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語釋義
雷澤雷神
我國古代神話里的
雷神不止一個,最有名的一個出自《
山海經·海內東經》:“
雷澤中有雷神,龍身人頭,鼓其腹則雷。”
據《
史記·
周本紀》的記載:“姜源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約期而生子。”說的便是它了。
姜嫄生下的孩子取名為后稷,被認為是周民族的始祖,描寫這段故事的詩歌《生民》也被收入了《
詩經》之中。
又傳說
華胥氏也有過類似經歷而生
伏羲,於是後來也有人把伏羲和
后稷混為一談。
夔
還有一個叫做
夔(kui),
一作“
夒(nao)”。
他住在
東海流波山上,像只沒有角的牛,蒼灰色,只有一隻腳,能夠自由出入海水之中。每進出時必有大風雨,同時吼聲如雷。黃帝與蚩尤大戰時,士兵被蚩尤找來的各路山精水怪所迷惑,黃帝決定用些特別的材料來做面鼓,激勵士氣。於是上面這兩位就倒了大霉,前者被抽了骨頭做鼓槌,後者被剝了皮蒙成鼓。
雷公
黃帝還有個搞醫療的臣子名叫
雷公,其事跡已不可考,只知他曾派使者採藥,使者迷路而化做
啄木鳥,或者後世雷公總是一副鳥臉的出處就在這裡了。以龍身的形象而論,遊戲裡的雷神當以雷澤的那個可能性居多。
雷神勝地
《集說詮真》中所述:“狀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兩翅,額具三目,臉赤如猴,下頦長而銳,足如鷹顫,而爪更厲,左手執楔,右手執槌,作欲擊狀。自頂至傍,環懸連鼓五個,左右盤躡一鼓,稱曰雷公江天君。”在天鼓山有與“九天應元雷神”相對應的天然石鼓、石楔以及雷擊石,當地有很濃厚的雷公信仰。
天鼓山,位於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舊屯滿族鄉,是鄉域內的歷史文化名山。“天鼓山”,也稱石鼓山、古砬子等,其主峰也叫小靈鷲峰、南天門。天鼓山是燕山、太行山脈支脈七老圖山余脈。灤河水系繞山而過,形成了狹長的灤河谷地即是舊屯滿族鄉的主要區域,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形成了依山傍水的生態肌理。天鼓山的自然資源與宗教人文有著很大的契合點,其中以“天鼓雷音”為其特質,佛道融合於一山,佛教的天鼓雷音王佛有座騎為名“普化”的大鵬鳥,與道教的九天應元普化天尊都是雷神的顯現。在天鼓山有與之相關的石鼓、石橛、雷擊石等自然景觀,充滿了濃厚的神話色彩。
神話人物
簡介
雷神,相傳在上古時代
雷澤(今屬山東省
菏澤市)一帶,是雷神居住的地方。
雷澤兩岸為雷河(今屬
牡丹區辛集鎮),華胥國的人民都聚居在雷河兩岸。那時的雷神是一個人,當他不順心時,雷河上就濁浪滾滾,洶湧起伏。要是雷神震怒時,河水更猛烈。人們沒有辦法,華胥國有個
華胥姑娘就去
雷神殿堂找雷神評理,她的膽大和直率感動了雷神,但雷神讓華胥姑娘嫁給他,為了華胥國的安危,華胥姑娘答應嫁給了雷神。一年以後,華胥姑娘給雷神生了個兒子,雷神非常高興,脾氣也越來越好,從此雷神只在農時
節氣打雷閃電,行雲布雨。於是雷河兩岸
風調雨順,
五穀豐登。雷神的表現應了中國那句古語:“人逢喜事精神爽。”華胥想念家鄉,把兒子放在葫蘆上順水而下,讓他乘葫蘆回華胥國,他的姥姥看見他乘葫蘆而來,因此給這個外孫取名葫蘆,按華胥國方言,伏羲與葫蘆諧音。伏羲長大後,看見蜘蛛織網發明了網,在水裡可以捕魚,在林中可以捕鳥。因發明熟食,人們稱為庖犧,意為他是最好的廚師。伏羲想念母親,就在
都廣天梯登
建木上天庭看望母親華胥。
天帝聽了雷神的稟告,就封伏羲為華胥國
國君(實為
華胥部落首領),人間之王。也就是
五氏之一。
信仰
雷神信仰起源於中國古代先民對於雷電的自然崇拜,因為遠古時代,氣候變化異常,晴朗的天空會突然烏雲密布,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雷電有時會擊毀樹木,擊喪人畜。使人們認為天上有神在發怒,進而產生恐懼之感,對之加以
膜拜。神的形象也從單純的自然神逐漸轉變成具有複雜社會職能的神。
形象
對於雷神的形象,《山海經·海內東經》中有記載,文稱:“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這種形象是半人半獸形,人們認為雷聲在天,而龍亦飛騰於天,將二者結合在一起,便會有雷雨;又將其腰問想像有一鼓,鼓發雷聲。後來雷神的形象進一步變化。
《酉陽親俎·前集》說“豬首,手足各兩指,執一赤蛇齧之”;《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一說“豕首鱗身”;《鑄鼎余聞》卷一說“大首鬼形,白擁項,朱犢鼻,黃帶,右手持斧,左手恃鑿,運連鼓於火中”;《集說詮真》引《
搜神記》說“色如丹,目如鏡,毛角長三尺余,狀如六畜,頭如獼猴”;《唐國史補》說“其狀如彘,秋冬伏於地中”;《夷堅丙志》卷七說其形如奇鬼,“長三尺許,面及肉色皆青。首上加幘,如世間幞頭,乃肉為之,與額相連”。總之雷神形象不定,體形或龍、或人、或獸;臉彤或人頭、猴頭、豬頭、鬼頭。
周秉以後,雷神被稱為雷師,或雷公,《
楚辭·
離騷》:“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又《開元占經》曰:“五車東南星名曰司空,其神名曰雷公。”
無論稱雷師還是雷公,當時人們
崇祀的雷神只有一位,並以農曆六月廿十四為雷公生日,稱為“雷公誕”,是日人們均要奉祭雷公。
到了元代,雷神的形象還沒有定型,因為元代有“雷公旗”,所畫雷神仍為“大首鬼形”或“力士之容”。
明清時代,雷神的形象趨於統一,其標準形象概為《集說詮真》中所述:“狀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兩翅,額具三目,臉赤如猴,下頦長而銳,足如鷹顫,而爪更厲,左手執楔,右手執槌,作欲擊狀。自頂至傍,環懸連鼓五個,左右盤躡一鼓,稱曰雷公江天君。”
可見雷神此時最明顯的特徵是猴臉、尖嘴,所以民間有之“雷公臉”、“雷公嘴”的說法。
1998年電視劇《東遊記》:坤成飾演雷公
神系
1.最高神
《歷代神仙通鑑》稱他“主天之災福,持物之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他下轄一個複雜的雷部組織,總部為神雷玉府,下設“三十六內院中司、東西華台、玄館妙閣、四府六院及諸各司,各分曹局”。
據《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稱,四府為:九霄玉清府、東極青玄府、九天應元府、洞淵玉府;六院為:太一內院、玉樞院、五雷院、斗樞院、氏陽院、仙都火雷院;諸有司為:天部廷司、蓬萊都水司、太乙雷霆四司北帝雷霆司、北斗征伐司、北斗防衛司、玉府雷霆九司及諸曹院子司。並稱每個機構中均有“玉府左玄、右玄、金閥侍中、僕射、上相真仙、真伯、卿監、恃宸、仙郎、玉郎、玉童、玉女左右,司麾諸部雷神、官吏、將吏”。且稱“九天雷公將軍、八方雲雷將軍、五方蠻雷使者、雷部總兵使者”,均在
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麾下聽令。是經稱諸司中有三十六雷公,分天、地、人三類,每類十二名。天雷十二為:神霄雷公、五方雷公、行風雷公、行雨雷公、行雲雷公、布澤雷公、行冰雷公、行霄雷公、飛砂雷公、食糶雷公、伏魔雷公、吞鬼雷公。地雷十二為:糾善雷公、罰惡雷公、社令雷公、發稻雷公、四序雷公、卻災雷公、收毒雷公、扶危雷公、救病雷公、太升雷公、巡天雷公、察地雷公。人雷十二為:收瘟雷公、攝毒雷公、卻禍雷公、除禍雷公、破禍雷公、破廟雷公、封山雷公、伏虎雷公、打虎雷公、滅屍雷公、破障雷公、管魄雷公、盪怪雷公。這三十六雷公掌三十六天曹刑律,嚴格遵照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的命令,代天實施刑罰,經稱“雷司布令行至疾如風火,不可留停,降澤之處有矛,震雷之聲有數,可旱即旱,可雨即雨,必奉帝令”。是經還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執掌五雷、十雷、三十六雷霆。五雷為:天雷、地雷、水雷、神雷、社雷。十雷為:玉樞雷、神霄雷、大洞雷、仙都雷、北極雷、太乙雷、紫府雷、玉晨雷、太霄雷、太極雷。三十六雷為:玉樞雷、玉府雷、玉柱雷、上清大洞雷、火輪雷、灌斗雷、風火雷、飛捷雷、北極雷、紫微璇樞雷、神霄雷、仙都雷、太乙轟天雷、紫府雷、鐵甲雷、邵陽雷、欻火雷、社令蠻雷、地祗鳴雷、三界雷、斬壙雷、大威雷、六波雷、青草雷、八卦雷、混元鷹犬雷、嘯命風雷、火雲雷、禹步大統攝雷、太極雷、劍火雷、外鑒雷、內鑒雷、神府天樞雷、大梵斗樞雷、玉晨雷。
至於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的來歷,其說有三:
其一為
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之說。如《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中即稱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化生雷聲普化天尊,專制九霄三十六天,執掌雷霆之政,稱“神雷真王”。此說還見於《道藏·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等書中。
其二為
黃帝之說。如《重修緯書集成》卷六《河圖始開圖》曰:“黃帝名軒轅,北斗神也,以雷精起。”同上卷四《春秋台誠圖》曰:“
軒轅星,主雷雨之神。”《史記·正義》亦云:“軒轅十七星,在七星北,黃龍之體,主雷雨之神。”《歷代神仙通鑑》說得更為詳細:“(黃帝)封號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真王。所居神雷玉府,在碧霄梵氣之中,去雷城二千三百里。雷城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樞五雷使院,右有王府五雷使院。真王之前有雷鼓三十六面,三十六神司之。凡行雷之時,真王親擊本部雷鼓一下,即時雷公雷師興發雷聲也。雷公即入雷澤而為神者也。力牧敕為雷師皓翁。三十六雷,皆當時輔相有功之臣。
以上說法,其一與道教最為接近,如《明史·禮志四》稱:“雷聲普化天尊者,道家以為總司五雷,又以六月廿四為天尊現示之日,故歲以是日遣官詣顯靈宮致祭。”並且道教中還有招請雷神的雷法,此法以符篆法術為用,陣妖捉鬼鍊度亡魂、召神驅邪、興雲致雨。
2.鄧元帥
鄧元帥,道教雷部諸神之一。相傳其名忠。《鑄鼎余聞》卷一稱其“銀牙耀目”。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部下天君,常以鄧元帥為首。《夷堅志補》卷二三載:“宗室趙善蹈,少時遇九華同先生傳靈寶大法,行持多顯效。築壇行法,見神人火焰繞身,曰:‘吾天元考召鄧將軍也。’”宋代稱之為“天元鄧將軍”。明姚宗儀《常熟志》記載,道觀有
雷神殿,前以“律令大神鄧元帥”為首。另外《封神演義》中指稱其名為鄧忠,《西遊記》中指稱其名為鄧化,都是指鄧元帥。
3.辛元帥
辛元帥,道教雷部諸神之一。據《三教源流授神十大全》卷五稱:其名叫辛興,字震宇,其母姓張;自幼家貧,靠打柴為生,奉養母親,十分辛苦。原為雍州人。其居住的地方有一座雷神山,每逢驚蟄之日雷聲大作,無物不折。到了夏、秋二季雷神則潛藏入地,變作雞形。一天,辛興入雷神山打柴,在幽靜的山谷中捉得剛成雞形的雷神五隻,心中特別高興,帶回欲殺給母親吃。回到家以後,辛興將雞交給母親,便賣材去了。其母將四隻雞關在雞籠內,留下一隻準備殺時,雞突然象人一樣說起話來:“我是雷神,不能吃,請求留我性命!”
其母沒有答應,一刀殺之,突然雷聲大作,將其母擊死在地。辛興回家時,見母親己死,抱屍大哭說:“予何極也,抑至此邪!”當擦乾眼淚時,辛興看到母親背上有金色的字,曰:“混一之氣,青帝之英,威令所加,奠予敢攖,劈惡誅邪,唯吾司命。”適才知道雞為雷神所變,於是操起木棒擊打其餘四隻,雷雞被衣服覆蓋,不能發出雷電。突然烏雲密布,雷電交加,雷神欲欲要擊辛興,又感到其孝心實在難得,於是變成道士下地向其作揖道:“孝子獨不畏雷而反制雷。吾雷神,誤以傷爾母,爾毋以怨也,余等願唯而所命以謝厥罪。”於是贈火丹十二顆與其食,辛興立即變成雷公,腳踏五雷鼓,直上雲天,被玉帝封為雷部元帥。傳說農曆六月廿五為辛元帥的
聖誕,敬奉雷神的的人都在這—天食素,名為“雷齋”。如《鑄鼎余司》卷一引國朝
顧祿《清嘉錄》曰:六月二十五日為辛天君誕辰,謂天君為雷部中主簿神,凡奉雷齋者,至日皆茹素以祈神佑。又月之辛日及初六日,俗呼“三辛一板,六不御暈”,謂之“辛齋”。
4.龐喬封帥
道教雷部諸神之一。據《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帥姓龐名喬,字長清,漢江人,其父龐定,母姚氏,世以擺渡為生,生喬於漢獻帝癸丑年十一月癸亥日丑時。龐喬從小心地善良,道不拾遺,常救人急難。一個重陽節的晚上,一商客回家求渡心自,不慎將黃金百兩遺留在船上。第二天,船客尋至,心急如焚,龐喬立即將黃金原封不動地還給船客,船客感激涕零,取出一綻表示感謝,龐喬婉言謝絕。又除夕前兩天,一位年輕的婦女孤身一人求渡,當時天色很晚,又下大雪,婦女沒有去處,龐喬連留於家中烤火,給予衣食,第二天雪停後,婦人不知所終。第三天,龐喬正忙於接應船客,其父龐定被著蓑衣撐船渡客,那婦女則跟在後面。船到岸後正返回時,江風大作,船被掀翻。龐喬見狀,急忙跳入冰冷的江水中,隨波逐流,如若浮梗,直接游到其父落水的地方,潛入水中將其父背起,游到懸崖邊,這時龐喬已竭盡其力,然而又一個波浪打來,立即將龐喬和其父又捲入水中。龐喬又竭力將父親救起,再尋婦女,潛入水中三次,才將婦女救起。而此時為除夕夜,鬼魂出入叫冤取替,龐喬固一六之精,以坎為府,沸濤不能俾之殆,而婦女乃為慈航(觀音)化身,當然沒事。龐喬的父親也沒有危險,龐喬抱住父親嗚嗚大哭,而數十鬼亦哭道:“余今年當取代,無奈為孝子所攘,予無輪迴日矣!”龐喬聽後拿起鞭子便打,鬼逃之夭夭。第二天晚上,鬼魂又來哭泣,時陰風颯颯,鬼哭慘人,何況其父剛從滂湃的水中生還,體質特別差,仍有生命危險,龐喬不得已,以香塵貼於掌中,以火薰其上,祝禱於天,玉皇大帝知道後,封其為混氣元帥,手持金月,護守天門。後又封其為雷部天君,陣魔除惡,秋毫不犯。
5.雷精
道教雷部諸神之一。據《三教源流授神大全》卷四記載:元帥姓田名華。原為雷精,藏於地中,寄胎于田問,得千年石乳鐘氣而生。生時自晝憑空霹靂,火光沖天,風雨驟起,帥膝坐,大蛇圍其外,群蜂為其哺乳。長大後因田而姓,指華為畢,修煉於漉櫨岩下。當時
女媧煉五色土補天,百計不成,帥助木火之精,霹碎玄精之石髓,噓噀南之氣曙鑄之冶,聲吼天地,乃塞天漏,又煉五色火雹風雷陣,上助軒轅擊死蚩尤,軒轅皇帝拜其為龍師。帥曰:“余方以外人,豈以碌碌自損?”拂衣而隱於華胥之境,因名華焉。時至有唐氏,天上十個太陽,赤土千里,眾星官喻以代天工司者,帝蟄起滯,為天地立心洪爐造命。帥奉玉帝旨意,駕使雷車,擁電旆。是時雨時焉。流及漢末,妖魔縱橫,姦淫百出。玉帝連封其為雷門畢元帥,掌十二雷霆,因而上管天地水潦旱涸之事,中擊不仁不義之人,下誅群魔妖怪,故倍受人們敬奉。
6.立化慈濟真君
道教
雷部諸神之一。據《三教源流授神大全》卷四引《雜記傳》稱:天君為東晉人,名後。生於岷江漁渡中,時值歲次庚子八月十二日酉時。一天其母從江中取水,不小心將其掉入江中,得浮槎近傍而濟。其父劉福公掉而迎之日:“何異也,而幸不死!”年幼家貧,隨羅真人當恃讀。後得真人傳授,精通五雷掌法,能呼風喚雨,解救百姓困危。後來玉帝封其為“立化慈濟真君”,掌管神雷玉府五雷使院。
傳說
中國南朝時期,雷州有一名獵戶叫
陳洪。他有一隻
獵狗,長有九隻耳朵,每次出獵,他都用狗耳占卜:如果一隻狗耳跳動,只能打到一隻獵物;多隻狗耳跳動,就能打到多隻獵物;如果狗耳不動,則不宜出獵。次方法十分靈驗。一天,陳洪出獵前,看到狗的九隻耳朵都在動,他不由大喜:此行會大有收穫。獵狗走到一片荊棘叢里,狂叫不停,陳洪一看,原來是一個大肉球!陳洪把它帶回家,突然,風雨交加,隨著一聲霹靂大炸雷,肉球即刻迸裂,從中跳出一個小男孩,左手掌中一個字“雷”,右手掌中一個字“州”,這也是雷州地名來由的傳說。從此,每天都有雷聲在陳家上空響起,進入小孩的房內,很有規律。一年後,小孩能吃飯了,陳家上空的雷聲才停止,於是,陳洪將小孩取名為
陳文玉。鄉親們都把他喊做“雷神”。陳文玉長大後,做了雷州
刺史,他對老百姓多有善行,政聲遠播。他死後,鄉鄰立廟祭嗣他,頗為靈驗,雷聲隆隆,自大殿里發出。
宋朝時,朝廷知道了這位雷神的靈驗後,封他為“威德昭顯王”。清朝《廣東新語》如此描述雷王廟大殿:雷神端冕而緋,左右列侍天將,堂殿兩側又有雷神十二軀,以應十二方位,及
雷公、
電母、
風伯、
雨師像。廟中還有一個侍從捧著一圓形的卵,暗示雷神誕辰的典故。
日本“風神雷神”的形象,最早出現於
17世紀的日本畫家手下。隨後成為日本人信仰當中重要的神話人物形象。日本神話中的雷神,通常被描繪成擊鼓造雷的惡魔,傳說中執掌天氣的神祗,日本傳統的雷神,通常與風神結對出現。日本民間認為,由風神和雷神守門可以使得全年的天氣都風調雨順。所以在紋身歷史悠久的日本,將這樣的神靈紋在身上就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在1724年蒙古帝國侵略日本的時候,傳說是雷神和風神製造了風暴,摧毀了蒙古入侵者的船艦,將日本從危難之中解救出來。從那以後,日本民間便開始祭拜風神雷神,祈求神靈的庇護。在日本東京的淺草寺內有一個景點——風雷神門。穿過風神雷神鎮守的雷門就意味著風調雨順,逢凶化吉,順心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