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緣雜善屬於佛學術語, 乃對念佛而論自力定、散諸行之謂。雜善,指念佛以外之自力善根,如持戒、造像、造塔等善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隨緣雜善
- 性質:佛學術語
- 寓意:指念佛以外之自力善根
- 出處:(大四七·四三三中)
隨緣雜善屬於佛學術語, 乃對念佛而論自力定、散諸行之謂。雜善,指念佛以外之自力善根,如持戒、造像、造塔等善行。
隨緣雜善屬於佛學術語, 乃對念佛而論自力定、散諸行之謂。雜善,指念佛以外之自力善根,如持戒、造像、造塔等善行。隨緣雜善即指順應機緣,而修諸善雜行;此隨緣雜善之行,難生極樂無為之實報土。善導之法事贊謂(大四七·四三三中):...
萬物有它自己的因緣,有些你很難改變。自己學佛有力量,不盲目隨波逐流。力量強就可以隨緣心不動、不為境轉。聖言所表,心如虛空,說一個空字有點籠統,空有頑真之分。我們眼所見的虛空,就是頑空;那不變隨緣,隨緣不變,靈明妙用,隨處自在,能含一切萬物的才是真空,修行人要明白這樣的真空。識自本心...
善導大師有一首偈語: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所以我們要往生要先問阿彌陀佛成佛了沒有。他如果還沒有成佛,也就沒有極樂世界,我們往生要去哪裡?他如果還沒有成佛,也沒有這一句名號來讓我執持、乃至十念來念佛,那這樣我要如何往生呢?「乃至十念」就是說這...
多善章 闡明余行是少善根,念佛是多善根多福德。引證《阿彌陀經》〈修因段〉「執持名號」之文,及善導大師《法事贊》「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之偈,突顯念佛是多善根,具足「大、多、勝」之三德,以反顯雜善是小、少、劣。證誠章 謂六方恆沙諸佛不證誠余行,唯證誠念佛一行。引證《觀念法門...
方便門,善巧開,火中生蓮終不壞,勇施犯重悟無生,早已成佛無障礙。一切處,悉蘭若,無鬧無靜無牽掛,怡然幽居無遮殿,遊戲人間實瀟灑。江月照,松風吹,更於何處覓作為,萬世古今如電拂,三千剎海一蘆葦。旃檀林,無雜樹,郁密幽深獅子住,境靜林間獨自游,走獸飛禽皆遠去。心境明,照無礙,廓然瑩徹周...
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余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
有得一言長善救失。而終身為君子者矣。此止終身治世之語耳。比之如來大慈法施。誠諦之語。感通八部龍天。震動十方世界。或向一言之下。心地開明。一念之間。性天朗徹。高超三界穎脫六塵。清涼身心。剪拂業累。契真達本入聖超凡。得意生身。自然無礙。隨緣作主遇緣即宗。先得菩提。次行濟度。世間之法。復有過此...
隨緣隨變,六道凡夫之境界,隨外面境界而內心即隨之起變化。佛令人降伏其心,是令不起妄念。一切眾生從來不覺;今雖發無上覺心,亦不過發覺初心,其夙來不覺的妄習,絲毫未除;若以為初發覺心時便見真心,即此一念依然妄想。故初發心人其下手處只在降伏,古德說“但求息妄,莫更覓真”,即是此意,只要妄心...
多年來,淨東法師所至之處,對當地的道德文化教育,社會福利事業等,都非常關心。無論是獎學金、捐助醫療設備、建設學校、賑災濟難等,皆是不分宗教族群、隨緣盡份的協助。身為華夏子孫,老和尚對祖國更常懷「知恩報恩」之思,竭力奉獻。有鑒於此,我們最近學習《華嚴經》 四等大悲心行的啟示,獲得一套新的養老...
隨緣濟益。雖事力匱薄。拒諫行之而神志休強。說導無倦。此負留難便歷四年。有隋御寓。重隆三寶。開皇之始。梵經遙應。爰降璽書。請來弘譯。二年七月。弟子道密等。侍送入京。住大興善寺。其年季冬草創翻譯。敕昭玄統沙門曇延等三十餘人。令對翻傳。主上禮問殷繁。供奉隆渥。年雖朽邁行轉精勤。曾依...
善“忍”才能最終成功 高修養離不開超強的忍耐力 能屈能伸,才能經受住風雪的侵襲 要想成功,就要接受挫折和失敗 在挫折中忍耐,打起精神從頭再來 對人低頭是一種緩衝的藝術 退一步,就會發現一條不一樣的路 容忍並不是吃虧 第二章隨緣:情來情去情隨緣 愛情、沒有好不好,只有合不合適 緣分,來之欣然,...
雲谷禪師平常教導別人;特別標舉出「唯心淨土」法門,但是他一生處處隨緣,並沒有標榜過自己的門派,而各大叢林寺院,只要有開示禪宗的道場。一定請他坐在首座的席位,到了之後,就提出「百文規矩」(唐朝百丈懷海禪師提示,「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務必要人學習古人的典型,絕不可有一點隨便。雲谷禪師平日動靜語...
這裡所說的“材”,理解為“為善”。“不材”,相當於“為惡”。“材與不材之間”,句不通意不順,不便理解,目前解釋為“緣督以為經”。即佛教禪宗的一切隨緣,不再作反對與要求。一個人如果不能站在更高的觀點看萬物,那么一切方法沒有哪一個能夠絕對保證他不受傷害、不消亡的。同時,由於從更高的觀點...
恩師人格賢善,淡泊名利,生活清苦,為法忘軀,真修實證,慈愍於一切有緣眾生。師父於初修行時即具強烈出離心與無為菩提心,終生廣行菩薩道。文革災難浩劫中也未暫時稍退,於任何順逆境中,以自我修證與隨緣度眾為頭等要務,勇猛直前,解行並進。對三寶具有真實信心,尊師重道,虛心好學,無傲慢心。一心親近...
”又謂:“百姓日用,不起一念,不作一善,何嘗鶻突無道理來!”又謂:“今世為學用功者,苟非得見真體,要皆助長。必不得已,不如萬緣放下,隨緣順應。”又謂:“人志苟真,必不至為惡,不勞過為猜防。”皆日新之語。(《答王士官》)《大學》言知止,止者,心之本體,亦即是功夫。苟非一切止息,...
以上所述個重點,量力而為,切莫執著,如生病時就要暫停冷水浴,等病好了再開始,只要隨緣盡份自然有助於禪定及不倒單的修行。養成睡前靜坐是不倒單蠻好的習慣之一,用最輕的姿式坐著,不要在意品質的好壞,只是坐著,用心(沒有分別)坐,不要在意妄念,也不要在意昏沈,更不要在意睡著,因為在意的本身就是...
早須返本源,三界任緣起。清淨入如流,莫飲無明水。三界人蠢蠢,六道人茫茫。貪財愛淫慾,心惡若豺狼。地獄如箭射,極苦若為當。兀兀過朝夕,都不別賢良。好惡總不識,猶如豬及羊。共語如木石,嫉妒似顛狂。不自見己過,如豬在圈臥。不知自償債,卻笑牛牽磨。人生在塵蒙,恰似盆中蟲。終日行繞繞,不離...
四海和平之福,只是隨緣;一生牽惹之勞,總因好事。眼界要寬,遍歷名山大川;度量要宏,熟讀五經諸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讀古人書,須設身處地以想;論天下事,要揆情度理三思。讀聖賢書,須從實踐功夫,盡些人道;處世間事,只要本分去做,求個天知。事業文章,隨身...
要無煩惱要無愁 本分隨緣莫強求 無益語言休著口 不乾已事少當頭 人間富貴花間露 紙上功名水上漚 看破世情天理處 人生何用苦營謀 做官多麻煩,不舒服,不自由,鬧市場中,不能修道,他終於求道心切,愈講究愈生興趣。新命傳宣墨未乾 櫛風沐雨上長安 低頭懶進三公府 跣足羞登萬善壇 聞戒固多持戒少 承恩...
就如同這個書系“真善美”,第一步就是“求真”。“真”是一種人生態度。道家說“返璞歸真”,在儒家就是“真君子”,而禪宗則講“真如本性”,要看得懂“不變真如”與“隨緣真如”兩種。人到中年,收斂起許多任性,才漸漸悟得,所謂成長,不是要圓滑到偽善,而是在秉持一團真氣里學會隨緣。以真心過日子,...
奏著天國的妙音,悠長的法螺聲吹出遠古的神話,沉重的法鼓響徹長空,那么莊嚴,那么肅穆,經堂里,佛像前,無數盞酥油燈映著一張張虔誠的臉,真叫人興奮、感動、寺院不僅宗教活動場所,也是藏民族的文化傳承基地和藝術寶庫,木里大寺在300餘年的歷程中,在歷代香根和大喇嘛護法施主的護持以及在僧俗大眾的隨緣功德...
《醒世歌》,七言排律,作者是明代高僧德清。全文講述的是憨山德清大師經歷曲折坎坷,進而成為著作成就豐富的大德高僧。該詩廣為流傳,情文並茂,說理深刻透徹,發人深省。詩詞原文 紅塵白浪兩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處隨緣延歲月,終身安分度時光。休將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過失揚①。謹慎應酬無懊惱,耐煩作事好...
粥飯二時雜心匪間。或慈或威即理即事。把住放行自由自在。拈一莖草作丈六金身。將丈六金身作一莖草。用堂未升而法席先卷。田未開而大義齊彰。聖方祝而國祚永固。檀方報而祿算增延。目系花鳥眼觀遊人。任意舒懷隨緣放曠。種種宣揚無非佛事。今經藏期圓。文彩已彰。不落文字。一句又作么生。掬水月在手...
眾善之緣,緣起千秋,意義重大,功德無量。佛氏門中,寸木片瓦,皆系佛緣,行善一千,得福一萬,功不唐捐,護教護法者之善舉,必獲佛祖讚嘆,龍天護佑,其功德利益與梵剎共千秋,與十方虛空同壽量,其現世諸難皆離,福德受用不衰,生世皆為莊嚴端正諸相,善願無不滿願,冤親眷屬依此,功德皆轉慈心善侶,...
與人為善,就是予己立足 人暖被子,還是被子暖人 善到極處,嗔痴也是慈悲 因理解而寬容,因懂得而慈悲 真心的慈悲,是一種清澈的美麗 第七章 博愛:我為人人,愛是恆久的富源 愛是什麼:百分之百的忠誠,百分之百的容忍 接納愛的本來面目 不要害怕去愛:斬斷你的猶豫與怯懦 有情不是罪過,痴愛才生煩惱 ...
□性相融即:謂無量義從一法生。法,即是真心。從一真心具不變、隨緣二義,不變是性,隨緣是相,性是相的體,相是性的用,二者融通相即。□體用自在:體是法性的理,用是智應的事,舉體全用,用即非一;舉用全體,體即非異。即體之用不礙用,即用之體不失體,所以一味雙分,自在無礙。□空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