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
需求顯示了隨著價錢升降而其它因素不變的情況下(ceterisparibus),某個體在每段時間內所願意買的某貨物的數量。在某一
價格下,
消費者願意購買的某一貨物的總數量稱為
需求量。在不同
價格下,
需求量會不同。
需求也就是說
價格與
需求量的關係。若以圖像表示,便稱為
需求曲線。
在公式中,P代表商品的
價格,m代表
消費者的收入,P1代表其它商品的價格。
2、相關商品的
價格,當一種商品本身價格不變,而其他相關商品價格發生變化時,這種商品的
需求量也會發生變化。
4、
消費者的
偏好,當消費者對某種
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強時,該商品的
需求量就會增加,相反偏好程度減弱,需求量就會減少。
5、
消費者對未來
商品的
價格預期,當消費者預期某種商品的價格即將上升時,社會增加對該商品的現期
需求量,因為理性的人會在價格上升以前購買
產品。反之,就會減少對該
商品的預期
需求量。
2、
互補品,這是指兩種互相補充使用
商品,如照相機和膠捲,膠捲的
需求量與照相機的
價格有著密切關係,一般而言,照相機價格上升,膠捲的需求量下降,兩者呈現反方向變化。
需求曲線
需求關係有多種表達形式,如:
敘述法,直接用文字描述;
函式法,用
需求函式demandfunction進行描述;
圖解法,用
需求曲線demandcurve進行描述;
表格法:用
需求表demandschedule進行描述。幾種表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轉換。
最常見的表示是
線性模型(linearform),注意理解(
垂直)
截距((vertical)intercept)、
斜率(slope)水平
截距(horizontalintercept)的
經濟意義。
1、個人需求曲線(IndividualDemandCurve):單個
消費者願意購買某種
產品的數量與其
價格之間的關係;
3、
企業需求曲線(FirmDemandCurve):某企業的全體顧客願意向該企業購買某種產品的數量與其價格之間的關係。
市場
行業需求曲線的
斜率大於個人需求曲線的斜率;企業需求曲線的斜率小於行業需求曲線的斜率。
1、當
價格確定時,求
商品可能
銷售的最大量(themaximunamountofagoodthatwillbepurchasedifagivenpriceischarged);
2、給定
商品數量下
顧客願意付的
價格(themaximumtheconsumerswillpayforaspecificamountofagood)。
套用—貨幣需求量
貨幣需求量學說
K.馬克思所闡述的是19世紀
金屬貨幣流通條件下的貨幣流通規律,對研究現代社會貨幣流通仍有重大的理論意義。馬克思用公式形式表述貨幣
需求量的方式遠遠早於
西方的古典貨幣需求量公式,只是他沒有使用符號代入公式而已。按照
馬克思的分析,貨幣
需求量可用下列三個公式表示:
貨幣作為
流通手段的必要量=(待出售
商品總量×單位商品
價格)/同單位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速度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和
支付手段的必要量=(
商品價格總額-賒售商品價格總額+到期支付總額-相互抵消的支付總額)/同單位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速度單位
紙幣所代表的
貨幣金屬量=流通中必要的貨幣金屬量/流通中的紙幣總量
①認為貨幣
需求是一個客觀的事物,有一個客觀的尺度,反映在流通中,貨幣的需要量可用貨幣必要量來表示;②適度的貨幣需求取決於
商品的交易量、單位商品
價格和
貨幣流通速度;
美國經濟學家I.費希爾(一譯費雪)在其代表作《貨幣購買力:其決定因素及其與信貸、利息和危機的關係》(1911)中,將自重商主義以來長期流行的貨幣數量與
物價水平作等比例同方向變動的
貨幣數量論,用代數式作出明確而簡潔的表述,使人們能夠一目了然地認識貨幣數量與物價水平的關係。其現金
交易方程式為:MV=PT
式中P為平均
物價水平,M為貨幣量,V為貨幣年
流通速度,T為一年內
商品交易總額。根據
交易方程式,V在短期內不會有大的變化,在
充分就業水平上,T不能再增加,因而V/T可以假定為一常數,只要M發生變化,P也按正比例發生變化。
這一方程式是一個恆等式,並無特定的理論含義它表示:
商品交換價值(PT)等於償付貨款的金額(MV)。人們對此可以做出不同的解釋,定出各種假設條件,提出各種理論。馬克思就利用這一恆等式提出了
貨幣流通公式,表述了與費希爾完全不同的理論(見
貨幣數量論)。3、
劍橋方程式1917年及以後幾年中由劍橋大學教授A.馬歇爾、A.C.庇古和D.H.羅伯遜等人提出。這一方程式著重通過被人們當作備用
購買力的現金餘額來研究貨幣價值與物價波動的關係,因此又稱現金餘額貨幣數量理論。一般表述為:M=kpy
根據劍橋方程式,貨幣價值由真實貨幣需要量和名義貨幣供給量的比例決定。其中任何一個因素髮生變化都會改變單位
商品價格或單位貨幣價值。這實際上是供求價格原理在貨幣價值決定上的套用(見劍橋方程式
貨幣數量論)。
有人根據這一函式式列出貨幣
需求方程式:M=a+bYp+cr,式中P為
價格。
英國經濟學家J.R.希克斯1935年指出,貨幣
需求應按照
商品需求理論作為資產負債平衡或資產選擇問題進行分析。他認為,如果貨幣作為資本資產而不作為交換手段來分析,那么貨幣
需求公式必須包括財富總額、其他資產
預期收益等解釋變數。希克斯提出將財富作為解釋變數是對
劍橋方程式和凱恩斯公式的新發展。
貨幣需求量
貨幣
需求量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因國民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結構以及經濟周期形成的對執行流通手段與價值
貯藏手段職能的貨幣的需要量。又稱
貨幣必要量。
國民經濟發展水平是決定貨幣需要量的主要因素,通常以經由貨幣媒介的最終
產品和勞務的總價值即
國民生產總值(GNP)來表示也有學者以
國民財富總值作為決定貨幣需要量的主要因素,但由於國民生產總值可視為國民財富總值在某一利率下的貼現值,故在統計學意義上二者意義接近。除經濟發展水平外,不同的經濟結構(農、輕、重的比例,三大產業的比例等)和
經濟周期(繁榮階段、停滯階段或衰退階段)也對貨幣需要量產生不同的要求。貨幣需要量是一個內生變數,形成於
國民經濟運行系統內部。它屬於存量
指標,可在一定時期內的若干
時點上加以預測和把握。貨幣需要量具有替代性特徵,在
信用和
金融市場比較發達的條件下,如
有價證券等金融資產都具有迅速變為現金的能力,由此可以作為第二準備來替代現金
需求,替代性的大小取決於
金融資產的
流動性、
收益性和風險性等因素。
貨幣需要量可區分為名義貨幣需要量和實際貨幣需要量。前者指按當前
價格計算的貨幣需要量,它以
貨幣單位(如“元”)來表示。後者剔除物價的影響,以貨幣實際對應的社會資源即
商品和勞務來表示。二者的關係是:將名義貨幣需要量以具有代表性的
物價指數(如
GNP平減指數)平減後,可得實際貨幣需要量。因此,後者也可解釋為按某一
基期的
不變價格計算的貨幣需要量。
主要有兩種觀點:
①流通中對貨幣的需要量,系一種相對狹義的
貨幣需要量,認為貨幣源於
商品交換並服務於商品交換,因此,貨幣需要量直接為流通中商品量所決定,貨幣過多或不足將引起市場物價
漲跌,導致商品流通以及
貨幣流通的紊亂。這種觀點看重貨幣的
交易媒介職能,同時強調貨幣數量與物價的關係。貯藏中的以及結算抵減的貨幣量,不在流通中對貨幣的需要量之列。
②
再生產過程對貨幣的需要量,系一種相對廣義的貨幣需要量,同時強調貨幣的
交易媒介與
貯藏手段兩種職能,認為
貨幣對物價、
儲藏、
投資、
國民收入等都有相當的影響。這種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
貨幣作為一種獨立的資產發揮作用而產生的。在現代經濟社會中,人們持有貨幣,實際是持有一種特殊的金融資產,由於貯藏中
貨幣對利率和投資有密切的關係,貯藏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貨幣
需求形式,因此不能把它排斥在
貨幣需要量之外。‘
70年代以前,M(
現金和
活期存款)是貨幣需要量的主要考察對象,此後,包括
定期存款(貯藏中貨幣)在內的較廣義的貨幣層次已得到越來越多的學者們的關注。在中國也普遍用
GNP或
國民收入等指標取代了“
商品價格總額”的指標以測算貨幣需要量,即開始轉向較廣義的貨幣需要量的研究。
有關貨幣需要量的最重要的定性關係,在學術界尚無一致的結論。按流派分大致有兩種主要觀點:
其一是
凱恩斯學派,認為收入和
利率是貨幣需要量的兩個主要的決定因素,貨幣需要量隨收入正向變動而隨利率反向變動。
其二是
貨幣學派,認為影響貨幣需要量的主要有四類因素:①總財富;②
人力資本在總財富中的比例;③貨幣與其他資產的
預期收益;④其他隨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