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新漢服

陽新漢服

陽新漢服社是陽新地區唯一一個正規的漢服團體,是一個地區民間組織的非盈利性質的公益文化組織團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陽新漢服
  • 外文名:YangXinHanFu
  • 地區:湖北陽新縣
  • 服飾:漢服
  • 起源:炎黃
  • 創建人:王子蘇
  • 歷史名人:孟嘉、王質、吳國倫等
  • 文化遺產:陽新布貼、陽新採茶戲等
社團簡介,社團宗旨,漢服簡介,

社團簡介

陽新漢服社立足於黃石市陽新縣。歷名下雉、永興、興國、富川等,區位優越,資源豐富,環境優越。陽新漢服社致力於行,推動陽新地方傳統文化的復興。希望在中國傳統節日裡漢族人民可以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裝
陽新縣地處長江中游南岸,幕阜山脈北麓。境內國土面積2780平方千米。轄16個鎮,3個開發區,4個管理區,總人口105.94萬(2014年),素有“百湖之縣”、“魚米之鄉”之美稱,是中國著名的苧麻之鄉,也是湖北省林業和水產大縣。境內有省級生態旅遊風景區——仙島湖、七峰山,有湖北省最大的烈士陵園——湘鄂贛邊區鄂東南革命烈士陵園,有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港革命舊址。
陽新漢服
陽新縣風景

社團宗旨

2015年4月15日,陽新漢服社正式成立。社團創立之主旨:為在陽新縣(及周邊鄉鎮)開展漢服復興運動,為陽新地區漢服同袍交流學習、組織活動、復興我漢家傳統文化。
傳統民俗活動:
一、面向社會團體為大家免費講解漢民族服飾文化、漢民族傳統禮儀文化等知識。
二、傳統節日漢服活動:如傳統的元宵節(猜燈謎、吃元宵等)、花朝節(祀花神、蒸百花糕、飲百花酒等)、上巳節(祀高禖、修禊祈福、曲水流觴、)、清明節(清明祭)、端午節(祭屈原、投壺、刺五毒、佩戴長命縷、繡香囊、包粽子等)、七夕節(乞巧、拜魁星)、中秋節(拜月)、重陽節(登高)、冬至節(冬至祭)等。
三、可協助縣市或各景區組織地方民俗文化活動。
陽新漢服
地方民俗文化活動
四、雅集活動:如古箏、舞樂、茶藝、武術、女紅
陽新縣

漢服簡介

漢服,又稱漢衣冠,中國漢族的傳統服飾,又稱為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至明末 (公元17世紀中葉)這四千多年中,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變的禮儀衣冠體系。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漢服已具基本形式,歷經周朝禮法的繼承,到了漢朝形成完善的衣冠體系並普及至民眾,還通過儒家和中華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日本、朝鮮、越南均曾頒布法律效仿漢衣冠制度。[2]然而清初在滿清統治者高壓下,漢人被迫“剃髮易服”,這一服飾文化由此中斷。然而在漢人們的不懈的抗爭下,滿清統治者也不得不做出了讓步,規定了“十從十不從”,使得漢服在夾縫中得以生存。並以道袍為形式承載了漢服一重要體系。2003年7月21日,網名“青松白雪”的澳大利亞華裔青年上傳自製漢服照,成為當代自製漢服第一人。同年11月22日,網名“壯志凌雲”的鄭州人王樂天身穿漢服上街,成為當代第一個身穿漢服公開走上街頭的人。此事有大量媒體報導,是首次吸引許多人關注漢服的事件。此後漢服運動蓬勃發展。漢服運動倡導者宣傳,漢服運動是不分年齡、性別、職業、興趣的。支持者以復興漢民族傳統服飾為切入點來影響大眾進而發揚傳統文化的舉動。其活動場域除組織及討論活動計畫的網際網路外,多為大中城市所在的高等院校、具傳統意義的事業單位、景點、公園等。各地漢服愛好者組織了多次身著漢服的聚會,主要活動形式有:於公眾場所穿著漢服、祭拜先烈、傳統成人禮(笄禮、冠禮)、參加武術比賽、慶祝傳統節日、婚禮、舉辦知識競賽、進行漢服宣傳活動等。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穿著漢服。
陽新漢服
漢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