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墟

隆墟

隆墟村屬廣東省中山市沙溪鎮中興村的其中一個自然村。在沙溪鎮政府東偏北1.7公里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隆墟
  • 外文名稱:Longhee
  • 別名:坑口墟
  • 行政區類別:自然村
  • 所屬地區:中國廣東省中山市沙溪鎮中興村委會
  • 電話區號:0760
  • 郵政區碼:528471
  • 人口:戶籍人口235人,常住人口1300餘人
  • 方言:隆都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氣候
  • 著名景點:林氏祠堂,東源里古榕,鄭嘉樂祖居,洪聖廟遺址
  • 車牌代碼:粵T
村情概況,文獻記載,坑口墟古墟場,

村情概況

隆墟村,在沙溪鎮政府東偏北1.7公里處。屬中興村委會,235人。約建於南宋末年。元末明初是隆鎮一個圩場,故名。又因有坑水從圩頭經過,曾名坑口圩;還因鄰近申明亭而名申明亭圩。當時四面水陸暢通,街上有商店及手工業工場,有擺賣家禽與雜貨的小攤檔,貿易繁盛。清鹹豐年間(1851~1861),圩場漸轉移至今沙溪鎮區,殘跡至抗日戰爭後才消失。現雜姓聚居。聚落呈塊狀分布;建築多為磚木結構平房。耕地216畝;主產稻穀,次為花生。岐涌公路經村北。
隆墟村

文獻記載

明嘉靖《香山縣誌卷二》記載了三個市六個虛中,有記載道:“坑口虛在龍眼都弘治年間設三六九日。”隆墟村地處隆都地區上游地帶,是隆都地區最早的墟場之一,見證了隆都文化經濟發展的一段歷史。相傳南宋年間已有先民開墾,後又曹姓人在此定居。

坑口墟古墟場

今天隆墟村,就是幾百年前的古墟場——坑口墟。通過近年的地名普查,地名普查的考證,往日的坑口墟古墟場,可以得到一些鱗爪。
一、古墟場的地理環境及人口
西江支流獅滘河,洶湧澎湃,流經象角、龍頭環、溪角、長洲入岐江。其中一支流,入永厚洋、店街洋、坑口墟洋、申明亭洋、西亭洋、下朗洋、再出涌頭河、涌邊河,入白鶴塘、疊石河再入西江。而各洋各河之邊,卻有山崗一個又一個。這樣的地形,真可謂陸地相連,河流交錯。
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立縣。各姓氏陸續在各山崗邊定居。古墟場一帶,以象角阮氏最早,其次為永厚繆、蔡兩姓。相傳南宋度宗趙禥鹹淳十年(1274年)因蘇妃逃宮案而由南雄府保昌縣沙水村珠璣巷輾轉到隆都(今沙溪、大涌一帶)定居的也多。其餘也有當軍、經商到此落籍。這些姓氏陸續到來,成了以後各村的始祖或開族祖。《隆都沙溪僑刊》第二期中胡玉生先生的遺稿,由蔡慶權整理的《隆都姓氏源流》,可窺一豹。
古墟場坐落在龍船地之下。東與永厚環接界,西臨格亨,北對申明亭。東西有陸路可通,北則過海,當時墟場岸邊有東埠頭為碼頭,申明一邊岸邊稱為西埠頭。
由此觀之,古墟場周圍人口稠密,水陸交通便利。
二、古墟場的繁榮與衰落
古墟場之繁盛與衰落整個過程,貫穿了中國農村從封建社會到半封建半殖民地到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發展過程,也可以說的是一個縮影。
中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農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但是,自足之餘,多餘的便拿到市集從物物交換到以貨幣為媒介的發展過程。這樣便產生了墟集。明朝,對外貿易發展,商品更多,而需要大量進入市場,才適應人民生活的需要。
坑口墟周圍,人口稠密。自然,古墟場十分繁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