雛姓

基本信息 雛 拼音:chú 注音:ㄔㄨˊ部首:芻;部外筆畫:8;總筆畫:13 五筆86&98:QVWY 筆順編號:3551132411121 倉頡:NSOG 四角號碼:20115 基本字義 幼小的鳥,生下不久的:~雞。~燕。~兒。~鳳。~形。雛源於姬姓,“雛”之一字意味深長,所指如針。在中國有史以來六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上,指字為“雛”者集千累萬,如宋朝重臣韓琦字雛圭、明朝大吏張憲翔字肖雛,但敢於號為“雛”的人卻寥寥無幾,屈指可數,古往今來,大約僅有三國時期的龐統一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雛姓
  • 拼音:chú
  • 注音:ㄔㄨˊ
  • 倉頡:NSOG
基本信息,漢字釋義,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

基本信息

部首:芻;部外筆畫:8;總筆畫:13
五筆86&98:QVWY
筆順編號:3551132411121
四角號碼:20115

漢字釋義

基本字義
幼小的鳥,生下不久的:~雞。~燕。~兒。~鳳。~形。
詳細字義
〈名〉
1. (形聲。從隹( zhuī),芻聲。本義:小雞)
2. 同本義 [chick]
雛,雞子也。——《說文》
乃以雛嘗黍。——《禮記·月令》。注:“新雞也。”
有人於此,力不能勝一匹雛,則為無力人矣。——《孟子》
3. 引申為幼禽 [very young bird]
雛燒。——《禮記·內則》。疏:“鳥之小者也。”
4. 又如:雛雉(幼雉);雛禽(幼鳥);雛鶯(幼鶯。也喻指幼齡的歌妓)
5. 幼小的動物 [the young]
乳虎,曾纊息之未定兮,乃敢探其穴,而啖其雛。——宋·蘇軾《思子台》
6. 幼兒 [infant]
丈夫生兒有如此二雛者,名位豈肯卑微休!——唐·杜甫《徐卿二子歌》
挈婦將雛鬢有絲。——魯迅《七律·無題》
〈形〉
動物幼小的 [nestling;fledgling]。如:雛鼠(幼鼠);雛虎(出生不久的幼虎)
常用詞組
1. 雛鳳chúfèng
[immature phoenix.——metaphor of the talented youth] 指鳳的幼鳥,比喻有才幹的子弟或年青人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李商隱詩
2. 雛兒chú'ér
(1) [chick]∶剛出生不久的鳥
(2) [a young,inexperienced person]∶比喻年紀小、社會經驗少的人
還是個雛兒?——《西遊記》
(3) [girl]∶指少女(含輕薄意)
咱們走是走,我就是捨不得那個姑子,長得實在好看。不知是那個庵里的雛兒呢?——《紅樓夢》
3. 雛鴿chúgē
[squab] 出生約四星期體重約一磅的小鴿
4. 雛雞chújī
[chick;chicken] 剛孵出的小雞
5. 雛形chúxíng
(1) [embryonic form]∶未定型前最初的形式
龍山文化時期已產生了階級的雛形
(2) [prototype]∶根據實物按比例縮小的模型
6. 雛燕chúyàn
[swallowling] 幼小的燕子

基本介紹

雛[雛、鶵,讀音作chú(ㄔㄨˊ),亦可讀作jù(ㄐㄩˋ)]
雛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末期魯國貴族顏濁雛,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顏濁雛,即孔子“容而愛之”的弟子仲由(子路)的妻兄(大舅子),也是孔子的弟子。在典籍《集韻》中記載:“雛,人名,仲尼弟子顏濁雛。”在史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及《孔子世家》中也記載有顏濁雛。在古代,“潑朱走墨呼濁雛”,大概顏濁雛其人在繪畫、謄寫文章上很有一手。但由於顏濁雛不在孔子的七十二賢弟子之列,因此史書寡載其生平。
在顏濁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濁雛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雛氏,亦是相當古老的姓氏之一。該支雛氏的姓氏讀音作jù(ㄐㄩˋ)。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的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及《千家姓查源》等記載,周文王之子畢公高之後,其支庶被封於龐(今河南南陽),後世子孫以先祖封邑為氏。傳至東漢末期,有裔孫龐統,字士元,號“鳳雛”。在典籍《爾雅·釋鳥》中有一短語:“生哺,鷇。生噣,雛。”其意是指,孵化後需要由親鳥哺育成長的幼鳥,叫做“鷇”;而孵化後就能自食者,就叫做“雛”。因此,“雛”之一字,後來被深明哲理之人用來引申為:“不需要依賴長者、裙帶、他人的幫助和扶持,完全靠自己的努力和才華,能夠在社會中獨立生存、發展,並獲得成就和名望之人。”“雛”之一字意味深長,所指如針。
因此,在中國有史以來六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上,指字為“雛”者集千累萬,如宋朝重臣韓琦字雛圭、明朝大吏張憲翔字肖雛,但敢於號為“雛”的人卻寥寥無幾,屈指可數,古往今來,大約僅有三國時期的龐統一人。在史籍《三國志·蜀書·龐統傳》中,人們可以看到龐統其人:
龐統,公元179~214年,字士元,號鳳雛,襄陽人(今湖北襄樊),著名三國時期蜀漢劉備屬下謀士、將領。龐統在年輕時為人樸鈍,加之相貌平庸,沒有人賞識,只有當時的著名高士龐德公十分看重他,認為他不同尋常。其實,龐德公就是龐統的叔父。當時,潁川郡人司馬徽素有識人之名,龐統曾前往拜訪。交談後,司馬徽龐統十分欣賞,稱他是南州(今河南南陽)首屈一指的人才。從此,龐統的名聲漸漸顯赫。後來,龐德公將龐統諸葛亮、司馬徽三者並提,說孔明是“臥龍”,龐統是“鳳雛”,司馬徽是“水鏡”。此後,龐統便以“鳳雛”之號與諸葛亮齊名於荊州(今鄂中廣大地區)。他曾與東吳的陸績顧劭等人傲坐臧否人物,自謂曰“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起先,龐統在本郡作了一名功曹。龐統知人之明,喜歡評判人品高下,樂於培養別人的聲望,但是他在稱讚別人時,往往要超過那人的實際才能稍許,多有溢美之辭。對此,他自己解釋說:“當今亂世,善人少而惡人多,宣揚好的榜樣可以改善世風。”
東漢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周瑜協助劉備攻取荊州,領南郡太守,龐統時在周瑜手下作功曹。
東漢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周瑜病逝,龐統送葬到吳地,深受吳人的器重。但之後,龐統又返回荊州劉備處,成為一名從事。不久,劉備讓龐統試任耒陽縣令(今湖南耒陽)。龐統在任時不理縣務,治績不佳,被劉備免了官職。孫吳大將魯肅得知後,立即寫信給劉備,推薦龐統,稱其絕非百里之才諸葛亮也隆重地向劉備推薦龐統。於是,劉備又召見了龐統,在與之暢談後,對他十分欽佩,甚是後悔未正所用,從此大為器重,任命為治中從事,並和諸葛亮同為軍師中郎將,對他的親信程度僅次於諸葛亮。
東漢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璋邀請劉備入益州(今四川)共拒張魯,使者法正私下向劉備獻秘計,請劉備藉機謀取益州。劉備猶豫不決,龐統進言勸說劉備不要捨棄良機。劉備贊同龐統的觀點,於是留諸葛亮關羽等人鎮守荊州,而自己則帶領龐統等人進入益州。同年,劉璋和劉備在涪城相會,龐統獻策藉機擒住劉璋,劉備疑心立足未穩,拒絕了這個建議。之後,劉璋還於成都,而劉備駐紮在葭萌關
東漢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劉備葭萌關(今四川劍閣)屯駐已經一年。龐統就戰略問題,向劉備獻上三條密計:上計是徑襲成都;中計是藉口回荊州,送行時計擒楊懷高沛下計是回荊州後再慢慢計畫取蜀;並總結說不能總是這樣耗下去,否則凶多吉少。劉備採納了龐統的中計,誘斬楊懷高沛後,進軍成都。
東漢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在指揮蜀軍圍攻雒城(今四川德陽廣漢雒城鎮)的戰鬥中,龐統中流矢而死,當時只有三十六歲。劉備對龐統的傷逝極為痛惜,一提到他就忍不住流淚。劉備後追封龐統為關內侯,賜謚曰靖侯,並任命他的父親為議郎,後升任諫議大夫。龐統的兒子龐宏,字巨師,因輕傲尚書令陳袛,為其所排抑,為官只作到涪陵太守一職。龐統的弟弟龐林,以荊州治中從事的身份參加了彝陵之戰(夷陵之戰),兵敗後隨黃權曹魏國,被封列侯,後官至鉅鹿太守著名的西晉史學家、《三國志》作者陳壽評價龐統說:“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
龐統的兒子龐宏之後裔子孫、以及龐統的弟弟龐林之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先祖伯之名號為姓氏者,稱雛氏,卻是無人敢稱鳳氏;而在當時蜀漢政權轄下的三蜀之地,倒是有許多水苗(傣族)、山苗(侗族、苗族、彝族)人民欽仰龐統之名望,紛紛取姓氏為鳳氏;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雛氏的姓氏讀音作chú(ㄔㄨˊ)。
註:
《三國志》非比《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僅是通俗小說,而《三國志》卻是考據嚴謹的史籍。
陳壽,公元233~297年,字承祚,巴西安漢人(今四川南充),是經歷了三國至晉朝的人物。陳壽少即好學,曾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重要官職。當時,蜀漢政權的權宦黃皓專權,大臣們都曲意附從。只有陳壽因為不肯屈從於黃皓,所以屢遭遣黜。進入晉朝以後,陳壽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晉朝滅東吳,結束了中國的分裂局面。其後陳壽在四十八歲時,開始動筆撰寫《三國志》。《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一起,被後世史學家尊稱為“中華史學名著前四史”,歷代史學家對《三國志》都有著極高的評價。迄今為止,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皆認為:陳壽所私著的《三國志》,是時至今日已經形成的深邃厚重之“三國文化”的根源。

第三個淵源

源於動物,出自古代南方地區禽類鵷雛,屬於以鳥圖騰崇拜為氏。鵷雛,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類似鳳凰的鳥類,其飛動起來平穩莊嚴,“鵷動鸞飛”,因此,後世都用“鵷雛、鵷邸、鵷羽”等來形容有賢才之人,用“鵷行、鵷班、鵷鴻”等來形容朝廷中站班的大臣,皆用來比喻品格、身份都高貴的人。這在典籍《莊子·秋水篇》中有描述:“南方有鳥,其名鵷雛”;西漢時期著名的的辭賦家司馬相如在《子虛賦》中也形容:“鵷雛孔鸞。”在史籍《隋書·音樂志》中記載:“懷黃綰白,鵷鷺成行。文贊百揆,武鎮四方。”唐朝文學大家元稹在《有酒十章》一詩中讚嘆:“欲風翥而鵷隨兮,欲龍亨而驥逐。”宋朝學者葉適在《送葉路分》一詩中也讚譽:“君今幅巾鵷鷺行,切勿著帶貔虎傍。”本書推證,這種“鵷雛”後來也叫“鵷鵷”,大概就是指古代南方的孔雀、蒼鷺一類的大型禽鳥,其行舉端方,飛行排列有序,因而如是稱謂。古代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很早即有以鵷雛為圖騰者,例如在藏族、傣族、苗族、土家族等少住民族中,都有鵷雛圖騰。到了漢、晉、隋、唐朝時期,人們都認為“鵷雛因雷聲而孕,十孕其九為鳥而一為人。”這種由卵孵化出人之說,無疑反映出當時人們對圖騰崇拜的觀念,因此指圖騰為姓氏,是自古以來的姓氏淵源之一,加之凡是“雛”者,破殼即會自尋食物以求生存,意味深長,所指如針,是一種極其自強的表征,因稱雛氏。
該支雛氏的姓氏讀音作chú(ㄔㄨ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得姓始祖

顏濁雛、龐統。

遷徙分布

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八百四十八位,多以南陽、洛陽、牂柯為郡望,主要分布在今四川省的廣元市、台灣省的台南市、日本國等地。

郡望堂號

郡望

洛 陽:亦稱洛陽郡。戰國時期秦國的秦襄王置洛陽縣,該縣以在洛水之陽而名,屬於三川郡。西漢時期為河南郡治。東漢時期建為都城。三國的曹魏及後來的西晉、北魏、五代後唐皆建都於此,南北朝時期東魏置郡,故城轄地在今河南省洛陽市白馬寺東漢水北岸。隋、唐兩朝,洛陽故城轄地達今韓國漢城市以西九公里處,大周王朝的武則天曾以洛陽為都城達十四年。由於新莽、唐朝、五代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金國也都以洛陽為陪都,故而多稱洛陽為“六朝古都”。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稱南陽的地區頗多。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公元前263年,秦國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取南陽,韓本部與上黨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秦朝時期南陽郡設於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以宛為治所,置南陽郡。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葉縣內鄉之間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應山鄖縣之間的大部分地區,後逐漸縮小。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廢,隋朝大業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廢黜,唐朝天寶至德年間(公元742~758年)又曾改鄧州南陽郡改良穰縣(今河南鄧縣)為治所。元、明、清諸朝的南陽府治在南陽,即漢朝的宛縣、今河南省南陽市。
牂柯郡:即今雲貴高原地區,後治所於貴州省的遵義地區,因此亦稱播州。古代時期,為西南部的一個割據政權,公元前八~前五世紀前後的春秋時期,現在的遵義市所轄地域,先後或分別屬於牂柯、巴、蜀、鱉、鰼等邦國。戰國時期為夜郎屬地。西漢元光五年(辛亥,公元前130年),置犍為郡,郡治鱉縣,即在今遵義市中心城區附近。西漢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夜郎歸漢,始有農耕,史稱“林木慰薈、田疇豐美、蓋奧區也”,漢王朝於夜郎地置牂柯郡,作為邦國存在了二百五十多年的“夜郎國”之名從此消失。此後,作為郡縣行政建制的的“夜郎郡”、“夜郎縣”之名曾多次出現,唐朝貞觀十三年己亥(己亥,公元639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今古夜郎國且蘭之地置播州,唐貞觀十六年(壬寅,公元642年)所置的夜郎縣,在今桐梓縣境,為珍州的治所。唐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珍州置的夜郎郡,治所即在這個夜郎縣。唐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詩仙李白被“長流夜郎”就是在該地區。唐朝乾符三年丙申(丙申,公元876年),楊端率軍擊敗占據播州的南詔政權,自立為主。夜郎縣之名到五代時期廢除。北宋太祖乾德三年(乙丑,公元965年),楊實獻開始割據播州地區,以土司世領播州。北宋朝大觀二年(戊子,公元1108年),播州首領楊光榮、楊文貴各獻其地附宋,分別置播州和遵義軍。北宋時期復置,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又廢,計先後存廢達四百八十年。北宋朝宣和三年(辛丑,公元1121年)廢播州為城,隸南平軍;廢遵義為砦,隸珍州,此後中國歷史上再沒有出現“夜郎”郡縣之名,而播州之名,歷經五代、宋、元到明朝末葉,存在了九百六十二年,所以人們常習慣用“播州”來代稱古代的遵義。南宋嘉熙三年(己亥,公元1239年)復設播州安撫司。元朝至元十二年(乙亥,公元1275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招撫。元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楊邦憲以播州、珍州、南平軍地降,仍置播州安撫司,以楊邦憲為紹慶、珍州、南平等處宣撫司充播州安撫使。楊邦憲卒,子漢英襲職,賜名賽因不花。元至元二十八年(辛卯,公元1291年)升為播州宣撫司,隸屬於四川行省。元至元二十九年(壬辰,公元1292年)以赴京取道湖廣為便,改隸湖廣行省。宣撫司駐地在今貴州遵義,統轄黃平府、南平綦江、珍州思寧、舊州草塘等十九個長官司和諸峒寨。其時轄地大致相當今貴州遵義市、甕安、黃平、凱里、湄潭、餘慶、金沙、仁懷、習水、赤水、桐梓、綏陽、正安、道真以及四川綦江等縣地區。元大德五年(辛丑,公元1301年),水西蛇節和水東宋隆濟因不滿元廷徵發,聯合各部起義,元發思州、播州兵討伐。元大德七年(癸卯,公元1303年),元軍擒殺蛇節、宋隆濟。楊漢英因功進資德大夫,子孫承襲其職。元至正二十三年(癸卯,公元1363年)附明玉珍,明朝洪武五年(壬子,公元1372年)降歸明朝,明洪武六年(癸丑,公元1373年)升為播州宣慰司。明萬曆二十八年(庚子,公元1600年),明神宗平楊應龍反叛即“平播之役”後,取消土司制度,實行“改土歸流”,於次年分播州地為二,改設遵義府屬四川,平越府屬貴州。自唐朝末年楊端據播州始,至明萬曆中期楊應龍止,凡二十九世,七百二十五年,期間保疆墾土,屢有戰功。七百多年間中原及四川地區歷經五代十六國之亂、金人之亂、蒙人鐵騎統治、元末大亂,而播州之境巋然,巴蜀流民多歸附。清朝雍正五年(丁未,公元1727年),遵義府由四川省劃歸貴州省管轄。直到民國初年,廢除“府”的建制。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貴州省設十一個行政督察區,黔北十餘縣為第五行政督察區。1949年11月,遵義解放,“第五行政督察區”改為遵義專區,後稱遵義地區,為省政府派出機構,並以原遵義縣城區為基礎新建遵義市。此後的數十年間,遵義地區領轄的縣市曾有少許變動。1997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遵義地區改建為遵義市,原遵義市改建為紅花崗區,原遵義地區領轄的縣、自治縣即歸新建的遵義市領轄;赤水市、仁懷市為省轄市,由遵義市代管。2004年,經國務院批准,由紅花崗區和遵義縣北部劃出部分地區,在原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基礎上,新成立匯川區。至此,全市共轄兩區、兩市、八縣和兩個民族自治縣,即:紅花崗區、匯川區、赤水市、仁懷市、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鳳岡縣、湄潭縣、餘慶縣、習水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堂號

南陽堂:以望立堂,亦稱宛城堂。
洛陽堂:以望立堂,亦稱白馬堂、宗周堂。
牂柯堂:以望立堂,亦稱播州堂、犍為堂。

家譜文獻

四川廣元雛氏十三修族譜,(清)雛德瑋續修,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鳳鳴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