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節,俗稱三月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上巳節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人們結伴去水邊沐浴,稱為“祓禊”,此後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內容。上古時代以“乾支”紀日,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謂之“上巳”。“上巳”一詞最早出現在漢初的文獻里,《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魏晉以後,上巳節的節期改為陰曆三月初三,故又稱“重三”或“三月三”。
時至今日,三月初三在中國西南地區的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是一個隆重而盛大的節日。“三月三”節日依舊在壯族、侗族、布依族、瑤族、黎族、畲族、土族等少數民族中流傳。最典型的當屬壯族,每年三月三廣西壯族自治區都會放假兩天。從雲南大理每年三月三日舉行的潑水節活動中,依稀還可看到古時上巳節祓禊之俗的影子。吳地也有上巳節遺韻,主要的習俗有祓禊、禊飲和遊樂。
基本介紹
節日來由,發展演變,節日別稱,中國的情人節,女兒節,流行地區,主要活動,祓禊,祭祀高禖,畔浴,修禊,羽觴,祈求生育,互贈香草,郊外遊春,泡溫泉,曲水流觴,臨水飲宴,射雁司蠶,各族民俗,文學記述,節日現狀,風俗漸漸衰微,少數民族的三月三,
節日來由
古時代上巳節是“祓禊”的日子,有在水濱舉行祓除不祥的祭禮習俗。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逐漸成為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有說法認為上巳節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以驅除邪氣。蘭草被用作靈物,有香氣襲人的特點,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進行齋戒,其中包括當時最好的洗浴方式“蘭湯沐浴”。當蘭湯沐浴成為一種辟邪法術時,這種沐浴活動就必須由專職的女巫進行組織和領導。 三月上巳到河邊洗除邪穢的“祓禊”風俗,從起源上看正與蘭湯辟邪術密切相關。
另有一種觀點認為上巳節起源於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動。如陶思炎指出,祓禊活動本是男女春日相歡、婦女祈孕的信仰行為,而持蘭草或香薰草藥沐浴,都是喚起欲的作用。水是神秘的感生物質,婦人臨河不僅欲洗去冬日的塵垢,同時也盼觸水感孕而得子。這種與原始的宗教相關的近水祝殖信仰,當是三月上巳日祓禊風俗的真正緣由(《風俗探幽》。
發展演變
上巳節的歷史由來已久,在上古時代上巳已成為大規模的民俗節日,春和景明,人們走出家門,集於水邊,舉行清除不祥的祓除儀式。《後漢書》中有云:“是月上巳,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潔”,文中說的即是以流水潔淨身體、讓災厄與疾病隨水同去的一種風俗。
魏晉以後,由於當時社會中崇尚自然、縱情山水的風尚,對人們而言,上巳節祓除的意義大大減弱,而迎春賞游之意越發濃郁。西晉《夏仲御別傳》形容上巳時的洛陽“男則朱服耀路,女則錦綺粲爛”。上巳節的節期定在了陰曆三月三日。
到了唐朝,上巳成為當時隆重的節日之一。節日的內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遊踏青、臨水宴飲。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卷二》中寫道:“唐朝賜宴曲江,傾都禊飲踏青”,說的正是彼時上巳當日,長安城內男女老少盛服而出,在曲江畔宴飲、郊遊的景象。杜甫的《麗人行》 對此盛況亦有描寫:“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中唐詩人白居易在《三月三日謝恩曲江宴會狀》一文中也詳細記載了盛會的情況。
節日別稱
中國的情人節
這是中國的情人節,記載於《詩經》中,比西方情人節早了1000年。先秦以後,三月三情人節在各代延傳開來。至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更將其搖曳綺麗之風情烘至高處。自宋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三月三情人節風俗在中國文化中漸漸衰微。三月三里浪漫的情愛、美好的願景,以及曲水流觴的雅趣,至今蕩然無存。
上巳節的主要活動之一就是男女相會,即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情人節”。《詩經·鄭風·溱洧》有云:‘溱與洧,瀏其清矣。士與女,殷其盈矣。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女兒節
三月三又叫女兒節,也叫“桃花節”,是一種古代少女的成人禮,一般在這個日子舉行成人禮。女兒們“上巳春嬉”,臨水而行,在水邊遊玩采蘭,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驅除邪氣。而且女子春天最愛在水邊遊玩。
與日本女兒節的區別,日本女兒節也在三月三,又叫“雛祭”。因為舊曆3月3日是桃花盛開的時節,因此又有“桃花節”的叫法,是跟中國上巳女兒節來的,但是不一樣的是,日本給幼年的小女孩也過節,主要針對幾歲的小女孩,中國則更側重未出閣的妙齡少女,這天,大人開始裝扮家中的小女孩,皆盛裝打扮,由媽媽領著互相串門,頭戴石榴花避邪求福。
流行地區
上巳節起源於蘭湯辟邪的巫術活動,在這項活動中,蘭草被用作靈物。蘭草有香氣襲人的特點,古人在舉行重大祭神儀式前,須先期進行齋戒,其中包括採用當時最好的沐浴方式——蘭湯沐浴。沐浴用蘭湯,區別僅在於蘭湯沐浴是個人行為,多在室內,並可隨時實施,祓禊則是集體活動,必在河濱,並須定時舉行。
上巳節與水有不解之緣,亦稱“春浴日”。其還有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動。沐浴是為了去災。當時人們認為婦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節的沐浴治療不育症。這樣久而久之,相沿成習,把沐浴變成上巳節的重要內容。曲水流觴是中國古代流傳的一種遊戲,這種遊戲非常古老,逸詩有云:“羽觴隨波泛”。
“三月三”不僅是廣西壯族重要的傳統習慣節日,也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重要的傳統習慣節日,主要集中在南寧、柳州、百色、河池、崇左、來賓、欽州、防城港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和梧州、玉林、賀州等一些漢族地區。吳地也有上巳節遺韻,主要的習俗有祓禊、禊飲和遊樂。
主要活動
祓禊
祓禊(指去災病,上古女巫給去晦,唐宋時流行泡溫泉,以前是在水邊河邊沐浴,用蘭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點頭身的儀式,為去災祝福之意)因為此時正當季節交換,陰氣尚未退盡,人容易患病,所以應到水邊洗滌一番。所謂“禊”,即“潔”,故“祓禊”就是通過自潔而消彌致病因素的儀式。為什麼要選在巳日呢?應劭解釋說,“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臨(《風俗通義·祀典·禊》)。這種看法為許多學者贊同,如現代學者烏丙安認為該節日的原初意義是“古人春季驅邪祛瘟的衛生保健古俗。在上古時期,節日的作用就是驅邪避災,實際原因是由於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溫恰好,人們急著去洗越冬後第一次澡。
祭祀高禖
在上巳節活動中,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稱郊禖,因供於郊外而得名。人們通過這種巫教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因此,上巳節又是一個求偶節、求育節。
畔浴
畔浴(沐浴,上古人們去河邊水邊,唐宋時流行泡溫泉尤其露天溫泉池)以春水洗滌污垢,認為這樣作可以除去整個冬天所積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裡清潔免疫,吉祥如意。當時人們認為婦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節的沐浴治療不育症。這樣久而久之,相沿成習,把沐浴變成上巳節的重要內容。
修禊
上巳節還有祓禊、修禊或沐浴活動。沐浴是為了去災。史前人類認為生育是由圖騰入居婦女體內的結果。進入父權制時代之後,人們才明白了夫妻交媾是生育的原因。但是無論是圖騰感生的觀念,還是夫妻交媾導致生育的認識,都承認婦女是生育的體現者,子女是由母親孕育的。然而,並不是每個婦女都能正常生育的,由於疾病原因,往往使某些婦女不孕育。當時人們認為婦女不育是鬼神作祟,就利用上巳節的沐浴治療不育症。這樣久而久之,相沿成習,把沐浴變成上巳節的重要內容。雲南初春流傳的洗腳大會,就是古代祓禊的遺風。
羽觴
羽觴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雙耳酒杯,因其形狀似鳥得名;還有一說稱因觴身可插羽毛,遂被命名為“羽觴”。它的材質多種多樣,有木質、玉質、陶質等。木質羽觴較為輕盈,其他材質的則需置於荷葉上,方能平穩地在水面“行走”。
祈求生育
在上巳節活動中,最主要的活動是祭祀高禖,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稱郊禖,因供於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來自腜。,最初的高禖,屬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狀。事實上,遠古時期一些裸體的婦女像有著非常發達的大腿和胸部,還有一個向前突出的肚子,這是生殖的象徵。在漢代畫像石中就有高禖神形象,還與嬰兒連在一起。遼寧地區紅山文化遺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後來高禖有了很大的變化,如河南淮陽人祖廟供奉的伏羲,就是父權制下的高禖神。同時還出現了性具崇拜,先女陰後男根崇拜。起初上巳節是一個巫教活動,通過祭高禖、祓禊和會男女等活動,除災避邪,祈求生育。現今日本還保留婦女集體去求生育的儀式
互贈香草
古人認為,香草有驅邪之功,於身體大有裨益。
郊外遊春
郊外遊春(上巳不僅是祛邪求吉的節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遊,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潑水相戲,自由擇偶。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情人節,並以芍藥定情)
泡溫泉
泡溫泉(唐宋時期於郊外遊春,然後於野外溫泉祓禊)
曲水流觴
曲水流觴,也叫臨水浮卵(臨水浮卵最為古老,它是將煮熟的雞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誰拾到誰食之。)(曲水流觴稱之為“流杯曲水之飲”。所謂“流杯”,也稱“流觴”,就是投杯於水的上游,聽其隨波而下,止於某處,則其人取而飲之。水一般則要彎曲才行)《荊楚歲時記》“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眾人坐於環曲的水邊,把盛著酒的觴置於流水之上,任其順流漂下,停在誰面前,誰就要將杯中酒一飲而下,並賦詩一首,否則罰酒三杯。魏明帝曾專門建了一個流杯亭
值得一提的是,曲水流觴的風景要很雅,除了初期在自然的水邊外,混合著自然的美景,魏晉以來由於文人文化的興起,貴族多在優雅的庭院,莊嚴的宅院裡,假亭山石,人工彎彎的曲水。人們整齊的正座於草上席塌,好一點的擺上屏風,還有持扇的侍從,設有香爐等。喝水後還有寫詩,應人相對。
臨水飲宴
臨水飲宴(又叫曲水宴)(流觴時,水邊設席障,茶具與花,進行宴飲,吟詩作賦。十分風雅)它和曲水流觴都是這種巫術的演變,成為文人雅士的娛樂活動。此風在唐尤甚,至宋以後則漸無聞。
射雁司蠶
上巳節期間還進行一種弋射活動,即利用一種帶絲線的箭射擊野雁,射中後即索絲而取雁。這種雁與其說是獵物,莫如說是送禮的最好贈品。南方勞動婦女則開始育蠶,採桑餵蠶。
台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麴(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台灣府志》)。重慶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民眾抬巴蔓子的偶像繞城遊行,後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熱鬧非凡。
各族民俗
中國漢族及南方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漢族:上巳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的一個節日。按通常的說法,漢以前節期在三月上旬的巳日,魏後固定為漢歷(農曆)三月初三,不一定為巳日。
古代每到這一天,人們都到水邊洗滌污濁,以祓除不祥,稱為“祓禊”。據《晉書·.禮儀》上記載,“漢儀季春上巳,官及百姓皆禊於東流水上……”除此之外,祓禊還有祈求生育之意。相傳商部族的祖先契就是其母祓禊後所生。《史記·殷本紀》記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後世甚至尊簡狄為生育之神。
壯族: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三月三”是壯族的重大節日之一,是傳統駱越文化的主要表現,統稱為“三月三”歌圩。
布依族: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
瑤族:以三月三為“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穫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節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預祝“山蘭”(山地旱稻)、狩獵雙豐收。老人們攜帶醃好的山味和釀好的糯米酒,來到村中最享眾望的老人家裡,席地圍坐,在芭蕉葉和木瓜葉上痛飲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畲族: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
烏米飯的來由,傳說是唐朝時,畲族英雄雷萬興領導畲軍反抗官府,被朝廷軍隊圍困在大山里,失去外援,糧草斷絕,畲家軍只得在大山里尋找食物。時值深秋,山里大部分樹木落果,唯有一種叫烏稔樹的野生植物,葉雖落了,枝條上卻掛著串串象珍珠一樣的甜果,大家采來一把帶回營地,雷萬興也嘗了嘗,感到香甜可口,於是傳令大量採集野果充飢,軍糧解決了,抗擊官軍取得了勝利。
過後有一年三月初三,雷萬興突然憶起大山里食過的甜果,便又想吃烏稔果,可是這時正是春天,烏稔樹剛剛抽出綠葉,那有甜果呢?鄉民只好採下烏稔樹葉子加工後和著糯米一起炊煮,結果糯米也呈現出同烏稔果一樣的藍黑色,香味很濃,雷萬興吃了,食慾大增,異常高興,下令畲軍每年這一天都煮烏米飯。
畲民們為了紀念雷萬興率領畲軍反抗官兵的勝利,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三這一天,男男女女都出門“踏青”,採集烏稔葉,家家都做烏米飯,流傳至今便成為畲族的一個節日,現今的“烏飯節”除了保留原有的習俗外,還載歌載舞,更加熱鬧非凡了。
土族傳統節日雞蛋會。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異。屆時,在寺廟裡舉行獻牲酬祭,請法師誦經跳酬神舞,以禳災祛禍,保五穀豐登,人畜兩旺。與會民眾還隨身攜帶許多熟雞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擊作戲。
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較為普遍的傳統節日,俗稱“三月三”。節日來源與活動內容,隨居住地區不同有所區別。貴陽市烏當區新堡鄉一帶布依族將“三月三”又叫“祭地蠶”,俗稱“地蠶會”。傳說古時有一莊稼漢,發現年年春播之後都有許多地蠶將幼苗咬死。經過反覆觀察,他認為地蠶是天神放到大地的“天馬”。為避免幼畝遭受蟲害,他用了許多方法祭把都不靈驗。後來,他在春播時炒包穀花去餵地蠶,結果保住了幼苗。這個訊息很快傳到遠近的布依人家。
此後,這一帶的布依族為了保護農作物,爭取獲得豐收,於每年三具初三會天,不動上砂包穀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蠶”,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蠶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讓五穀豐登。祭畢,人們沿田邊土坎邊走邊唱山歌,並把包穀花撒向田土中。
北部壩王河一帶,因氣溫較低,此時楓葉尚小,未能著色,以三月十三日為“楓葉節”。節日這天,人們到山野踏青遊春,兒童們摘嫩楓葉做成圓球拋打,婦女們則摘幾匹嫩楓葉插在頭髻上。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做花糯米飯吃。青年們到山坡上吹木葉、唱山歌。如遇上稱心如意的對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達旦地對歌。臨別時,主人家用芭蕉葉包著花糯米飯和雞腿肉分送歌手,作為節日的禮物。貴州望漠縣布依族傳說三月初三是“寒日”,吃了狗肉可以驅寒。此日有條狗請客的習俗。貴州安龍縣部分布依族傳說三月三日是影“山神”的生日。
人們為避免山神放出蝗蟲傷害莊稼,確保農業豐收,舊有掃寨祭山神的習俗。“三月三”這天,人們到村寨山神壇前擺設雄雞、刀頭等供品,還要殺一頭狗,將血灑在紙旗、紙馬和寨子進出要道口的石頭上,然後由“老魔公”及其他人員攜帶淋有狗血的紙旗,紙馬到各家各戶掃除妖魔鬼怪。各家大門口要設定一張長凳,凳上擺一隻裝滿清水的“水碗”和一隻裝有瓦礫石粒的碗。“老魔公”在大門口咒念“魔經”,打幾個“農陽卦”,再將瓦礫石粒向這家房屋內亂撒,將水碗的水四處亂潑,掀翻大門前的長凳,扣起水碗,意為掃除了魔鬼。最後,給這家插上沾有狗血的紙旗、佳上紙馬,另赴他家去掃。村寨住戶都輪掃完畢,“老魔公”口到神壇,將收掃的妖魔鬼怪集中鎮壓於神靈之前,然後全寨男人於神壇處就地會餐,稱為“陪神吃飯”。
該縣德臥鎮稱“三月三”為“趕毛杉樹”,又叫“毛杉樹歌節”,為期三天,聚會者達數萬之眾。雲南羅平八達河一帶的布依族的三月三日,是男女青年唱歌對調的節日。這天,男女老少來到河邊聽青年們唱山歌,觀看孩子們比賽劃竹排、打水槍。有的人家還給孩子做花糯米飯分送到邊和寨旁;有的則用小花布口袋裝上雞蛋和各類食品,供玩耍和參加比賽活動的青少年吃。羅平牛街的布依族男女青年則要在這三天中,舉行盛大的游山、對歌和交友活動。
方圓幾十里的各族青年,屆時也來到馬把山腰一帶,參加和觀賞這一傳統的賽歌對調活動。歌手們可以在這樣的場合中大顯身手,憑著即興作詩吟唱的天才,能和對手連唱三天三夜甚至更長的時間。有許多男女青年通過這些活動建立了愛情關係。
侗家傳說,古時侗家的原始屬地總是以桐樹開花時為插秧節。但有一年桐樹沒有開花,結果誤了農時,只好逃荒到報京一帶,為了吸取過去的教訓,每到三月初三人們便吹蘆笙唱歌,走訪親友,並相互提醒該忙農事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侗族三月三,節期為五天。每逢農曆三月初一,家家戶戶便開始準備。
初二,姑娘們相邀到河邊撈魚抓蝦,並與小伙子們在坡上備辦野餐。
初三清晨,姑娘們精心打扮後,提上精巧的竹籃,到菜園采來滿監蔥蒜,在泉邊用水洗淨。她們排成一字長龍,站在水邊小路上,羞澀地揮動籃子,悄悄地向山坡上張望,等待情郎討取。此時山坡上早已站滿了人,裡邊有姑娘的家人,要看看到底是哪家後生討走了籃子。一群穿著整潔青布對襟上衣的小伙子,在人們善意的鬨笑中,一個跟一個地走上水邊小路。這時,小伙子們當眾向意中人討籃,得到者會迎來一陣"噢噢"的讚嘆聲,小伙子可與姑娘悄聲約定還籃時間。討不到籃子的小伙子會招來圍觀者"噓噓"的嘲諷聲,而後在寨旁山坡上對歌,以歌聲繼續尋覓知音,一直唱到天亮。這天中午,人們集中在寨中心的場地上歡歌狂舞。
三月初四還要舉行盛大的化裝舞會。初五下午要為前來觀看的鄰近村寨的客人舉行歡送儀式。
相傳在很久以前,野獸經常出入瑤族村寨傷人、損壞莊稼,為了保衛家園,寨子的民族英雄盤古率勇士上山守獵、捕殺猛獸,盤古不幸被羚羊用角頂破服部而當場死亡,那天正是農曆的三月初三,為了記念民族英雄盤古,瑤族人民把每年的三月初三日定位記念盤古的日子,取名為“三月三”又名“乾巴節”即每年的“三月三”之前,瑤族男人都提前一個星期到老林守獵、捕殺野獸、下河撈魚摸蝦,並且烤成乾巴帶回家裡。婦女們上山採摘小靛葉等天然染料,煮水後染成紅、黃、藍、紫四種顏色的糯米飯用於敬獻盤古,年復一年,一直傳到今天。過去“三月三”,瑤族人民放下手中的農活集體休息一天,以祭奠盤古,即婦女們休息做針線活、男人們讀經書、喝酒、娛樂、姑娘和小伙子們卻相約到寨子邊的荒山上、縱林里對歌、談情說愛、玩耍。
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關於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據說很久以前,七指嶺地區遇到罕見的大旱,人們度日如年。一天清早,一個名叫亞銀的年青人告訴大家,說他夢見一隻百靈鳥,要想擺脫這場災難,必須爬上五指山的頂峰,吹起鼻簫誘捕它。亞銀自告奮勇地登上五指山山頂峰,他在山頂上吹起他心愛的鼻簫。一直吹了三天三夜,一隻百靈鳥才從幽谷中飛來,亞銀趕忙追捕,他追過一座山崗,最後亞銀定神一看,百靈鳥變成了一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應跟亞銀到人間解救災難。旱災解除後,未想到卻觸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靈姑娘捉去,這時亞銀趕來,他倆躲進一個山峒里,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燒到山洞時忽然烏雲滾滾、雷聲大作、石裂山崩,把萬惡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壓死了。亞銀和百靈姑娘變成一對鳥兒,飛上天空,鄉親們聞訊趕來,目送他們,激動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們美滿幸福。這一天正是農曆三月初三,從此這一天便成了黎家的一個傳統節日。
為了慶祝三月三,準備工作要提前半個月進行。男子上山狩獵,把所獲獵物醃好封存;婦女在家春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準備漂亮的服飾和定情的禮物。獵物和粽粑作為祭品,用以祭禮堂里的祖先,若出獵無所獲,則殺雞代替,祭祀由氏族老人主祭。
朝韓民間傳說,三月三是燕子回歸日,女人們三三兩兩,走出家門踏青,野餐時吃杜鵑花餅,喝杜鵑花酒和桃花酒,同時以蝴蝶占卜婚姻等等。
女兒節,是日本女孩子的節日,又稱人偶節、上巳(じょうし/じょうみ)、雛祭(雛祭り)。屬於“五節句”之一的“桃之節句”(桃の節句)。本來在農曆的三月三日,明治維新後改為西曆3月3日。在女兒節期間,家中的成員大都儘量聚在一起祝福女孩子健康平安的長大成人,父母會為女兒設定階梯狀的陳列台,由上至下,擺放穿著日式和服的娃娃,這種娃娃在日本稱為雛人形。日本平安時代受到唐朝上巳節(三月三)“曲水流觴”的風俗影響,人們用紙做成人形狀,表示自己身體不適便轉移到人形上,然後放入河水中流走。當前日本有些地方還保持這種習俗,在當晚把各式各樣的人形娃娃隨著河裡漂流,祈求健康、平安。日本的男孩節則定於端午節。
在琉球,婦女會在海邊洗澡,祈求健康。
文學記述
王羲之鼎鼎大名的《蘭亭集序》就是寫的一次文人雅士從事禊的活動。“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有了書聖的風雅前例,三月三這個官民遊樂的好日子,更成了騷人墨客賦詩的好機會。吳自牧《夢梁錄》卷三《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觴故事,起於晉時。(就是指王羲之寫《蘭亭集序》的事)唐朝賜宴曲江,傾都(全城出動,好大的場面)禊飲踏青。” 描寫三月三盛況的詩篇更是數不勝數。在後期,人們可以常用蘭草點水洗身或用柳條沾水點頭或沾花瓣的水以祈福之用。
晉朝張華
《太康六年三月三日後園會》.
暮春元日,陽氣清明,
祁祁甘雨,膏澤流盈。
習習祥風,啟滯異生,
禽鳥翔逸,卉木滋榮。
梁朝沉約
《三月三日率爾成章》
麗日屬元巳,
年芳具在斯,
開花已匝樹,
流嚶覆滿枝。
陳朝江總
《三日侍宴宣猷堂曲水詩》
上巳娛春禊。芳辰喜月離。
北宮命簫鼓。南館列旌麾。
繡柱擎飛閣。雕軒傍曲池。
醉魚沉遠岫。浮棗漾清漪。
落花懸度影。飛絲不礙枝。
樹動丹樓出。山斜翠磴危。
禮周羽爵遍。樂闋光陰移。
唐王維
《三月三日曲江侍宴應制》
萬乘親齋祭,千官喜豫游。奉迎從上苑,祓禊向中流。
草樹連容衛,山河對冕旒。畫旗搖浦漵,春服滿汀洲。
仙籞龍媒下,神皋鳳蹕留。從今億萬歲,天寶紀春秋。
《奉和聖制與太子諸王三月三日龍池春禊應制》
故事修春禊,新宮展豫游。明君移鳳輦,太子出龍樓。
賦掩陳王作,杯如洛水流。金人來捧劍,畫鷁去回舟。
苑樹浮宮闕,天池照冕旒。宸章在雲表,垂象滿皇州。
《三月三日勤政樓侍宴應制》
彩仗連宵合,瓊樓拂曙通。年光三月里,宮殿百花中。
不數秦王日,誰將洛水同。酒筵嫌落絮,舞袖怯春風。
天保無為德,人歡不戰功。仍臨九衢宴,更達四門聰。
《奉和聖制上巳於望春亭觀禊飲應制》
畫鷁移仙妓,金貂列上公。清歌邀落日,妙舞向春風。
渭水明秦甸,黃山入漢宮。君王來祓禊,灞滻亦朝宗。
《詩 鄭風 溱洧》
溱與洧,方渙渙兮。
士與女,方秉蕳兮。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吁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溱與洧,瀏其清矣。
士與女,殷其盈矣。
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
洧之外,洵吁且樂。
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勺藥。
《論語》中“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即是上巳風俗。《周禮·春官·女巫》:“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在楚辭中有生動的描寫,祭神必齋戒,齋戒必沐浴,沐浴用蘭湯,於是蘭湯、蘭草便與神靈有了聯繫。《後漢書·禮儀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漢代學者應劭在《風俗通義·祀典·禊》中對上巳節的由來、意義作過闡述,大意是:這種習俗活動遠在殷周時就已形成,朝廷還專門設定女巫之職進行主持。因為此時正當季節交換,陰氣尚未退盡而陽氣“蠢蠢搖動”,人容易患病,所以應到水邊洗滌一番,見見陽光,所謂“禊”即“潔”,故“祓禊”就是通過自潔而消除致病因素的儀式,又祈求福祉降臨。《周禮》鄭玄註:“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類”。另外,三月三上巳節與九月九重陽節相對應,正如漢劉歆《西京雜記》稱:“三月上巳,九月重陽,使女遊戲,就此祓禊登高。”一個在暮春,一個在暮秋,踏青和辭青也隨之進入高潮。《宋書禮志二》引用《韓詩》說“鄭國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兩水之上,招魂續魄,秉蘭草,拂不祥。”
節日現狀
風俗漸漸衰微
到了宋代,上巳節突然銷聲匿跡,因上巳、清明、寒食三節日期相近,內涵衝突。三月上巳風俗漸漸衰微,但一些習俗仍在流傳。民國時期,中國各地還留有三月三消災除凶的風俗,如北京一帶“三月三日,病創者多以長流水洗之”、江蘇吳中地區“(三月)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陘上,以厭蟲蟻”、安徽壽春地區“三月初三日,士女多攜酒飲於水濱,以禊祓不祥。婦女小孩,頭插薺菜花,俗謂可免一歲頭暈之病……”此節在中國流傳時間甚長,不少地區至今尚有餘韻可尋,當然在節日性質和內容上已發生了不少變化;此外,一般多認為當前南方許多少數民族中盛行的各種以三月初三為期的節日活動,與古代的上巳節有淵源關係。為此,對上巳節的起源及其原初涵義的探索,成為民俗學研究的熱門課題。
少數民族的三月三
壯族: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
侗族:舉行搶花炮、鬥牛、斗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
瑤族:“乾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共享收穫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黎族:“孚念孚”,節日那天,黎族人民集合在一起,預祝“山蘭”(山地旱稻)、狩獵雙豐收。
畲族:以三月三為穀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
土族:土族傳統節日雞蛋會。在寺廟裡舉行獻牲酬祭,請法師誦經跳酬神舞,以禳災祛禍,保五穀豐登,人畜兩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