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定義
研究青年期個體的心理特徵及其發展規律的發展心理學分支。內容包括青年的智力發展、個性形成、情感和意志表現、世界觀的形成、心理衛生等多方面的問題。青年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只有很短的歷史,但卻有一個漫長的過去。心理學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哲學思想,哲學和宗教很早就討論了身和心的關係以及人的認識是怎樣產生的問題。古希臘哲學家如
柏拉圖、
亞里士多德等,中國古代思想家
荀子、
王充等都有不少關於心靈的論述。1904年美國“青年心理學之父”G.S.霍爾出版兩卷集巨著《青少年》,從此青年期作為個體發展過程中一個獨特階段開始得到承認。
研究概況
一般認為,較早系統地研究青年心理的是美國的S.霍爾。他在擔任
克拉克大學校長時指導學生研究青年心理,並根據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專著
《青年期》(1904)。霍爾之後,美國有關青年心理的研究逐步發展起來,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F.布魯克斯的《青年期心理學》,L.S.霍林沃斯的
《青年心理》,A.格塞爾的《青少年:從10歲至16歲》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特別是德國心理學家越來越重視青年心理的研究,相繼出版了一些有影響的青年心理學專著,如C.比勒的《青年的精神生活》,E.施普蘭格爾的《青年的心理》等。日本的青年心理研究起源於介紹歐美的研究成果,
元良勇次郎於1910年節譯了霍爾的《青年期》一書,題名《青年期的研究》,土井竹治於1937年翻譯了施普蘭格爾的《青年的心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逐漸發展起自己的青年心理學。50年代初出版了桂的《青年心理學》(1950)和牛島、桂、依田合編的《青年心理學講座》(1955)。近年還出版了澤田慶輔等著的《青年心理學》、依田新主編的《青年心理學》等。
蘇聯的青年心理研究開始於30年代。50年代介紹到中國的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 Н.Д.列維托夫的《青年初期學生心理學》和Μ.Н.沙爾達科夫的《中小學生心理學概論》,介紹到中國的有И.С.科恩的《青年心理學》,Μ.季亞欽科的
《大學心理學》等。 中國有關青年心理的研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基本上是介紹西方的研究成果;50年代主要是介紹蘇聯的研究成果;從70年代末才開始比較系統地研究青年心理問題。較有代表性的是全國青少年心理研究協作組有關青年理想、動機、興趣的研究和青年思維發展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派別
有關青年心理發展理論的研究大致可分為3個派別。
生物發生論
強調生理成熟過程在青年心理發展中的決定作用,認為不論是心理發展上的年齡差異還是類型差異,都是由遺傳結構類型的特點決定的。比如,E.L.桑代克認為,任何一個人在他的
生命之初,即產生他的那一卵子和精子相互結合的瞬間,就具有了無數有關未來行為的確定傾向,而且預先決定了在他將要遇到的情境中將會發生的反應。
霍爾認為,個體的發展是種系發生的各主要階段的再現,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心理發展復演了人類進化的過程。青年期相當於人類發展的浪漫主義時代。另一位
復演學說的代表W.斯特恩則認為,青年期相當於人類近代文化階段。A.格塞爾認為,“生長”和“發展”是同義語,青年心理的發展取決於成熟的作用,學習只能對成熟起一種輔助的作用。
社會發生論
強調社會生活條件在青年心理發展中的決定作用。認為決定青年心理發展的是社會結構、社會化活動方式和交往方式等。比如,K.勒溫認為,生活環境、交往範圍、群體性質是轉變年齡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青少年的行為特徵首先是由他們地位的過渡性決定的。蘇聯心理學家,特別是社會文化歷史學派的心理學家強調,社會生活條件是青年心理發展的決定因素。
相互作用論
主張遺傳和環境的相互作用制約著青年心理的發展。比如,J.皮亞傑認為心理的發展既不起源於先天的遺傳,也不起源於後天的經驗,而是起源於主體的動作,主體通過動作對客體的適應,促成心理發展。E.埃里克森認為,人的發展產生於3種既相互聯繫、又各自獨立的過程。首先是自身的發育,由生物學來研究;其次是自我認識,由心理學來研究;再次是社會發展,由社會學來研究,人的心理發展既同本身的生理髮育有關,又同所處的社會發展有關,它是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中國心理學工作者在吸取國外各派觀點中的積極因素和分析他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力求在青年心理發展本身的矛盾中尋求發展的動力、而把遺傳、環境、教育、活動等因素看作青年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在這些條件中,遺傳是生物前提,活動是心理發生的基礎,而環境和教育則是決定性條件,教育在這裡起主導作用。
因素產生
造成中青年知識分子心理問題增多,自我認可度降低,職業枯竭的人數逐年上升的原因有多方面。
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心理學助理教授劉聰博士指出,在美國,研究把工作倦怠歸結為下列起因:人際衝突、工作強度、工作和家庭不平衡、工作自主性,及“組織限制”。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完美主義、理想主義者
1、個人因素有些人是完美主義、理想主義者,這部分人經常為自己制定很高的目標,做每件事都追求盡善盡美。過高的目標往往只能通過拚命的工作來達到,但有的時候因為目標過高,非自己能力所及,造成工作不僅不能帶來愉快,反而經常為工作而煩躁,
體驗挫折。此外,超負荷的工作量、社會的不斷變遷和改革帶來的適應不良、家庭和社會多種角色帶來的衝突等等,都會引發職業枯竭。另一方面,不良的性格特點也是造成心理枯竭的重要誘因。研究發現,職業枯竭的產生原因和迴避型人格、自憐型人格、抑鬱性人格、強迫型人格呈正相關。
職業特點的影響
2、職業特點和環境因素首先是職業特點的影響。工作負荷量大,常需為人、為社會做貢獻是導致易患職業枯竭的另一重要因素。教師、醫護人員、心理諮詢人員、新聞從業人員、警察、公司職員等等,這部分人群工作負荷量大,且經常需要工作者付出大量的腦力和情感,工作上的壓力大,個人情感、喜好得不到補充,承載別人不願意承載或不能承載的生命之重。另一方面是環境給人帶來的影響。工作不能提供給個體想要的東西,比如薪酬等物質層次的東西或者成就感等心理層次的東西,也常常會導致個體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會導致心理上的被遺忘後的畸形報復性行為。還有一部分人,工作清閒,報酬也很可觀,但是卻覺得毫無樂趣,感覺體現不出自我的價值。有的人長期從事一項一成不變、缺乏創意的工作,也會導致枯竭。
競爭愈來愈激烈,強者生存
3、社會因素現代社會競爭愈來愈激烈,強者生存,弱者就有可能被淘汰。許多人都感受到了深深的危機感和來自工作、生活中的壓力,如,職稱晉升、職務升遷、工作質量好壞等所帶來的壓力,現代信息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對於正處中青年的知識分子更是提出了挑戰,要不斷的接受、消化和更新,壓力可想而知,這些都使人不敢對自己有絲毫的鬆懈。除此之外,工作中複雜的
人際關係也常常讓人感受到難以應付。長久以來,許多人產生了壓抑、消極和對複雜人際關係的排斥心理,最終導致了職業場合中人際關係冷漠,員工間缺乏溝通與交流,相互之間的信任感降低,這些均對員工心理造成不利的影響。
4、其他因素包括來自家庭的因素,如婚戀的成功與否、家庭是否有幸福感、親友之間的關係是否和諧,子女的教育和對子女的期望是否達到自己的預期目標等等。此外,組織中領導與員工角色衝突、工作過量、工作氣氛差、工作條件封閉、對組織決策的參與度高低,也是影響枯竭的重要組織因素。
專家解釋
埃里克森認為,人的發展產生於三種既相互聯繫、又各自獨立的過程。首先是自身的發育,由生物學來研究;其次是自我認識,由心理學來研究;再次是社會發展,由社會學來研究,人的心理發展既同本身的生理髮育有關,又同所處的社會發展有關,它是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中國心理學工作者在吸取國外各派觀點中的積極因素和分析他們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力求在青年心理發展本身的矛盾中尋求發展的動力 ,而把遺傳、環境、教育、活動等因素看作青年心理發展的重要條件。在這些條件中,遺傳是生物前提,活動是心理發生的基礎,而環境和教育則是決定性條件,教育在這裡起主導作用。
研究對象
了解對象
任何一門科學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對象,青年心理學(adolescentpsychology)是研究青年期心理特點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從其研究的特定群體來看,青年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作為人生髮展過程中一個時期的青年期。這個時期與青年期之前的各個時期以及青年期之後的成年期有很大的不同,有其自身的顯著特點。這是青年心理學將青年期與人生髮展的其他時期分開來,並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領域進行研究的原因。 從其研究的內容範圍來看,青年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青年期這一特定發展時期的心理特點及其發展規律。其內容範圍十分廣泛,它包括青年期的個體發展與群體發展;心理活動的生理機制與心理機制;共同的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特徵;內在的身心發展與外在的社會性發展;心理發展的特徵、水平和趨勢與影響其發展的因素;正常的心理發展與異常的心理表現等等。例如,青年心理學的具體內容常常有青年的生理髮展;社會化歷程;需要與動機特點;價值觀形成;認知發展;情緒和意志表現;人格形成;自我意識與同一性的發展;性心理的發展;戀愛婚姻的過程;興趣愛好的特點;職業心理;青年與社會文化、學校、家庭、同伴的關係;異常心理的表現等等。涉及青年生理的、心理的和社會的各個方面的發展、特徵、水平、趨勢和成因。
密切的聯繫
但青年心理學不是孤立的學科,它與其他相鄰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繫。首先,青年心理學雖以青年期為研究對象,但只有將青年期與其他時期結合起來研究,才能準確地探明青年期心理的特徵與全貌,從而把握青年心理的實質及規律。因而,青年心理學作為發展心理學的重要分支,與
嬰幼兒心理學、
兒童心理學、
成年心理學的聯繫十分緊密。其次,青年心理學是以青年期的心理特點及其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但青年期心理的發展並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多種因素互動作用的結果。青年期的心理發展是生理與心理的互動作用、自然與社會的互動作用、個體與群體的互動作用和天性與教養的互動作用的綜合反映。因而,青年心理學不僅與
普通心理學、
認知心理學、
生理心理學、
社會心理學、教育心理學、
人格心理學、意志心理學等心理學分支學科聯繫十分緊密,而且與教育學、社會學、生物學、倫理學、
犯罪學等鄰近的學科都有十分緊密的聯繫。青年心理學不僅可以汲取相關學科的研究成果,從而豐富自己的研究內容,而且可以為相關學科提供可靠的參考資料。
理論任務
青年一代聯繫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其成長直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風貌,也影響到國家和民族的發展。20世紀60年代世界性的青年運動風潮,引起了世界各國對青年研究的高度重視。當今科技時代對新一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青年的研究更加引起了全世界、全社會的普遍關注。研究青年涉及許多學科,而青年心理學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青年的心理特點和發展規律,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方面的任務,也具有重要的實踐方面的任務。
青年心理學的理論任務
青年心理學的理論任務主要是揭示青年期心理現象的本質和它發生髮展的規律。例如,青年期究竟是不是一個動盪不安的危險期?青年期有沒有一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過程?其表現何在?何時完成青年的社會化課題是什麼?其完成歷程有何規律?青年怎樣才算社會成熟?其標準又是什麼諸如此類問題,都必須經過科學客觀的研究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通過廣泛深入的研究,逐步形成比較完善、豐富、系統的青年心理學理論體系,是青年心理學的重要任務。
青年心理學的實踐任務
研究青年心理學的目的最終是為了運用青年心理學的知識更好地為培養和教育青年服務。青年心理學對於青年的教育和成長的作用日益明顯,套用範圍也在不斷擴展。首先,社會通過成人對青年進行培養和教育,只有在教育的目標、內容和
方法上符合青年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才會有顯著成效。青年心理學揭示青年心理發展的客觀規律,可以為青年教育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其次,青年通過學習青年心理學的知識,有助於他們更好地按科學規律進行自我修養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培養良好的自我調控、自我教育能力,促進身心健康發展。
中國青年心理學還處於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任重而道遠。要建立起系統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青年心理學,需要廣大青年心理學工作者繼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