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感兩題

《隨感兩題》是學者劉振凱寫的隨筆,發表於中國作家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隨感兩題
  • 作者劉振凱
  • 作品出處:中國作家網
  • 文學體裁:隨筆
內容簡介,作品鑑賞,

內容簡介

《美麗的孤獨》啟示今天:沒有孤獨的生存是失敗的生存。《可貴的懺悔》昭示後世:對於那一段荒誕、渾沌、蒼涼歲月的認知,仍然需要時間。

作品鑑賞

隨感兩題
美麗的孤獨
孤獨是一種生存狀態。
不應景,不趨時,有時難免被置於孤獨之境。這孤獨是美麗的。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寂寞不也就是孤獨嗎?這孤獨是美麗的。
“何當擺俗累,浩蕩乘滄溟。”(杜甫)倘要擺脫世俗之累,就得孤獨。這孤獨是美麗的。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清”、“醒”就必然孤獨。這孤獨是美麗的。
在1959年的廬山會議上,張聞天坦然作了長達三小時的發言。這時,彭德懷已遭到批判。明明是出頭鳥已被“槍打”,蕩蕩乎張公仍步其後塵,犯顏直諫,難得!因為張聞天的座右銘是“應該在肩膀上長著自己的腦袋。”他風節高蹈,傲岸不群,有一個摧之不垮、折之不彎的靈魂。這孤獨也是美麗的。
“文革”中,在黨的八屆十二中全會上,幾百個中央委員舉手通過“開除叛徒、內奸、工賊劉少奇的黨籍”的決議時,只有一位女同志沒有舉手,她就是陳少敏。此時,試想她承受了多大壓力,自然是極端孤獨的。這孤獨同樣是美麗的。
挪威戲劇家易卜生說過:“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是最孤獨的人。”這“最有力量”無疑是美麗的東西。
孤獨者有如一葉逆水行舟的孤帆。孤獨之美經過歷史風雨沖刷後將愈見其光彩。
孤獨者有時難免引發自身的悲劇。他們在自我放逐中,在孤獨的語境中尋求對於生命的闡釋。
沒有孤獨的生存是失敗的生存。孤獨,一種深刻的孤獨,是美麗的。因為,“德不孤,必有鄰。”
可貴的懺悔
十年浩劫,元戎蒙難,黎庶遭殃,四害橫行,人神共憤,上違天心,下背民意。在歷史的霧瘴中,人們在苦難中的感知,遠比在歡樂中的體味更刻骨銘心。
然而,“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這是恩格斯的話。不是嗎?改革開放後中國的大踏步前進正是對“文革”災難的補償。歷史終歸獲得了進步。
十年浩劫,更是留給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心靈史中最悲愴的篇章,留給他們的是煉獄,是心在流血的無奈,是一部恥辱的警示書。那會兒,感情替代了理智,蒙昧戰勝了科學,野蠻取代了文明。國人靈與肉之裸達到了極點,對人性之惡的開發無以復加。對於那一段荒誕、渾沌、蒼涼歲月的認知,仍然需要時間。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吾輩能從靈魂的拷問和反省中得到啟示就好。因為懺悔標誌著一個民族的良心,而隱惡的民族心理,往往是反覆作惡的心理基礎。事實上,“偉大的階級,正如偉大的民族一樣,不論從哪方面學習,都不如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來得快”(恩格斯)。
“文革”十年折騰,國人都懷有一顆冰涼而荒蕪了的心,置身愁城,舉杯消愁愁更愁。然而,人間自有斬亂麻的快刀,人們終於告別了那個痛苦的雨季。劫難既去,亢奮與虔誠消退,無不喟嘆:原來如此。歷史本由這許多“原來如此”組成,這“原來如此”能使我們逐漸成熟,真正讀懂人生。
(原載:1999年11月16日《文藝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