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虛山在古唐八景中稱為“清虛聳翠”。《唐縣誌》載:“取四時之氣清而煦,界入虛空,超然物外而名。”因東晉高道葛洪曾於此隱居修道又稱“葛洪山”,簡稱“葛山”,為華北地區著名道教聖地,全真教發祥地之一。
青虛聞名 源自葛洪
青虛山位於
太行山東麓,古北嶽恆山(神仙山、大茂山)左臂。唐河從東、北兩側環山而過。古長城在其北麓雄峙,沿線的倒馬關、插箭嶺、紫荊關,自古成為同塞外交通的咽喉。山前面對華北大平原,形勢十分險要。此山歷史悠久,風光秀麗,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相傳葛洪及夫人鮑姑在這裡採藥行醫,煉丹治病,人們為紀念他們,用他們的名字命名了“葛洪山”和山腳下的“葛洪村”。地方志及山上的碑文多處記載著他們夫妻的行蹤和業績,山上山下至今還流傳著關於他們美好故事和傳說。
葛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生於晉武帝太康四年(283年),出身江南士族家庭。曾於廣州隨南海太守鮑靚學醫學道,並與其女結為夫妻,在廣州越崗院(今三元宮)懸壺創辦了古代醫所。後曾到東晉都城作了幾年京官,深得晉元帝賞識,受封關內侯,幾年後毅然辭去高官,自請為勾漏令,因那裡盛產丹砂,繼續從事道家的煉丹生涯。葛洪作為道教理論家、煉丹術家、藥物學家,歷游名山大川,到古北嶽恆山後,被青虛山的不凡景色所吸引,於是同夫人鮑姑隱於此山結廬煉丹。他跨虎提籃,為民療疾。唐縣周圍道教信徒供奉葛洪真人畫像者為數不少,他身跨猛虎,左手提籃,右手捏著丹丸。
青虛山分上清虛、下清虛,葛洪大殿(玉皇閣)、洗心雙泉、煉丹古井、煉丹灶、藥碾、爆艾台、清虛宮(打坐練功洞穴)、留雲院(祖師殿)等與葛洪真人有密切關係,現保存完整無缺。據尚存清同治十年《重修葛公殿碑記》云:“唐邑青虛山有留雲院者,乃真人得道處也。真人姓葛名洪,字稚川,號抱朴子,晉丹陽句容人,乃大羅上仙玄之孫,幼而慕道,壯而出仕,老而歸真,凡寰宇名山,其棲隱者二十有四所,妻鮑姑乃太守靚之女,因朝廷召修史不應,奏求勾漏令,致仕後遂隱於麇感虛,合家共升仙焉……。”青虛山自葛洪真人隱居得道後,遂名氣大增,文人騷客、達官顯貴、道釋儒墨雲涌而至,形成了以道教為主流的青虛山文化。
道脈傳承 宗法龍門
青虛山道教歷代持續發展,經過唐、宋、金、元時期,內戰連續百年,太行山以東、黃河以北曾是多年戰亂的地帶,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人口銳減。道教全真派宗師丘處機(長春真人)朝見蒙古元太祖成吉思汗,勸其少殺生靈,有功於世,封為“長春全德神化明應主教真君”,尊為國師,掌管天下道教事,凡加入全真教者皆免死免賦。青虛山作為道教聖地,也是從那個時候興旺起來的。現存於上清虛三清殿前的高鳴撰《重顯子返真碑銘》中記載著丘處機大真人派弟子陳道益在青虛山傳教的事跡。碑云:“重顯子,單州琴台人。陳其姓,道益其名,重顯子其號也!……金大定年間,全真教方行,子聞而悅之,……行化諸方。抵武川與聖人丘公長春遇,公告曰:天下名山洞府,非有道者孰能與世?傳大恆之左麓,常為抱朴子棲隱,因名葛洪山,觀木石□秀,泉□沃冽,四時之氣,清而煦,或者其然呼?往哉,汝宜至……。夫全真之教興,由正隆以來,僅百餘載,……今東盡海,南薄漢淮,西北歷廣漠,雖十廬之聚,必有香火一席之奉……。”據史料記載,在丘處機“立觀度人”宗旨下,金大定(1161~1189)間,陳道益由馬鈺之徒靈真子李大乘引度為道士。後又師邱處機,經丘處機指點住持葛公山,山居六年,修建庵觀至百所,自居清虛宮。徒學愈眾,所度弟子逾千人。其中以高志筌、史志筌、趙志完等為著名。天興元年(1232年)卒,年八十一,賜號洞虛真人。從此以後,青虛山道教達到鼎盛時期,明清以來,該山後暖谷王石渠(士衢)道人道術高超,康熙59年(1720年)入大內禮遇甚隆,封“清虛真人”,並敕建重修洞真觀(無梁殿),亦稱斗姆閣。此閣供奉先天道姆,六十花甲之神,完全是磚石鑲嵌壘砌,上圓下方,無一木料,共用九九八十一塊格框拼成蓮花狀,充分突出了道家九九歸真思想。康熙大帝賜斗姆閣楹聯一幅:“眉橫無念乾坤外,鼻豎有形始復中”。斗姆閣位於青虛山後暖谷半山腰處,旁有小石屋和茂盛杏林,山洪不能侵害,盛傳有“避水神珠”。小石屋內有嘉慶二年(1797年)御製碑一通,書有“葛洪修煉於此……”。閣前現存有一通《重修洞真觀碑記》的漢白玉石碑,完好無缺,載云:“峰山疊翠,巍嶺崢嶸……,王君諱石渠,保陽人,召見受封等等……”。此碑立於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為洞真觀知觀張來禎道人重修道觀時立,張系道教全真龍門派第十三代法嗣。值得一提的是垂露岩滴水堂道院二老道,系師與徒,自稱出自龍門派,辟穀四百餘年,自
順治年間(1643~1661年),不知所終。
自從洞虛真人陳道益開闢全真龍門派道場到解放前期,龍門派在青虛山傳續十九代。解放以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劉至祥(龍門派21代弟子)、史理廣、馮理江(龍門派22代弟子),張宗潔坤道(龍門派23代弟子)、趙崇善(龍門派26代弟子)、寧高鶴(龍門派27代弟子)、張嗣仙和張嗣堅(龍門派28代弟子)、喻世永(龍門派32代弟子)、史景龍和楊景平坤道、趙景清坤道(龍門派33代弟子)等眾多道教龍門派弟子赴青虛山修道。
文物古蹟 石刻摩崖
清康熙年間,陳效元撰《葛山便覽記》載:“葛山挺秀者有三峰,東曰紫雲,西曰白雲,北有碧雲。頂有北嶽廟,中岩鳥道曲通小洞。葛仙翁煉丹於內,丹灶猶存,八卦紋痕顯然畢露,重□處有偃月洞,偃月子升仙處。”其他古蹟有:蹲虎石、耕雲塢、鳳凰石、香爐峰、冷空台、天風台、觀亭寨、飲虎池、仙弈石、桃花洞、玉仙岩、仙關石、半壁塢、道藏閣、老君爐、龍潭溝、一畝石、齊雲岩、三妙峰、清峰嶺、垂露岩、煉丹井、爆艾台、煉丹灶、清虛宮等。鳳凰石兩翼之冷空台、天風台石為元皇慶元年(1312年)長春宮講經師王道享書鐫。摩崖石刻有明弘治時知縣如鑾詩:“試向冷空台上望,任他人世自沉浮”。天柱峰黃野人石刻:“雲來萬嶺動,雲去天一色。長嘯兩三聲,空山秋月白”。羅喬山高道羅道成游岳題詩:“白騾代步若奔雲,閒人所至留詩跡。欲知名姓問源流,請看郴陽山下石”。盤古洞牛師傅題壁詩:“有動之動,出於無動。有為之為,出於無為。不過煉精成氣,鍊氣成神,合道而已。知藥而不知神,室則不可結胎,知神而不知火候,則不可成丹”。康熙、乾隆皇帝朝拜五台山,見青虛山景色迷人,親題“紫雲峰、鳳凰石、滴水堂”三塊御匾,鑲嵌崖中。另外還有“登高望遠、漸入佳境、福地洞天、世外桃源”等石刻和玉皇大帝、慈航道人和葛洪真人浮雕於崖上。
隱逸仙真 名人詠賦
在青虛山修道的隱逸仙真還有黃野人,葛洪弟子。隨洪至羅浮山結廬於沖虛觀,側時有啞虎守之,洪既仙去,留丹於柱石間,野人自外至,得一粒服之,為地行仙。《正統道藏》中記載葛洪的弟子黃野人因為得到師父的一粒仙丹成為地仙,此後就生活在羅浮山中,常做月下高歌。地仙通常被任命管理道教遍布神州各地共一百處的洞天福地,他們有機會通過長期艱苦修行成為天仙。
張凌,不知何許人,有仙術。
羅道成,高道,與喬同來隱於葛山,常騎白騾行於石壁上,其跡至今存焉。《古今詩話》載,慶曆中有一閒人游岳,謁主簿郭及甫,既坐,視其刺乃羅道成也。詢其鄉里,言郴州人。及甫留飲,曰:“久思東州之游,前日游太山已遍到佳處,旦夕回南方山。”索紙筆為詩曰:“因思靈秀偶來游,碧玉寒堆萬疊秋。直上太山高處望,根盤連線十餘州。”後自和云:“水雲蹤跡自閒遊,夏谷陰寒冷勝秋。猿鳥性情猶戀舊,翻身卻去海邊州。”及甫不勝嘆羨。及去,令人送之,又得詩曰:“白騾代步若奔雲,閒人所至留詩跡。欲知名姓問源流,請看郴陽山下石。”後問郴人,有成真君觀,得道乘白騾行石壁上,其跡至今存焉。
椒山翁,隱於青虛山中,每在古柏下扣石而歌。皆陰長生丹經言也,修煉於天風台,白日飛升。(雍正《唐縣誌》)
老仙姑,宋時人,不知姓氏,隱於山中,嘗與人道“貧道住此二百年矣!”言訖投崖飛去。後名其崖為捨身崖,名其村曰“老姑里”。
牛師傅,不知名號里籍,自居洞中,每夜有虎臥洞口,潛修多年,與王婆婆同時屍解。
王婆婆,不知何時人,在崖中焚修數十年,漸識字通文,窪中無水,距牛師傅洞中三里許汲水。一日牛問之,答曰:“別無水可汲?”牛曰:“坐處有水,何用遠求?”王以為牛嘲戲,將汲桶擲碎哭罵而歸。坐在庵中拍地而哭,手拍處突涌大泉,頃刻成溪。泉中剩蓮一朵,婆端坐而逝。香氣數十天不滅。(雍正《唐縣誌》)
苑至果,滿城西渝河人,蔡湛然弟子,系道益師侄。隱於葛洪山漆峪里修煉。至元十三年(1276年)十二月十八日飛升。(《滿城縣誌》)
滴水堂二老道,系師與徒,未傳姓名里籍。日坐小石穴辟穀絕粒,深得胎息之旨。順治時人。問其姓名不答。又問其年,答曰:“到此山時,聞說伽磷真和尚教皇上“演揲兒”法。再問,即閉目不作聲,如熟睡狀。後不知所終。(編者按:元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有西番僧伽磷教元主“演揲兒”法,漢語“大喜樂”也,至順治時300餘年 )。
豢虎道人,姓侯名常和字振山。正定人。居九峻觀。精天正禹步訣,每日暮炊以飲至木槽中,擊喚鐵虎吃畢即叱而去。同鄉人浴唐河,裂腹出腸肚洗之,眾驚懼欲走復將腸肚入腹,按摩如故。順治十年(1654年)邑令張修東嶽廟,敦請下山住持。後入京師至坐化之。次日邑令洪琳見侯來謁,相見甚歡。囑琳云:“貧道去朝神和仙,小徙萬祈照拂飯茶”而別。廟中即報訃,亦屍解也。(雍正《唐縣誌》)
雞冠山道人,不傳名姓,有仙術。造石碾于山下。村人王姓者至,道人言:“某日夜借牛拉碾,至山時過不用。”王詰之,曰:“夜來已碾置洞旁矣!”王急回視,牛伏地汗未息,道人化去。十餘年有見者欲追之,倏忽不見,今石碾尚存。歷代名人詠青虛山詩詞歌賦甚多,擇明代唐縣知縣孫希夔四首錄之:
一、
只雲勾漏覓丹砂,誰識青虛境界賒。
曾躡白雲深鎖處, 始知人世有仙家。
二、
千峰翠色護烹砂,世上遙瞻萬仞賒。
雞犬猶聞丹井在,何人管理葛洪家。
三、
翠屏掩映碧爐砂,葛子仙蹤一望賒。
沆瀣不隨流水去,清日暉猶照萬家。
四、
千尋丹壁裹丹砂,翠嶂欲流一望賒。
直到不暇應接處,騷人爭說欲為家。
欣逢盛世 重振青虛
1993年,經保定地區行政公署批准,青虛山作為保定地區第三處道教活動場所正式開放。應行署宗教局、中共河北省唐縣縣委宣傳部和有關部門邀請,中國道教協會副秘書長、北京白雲觀監院黃信陽道長率白雲觀道教音樂團為青虛山道觀舉行神像開光暨場所開放禮儀,古老的道教又煥發出勃勃生機。傳統的青虛山廟會如期舉行(每年的三、六、九月十五日、其中三月十五廟會最大)。1999年5月2日,滿城籍史理廣、馮理江裝修葛洪大殿並常住。2001年9月12日成立了唐縣道教協會,會址設在青虛山。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黃信陽、保定市民宗局副局長馬文福、河北省道教協會、唐縣縣領導等出席成立大會,趙崇善任會長、史理廣任常務副會長、馮理江、陳禧源任副會長兼秘書長。縣道教協會正在籌措資金,抓緊落實青虛山道教產權,恢復道教歷史名觀,組織編寫《青虛山道教文史資料》,弘揚道教優良傳統,為神聖的道教事業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