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詞語來源,產生背景,媒體報導,
詞語來源
近幾年北上廣深家長們流行的一種教育方式。
青蛙:指普通孩子,也叫普娃。
牛蛙:指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非常優秀的學生。種類也很多,例如數學比較好的叫奧牛,能看英文原版著作的叫英牛,兩項兼具的叫英奧混血牛。
雞娃意為“給孩子打雞血”,不停地讓孩子去學習,去拼搏。這些孩子往往出生在中產階級家庭,從小就被父母安排各種培訓打雞血。
“打雞血”源於曾經流傳的“雞血療法”。因缺少科學依據,該療法早已銷聲匿跡,但“打雞血”一詞卻流傳至今,多用於調侃、諷刺某些人精神亢奮,有近乎瘋狂、痴迷的狀態。近年來,升學競爭十分激烈,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不少家長逼迫孩子大量補習,“努力拚搏”。這種近乎瘋狂的養育方式被調侃為是在“給孩子打雞血”,簡稱“雞娃”。如今,“雞娃”之積極效果未見得有多少,父母與孩子身心俱疲則是無法否認的現實。顯而易見,“雞血療法”是不科學的,拔苗助長的“雞娃”也是不值得提倡的。說到這個“雞”字,還請注意,它已經從名詞擴展出了動詞的用法。
產生背景
深陷內卷教育和雞娃大戰,舉全家之力,將資源和關注傾注到一個孩子身上,任何學業表現的不如人意,都成為壓垮學霸家長的情緒稻草。
如果說,過去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還只是為人父母的天性,當今一代,生娃而不“雞娃”就是糟糕的家長,雞娃是無法接受孩子的平庸,就是高知父母的常態。
熱播劇《小捨得》更是借演員之口,道出全民教育焦慮,“我們這一代人的困擾在於,將來我們的孩子,很可能考不上我們畢業的那些院校。孩子長大後,收入不如我們,職位也沒有我們高,這或許是我們必須學著接受的事實。”
表面上看,社會競爭的加劇,上升通道的堰塞,不拚命努力怎么實現出人頭地,是學霸父母們的口頭禪。拼盡全力,才能留在原地,躺平等於階層下滑,是城市父母藏在心底的恐懼。
媒體報導
新華網報導,針對社會上廣泛關注的所謂“雞娃”話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社會法室主任郭林茂26日在北京說,不贊同一些家長逼迫未成年人額外參加有關培訓機構學習的行為,也不贊同給這些家長和學生戴一頂“雞娃”的帽子。郭林茂指出,學生學習負擔重,被家長逼迫參加各種校外學習培訓,看似是教育問題,實際上是未成年人保護問題。
這么說,就是不太了解家長的心態了。雖然藝術考級已基本完全與升學脫鉤,但為了讓孩子的履歷更好看,一些“雞娃”的家長陷入綜合素質比拼,希望孩子證書越多越好,也以此展示自己的育兒成就。
加之藝術培訓機構,對考級的重要性加以渲染,送孩子接受藝術培訓的家長,也就被裹挾到考級競爭中,似乎孩子不參加考級獲得證書,就相當於沒有參加培訓。參加培訓的目的,就這樣從培養興趣變成了參加考級、獲得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