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典的女郎

雅典的女郎

《雅典的女郎》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喬治·戈登·拜倫(1788—1824)的作品。

基本介紹

簡介,雅典的女郎作品,譯文,原文,作者簡介,家庭境況,學習經歷,開始創作,結識雪萊,輝煌時期,戀愛婚姻,拜倫式英雄,

簡介

《雅典的女郎》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的作品。

雅典的女郎作品

雅 典 的 女 郎 Maid of Athens
拜倫

譯文

趁我們還沒分手的時光,
還我的心來,雅典的女郎!
不必了,心既已離開我胸口,
你就留著吧,把別的也拿走!
我臨行立下了誓言,請聽:
我愛你呵,你是我生命!
憑著你那些鬆散的髮辮——
愛琴海清風將它們眷戀;
憑著你眼皮——那烏黑眼睫
親吻你頰上嫣紅的光澤;
憑著你小鹿般迷人的眼睛,
我愛你呵,你是我生命!
憑著我痴情渴慕的紅唇;
憑著那絲帶緊束的腰身;
憑著定情花——它們的暗喻
勝過了人間的千言萬語;
憑著愛情的歡樂和酸辛,
我愛你呵,你是我生命!
我可真走了,雅典的女郎!
懷念我吧,在孤寂的時光
我身向伊斯坦堡飛奔,
雅典卻拘留了我的心魂:
我能夠不愛你嗎?不能!
我愛你呵,你是我生命!

原文

Maid of Athens, ere we part,
Give, oh, give me back my heart!
Or, since that has left my breast,
Keep it now, and take the rest!
Hear my vow before I go,
Zωη μου, ασ? α?απω.
By those tresses unconfined,
Woo’d by each Aegean wind;
By those lids whose jetty fringe
Kiss thy soft cheeks’ blooming tinge;
By those wild eyes like the roe,
Zωη μου, ασ? α?απω.
By that lip I long to taste;
By that zone-encircled waist;
By all the token-flowers that tell
What words can never speak so well;
By love's alternate joy and woe,
Zωη μου, ασ? α?απω.
Maid of Athens! I am gone:
Think of me, sweet! when alone.
Though I fly to Istambol,
Athens holds my heart and soul:
Can I cease to love thee? No!
Zωη μου, ασ? α?απω.

作者簡介

拜倫全名喬治·戈登·拜倫
喬治·戈登·拜倫(1788—1824),是英國19世紀初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其代表作品有《恰爾德·哈羅德遊記》、《唐璜》等。在他的詩歌里塑造了一批“拜倫式英雄”。拜倫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詩人,還是一個為理想戰鬥一生的勇士;他積極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參加了希臘民族解放運動,並成為領導人之一。
人物生平

家庭境況

1788年1月22日出生在一個古老沒落的貴族家庭。父親曾供職於英國海軍,母親是英格蘭人。父親將母親的財產揮霍盡淨,為避債逃到法國,並於1791年死於異鄉。拜倫跟隨母親在蘇格蘭度過了貧窮而孤寂的童年。十歲時,繼承了家族的爵位與莊園。父母的離異,他自己的生理殘疾,蘇格蘭大自然的風光以及鄉間的樸實生活,在拜倫幼年的心靈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學習經歷

1801年拜倫就讀於哈羅中學,1805年入劍橋大學
1809年大學畢業之後,拜倫在貴族院獲得了世襲議員的席位,但卻受到歧視。於是拜倫帶著一種憤懣的心情離開了祖國,先後遊歷了葡萄牙、西班牙、馬爾他、阿爾巴尼亞、希臘、土耳其等地。當時這些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正在發展,資產階級民主運動也正在開始,這次旅行大大開拓了詩人的社會政治視野。

開始創作

1811年7月拜倫回到英國,這次旅行孕育了後來的《東方敘事詩》,並在歸途中創作了《恰爾德·哈羅德遊記》的第一、二章,內容就是這次出國遊歷的所見所聞。

結識雪萊

1816年4月拜倫離開英國,途徑比利時時到了瑞士,在這裡他結識了英國另一位偉大的詩人雪萊,並在思想和創作上接受了雪萊的影響。初到瑞士時,他因個人憂患而深深痛苦。波旁王朝復辟後歐洲反動勢力的加強,越發使詩人感到憂鬱和孤獨。但歐洲社會巨大的動盪,引起他對人類命運的思索和焦慮,這又使詩人的內心激動不已。這個時期所寫的長詩《錫隆的囚徒》和詩劇《曼弗雷德》等就突出地反映了詩人在國外流亡生活初期的痛苦和悲哀,以及內心劇烈的矛盾。

輝煌時期

1816年10月拜倫來到義大利。當時義大利正遭受奧地利的奴役,革命運動正興起。拜倫同為民族自由而戰的愛國志士密切的交往,並在1820年參加了義大利有名的燒炭黨的秘密組織,投身火熱的鬥爭;在詩歌的創作中,他丟掉浪漫主義的幻想而走向現實,進入了他一生中最光輝燦爛的時期。為了激勵義大利人民的鬥爭,拜倫創作了《塔索的悲哀》(1817)、《威尼斯頌》(1819)、《但丁的預言》(1812)等。

戀愛婚姻

詩人私生活浪漫放蕩,戀愛事件層出不窮。在《異教徒》(1813)、《阿比多斯的新娘》(1813)、《海盜》(1814)、《萊拉》(1814)等詩中均有所反映。1815年結婚後,其妻因謠傳拜倫另有所歡,在生下孩子後於1816年1月離開拜倫回父母家居住。兩人獲準分居後,拜倫於1816年4月出國,此後沒有回過英國。

拜倫式英雄

在拜倫的《東方敘事詩》中,出現了一批俠骨柔腸的硬漢,他們有海盜、異教徒、被放逐者,這些大都是高傲、孤獨、倔強的叛逆者,他們與罪惡社會勢不兩立,孤軍奮戰與命運抗爭,追求自由,最後總是以失敗告終。拜倫通過他們的鬥爭表現出對社會不妥協的反抗精神,同時反映出自己的憂鬱、孤獨和彷徨的苦悶。這些就是文學史上著名的“拜倫式英雄”。由於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徵,因此被稱作“拜倫式英雄”。
"拜倫式英雄"是指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作品中的一類人物形象。他們高傲倔強,既不滿現實,要求奮起反抗,具有叛逆的性格;但同時又顯得憂鬱、孤獨、悲觀,脫離民眾,我行我素,始終找不到正確的出路。例如,抒情長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中貴公子哈洛爾德,《東方敘事詩》之一《海盜》(*The Corsair, 1814)中的主人公康拉德,哲理劇《曼弗雷德》中的主人公曼弗雷德,等等。
這類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具有矛盾性:一方面,他們熱愛生活,追求幸福,有火熱的激情,強烈的愛情,非凡的性格;敢於蔑視現有的社會制度,與社會惡勢力誓不兩立,立志復仇,因此,他們是罪惡社會的反抗者和復仇者。另一方面,他們又傲世獨立,行蹤詭秘,好走極端,他們的思想基礎是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在鬥爭中單槍匹馬,遠離民眾,而且也沒有明確的目標,因而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拜倫式英雄"是個人與社會對立的產物,也是作者思想的特點和弱點的藝術反映。這類人物形象相繼出現於拜倫筆下,這對於當時英國的封建秩序和資產階級市儈社會進行的猛烈衝擊,是具有進步意義的。但是他們的個人主義,無政府主義和悲觀厭世情緒,又往往會給讀者帶來消極的作用。俄國的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和詩人普希金都曾指出"拜倫式英雄"的思想弱點及其危害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