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若傈僳族鄉位於雲南省迪慶德欽縣境東南部,地處國家級白馬雪山保護區及三江併流世界自然遺產核心腹地,是該縣兩個民族鄉之一。霞若鄉是個省級重點扶持的民族特困鄉,生活著8000餘傈僳族、藏族民眾,近一半人口的生活處於貧困線以下,多種因素制約著鄉里的經濟社會發展,但交通是“瓶頸”,不解決道路的暢通問題,當地民眾的脫貧無從談起,可以說霞若傈僳族鄉是雲南農村、高寒山區、貧困少數民族地區的一個縮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霞若傈僳族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雲南省迪慶州德欽縣
- 電話區號:0887
- 郵政區碼:674503
- 面積:1589.11平方公里
- 人口:8290人
- 機場:迪慶香格里拉機場
- 車牌代碼:雲R
基本概況,概況,沿革,區劃人口,自然條件,地形地貌,氣候,經濟概貌,基礎設施,交通,通訊,電力,資源條件,河流,植物,動物,礦藏,旅遊,科教文衛,教育,計生,衛生,宗教,歌舞,特色產業,社會保障,地圖信息,
基本概況
霞若:藏語。霞,岩;若,下;意為岩石下的村莊。因霞若鄉原駐地霞若村(霞若村座落在裸露的岩石下)而沿用。霞若位於德欽縣境東南部,國家級白瑪雪山保護區及三江併流“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北鄰本縣奔子欄鎮,東與本縣拖頂鄉相連,西與本縣燕門鄉、維西縣接壤。
霞若傈僳族鄉總土地面積1589.11平方公里,轄7個村民委員會(91個村民小組,214個自然村寨),郵編:674503,1822個農戶,8290人。
鄉境內以傈僳族和藏族為主體民族,平均海拔為2362.6米,年平均溫度在10.7度,年平均降雨量726毫米,全鄉現有7個農村黨支部與3個機關支部。
概況
霞若傈僳族鄉位於德欽縣東南部。北鄰奔子欄鎮,東與拖頂鄉相連,西與燕門鄉、維西縣接壤。面積1359(一說1589.11)平方千米,人口8290人(2007年)。其中少數民族人口8069人:傈僳族4394人,藏族3813人。轄霞若、石茸、奪松、月仁、施壩、各磨茸、粗卡通7個行政村,91個村民小組,214個自然村。鄉政府駐采貢。
地處國家級白瑪雪山自然保護區及三江併流“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地形可分河谷台地與山區,由北向南的珠巴洛河與西水東流的施壩河、各么茸河,形成窄長深箐的地形,村落散居於兩河沿岸及山腰。藏族多居於河谷台地,傈僳族多居山區。氣候垂直分布為暖濕帶、溫帶、溫涼帶,年平均溫度10.7℃;年降雨量726毫米。境內東、北、西部為高山叢林,森林覆蓋面占總面積的70%。
鄉內公路主幹道為拖霞油路。宗教場所主要有藏傳佛教粗卡桶村霞歸寺、基督教吾斯布頂教堂。民族歌舞主要有傈僳族的阿尺木括、阿喲喲和藏族弦子、鍋莊等。景點有施壩傈僳族民居、施壩原始森林生態景觀(包括施壩原始森林、施壩溫泉、帕姆乃、石月亮、高山湖泊、滇金絲猴、觀賞植物、藥材)和珠巴洛河流域田園風光等。
沿革
霞若:藏語。霞,岩;若,下;意為岩石下的村莊。因霞若鄉原駐地霞若村(霞若村座落在裸露的岩石下)而沿用。1962年建霞若公社,1967年復改區,1987年改霞若傈僳族鄉。1997年,面積1341平方千米,人口0.9萬,轄茨卡通、奪松、石茸、霞若、月仁、施羬、各磨茸7個行政村。1998年末,面積1589平方千米,人口1756戶、8300人,轄霞若、粗卡通、石茸、奪松、月仁、施壩,各么茸等7個行政村,108個自然村。
[郵編]674503 [2006年代碼]533422205:~201霞若村 ~202石茸村 ~203奪松村 ~204月仁村 ~205施壩村 ~206各么茸村 ~207茨卡桶村
[采貢]鄉政府駐地,海拔為2000米,43戶、153人,藏族,河谷區。采:遊藝;貢:梁。神話傳說,該村的山神喜歡唱歌跳舞,故名。
區劃人口
霞若傈僳族鄉下轄7個村民委員會(91個村民小組,214個自然村寨):霞若、石茸、奪松、月仁、施壩、各磨茸、粗卡通。鄉政府駐采貢。
代碼 533422205:~201 霞若村、~202 石茸村、~203 奪松村、~204 月仁村、~205 施壩村、~206 各么茸村、~207 茨卡桶村
霞若鄉總人口為8290人,總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為8069人,占全鄉總人口的99.6%。鄉境內以傈僳族和藏族為主體民族,分別為4394人和3813人,占全鄉總人口的53%和36%,屬雲南省195個民族鄉之一,是典型的民族特困鄉。
自然條件
地形地貌
霞若地形可分河谷台地與山區,由北向南的珠巴洛河與西水東流的施壩河、各么茸河,形成窄長深箐的地形,村落散居於兩河沿岸及山腰。藏族多居於河谷台地,傈僳族多居山區。
氣候
霞若氣候差異不大,四季較分明。年平均溫度10.7℃,年降雨量726毫米。氣候垂直分布為暖濕帶、溫帶、溫涼帶。
經濟概貌
2005年,鄉黨委、政府立足霞若鄉情,確立了生態環保立鄉、科教人才興鄉、特色產業強鄉、旅遊文化富鄉的發展思路。積極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培育以養蜂、野生藥材、核桃等為主體的種養產業。2007年全鄉生產總值達904萬元;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413萬元,實現財政收入93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208元;糧食總產量達2889457公斤,人均有糧358公斤;大小牲畜25334萬頭(只)。 霞若傈僳族鄉2006年底的農村經濟總收入為1203萬元,其中出售產品收入350萬元,牧業收入275萬元,農業收入460萬元,林業收入199萬元,運輸業收入19萬元,建築業收入4.2萬元,商飲業收入21萬元,服務業收入15萬元,其他收入209萬元。農村外出勞務收入31萬元,全年農村經濟總費用399萬元,經濟淨收入804萬元。農民全年所得總額及可分配淨收入835萬元,農民人均所得1046元。
基礎設施
霞若傈僳族鄉加大交通建設投入力度,通過採取下向民眾集資(投工投勞)、向上級各部門爭取項目資金等辦法多方位籌集資金,確保了村社道路工程的全面實施。
交通
霞若鄉主幹道為拖霞油路, 拖霞油路於二00三年初開始動工,油路里程為19.85公里,總投資600萬元,其中省公路局投資到位資金500萬元,州級配套資金解決100萬元,工程於二00四年底完工,至此霞若成為全縣第一個不在國防線上通油路的鄉鎮。鄉以下所轄7個村委會的道路均為林區路和凸凹不平的土石路,逢雨季常因土石流出現不通車。村下村組除個別村組通農用車道外,幾乎不通公路。
通訊
經過鄉黨委政府領導的積極爭取,民眾的大力支持,以良好的施工環境營得了施工單位的認同與肯定。現有施壩河和香多河四級電站將要在2007年12月28日進行施工。通信、有線電視建設進一步得到加強,移動信號覆蓋全鄉7個行政村,打破了無手機信號的歷史,開創了霞若鄉信息工作新局面,為該鄉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起到了錦上添花的重要作用。2000年底,霞若實現了電話自動交換網路,程控電話覆蓋全鄉絕大多數村委會;2001年底霞若開通行動電話,行動電話用戶620 戶。2005年始開通聯通,至此,霞若通訊事業已上了一個新台階。
電力
被列為金沙江主要支流、水資源較為豐富的珠巴洛河,由北向南縱貫霞若鄉境,1997年10月20日霞若鄉利用珠巴洛河豐富的水資源建起了霞若鄉第一座電站:霞若電站,該電站裝機容量為2×1000千瓦。2006年縣政府又將珠巴洛河水資源開發作為全縣重大項目,積極引進外資修建各么茸、施壩二座電站,至此,珠巴洛河水利資源得到了空前的利用和開發。
資源條件
河流
珠巴洛河是金沙江流域的主要支流,起源於白茫雪山北麓,河流流程90公里,河面寬15米,河域面積1835平方公里,最大洪峰流量60立方米/秒,最枯流量12米/秒,年平均流量26.7米/秒。
植物
霞若境內東、北、西部為高山叢林,森林覆蓋面占總面積的70%,林木主要有高山松、雲杉、冷杉、櫟、楊。經濟林木有核桃、生漆。盛產羊肚菌、松茸、黑木耳、松香。鄉境內野生藥材資源豐富,主要有當歸、茯苓、天麻、木香、胡黃連、秦艽。
動物
礦藏
旅遊
濃郁的傈僳族風情和獨特的旅遊景觀令霞若風景秀麗,景色迷人,發展旅遊業極具潛力:霞若傈僳族風情最為濃厚的數施壩傈僳族,施壩傈僳族民居、農作物的種植、服飾、傳統手工藝品、宗教、民間文化藝術、民歌、舞蹈、曆法、特色飲食、節日活動等獨具特色;施壩原始森林生態景觀(包括施壩原始森林、施壩溫泉、帕姆乃、石月亮、高山湖泊、滇金絲猴、觀賞植物、藥材)和珠巴洛河流域田園風光,使人與自然和諧的畫面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現,讓世人停留駐足、留戀忘返。
科教文衛
教育
霞若傈僳族鄉轄區內有1所初級中學,29所國小和一所聖愛特殊福利學校。二中現有14個教學班級,在校生總數達401人,專職教師32人;國小在校生759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69%。教育、文化、科技工作取得新進展。加大“普九”宣傳力度,利用標語、牆報等形式,深入農村宣傳《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到2008年為止我鄉(包括二中)共有在校學生1159名,教職工95名,校點29所。全鄉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了99.69%,國中生入學率達到了101%。2008年上半年,我鄉共舉辦2期農業科技培訓班,受益農民共300人,增強民眾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意識,提高民眾農業生產的技能。
計生
計畫生育工作成績顯著。始終堅持“三為主”的方針,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全面完成計生工作各項指標。
衛生
衛生事業是該鄉一個最薄弱的基礎環節,在完成各項任務指標的同時還要進行緊急救助工作
。人員少、戰線長,加之設施薄弱,衛生事業建設存在較大的難度。在醫療衛生工作人員的齊心努力下使我鄉醫療衛生事業運轉正常,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呈良性發展的趨勢。以行政村為單位實現了村村建有衛生室的目標,培訓了21名農家衛生員,基本解決了民眾就醫難問題,農村合作醫療體制改革穩步推進,逐步解決了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宗教
霞若境內有藏傳佛教、基督教、自然宗教和原始宗教,藏傳佛教主要屬德欽影響較大的格魯派——由奔子欄寺分管,主要活動場所在粗卡桶村霞歸寺,全鄉在冊僧人39人,尼姑7人,基督教自1991年從維西傳傳入霞若境內,信徒主要為傈僳族,鄉境內分布著10個教點,其中吾斯布頂教堂為中心教點,教徒1200多人。基督教協會由奪松村委會主任余繼才擔任,處理協會日常事物。自然宗教在本地稱傈僳“尼扒、尼瑪”。 一直以來各教派之間和睦相處,相互尊重,多宗教共存共榮。
歌舞
鄉境內流傳的歌舞主要有傈僳族的阿尺木括、阿喲喲和藏族弦子、鍋莊等。傈僳族“阿尺木括”為自娛性歌舞,意為“山羊的舞蹈”。“阿尺木括”亦是迪慶傈僳族在長期的不斷遷徙歷史中,形成了互相團結、粗獷而細膩、奔放而深沉的民族性格。“阿喲喲”是主要的山歌調工之一。
特色產業
霞若傈僳族鄉是德欽縣天然林覆蓋率高、面廣、生態系統環境及保護比較完整的鄉,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積極爭取和落實好支農、惠農政策,抓好減輕農民負擔工作,以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為目的,不斷擴大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規模。 (一)種植業發展以核桃等經濟作物為主,以大力引進栽植新優品種和高枝嫁接相結合的方法,提高產量。調整中藥材種植結構,發展適銷對路的中藥材。
(二)養殖業生產繼續以土雞、豬、牛、羊養殖為重點,培養重點戶、專業村和發展規模養殖小區,搞好品種改良,落實防疫措施,擴大養殖規模,並在全鄉境內大力發展養蜂業。
霞若傈僳族鄉落實退耕還林面積4600畝,超額完成年初預定的目標任務積極培育花椒、木瓜、清香木、眠江柏、女貞等苗木30萬餘株,為全面完成縣委縣政府下達的工業原料林建設任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林業成為全鄉的支柱產業,成為民眾增產增收脫貧致富的主要產業。科技興農霞若傈僳族鄉自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在茨卡桶村和各么茸村推廣養蜂項目,通過近兩年的實施,現建有蜂箱。在鄉農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全鄉推廣了玉米定向栽培、地膜栽培、小麥條播、脫毒種薯等農業新技術,培訓了一批脫毒種薯和農村獸醫技術能手。
社會保障
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要深入開展“八榮八恥”教育和民眾性精神文明活動,紮實推進各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提高民眾素質和鄉村文明程度。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不斷提高我鄉對外知名度,鼓舞廣大幹部民眾的幹事熱情。 二、加強民主法制建設。要堅持科學民主決策,嚴格依法辦事,實現政策管理規範化、法制化。要深化政務、村務公開,推進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證人民民眾依法行使民主權利。
三、全力維護社會穩定。要進一步完善信訪工作機制,扎紮實實做好化解矛盾、服務民眾、凝聚人心的工作,努力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不穩定因素髮生。要鞏固擴大社會主義法紀教育成果,逐步建立長效機制,教育引導廣大民眾依法維護自身權益,通過正當渠道解決合理訴求,形成依法有序的信訪秩序。要以“平安建設”為載體,進一步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始終保持對違法犯罪的高壓態勢,不斷增強人民民眾的安全感。要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防止重特大事故發生,保障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全面落實各項就業優惠政策,擴大農村低保覆蓋面,做好農村“五保”供養、特困戶救助、生活無著落人員的救助工作,解決好睏難民眾、弱勢群體的生產生活問題。
五、大力發展社會事業。要進一步夯實計畫生育基礎,強化管理措施,努力爭創計生一類鄉鎮。要落實優撫政策,繼續鞏固和擴大雙擁工作。要進一步最佳化整合教育資源,全面提升各層次教育教學質量。要著力改善農村衛生醫療條件,擴大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積極開展民眾性文藝活動,不斷豐富人民民眾文化生活。要深入開展環保、安全專項整治活動,保證全鄉生態建設安全。
地圖信息
地址: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欽縣拖霞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