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川宣撫司

隴川宣撫司

隴川,傣語稱“勐宛”,意為太陽照耀的地方。明朝時期是中國領土一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隴川宣撫司
歷史沿革,部門設定,世系,

歷史沿革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王朝於雲南設郡縣,隴川屬益州郡不韋縣。
東漢歸永昌郡哀牢縣。
隴川宣撫司
南詔時屬永昌節度,宋時屬大理金齒。
南宋紹興三十年(1160),麓川思氏部酋興起,在勐卯(今瑞麗)統一了幾個部落,隨之兼併勐宛(隴川),建立麓川王朝政權。
金章宗秦和六年(1206),置陝西路宣撫使,節制陝西右監軍、右都監兵馬公事,有宣撫使及副使。八年,改陝西宣撫司為安撫司。山東東西、大名、河北東西、河東南北、遼東、陝西、鹹平隆安、上京、肇州、北京共十處先後置司。
元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置宣撫司,為地方行政機構。有達魯花赤、宣撫使、同知、副使等官。至元十三年(1276),在麓川統轄範圍置麓川路、平緬路(置首府於今隴川壩北)。至順元年(1330)置麓川軍民總管府,統管原麓川地。元至元六年(1340)思可法立為勐卯王,遷都“姐蘭”,建立麓川王國,並開始向德宏及保山地區擴張。至正十五年(1355),在姐蘭(今緬甸南坎附近)置麓川平緬宣慰使司。
明王朝為鞏固其統治,派兵“三征麓川”,於正統九年(1444),立隴川宣撫司正四品),轄今隴川、瑞麗、遮放及緬屬高麗等地區。明朝遷廢恭項(1447年),立原同知多歪孟為隴川宣撫使,沿襲28代,執政503年。
清沿置,皆土司世襲官職。
民國後,仍有宣撫使等官。

部門設定

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元年(1260),立燕京、北京等路十宣撫司,以宣撫使總理一方民政,以後撤銷;後於雲南、四川、湖廣行省民族地區參用土官為宣撫使,專理本州事務。明清因襲元制,宣撫使遂成為世襲的武職土官。

世系

在今隴川縣。元時分屬麓川路、平緬路,1384年以麓川路改置,1441年廢,1444在原地改置為隴川宣撫司,以傣族首領恭項為宣撫使。後恭項濫殺無辜,以多歪孟替之。多氏世襲其職,共傳二十八代。;
思倫發1384-?
子思行發
弟思任發?-1442,d.1446思機發(1450被擒)1442-1443,d.1454
隴川宣撫司
多線爪宋末元初
子多甸法元末明初
恭項1444-1446
多甸法子多歪孟1446-1483
子多享法 1483-1509
多淦 1509-1529
多鯨1529-1567
多參詔1567-1583
多士寧1583-1588
多忠1588-1599
多思順 1599-1602
多安民1602-1607
多安靖1607-1649
多紹寧 1649-1660
多勝祖1660-1672
多治國 1672-1697
多世臣1697-1722
多益善 1722-1738
多有共1738-1755
多朝珍1755-1775
多有爵 1775-1782
多朝惠 1782-1819
多廷侯1819-1844
多鎮邦1844-1869
多蔚禎 1869-1878
多慈祥1878-1889
多忠奇1889-1906
多忠瑤1906-1936
多永安 193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