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榜王朝(雍籍牙王朝)

貢榜王朝

雍籍牙王朝一般指本詞條

貢榜王朝 Konbaung Dynasty(1752~1885) 緬甸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一譯雍籍牙王朝、阿瑙帕雅王朝或瑞帽王朝、瑞波王朝。

這個王朝初期被引入一個擴張主義時代,一度稱霸中南半島,並四度擊退中國軍隊,但後來被英國打敗後一蹶不振,1885年被大英帝國兼併,標誌著長達600餘年的緬甸主權國家的消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貢榜王朝
  • 外文名稱:Konbaung Dynasty
  • 時間:1752~1885
  • 性質:封建王朝
簡介,君主列表,

簡介

1752年由緬族領袖雍籍牙(緬名阿郎帕耶)在貢榜(今瑞波)創建,故名。
貢榜王朝貢榜王朝
18世紀中期以前,在東吁王朝統治下的緬甸已經四分五裂,在阿瓦北部,撣邦各首領在中國的宗主權庇護下橫行,在南部,孟人死灰復燃。
1752年孟族占領東吁王朝的首都阿瓦後,曾向雍籍牙勸降。雍籍牙拒不投降,以貢榜為基地,一舉擊潰孟族大軍的進攻,從此軍威大振,各地首領紛來歸順,雍籍牙被擁戴為王。
1753年攻占阿瓦後,1756~1757年又連續攻占卑謬、大光(今仰光)和白古,所向無敵,統一了下緬甸。雍籍牙認識他的權利在於他能否使國家歸於統一,於是不斷北進,終於迫使撣邦各首領臣服與他,雍籍牙繼續東進,攻打泰國首都阿瑜陀耶,但因受傷撤圍,死在半路,但此時,除阿拉乾外,已基本上完成了緬甸的統一。雍籍牙在位時為緬甸的復興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行法治,下令編著各種緬文法典,興修水利,發展農業。
第三代王孟駁繼位(1763~1776)後,於1767年攻克暹羅王都。但未能長期保有該地,他長期用兵,侵入撣邦和寮國王國,還攻打了印度的曼尼普爾王國,他的勢力擴大引來了中國軍隊的干涉,發展成清緬戰爭,雖然他四次打退了中國清王朝的軍隊,但實力被大大消耗,1768~1775年,暹羅人民在鄭信的領導下起義,把緬軍全部逐出暹羅國土。
貢榜王朝因多次遠征曼尼普爾,不斷對暹羅用兵,使農業受到嚴重破壞,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宮廷內部又不斷發生爭奪王位的政變。 第6代王孟雲執政時(1782~1819),企圖重新征服阿瑜陀耶,但多次交戰都遭到失敗。他還將國都遷到附近的阿布拉馬拉,興修翁民梨和難陀湖等水利工程,農業有了進一步發展。他在發揚本國古代文化的同時,也注意吸收外來文化,派遣留學生到印度去學習研究有關醫學和各種科學,使緬甸的文化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中緬兩國使節往來頻繁。孟雲時期是貢榜王朝的黃金時代。
英國兼併緬甸的過程英國兼併緬甸的過程
1785年阿拉乾併入緬甸後,英國竭力煽動阿拉乾脫離緬甸,唆使逃亡到孟加拉的阿拉乾武裝部隊經常在邊境製造糾紛,挑起武裝衝突。在孟雲之孫河繼承人猛概統治期間, 英國東印度阿美士德總督於1824年發動第一次侵緬戰爭,迫使緬甸割地賠款(見英緬戰爭)。
此後緬甸領土逐漸被蠶食,權利不斷被削弱,沙耶瓦底和其子蒲乾都是軟弱的君王,內政外交均少成就,在1852年達爾豪西伯爵發動的的第二次英緬戰爭中被英國東印度公司搶去南部大片領土,敏東王執政(1853~1878)時,曾力圖挽回頹勢,但未能成功,他是個開明的統治者,舉行第五屆佛經結集大會。又進行種種改革措,史稱敏東改革。他和英屬緬甸的摩擦,主要是他對英國的宗主權和專橫的不滿,在他兒子錫袍王統治時期, 1885年英國發動第三次英緬戰爭,占領曼德勒,國王錫袍被俘,貢榜王朝滅亡。

君主列表

中文譯名
英文譯名
關係
在位期間
(公元)
附註
雍笈牙
King Alaungphaya
1752-1760
用七年時間統一緬甸。
囊陀基
Naundawgyi
1760-1763
辛標信,又稱孟駁
Hsinbyushin
1763-1776
多次侵犯雲南邊境,引發清緬戰爭
新古王
Singu Min
1776-1781
莽莽
Maung Maung
1781
孟雲
又譯波道帕耶
King Bodawpaya
雍笈牙四子
1782-1819
較注意發展國內經濟。
1819-1837
被迫與英國簽訂《揚達波條約》
(Treaty of Yandabo)。
孟坑
又譯沙亞瓦底王
King Tharyarwaddy
1837-1846
蒲甘王
Pagan Min
1846-1853
King Mindon
1853-1879
推行改革。
King Thibaw

1878-1885
被英軍俘虜,貢榜王朝滅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