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吳松道中二首⑴
【其一】
停舟傍河滸⑵,四顧盡荒原。
日落狐鳴冢,天寒犬吠村。
系帆凌震澤⑶,搶雨入盤門⑷。
悵望夫差事,吳山閟楚魂⑸。
【其二】
曉路雨蕭蕭,江鄉葉正飄。
天寒雁聲急,歲晚客程遙。
鳥避征帆卻,魚驚盪槳跳。
孤舟宿何許?霜月系楓橋⑹。
作品注釋
⑴吳松:即“吳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第二首詩曾作為古典詩詞鑑賞題的材料出現在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全國統一招生考試山東卷的語文試卷中。
⑵滸:水邊。
⑶震澤:太湖的古稱。
⑸閟(bì):掩蔽。
作品鑑賞
這兩首詩是詩人行船在吳淞江上時所寫。詩中的“天寒”、“葉飄”、“雁聲急”、“歲晚”、“霜月”諸語,點明季節已是晚秋。
第一首寫大雨泊舟。前面兩聯描寫了泊舟所見之景。一個深秋的黃昏,詩人所乘之舟傍河(河滸)停泊。詩人站在船頭,縱目四顧,發現周圍是一片荒原世界。天寒、日落、荒原,不見人跡,唯聞狐狸在墳墓旁鳴叫著;不時從遠處村莊傳來陣陣犬吠聲。詩人泊舟如此荒野之地的原因,下面一聯就有交代,原來烏雲密布,大雨將臨,所以要趕緊靠岸,準備尋個地方避雨。第五句帶出泊舟地點,是在太湖之上。兩句說,停船靠岸時,詩人猶在饒有興致地四面瞻望,這會兒,眼看大雨馬上要傾盆而下,著了慌,趕忙幫助船家系住帆,爭在雨前奔入盤門。徘徊在盤門中,觀看著這並列的水陸兩門,詩人想起了當初建此盤門的伍子胥,因此尾聯便轉入懷古。吳山,坐落在杭州西湖東南面,春秋時為吳國南界,故名。又因吳國大夫伍子胥以忠諫死,浮屍江中,吳人憐之,立祠山上,所以又稱“青山”。楚魂,在古代詩歌中常含有追弔古代楚人之意,然而所指則隨所詠而異,這裡則指伍子胥,他原是楚人,因父伍奢(楚國大夫)為楚平王所殺,故離楚入吳。闔閭之子夫差重用伍子胥大敗越兵,雪了勾踐殺父之恨。可是此後夫差非但不聽伍子胥的忠諫,允許越國求和並北上伐齊,還賜劍命伍子胥自殺,以至最後國滅身亡。詩人因此想到,夫差固然咎由自取,而可惜的是伍子胥的忠魂,到後來還依戀著吳山。對忠臣的死於非命,詩人表露了他的深沉悵惋之情。
第二首寫泊舟後第二天的行程。前三聯描寫了由盤門到楓橋的一路景色,兼及詩人自己的心情。天剛破曉,船又啟航。頭天傍晚下了一場大雨,這一天清晨依舊是秋雨霏霏,兼以風聲蕭蕭,江南水鄉便滿天飄舞著木葉。深秋天寒,時時聽到空中大雁,鳴聲惶急,向著南方飛去而無留意。詩人不由得又低頭思量自己:“大雁急急歸去,頃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將盡,旅程卻還遙遠著呢。”為了排遣鄉思,詩人便留心觀看船的四周,發現了兩個極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鳥避征帆卻”:他所乘坐的這艘遠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搖一晃地前進著,水鳥們“啾啾”鳴叫著隨在後面,有時船身猛一倒退,鳥兒們便急急地避了開去;其二是“魚驚盪槳跳”:魚兒們聚游在船的兩側,船家一起一落地搖動著雙槳,偶爾聲音響了一些,便驚得魚兒慌不迭地散了開去。看著有趣,不知不覺間,夜已來臨,尾聯便寫夜宿楓橋。天既已黑盡,詩人便盤算著:今夜,這艘孤舟該宿於何處(何許)呢?放眼望去,一輪霜月下,他看見了那久負盛名的楓橋。南宋詩人范成大編纂的《吳郡志》說,楓橋“自古有名,南北客經由未有不憩此橋而題詠者”。因此,詩人一見到楓橋,便興致勃勃地囑咐船家將船系在橋下,決定這天晚上夜宿於此處,以一抒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