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化教育

電化教育

電化教育是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投影、幻燈、錄音、錄像、廣播、電影、電視、計算機等現代教育技術,傳遞教育信息,並對這一過程進行設計、研究和管理的一種教育形式。是促進學校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電化教育
  • 途徑:教育教學
  • 運用:投影、幻燈、錄音
  • 目的:傳遞教育信息
誕生,英譯,較於美國,本質問題,手段、工具說,教育方式說,新教育說,新形態教育說,總結,奠基人,厲麟似,南國農,蕭樹滋,

誕生

電化教育這個名詞是20世紀30年代在我國出現的。1935年,江蘇鎮江民眾教育館將該館的大會堂定名為"電化教學講映場",這是我國最早使用"電化教學"這個名詞。1936年,我國教育界人士在討論為當時推行的電影、播音教育的定名問題時,提出並確立了"電化教育"這個名詞。同年,南京教育部委託金陵大學舉辦"電化教育人員訓練班",第一次正式使用了這個名詞。以後,"電化教育"這個名詞便逐漸地被引用開來,一直到現在。"電化教育"是我國的特有名詞。1936年,針對當時出現的利用幻燈、電影和廣播進行教育傳播的方式,並根據當時國外的"視聽教育"的稱呼,提出了"電化教育"一詞並延用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電化教育"的定義是:運用現代教育媒體,與傳統教育媒體恰當結合,傳遞教育信息,以實現教育最最佳化。抗戰時期,甘肅積極採用電化教育技術,將該省劃分為7個電影教育巡迴放映區,大力推廣電化教育,電化教育的這個定義,是原有定義(指本書1985年版給出的定義)的發展,是電化教育的新定義。新定義與原有定義的區別:在文字表述上,增加了"現代教育思想、理論";將"現代教育媒體"改為"現代教育技術"。明確指出,現代教育思想、理論與現代教育技術是構成電化教育的兩個基本要素,兩者缺一都不能取得成功的電化教育。電化教育新定義是在總結我國十多年來電教理論研究和實踐的新經驗、新成果的基礎上產生的,它反映了我國電化教育的新發展。
全國電化教育館長會議全國電化教育館長會議

英譯

中國的"電化教育",英文譯名有四個:
(1)"Electrifying Education",出現於20世紀30年代,是"電化教育"文字的直譯。據陳友松戴公亮先生稱,1939年他們即從美國聯邦政府教育署出版的《學校生活》雜誌上看到"Electrifying Education"一詞。
(2)"Electrifyed Education",從1979年G. T. Page 和J. B. Thoms所著的《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Education》(《國際教育辭典》)中可見。
"Electrifying Education"與"Electrified Education"的區別在於,前者採用現在分詞形式,含正在使教育"電化"之意;後者則採用過去分詞形式,含已經使教育"電化"之意。
(3)"Audio-Visual Education",見於1980年國家教委中央電化教育館創辦的期刊《電化教育》(Audio-Visual Research)和1980年國家教委中央電化教育館創辦的期刊《電化教育》(Audio-Visual Education)。(4)"AudioVisual Education"是"Audio-Visual Education"的進一步縮寫和專用化,見於國家教委電化教育委員會辦公室、中央電化教育館主辦的《中國電化教育(China Audiovisual Education,1996年從原《電化教育》期刊更名而來)。
無論是"Audio-Visual Education"還是"AudioVisual Education",其字義就"視聽教育"。

較於美國

中國電化教育的定義包括了理論和技術基礎的要素。這對學科理論建設具有促進作用。而美國教育技術的定義提出專業道德規範的問題,對於求實際、講效益的專業化實踐具有指導意義。這一點值得中國電化教育界借鑑。AECT2004年提出的定義相對其1994年的定義增加了兩個形容詞語:第一個是在“各種技術的過程和資源”前面的“適當的”(appropriate)一詞,第二個是在實踐的前面加上“符合道德規範的”(ethical)短語。這兩個形容詞語反映了一種新的技術哲學觀“適當的技術”觀(Appropriate Technology)是一個從20世紀開始發展起來的理念。這個理念與技術決定論、技術樂觀主義和技術悲觀主義等哲學觀的區別在於它重視具體的社會條件對技術的作用的影響而不是孤立地討論技術的作用。“適當的技術觀”追求使用技術的實效,反對盲目濫用技術。美國在教育技術的定義中引進這個概念,提高了對教育技術理論和專業道德規範的要求。中國電化教育實踐過程中不乏追求形式、濫用技術的沉痛教訓。杜絕這種現象的自由泛濫是中國電化教育面臨的另一個新的課題和挑戰。電化教育理論不但要研究如何運用信息技術最佳化教學過程,也要研究不恰當運用技術對教學過程帶來的負面效應。此外,電化教育專業道德規範應該成為電化教育理論研究的一個領域,成為電化教育專業人員的一門必修課。
《電化教育技能》《電化教育技能》

本質問題

手段、工具說

認為電化教育是輔助教師講授的一種重要手段或工具(主要指電教器材、設備、教材、資料等)

教育方式說

認為電化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新型的教育方式;它所涉及的是教育的某個部分,而不是教育的全體;它並沒有自己的特殊的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只是採用特殊的教育器材、教育形態、教育方法、教育形式、教育設施來傳遞教育內容,實現教育目的。

新教育說

認為電化教育是教育發展的新階段,是教育的延伸與發展,是一種新教育,它涉及了教育的各個方面。

新形態教育說

認為電化教育是一種新形態的教育。教育形成一種新的形態需經歷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教育形態逐步成形的過程。我國的電化教育還只是處於某一些新手段的初期試用階段,距離形成一種完善的新方式和健全的教育形態尚有一段路程。

總結

上述幾種說法中,(1)(2)兩種較為流行,特別是“教育方式說”在電教學術界有較大的影響。

奠基人

厲麟似

厲麟似(1896-1970),男,原名厲家祥,字麟似,浙江杭州人,清代詩壇領袖厲鶚之後。他早年畢業於德國耶拿大學海德堡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與哲學博士學位,後任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副委員長、國立中央大學教授等職,併兼任國民政府電影檢查委員會常委、中國國聯同志會理事等職。1932年,厲麟似與陳立夫等人一同發起創立了中國教育電影協會,並擔任委員。作為國民政府時期電影行業的最高行政官員之一,厲麟似積極吸收和借鑑國外最新思想與技術成果,並對我國電影行業進行了改革。他積極推行教育電影,為國產影片制定標準,抵制不良影片;他大力發展民族電影事業,為拍攝國產優質教育影片積極籌資,舉辦優良國產影片評選,並首次提出了我國電影的分級制度;他積極推介《漁光曲》、《三個摩登女性》等優質國產影片參加國際電影節,並引入了一批國外的優秀教育影片;他還與陳立夫等人一同編纂發行了中國第一部電影百科辭典——《中國電影年鑑(1934)》。他是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語言學家和文化外交家,也是我國電化教育的奠基人和中歐教育文化交流的先驅。

南國農

南國農,男,1920年生於江西。他作為我國電教開拓者與奠基人,從理論和實踐上樹立起了“電化教育”這面旗幟,激勵著一代代的電教人為之不斷奮鬥。解放後,他與蕭樹滋一起到蘭州參加支援大西北的教育事業行列,在西北師範大學開始了電化教育方法的實踐,之後又開設電教課程,編寫電教課程大綱,將取得的經驗向校外推廣,並與肖先生一同創辦了《電化教育研究》雜誌,著作《電化教育學》

蕭樹滋

蕭樹滋(1914-2002) 男,1953年10月,他奉命支援西北,調入西北師範學院(後改為西師大)教育系任教兼任學校電教研究室主任。1982年,蕭教授調到河北大學教育系,先後為教育系、圖書館系開設了電教必修課,為物理系開設了電教選修課。1986年,河北大學開辦了培養高層次電教人才的碩士研究生點,成為我國當時僅有的三個電教研究生點之一。他還是華南師大電教系、東北師大電教系、河北師大電教系的兼職教授。 除完成繁重的教學工作外,蕭樹滋從1982年起,歷任河北省電教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大部;河北大學第三、四屆學術委員會委員;《河北電教》主編等職。為推進全國電教工作的開展,他走過十八個省市,參加過近百次重大電教活動,為數萬人講過學。多年來,他培育人的同時還潛心著述,先後發表論文70多篇,並出版了《電化教育》、《電化教育概論》、《電化教育實用教程》等著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