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羨書生

《陽羨書生》是南朝文學家吳均創作的一篇志怪小說。這篇小說講述了陽羨人許彥肩背鵝籠行走,路遇一書生,要求坐到鵝籠中。途中休息時,書生口吐肴饌,與許彥共享,並吐出一女子陪伴他。而女子並不滿意書生其人,對他懷有怨氣,趁書生醉臥,口吐一男子與之相會。這男子又不真心對待此女子,又口吐一婦人與之戲談。在書生覺醒前,男子口納所吐婦人,女子納男子,最後書生納女子及諸器皿,留一大銅盤給許彥作紀念。這些情節雖然怪異,但人物描寫卻是生動傳神,一定程度上展示出人情世態。小說以奇幻絕妙的想像、荒誕詭異的筆法和曲折離奇的情節,給人以奇詭浪漫的審美感受。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陽羨書生
  • 作者:吳均
  • 創作年代:南朝
  • 出處:《續齊諧記
  • 作品體裁:志怪小說
  • 作品別名:陽羨鵝籠、鵝籠書生
作品原文,版本一,版本二,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後世影響,國內影響,國外影響,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版本一

陽羨書生
陽羨許彥,於綏安山行,遇一書生,年十七八,臥路側,雲腳痛,求寄鵝籠中。彥以為戲言。書生便入籠,籠亦不更廣,書生亦不更小,宛然與雙鵝並坐,鵝亦不驚。彥負籠而去,都不覺重。
前行息樹下,書生乃出籠,謂彥曰:“欲為君薄設。”彥曰:“善。”乃口中吐出一銅奩子,奩子中具諸肴饌,珍羞方丈。其器皿皆銅物,氣味香旨,世所罕見。酒數行,謂彥曰:“向將一婦人自隨。今欲暫邀之。”彥曰:“善。”又於口中吐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綺麗,容貌殊絕,共坐宴。俄而書生醉臥,此女謂彥曰:“雖與書生結妻,而實懷怨。向亦竊得一男子同行,書生既眠,暫喚之,君幸勿言。”彥曰:“善。”女子於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穎悟可愛,乃與彥敘寒溫。書生臥欲覺,女子口吐一錦行障遮書生,書生乃留女子共臥。男子謂彥曰:“此女子雖有心,情亦不甚。向復竊得一女子同行,今欲暫見之,願君勿泄。”彥曰:“善。”男子又於口中吐一婦人,年可二十許,共酌戲談甚久。聞書生動聲,男子曰:“二人眠已覺。”因取所吐女人,還納口中。須臾,書生處女乃出,謂彥曰:“書生欲起。”乃吞向男子,獨對彥坐。然後書生起,謂彥曰:“暫眠遂久,君獨坐,當悒悒邪?日又晚,當與君別。”遂吞其女子,諸器皿悉納口中,留大銅盤,可二尺廣,與彥別曰:“無以藉君,與君相憶也。”
彥太元中,為蘭台令史,以盤餉侍中張散。散看其銘,題雲是永平三年作。

版本二

陽羨書生
東晉陽羨許彥於綏安山行,遇一書生,年十七八,臥路側,雲腳痛,求寄彥鵝籠中。彥以為戲言,書生便入籠。籠亦不更廣,書生亦不更小,宛然與雙鵝並坐,鵝亦不驚。彥負籠而去,都不覺重。
前息樹下,書生乃出籠。謂彥曰:“欲為君薄設。”彥曰:“甚善。”乃於口中吐一銅盤奩子,奩子中具諸肴饌,海陸珍羞方丈,其器皿皆是銅物,氣味芳美,世所罕見。酒數行,乃謂彥曰:“向將一婦人自隨,今欲暫要之。”彥曰:“甚善。”又於口中吐出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綺麗,容貌絕倫,共坐宴。俄而書生醉臥。此女謂彥曰:“雖與書生結好,而實懷外心,向亦竊將一男子同來,書生既眠,暫喚之,願君勿言。”彥曰:“甚善。”女人於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穎悟可愛,仍與彥敘寒溫。書生臥欲覺,女子吐一錦行幛,書生仍留女子共臥。男子謂彥曰:“此女子雖有情,心亦不盡,向復竊將女人同行,今欲暫見之,願君勿泄言。”彥曰:“善。”男子又於口中吐一女子,年二十許,共宴酌。戲調甚久,聞書生動聲,男曰:“二人眠已覺。”因取所吐女子,還內口中。須臾,書生處女子乃出,謂彥曰:“書生欲起。”更吞向男子,獨對彥坐。書生然後謂彥曰:“暫眠遂久,君獨坐,當悒悒耶。日已晚,便與君別。”還復吞此女子,諸銅器悉內口中。留大銅盤,可廣二尺余。與彥別曰:“無以藉君,與君相憶也。”
大元中,彥為蘭台令史,以盤餉侍中張散,散看其題,雲是漢永平三年所作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陽羨:漢朝縣名,屬吳郡,故城在今江蘇省宜興市南。
2.綏(suí)安:縣名,故城在今江蘇省宜興市西南。
3.寄:寄身,存身。
4.戲言:兒戲的話,開玩笑。
5.不更廣:不變大。
6.宛然:此處指身體屈曲的樣子。
7.負:背負。
8.薄設:猶言略備酒食。薄,微薄,自謙之詞。
9.奩(lián)子:古代盛梳妝用品的器具。這裡指小盒子。
10.具諸:備有各種。肴饌(zhuàn):飯菜。
11.珍羞:美味的珍貴食品。羞,通“饈”,食物。方丈:一丈見方,形容肴饌之豐盛。
12.旨:美味可口。
13.酒數行:即喝了幾杯酒。
14.向:先前。將:帶。
15.可:大略。
16.殊絕:美麗絕俗。
17.俄而:一會兒。
18.幸:希望。
19.穎悟:聰明。
20.敘寒溫:寒暄,禮節性地打招呼。
21.錦行障:古時婦女出遊時用的錦制屏風。障,屏風。
22.酌:斟酒。
23.動聲:指因移動身體而發出的聲音。
24.須臾:片刻,短時間。
25.悒悒(yì yì):愁悶不樂貌。
26.廣:指直徑的長度。
27.藉:贈給,獻給。
28.與君相憶:給你留作紀念的意思。
29.太元:晉孝武帝司馬曜的年號(376—396)。
30.蘭台令史:官名,掌管典校圖籍,治理文書。
31.餉(xiǎng):贈送。侍中:官名,秦置,本為丞相屬官,至魏晉時權力增大,相當於宰相。
32.銘:刻在器物上的文字。
33.永平三年:公元60年。永平為東漢明帝劉莊年號(58—75)。大銅盤是三百年前的物品,暗示陽羨書生可能是神仙。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東晉時代陽羨人許彥,在綏安的山裡行走,遇到一個書生,有十七八歲,躺在路邊上,說是腳痛,請求在許彥的鵝籠子裡歇歇腳,許彥覺得這是開玩笑。可是書生鑽進了籠子裡,籠子並不見變大,書生也沒有變小,他和鵝安然地並排坐著,鵝也不驚恐。許彥背著籠子走,一點也不感覺分量加重。
走到前邊在樹下休息,書生就出了籠子,對許彥說:“我要為您略設薄宴。”許彥說:“很好。”書生從嘴裡吐出一個銅盤、一個小盒子,盒子裡裝滿了各種食品,山珍海味很豐富。那些盛食品的器皿都是銅製的,食品氣味鮮美,是世上少見的。喝過幾杯酒,書生對許彥說:“我先前帶著一個女人一起來,現在想邀請她來。”許彥說:“很好。”書生又從嘴裡吐出一個女人,大約有十五六歲,衣服漂亮,容貌美好無比。三人一起坐著吃喝。過了一會兒,書生喝醉躺下了,這女子對許彥說:“我雖然和書生結為夫妻,但實際上心裡想著別人。我先前也偷偷帶了個男人一起來,書生已經睡了,暫且叫他來,請你別對書生說。”許彥說:“很好。”女人從嘴裡吐出一個男子,年齡大約二十三四歲,也很聰明可愛。他和許彥問寒問暖地談起話來。當書生快要從酒醉中醒過來時,女子嘴裡吐出一個屏風。書生就又和女子一起睡下了。男子對許彥說:“這女子對我雖有情,我的心也沒有全部給她。先前我也偷偷帶了個女人來,現在想見見她,請你別說出去。”許彥說:“好。”男子又從嘴裡吐出一個女子,二十來歲。他們一起吃喝,玩樂了很長時間。聽到書生有響動,男子說:“他們二人睡醒了。”於是就拉過自己吐出來的女人,送進嘴裡。過一會兒,和書生一起睡覺的女子出來了,對許彥說:“書生要起來了。”她吞下那男子,自己單獨和許彥對坐著。書生隨後起來對許彥說:“我想小睡一下竟睡長了,你一個人坐著悶悶不樂吧?天也晚了,要和你分別了。”說完,又吞進那個女子,各種銅器也全部塞進嘴裡。留下一個大銅盤,寬有二尺多。和許彥告辭,說:“沒有什麼可奉獻給你的,把這大銅盤送給你留作紀念吧。”
晉孝武帝太元年間,許彥做了蘭台令史,把這個大銅盤送給侍中張散。張散一看銅盤上刻的字,說是東漢永平三年製造的。

創作背景

吳均生活的時代是歷史上的大動盪、大分化時期,宗教思想廣泛傳播,特別是佛學盛極一時。《陽羨書生》是在印度佛經直接影響下產生的。唐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續集·貶誤篇》中說:“釋氏《譬喻經》云:‘昔梵志作術,吐出一壺,中有女子與屏,處作家室。梵志少息,女復作術,吐出一壺,中有男子,復與共臥。梵志覺,次第互吞之,拄杖而去。’余以吳均嘗覽此事,訝其說,以為至怪也。”用梵志吐壺故事改編的志怪小說並非始於《續齊諧記》。晉人荀氏《靈鬼志》曾據以演為《外國道人》,尚存原著風貌。《續齊諧記》的作者吳均則在此基礎上“作意好奇”,豐富了故事情節,創作了這個神人異術的怪誕故事。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篇小說寫的是一個超凡的奇人陽羨書生的奇特本領。故事奇譎荒誕,變化迷人,通過書生與許彥路遇、同行、分別等過程,組成一個結構完整的故事,來展現其中的人物形象。它比之《譬喻經》單純談某人作術更能引人入勝,書生的奇術異能更加鮮明突出,故事性更強,文學趣味更濃。這是吳均的創造。
陽羨書生是這篇小說的主角,年僅十七八,就具有超人的奇絕幻術。實際上,他是魏晉六朝方士、道人的化身,是被神化了的奇人。他是幻想中的人,而不是現實中的人。整個故事都圍繞著奇幻之事來表現書生的奇特本領,以書生為主線,引出一男兩女,令人稱奇不已。他入籠與雙鵝並坐,不見籠變大,也不見人變小,鵝也不驚慌。這已非常人所能為。書生為了酬謝許彥助他之情,又從口中吐出美味佳肴來款待許彥,說明書生是一個頗有人情味的奇人。為了助興,他又從口中吐出一女子,“年可十五六,衣服綺麗,容貌殊絕,共坐宴”,充滿了常人歡樂的氣氛。更為離奇的是書生吐出的女子還有自己的情人,她又“於口中吐出一男子,年可二十三四,亦穎悟可愛”。而這男子又另有所愛,“又於口中吐一婦人,年可二十許。共酌戲談甚久”。這種變化莫測的連續相吐像耍魔術一樣,一變而為四,成了彼此相關的兩對男女。他們都各有所歡,就各作異術以享其樂,真是奇中有幻,幻中有奇,把人引入了一個眼花繚亂的夢幻世界。結構奇詭,情節曲折,正是此篇藝術上的特點。尤其寫書生與三位男女,情態各異,從容有致,雖感怪誕,又覺自然,形象生動而深刻。
這篇小說向人們揭示了一連串的哲理:女人存活在男人心中,而男人又存活在女人心中。吐出來的都是心中人,每個吐出來的心中人又立即忘卻他的載體,而只顧貪戀另一個屬於自己的全新的心中人。人在專一於某一異性時,此異性也正在專一於另一異性,虛與委蛇,心裡從不放棄那思慕的異性,人心成為層層包裹著的圓圈。男女對於自己心中人,即自我感覺是圈裡的人,都是專一的;而對圈外真正愛他們的人則加以隱瞞。圈裡人都是竊得的,對外人要求“幸勿言”,或“勿泄”;而與此無涉的外人也樂得靜觀自然,用“善”來維護兩者間的相安局面。圈裡的對圈外的總有“實懷怨”或“情亦不甚向”的排斥因素存在,人的一生是在不斷求那圈裡的,同時又不斷地騙那圈外的,從而形成一輪又一輪不斷擴展開去的同心怪圈。這篇小說在離奇怪誕的表象下包藏的仍是一種社會存在,從中直接解讀出的是社會男女關係中的互相隱瞞、相互欺騙的現象,其深層意蘊則透射到社會中的人際關係。作者以荒誕詼諧的藝術手法,借男女關係曲寫人與人之間充斥著的欺詐、虛偽和冷漠,這種批判亦是在呼喚著人間的真情與信任。
還有一處精細的數字安排,就是年齡的特意點染絕非閒筆,它關係到人的生理、心理的成熟階段。不同年齡段的人對異性的需要、適應與追求是有不同色彩的。十七八的書生找個十五六的比他小兩歲的姑娘裝進心中,這是識禮書生的穩妥;十五六的姑娘情竇初開卻很風流,她感到十七八的書生不夠成熟,選個二十三四的男子作為對象,也頗自然;而二十三四的男子又感到十五六的太小,要找個二十出頭的大姑娘相配。所以這年齡的參差錯落也頗有意味。
作者極盡筆力,使書生奇絕超凡的法術得到了充分的表現。其實,這是一幕生動而奇幻的人生圖畫。雖是志怪,卻曲折地反映了人們對生活的超現實的追求和嚮往。《陽羨書生》“雖極幻妄無當,然亦有至理存焉”(謝肇淛五雜俎》)。這與魏晉人的覺醒、文學的獨立及曹丕強調文學的不朽和人的價值是分不開的,它是文學步入自覺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誌。《陽羨書生》顯示了《續齊諧記》與魏晉志怪的淵源,也表現了南北朝志怪所受佛教和道教的影響。那種神化了的人和人化了的神越來越和宗教迷信發生密切關係,逐漸產生了神怪小說。佛家和道家對文學的宗教化起了不良的作用,但同時它們又促進了想像、虛構和奇幻怪誕等浪漫主義因素的發展。《陽羨書生》已經具有“深妙奇異”的特點,即有朦朧的“深妙”的思想意義和“奇異”的故事情節,這為志怪小說向唐傳奇的飛躍創造了有利條件。

名家點評

明代佚名編《虞初志》:湯顯祖評:語似禪悟。展轉奇絕。袁宏道評:無處不可便安,無時不可晏客,無地不可邀姝。意中語,想中事,俱是實境實情。不知者以為極奇極幻。一莖草可化丈六金身。屠隆評:欲吐即吐,欲納即納,想之所至,無不如意。非是書生真能吐納,更有吐納書生者。
清代王謨《續齊諧記跋》:記中唯鵝籠書生極幻。
清代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然陽羨鵝籠,幻中出幻,乃輾轉相生,安知說此鬼者,不又即鬼耶?
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魯迅中國小說史略》:均夙有詩名,文體清拔,好事者或模擬之,稱“吳均體”,故其為小說,亦卓然可觀,唐宋文人多引為典據,陽羨鵝籠之記,尤其奇詭者也。……魏晉以來,漸譯釋典,天竺故事亦流傳世間,文人喜其穎異,於有意或無意中用之,遂蛻化為國有,如晉人荀氏作《靈鬼志》,亦記道人入籠子中事,尚雲來自外國,至吳均記,乃為中國之書生。

後世影響

國內影響

《陽羨書生》對明清小說產生了重要影響。明清小說家、評點家對“鵝籠書生”故事的接受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明清小說選本對“鵝籠書生”的收錄,如《艷異編》《虞初志》《顧氏文房小說》《稗家粹編》《繡谷春容》《逸史搜奇》等;二是明清小說評點家將“鵝籠書生”所蘊含的奇幻的美學觀念移植到小說批評中去,如《金聖歎批評水滸傳》《隋唐遺文序》等;三是明清小說家對“鵝籠書生”的故事情節或文本結構的仿寫,如《聊齋志異·鞏仙》《閱微草堂筆記·說鬼》《虞初新志·雌雌兒傳》《燈草和尚》《諧鐸·頂上圓光》等作品,都或多或少對《陽羨書生》有所借鑑。
進入21世紀後,《陽羨書生》再次煥發出新的活力,成為作家回歸傳統、尋求藝術新變的依託。當代作家對“鵝籠書生”故事的接受主要也有三種方式:一是對“鵝籠書生”故事的直接敷陳演繹,如張曉風的《人環》;二是套用“鵝籠書生”套盒式結構模式來批判現實、觀照人性的奧秘,如賈平凹的《太白山記·飲者》和計文君的《陽羨鵝籠》;三是以“鵝籠書生”故事為生髮點去編織新的傳奇,如趙端的《鵝籠書生》和杭程的《鵝籠書生》。
2023年1月,原創動畫《中國奇譚》在視頻網站bilibili播出,其中《鵝鵝鵝》一集改編自志怪小說《陽羨書生》。

國外影響

《陽羨書生》還影響了朝鮮半島和日本,在那裡導出了異形變奏的故事。新羅的《竹筒美女》故事結構因循痕跡明顯,類似題材的作品還有崔致遠的《雙女墳記》和金萬重的《九雲夢》。從佛經故事到日本的《竹取物語》,經過一再的流傳和反覆的變異,幾乎已經看不出原先的樣子了。後來江戶時代小說家井原西鶴的《金鍋留存》,是對《陽羨書生》的“翻案”(模擬)之作。它模擬了中國小說的情節,卻忽略了中國小說的神髓。

作者簡介

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湖州安吉)人。官待詔著作,奉朝請。其文工於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長,時稱“吳均體”。通史學,曾應詔撰《通史》,未竟而卒。著有《續齊諧記》等。後人輯有《吳朝請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