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石黃土

離石黃土

離石黃土屬於中更新世晚期,分布於中國華北、西北、黃河中游等地區,典型剖面在山西離石縣,故名。呈淺紅黃色,較午城黃土為淺,較馬蘭黃土為深,以粉砂為主,不具層理,含多層棕紅色古土壤,其下多有鈣質結核,有時成層。離石黃土厚90—100米,構成黃土高原的基礎。離石黃土與午城黃土又統稱為“老黃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離石黃土
  • 外文名:Lishi loess
  • 時期中更新世晚期
  • 描述:呈淺紅黃色
介紹
1962年劉東生、張宗祜等對中更新世黃土地層的命名。命名剖面在山西省離石縣王家溝鄉陳家崖。分布於華北與西北地區。黃土層根據岩性分為上、下兩部:下部為黃色—淺黃色黃土狀亞粘土,呈塊狀,較緻密,質地均勻,不具層理,具大孔隙,層中含14條紅色埋藏土壤層,厚44米,整合於午城黃土剝蝕面上;上部為灰黃—黃色黃土,土質較鬆軟,垂直節理髮育,含7層較厚的古土壤,厚51.5米。離石黃土富含鈣質結核,有時成層分布。其顏色較午城黃土為淺,較馬蘭黃土為深,粒度成分以粉砂為主,粉砂與粘土含量較馬蘭黃土為高。其中發現不少哺乳動物化石。下部含丁氏鼢鼠(Myospalax tingi)、趙氏鼢鼠(Myospalax chaoyatseni)、裴氏轉角羚羊(Spiroceros peii)、午城馬(Equus wuchenensis)等化石;上部含方氏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擬鼠兔(Ochotonoides)等化石。離石黃土中的古土壤(S5),表明是在50萬年發生的最暖氣候條件下的產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