劍閣縣老縣城
普安鎮55千米,總面積約2.4萬平方米,文物遺存分布面積6萬餘平方米。
青虛山屬
龍門山東南支脈體系,其主幹橫亘劍閣縣西北部構成
劍門山脈,其他諸山均發脈於此,並向東南延伸,山脈分布大體為三列,青虛山屬於中部一列山脈,該山脈發脈於鹽店鎮
五子山分水嶺,其乾脈經鹽店鎮、龍源鎮、奔和請搖鈴鄉、金仙鎮等鄉鎮進入南部縣、閬中市境內,有若干主要分支山脈,其中於龍源鎮分出一支山脈為小埡子、青虛山,東向至鶴齡鎮
長寧山進入蒼溪縣境內,該山脈又於青虛山南向分出一小支脈延至
香沉鎮南與閬中河樓鄉交界地帶,青虛山地處東西向山脈和南北向支脈“T”型結合處,其主峰呈南北走向。
地質地貌
青虛山地處劍閣縣南部低山槽壩深丘區,岩層易風化剝蝕。青虛山四際陡峭,山頂平坦,總面積約36畝,四圍絕險,與群山既相連又獨立成寨堡,四山相拱。
氣候
青虛山屬
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5℃,正常年均降雨量約800毫米。
水文
景點景觀
王廷億石槨墓位於青虛山頂南麓,建於唐肅宗
至德元年(756年),是唐玄宗時期左僕射王體遙白榜廷億的墓葬地,保存較為完好。
青虛山寨位於青虛山頂。據雙松廟內碑文和《劍州志》、《劍閣縣文物志》記載,青虛山寨砌築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由清政府派六品軍官王浠磊督辦,徵集民夫在青虛山修築寨堡。截至2019年,保存有較為完好的南北寨門及寨牆,隨山就勢,依崖而築,已有一百餘年時間仍然使用,不走樣、不鼓裂,依然堅固如初。
雙松廟位於青虛山頂,為清光緒時期(1875-1908年)寺院,坐北朝南,前為懂良酷天王殿,中為藏經樓,後為武聖殿,東西為廂房,呈中軸線對稱分布,布局嚴謹,營造依法。天王殿為抬梁式梁架,明間前檐柱為石獅柱礎、明間後檐柱為複合式柱礎,造型生動,雕刻精美;藏經樓為清光緒時期(1875-1908年)重建,重檐歇山頂,東側設鐘樓,西側設鼓樓,樓底設過道,通後武聖殿。
青虛山“八大景觀”為紫陽洞、秀鐘山、步雲梯、蓮花池、神水窩、八角井、伏虎岩、神仙洞。另外,青虛山南端的老虎洞也險峻異常。
截至1991年,青虛山保存有古橡樹11株,神仙古藤4棵,每棵粗如水桶。
范克成墓是雙松廟最後一籃催少尋個和尚性空的墓地,該墓對研究四川傳統墓葬形制、乃至填補川北近現代名僧提供了珍貴歷史資料。
歷史文化
軼聞傳說
元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世祖
忽必烈征伐
張鈺進入四川,臨幸青虛山,見山壯景美,御筆親書“敕賜大華藏院”匾額,匾上刻玉印一枚,四周祥龍環繞。
相關人物
王廷億:清《劍州志 》記載,唐天寶年間(742-756年),左僕射王廷億隨侍
唐玄宗避亂入蜀,行至
普安郡(治普安縣,今劍閣普安鎮)病故,賜葬於青虛山,並建家祠。其後裔王贊諦以孝友聞名。王廷億是青虛山附近王氏家族的始祖。青虛山南麓較為完好的保存了他的石槨墓。
王省:王廷億後裔,北宋初年舉於鄉,
宋太宗皇帝趙光義召見他,賜進士。王省辭祿不仕,歸隱山中,號“青虛山人”。
性空:俗名范克成,是雙松廟最後一個和尚,生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去世於1982年,葬於青虛山頂,是
四川省佛教協會會員。
慧海束頸:是雙松廟主持、四川省佛教協會會員,1981年募捐集資修復雙松廟殿宇,在劍閣縣內率先恢復佛教活動。
保護措施
生態保護
文物保護
1988年3月25日,青虛山寨及雙松廟被
劍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劍閣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12月6日,雙松廟被
廣元市人民政府列為第四批廣元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月10日,青虛山寨遺址被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四川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開發建設
公路建設
1964年4月建成通車白鴦公路,起於
白龍鎮,經
楊村鎮、樵店鄉、鶴齡鎮至原
鴦溪鄉(今鶴齡鎮白鶴村),途經青虛山北麓,長34.7千米,路寬4至5米,泥結碎石路面。1983年,劍閣縣政府將白鴦路加寬到8.5至12米。2014年,該公路升級為宣漢縣漆樹鄉至梓潼縣的302省道。該公路在青虛山北麓分水嶺建有分支村道水泥路通往青虛山頂。
水利事業
1957年建成青虛水庫,位於青虛山東麓香沉河小支流河谷,壩高11.7米,總庫容60.3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595畝;1963年又建成白水水庫,位於青虛山西麓圈龍河小支流河谷,壩高13.7米,總庫容18.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427畝。
旅遊信息
交通出行
截至2019年,前往青虛山可乘車在青虛山北麓分水嶺路口下車,徒步或在分水嶺居民點租用機車前往青虛山頂,或自駕車前往,到達山頂公路路程約3千米,亦可在山頂東側懸崖下公路急彎處經步雲梯徒步上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說明:1、發車時間僅列出去程信息,暫無返程信息;2、本信息僅供參考,乘車時應以實際運行為準;3、本信息更新於2019年10月,若有變動以運營方最新信息或實際運行為準。 |
開放時間
青虛山頂沒有門禁,隨時開放,不需門票;雙松廟按管理人員作息時間對外開放,沒有門票。
雙松廟位於青虛山頂,為清光緒時期(1875-1908年)寺院,坐北朝南,前為天王殿,中為藏經樓,後為武聖殿,東西為廂房,呈中軸線對稱分布,布局嚴謹,營造依法。天王殿為抬梁式梁架,明間前檐柱為石獅柱礎、明間後檐柱為複合式柱礎,造型生動,雕刻精美;藏經樓為清光緒時期(1875-1908年)重建,重檐歇山頂,東側設鐘樓,西側設鼓樓,樓底設過道,通後武聖殿。
青虛山“八大景觀”為紫陽洞、秀鐘山、步雲梯、蓮花池、神水窩、八角井、伏虎岩、神仙洞。另外,青虛山南端的老虎洞也險峻異常。
截至1991年,青虛山保存有古橡樹11株,神仙古藤4棵,每棵粗如水桶。
范克成墓是雙松廟最後一個和尚性空的墓地,該墓對研究四川傳統墓葬形制、乃至填補川北近現代名僧提供了珍貴歷史資料。
歷史文化
軼聞傳說
元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元世祖
忽必烈征伐
張鈺進入四川,臨幸青虛山,見山壯景美,御筆親書“敕賜大華藏院”匾額,匾上刻玉印一枚,四周祥龍環繞。
相關人物
王廷億:清《劍州志 》記載,唐天寶年間(742-756年),左僕射王廷億隨侍
唐玄宗避亂入蜀,行至
普安郡(治普安縣,今劍閣普安鎮)病故,賜葬於青虛山,並建家祠。其後裔王贊諦以孝友聞名。王廷億是青虛山附近王氏家族的始祖。青虛山南麓較為完好的保存了他的石槨墓。
王省:王廷億後裔,北宋初年舉於鄉,
宋太宗皇帝趙光義召見他,賜進士。王省辭祿不仕,歸隱山中,號“青虛山人”。
性空:俗名范克成,是雙松廟最後一個和尚,生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去世於1982年,葬於青虛山頂,是
四川省佛教協會會員。
慧海:是雙松廟主持、四川省佛教協會會員,1981年募捐集資修復雙松廟殿宇,在劍閣縣內率先恢復佛教活動。
保護措施
生態保護
文物保護
1988年3月25日,青虛山寨及雙松廟被
劍閣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劍閣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12月6日,雙松廟被
廣元市人民政府列為第四批廣元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月10日,青虛山寨遺址被
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四川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開發建設
公路建設
1964年4月建成通車白鴦公路,起於
白龍鎮,經
楊村鎮、樵店鄉、鶴齡鎮至原
鴦溪鄉(今鶴齡鎮白鶴村),途經青虛山北麓,長34.7千米,路寬4至5米,泥結碎石路面。1983年,劍閣縣政府將白鴦路加寬到8.5至12米。2014年,該公路升級為宣漢縣漆樹鄉至梓潼縣的302省道。該公路在青虛山北麓分水嶺建有分支村道水泥路通往青虛山頂。
水利事業
1957年建成青虛水庫,位於青虛山東麓香沉河小支流河谷,壩高11.7米,總庫容60.3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595畝;1963年又建成白水水庫,位於青虛山西麓圈龍河小支流河谷,壩高13.7米,總庫容18.0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427畝。
旅遊信息
交通出行
截至2019年,前往青虛山可乘車在青虛山北麓分水嶺路口下車,徒步或在分水嶺居民點租用機車前往青虛山頂,或自駕車前往,到達山頂公路路程約3千米,亦可在山頂東側懸崖下公路急彎處經步雲梯徒步上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說明:1、發車時間僅列出去程信息,暫無返程信息;2、本信息僅供參考,乘車時應以實際運行為準;3、本信息更新於2019年10月,若有變動以運營方最新信息或實際運行為準。 |
開放時間
青虛山頂沒有門禁,隨時開放,不需門票;雙松廟按管理人員作息時間對外開放,沒有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