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只有那些被史家視為非正統的軍閥政權其前身才被稱為霸朝,其被使用與否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因素:一是漢魏之後的
魏晉南北朝歷史有諸多相似性,政權更替以
禪讓形式出現,而禪讓的基礎在於武力,武力是分裂時代最常見的鬥爭手段,霸朝概念準確地揭示了這一特徵,因此也揭示了禪讓政治與霸朝政治內在必然的邏輯關聯。二是由於
正統史觀對史家修史的影響,漢魏以降正統史觀、民族意識等史學論題逐漸凸顯,正如梁啓超先生所說:“正統之辨,防於晉而盛於宋。”
袁宏所處的時代是東晉偏安朝廷,與三國時的蜀漢處境相似,象習鑿齒以蜀漢為正統那樣,袁宏貶曹魏當也有為東晉爭王朝正統之考慮。而唐修諸史帶有普遍傾向性地運用這一概念,即在於唐代為大分裂之後的統一帝國,出於為自己的政權辯護之需要選擇了尊北朝系列的政權為正統,故把東晉南朝降為
閏位、霸朝。
霸朝與
禪讓概念不同,兩漢時期禪讓之說興起,漢魏禪讓、
魏晉禪讓及後朝的禪讓程式、文告在史書中多有繁瑣的記載,而對霸朝的記載則多在史家的評論文字中倏忽而至,而對其內涵的揭示並不多。它的組織特徵究竟是武將的軍府?還是州郡地方機構的升級?這些還得從具體歷史中求證;而且,從它的最初使用是一種認識歷史的
價值尺度和評價工具看,如果把它泛化為一種通用的
政治體制理解時,就可能偏離它的初始涵義。故當代史學者需慎重認識霸朝一詞的內涵和關聯域,既不能忽視,也無需放大。因為,從漢唐政治的大時段特徵看,無論奪取政權時武力作用如何巨大,但由於官僚制度的形成和穩定發展,所有的軍事性政權最終都要轉換為文人化、官僚化的政權,(這一轉換過程直到宋代才結束)這也是中國漢唐時期政治結構的重要特徵之一。
生活於袁宏之前的西晉史家
陳壽編撰《三國志》未用霸朝概念,比
袁宏時代稍晚的劉宋史家范曄修著的《
後漢書》中也沒有援用這一概念。唐代修《
晉書》對魏末司馬氏替代曹魏的
政權組織形式也不用霸朝一詞。但同是《晉書》在對
兩晉之際的政治變遷進行表述時,卻把
晉元帝司馬睿建立東晉的過渡政權稱為“霸朝”“
霸府”。
示例
《
晉書》卷68《顧榮紀瞻賀循薛兼傳》:“史臣曰:元帝樹基淮海,百度權輿,夢想群材,共康庶績。顧、紀、賀、薛等並南金東箭,世胄高門,委質霸朝,豫聞邦政。”《晉書》卷78《孔愉傳》:“史臣曰:
孔愉父子暨
丁潭等,鹹以莜盪之材,邀締構之運,策名
霸府,騁足高衢,歷試清階,遂登顯要,外宣政績,內盡
謀猷……”此處的“霸朝”應為
東晉元帝稱帝以前的政權組織。
晉元帝司馬睿以司馬氏疏宗獲得的第一個有份量的軍職是
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鎮下邳。稍後遷
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永嘉之初才過江,鎮建鄴。再後又隨著中原形勢的進一步惡化,
東海王繼續對其加官,雖無顯赫戰功卻迅速升至
鎮東大將軍,
開府儀同三司。
愍帝即位長安,又先後任命他為
左丞相、丞相、
大都督中外諸軍事。其職位已是司馬氏在江東的最高代表了。按照傳統的說法,司馬睿應為“繼體之君、中興之主”,或者是“
內禪之君”,是西晉政權的遺續。但《
晉書》卻以“史臣日”的方式表明其為霸朝。同為司馬氏一姓政權,唐代史家為何不對
司馬懿父子建立的西晉政權前身稱“霸朝”,而單單只對東晉政權前身稱“霸朝”?或許按照唐代正統史家的理解,東晉既已丟失了北方中原地區,且其後續南朝政權皆亡於北朝,故只能是一個偏霸。而西晉則完成了短暫統一,應為統一王朝,故在政治上是正統。
再看南朝幾個例子:
《
宋書》卷94《徐爰傳》記載
孝武帝時議宋史起始斷限,
徐爰上表:“其偽玄篡竊,同於新莽,雖靈武克殄,自詳之晉錄。及
犯命乾紀,受戮霸朝,雖揖禪之前,皆著之宋策。”
《
南齊書》卷34《虞玩之傳》記載
虞玩之於宋元徽中為
尚書右丞,太祖(指
蕭道成)引為驃騎諮議參軍,“
霸府初開,賓客輻湊,太祖留意簡接,玩之與樂安任遐,俱以應對有席上之美,齊名見遇。”而且,蕭齊政權內部出現的宗室入纂也一併被稱為霸府,見《南史·謝裕傳附眺傳》:“隆昌初,敕胱接北使,胱自以口訥,啟讓,見許。
明帝輔政,以為
驃騎諮議,領
記室,掌霸府文筆。”其事由是
齊明帝蕭鸞以宗室身份連廢兩帝然後以“皇太后令”的方式人纂大統。
《梁書》卷49《丘遲傳》:“高祖平京邑,霸府開,引為驃騎
主簿,甚被禮遇,時勸進梁王及
殊禮,皆遲文也。”
與東晉
袁宏提出霸朝這一概念一樣,後世史家的正統觀念日漸明顯地反映在具體的史籍的書法體例上了。加之,北朝統一南朝,唐襲隋,隋襲北周,故唐以北朝為正統,東晉南朝各政權自應降為偏霸,故東晉南朝諸史書中普遍地出現霸府概念。
而北朝系統的齊受魏禪之前,
東魏高歡的大丞相府被視為霸府;宇文氏的
西魏北周政權也被視為霸府。前者例見唐修《
北齊書》卷43《李稚廉傳》:
趙郡李義深之弟,“
世宗嗣事,召詣晉陽,除霸府掾。”《北齊書》卷44《張雕傳》:
張雕為當時名儒,“魏末,以
明經召入
霸府,高祖令與諸子講讀”。而且,早於唐修《北齊書》的北齊史家
魏收在私家修撰的《
魏書》中也已把高歡的大丞相府稱為霸府,見《魏書》卷93《王睿附椿傳》:“至於齊獻武王之居晉陽,霸朝所在,人士輻湊。椿禮敬親知,多所拯接。”後者例見《周書》卷18《王思政傳》:“史臣曰:
王思政驅馳有事之秋,慷慨功名之際。及乎策名霸府,作鎮
潁川,設
縈帶之險,修
守御之術……。”可見,霸朝概念有嚴格的限定,只有那些被史家視為非正統政權的軍閥政權其前身才被稱為霸朝。而且,它也並不濫用於普通的軍閥或權臣身上,如西晉八王之亂中的諸侯王並無“霸朝”稱號,東晉的
王敦、
桓溫專權也不以此概念相稱。
更值得注意的一個特點是“霸朝”用詞更多地出現在史書的“史臣日”“論曰”等後論或結尾部分,如《
北齊書》卷25
張纂張亮諸臣傳“史臣曰:張纂等並
趨事霸朝,申其功用,皆有齊之
良臣也。”《
北史》卷55諸臣傳:“論曰:
孫搴人幕未久,倉卒致斃,神武以情寄之重,義切
折肱,若不愛才子,何以成夫王業。(陳)元康以知能才幹,委質霸朝,綢繆帷幄,任寄為重,及難無苟免,忘生殉義,可謂得其地焉。……張纂、張亮、
張曜、
王峻、
王紘等並事霸朝,申其力用,皆有齊之良臣也。”從古代史書的書寫體例看,“史臣曰”“論曰”這一部分是史家對歷史的直接表態,對人物史事的褒貶評議皆包含在這一部分。
若把魏晉南北朝諸史書稍加對比,便會發現唐初修訂的幾部史書,即《
梁書》《
陳書》《
北齊書》《
周書》《
南史》《
北史》及最後定稿的《
晉書》等更偏向於用“霸朝”名詞,這應是唐代史家統一前史、並形成明顯的以唐所繼承的北朝周隋為正統的歷史觀所致。所謂“正統”,周一良先生做了概括:“封建史家即使在私人著述中,由於本人所處時代與環境,總是尊本朝和它所繼承的政權為正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