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克文

陸克文

陸克文,原名凱文·麥可·拉德(Kevin Michael Rudd),1957年9月21日出生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楠伯鎮,畢業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第26任澳大利亞總理及澳大利亞工黨前領袖。

2007年12月至2010年6月出任澳大利亞總理,2010年9月至2012年2月任澳大利亞外交部長。2012年2月27日之後,陸克文只保留澳大利亞國會後排議員的公職。2013年6月26日,再次當選澳大利亞執政工黨黨魁,再度出任澳大利亞總理。2013年9月7日在澳大利亞聯邦大選中,敗於澳大利亞自由黨黨首托尼·阿博特,阿博特當選澳大利亞第28位總理。2013年11月13日,陸克文宣布退出澳大利亞政界。

2014年初,陸克文離開澳大利亞,移居美國並擔任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拜爾佛中心國際關係學研究員。同年10月,他成為美國亞洲協會的首任主席。2015年11月8日,陸克文在北京嘉里中心接受了陽光保險集團董事長張維功的聘書,擔任陽光大學名譽校長。2016年3月28日,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或將正式提名競選聯合國秘書長一職。 2016年7月,陸克文已要求澳大利亞政府提名他,作為下一屆聯合國秘書長的候選人。

基本介紹

早年生平,政治生涯,州政府幕僚長,聯邦眾議員,第一次擔任總理,黨內政變,第二次擔任總理,退出政壇,退出政壇之後,施政理念,外交政策,經濟觀點,環境政策,對華政策,個人生活,婚姻家庭,流利漢語,開通微博,參加賽事,北大中文演講,中美橋樑,

早年生平

凱文·麥可·拉德於1957年9月27日出生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楠伯鎮(Nambour),祖上為英格蘭裔和愛爾蘭裔混血。他出身寒微,是家中四個孩子中最年幼的一個,幼年在附近尤曼迪(Eumundi)小鎮上父母工作的一座牛奶農場上長大。小凱文自幼體弱多病,三歲時就曾因為天生的腿部畸形需要接受手術才能學會走路。同年的農鄉生活也培養了他成年後對騎馬飛碟射擊的愛好。少年時期的生活使得年幼的凱文在不到七歲時感染了風濕熱,造成他19歲時被正式診斷患有主動脈瓣損傷,使得他成年後不得不幾次接受心臟瓣膜置換手術。這同時也堅定了他步入政壇後對器官捐獻事業的強烈支持。
青年時代的陸克文青年時代的陸克文
凱文·拉德11歲那年,身為佃農並且是鄉村黨(後來的澳大利亞國家黨)黨員的父親阿爾伯特·拉德(Albert Rudd)橫遭車禍,入院救治後感染敗血病,不久去世。不久後,原來全家租宿的房子也被地主收回,被房主掃地出門的母親瑪格麗特·拉德(Margaret Rudd,原姓DeVere)無奈帶著四個孩子投奔親戚輪換寄宿,全家還曾擠在一輛旅行車里克難安身。對於當年的那些經歷,他的哥哥格雷格曾表示:“不安全感是他努力想要擺脫的。”童年時期的艱苦生活也同時培養了陸克文沉穩、堅韌的頑強性格,對其政治觀點形成強烈影響,在他的政綱中特彆強調社會福利。他於1998年當選聯邦議員在國會首次發言時就曾談及小時候的經歷。他說:“和成千上萬的母親一樣,我的母親只能依靠微薄的資助養家餬口。這讓我覺得應該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來保護弱者。”
年幼的凱文在1969年依靠福利組織的施捨加上母親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得到可以寄讀教會辦學的布里斯班艾詩格羅夫瑪麗會(Ashgrove Marist)修士男校的資格,忍受著他日後形容為“堅苦、嚴酷、缺乏寬容的天主教會制度”。兩年後,凱文的母親終於完成再就業培訓成為護士,全家也搬回了故鄉楠伯鎮,曾經由親友輪流照管的陸克文得以轉讀公立的楠伯州立中學(Nambour State High School),並靠著學習刻苦和成績優秀得到了獎學金。他的中學老師菲·巴博(Fae Barber)日後接受採訪時曾回憶到:“40年的教學生涯里我從來沒見過凱文·拉德這樣的。他就像小天使般,坐在前排只準備吸收知識。直至今日我仍然喜歡他。”在中學時代,陸克文就開始接觸政治並參與澳大利亞工黨的活動;15歲時即開始參加了地區的青年工黨會議。同時他也對亞洲文化很嚮往,特別是對中國感興趣。
1974年,17歲的陸克文以全年級第一名的成績高中畢業,並獲得了當年國際扶輪社年度“澳大利亞青年演說大賽”(Youth Speaks for Australia)的昆士蘭州第一名。高中畢業後,他以高分考取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簡稱ANU)修讀中國歷史中國文學,同時取“陸克文”作為他的中文姓名,中文國語指導教師為鄭通濤。為了完成學位論文,陸克文曾主要從香港收集了他所需要的大量資料,閱讀了很多中文材料,並憑藉這篇論文獲得一級榮譽學位畢業。他當時的論文導師是ANU亞太學院的教授柯林·傑夫考特(Colin Jeffcott)和比利時裔的著名漢學家李克曼(Pierre Ryckmans)。傑夫考特回憶時表示,對於陸克文強大的學習動力,他“覺得吃驚”。在攻讀學位時,陸克文曾經為澳洲著名的政治評論員勞里·歐克斯(Laurie Oakes)清掃房屋以解決資金問題。大學畢業後,他於1980年赴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學習中文。

政治生涯

州政府幕僚長

1981年大學畢業後,陸克文作為公務員進入澳大利亞外交部,先被派駐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1984年轉派駐北京,專責分析中國政治及經濟形勢。1988年陸克文回國後升任為外交部助理次長。不久,陸克文為當時的昆士蘭州議會反對黨領袖的韋恩·戈斯(Wayne Goss)工作,並協助他在第二年的州大選中獲勝。在戈斯出任昆士蘭州州長後,即任命陸克文擔任自己的幕僚長兼州政府內閣辦事處總監。此時陸克文基本上已經成為昆士蘭州最有權力的官員,並藉此機會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包括在中國小發展外語教育的國家計畫。
1992年陸克文推行了促進亞洲語言和文化學習的計畫,方案被澳大利亞政府委員會(Council of Australian Governments)全票通過,並組織發表了該項方案的報告。這份報告日後也被稱為“陸克文報告”(The Rudd Report)。

聯邦眾議員

1995年戈斯政府下台後,陸克文離開昆士蘭州政府,出任畢馬威(KPMG)會計師事務所中國事務資深顧問。1997年他出任昆士蘭大學亞洲語言系副主任。1998年的聯邦大選中,陸克文競選眾議員擊敗澳大利亞自由黨在位議員格萊姆·麥克杜格爾(Graeme McDougall),取得格里菲斯選區(Division of Griffith)的議席,進入國會眾議院。2001年工黨未能阻止保守派總理約翰·霍華德連任後,陸克文獲提升為影子內閣外交部長,成為反對黨前座議員
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薩達姆的政權倒台,陸克文批評當時的霍華德政府鐵桿支持美國的立場,但同時又保留了工黨支持澳美同盟的立場。這些在議會中的表現使得陸克文的政策經驗得到增強,他也因此成為一位知名的工黨議員。同年2003年底工黨黨首西蒙·克林(Simon Crean)受到前黨首金·比茲利(Kim Beazley)的挑戰時,陸克文又並未公開表態。同年12月克林辭職後,陸克文就開始被認為是一個可能的候選人,但他最終宣布不會參選,而會投票給其中一個候選人比茲利。
2005年1月,當時的工黨領袖馬克·萊瑟姆(Mark Latham)因為與同事不合迫於壓力突然辭職,陸克文聲明不參加黨內競選,前領袖比茲利則順利當選黨首。後在比茲利的影子內閣中,陸克文不但保住原有職務,更增加了影子貿易部長一職。

第一次擔任總理

2006年12月4日,陸克文在同僚的支持下,宣布挑戰工黨的時任領袖金·比茲利,並在黨內領袖會議上以49票對39票擊敗了比茲利成為新一任工黨的聯邦領袖,並由女議員朱莉婭·吉拉德(Julia Gillard)出任副領袖。這次人事變動,對已在野11年的澳大利亞工黨來說,是關乎未來前途命運的時刻——在過去的11年中,工黨已經替換了四任領袖,經歷了三次大選,仍然無法撼動霍華德的總理地位。而這次陸克文利用“新官上任”的明星效應和“蜜月期”赴全澳各地展開“傾聽之旅”和競選宣傳攻勢;這使得他在民調中的聲望逐漸攀升,超過了當時已經任職11年的總理約翰·霍華德的支持率。
2007年11月24日舉行的聯邦大選中,陸克文帶領工黨增加了23個席次,得票率也增長5.44%,工黨一扭之前的60:87的席位對比,以83:63的壓倒性優勢打敗自由黨-國家黨聯盟獲勝,以至於媒體界紛紛用“陸氏滑坡”(Ruddslide)來形容大選結果。這使他擊敗曾三次連任、號稱“政治不倒翁”的總理霍華德,於2007年12月3日宣誓就職成為澳大利亞新任總理。前任總理霍華德則因為在本次競選當中丟失了自己坐鎮33年之久的貝內朗選區(Division of Bennelong)席位而被攆出了國會,成為了澳大利亞歷史上第二個丟掉自己選區的總理,隨即宣布永遠退出澳大利亞的政治舞台。
2007年12月3日,新官上任的陸克文直接簽署了《京都議定書》,徹底扭轉了前任霍華德保守派政府常年以來拒絕在環境問題上做出承諾的態度。
2008年2月13日,陸克文在國會代表政府對過去白人政府實行的政策給澳大利亞土著帶來的傷害——特別是對“被偷走的一代”的傷害進行正式道歉,此舉被認為是澳大利亞邁向種族和解關鍵的一步。
2008年4月9日晨,陸克文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邀請,抵達北京開始對中國進行為期四天的正式訪問。
2008年6月5日,陸克文在出席此間一個會議時倡議,在2020年前建立“亞太同盟”,吸收澳大利亞日本美國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參加,從而在亞太地區安全、商貿、經濟和政治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008年12月15日,陸克文發表了減少澳大利亞溫室氣體排放量的白皮書,並提出在2020年之前減排至低於2000年水平5~15%的排污交易計畫(Emissions Trading Scheme),又稱碳污染削減計畫(Carbon Pollution Reduction Scheme)。此計畫得到了當時的反對黨領袖——屬於溫和保守派的麥肯·騰博(Malcolm Turnbull)的支持,計畫於2010年推行。然而2009年12月1日,反對黨自由黨內部發生領導權糾紛,騰博以一票之差輸給了政治上極端右翼的托尼·艾伯特(Tony Abbott),反對黨在環境問題的立場發生了180度大轉彎。從不相信全球變暖導致氣候變化的阿伯特帶領保守的自由黨-國家黨聯盟先後兩次在參議院駁回了工黨的減排提議,本應是工黨盟友的澳大利亞綠黨也突然翻卦投出了反對票——原因卻是極端左翼的綠黨認為陸克文的環境政策提議不夠激進難以滿足他們的期望。12月7日,陸克文出席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想要藉助國際輿論推行自己在國內政壇受阻的減排政策,但是大會因中國美國印度等高碳排放國家因分歧拒絕達成一致協定而遺憾落幕,使得陸克文無功而返。惱怒的陸克文暗下爆粗口對中國代表團表示不滿,結果被媒體偷錄,一度引發了中澳關係的緊張。
同時,由陸克文政府出資贊助的“家庭節能一攬子計畫”(Energy Efficient Home Package)由於監管有漏洞,使得一些技術能力不過關的個體戶技工為了謀利紛紛跟風參與,導致許多家庭暗藏火災隱患,同時有四名技工因為安全意識薄弱在施工時觸電身亡。陸克文為此受到了媒體輿論的指責。
2010年5月,陸克文政府宣布將從2012年7月起,向暴利盈餘的礦業集團徵收淨收入40%的資源暴利稅(Resource Super Profit Tax),來取代之前僅25%的開採權使用費,用來補貼澳大利亞國內受到資源詛咒衝擊的製造業。此決定觸動了私營礦主和投資人的利益,遭到了礦業的強烈反對。在礦業集團聯合默多克新聞集團耗資數億的媒體攻勢的鼓動下(相比之下陸克文政府的宣傳費用只有100萬澳元左右),引發了一些礦工擔心會因此失業、以及一些中產階級擔心擁有礦業股份的養老基金會縮水的恐慌,澳大利亞多地爆發數千人的示威遊行,遊行者在陸克文舉行演講的場地外面拿著擴音器表達不滿。高調推行資源稅引發礦業強烈反彈成為陸克文執政期間主要的決策失誤,導致陸克文的支持率大幅度下跌,工黨在一些選區(特別是昆士蘭西澳大利亞這樣歷來保守並且礦業占經濟主體的州)的支持率甚至跌破30%,遠遠落後於自由黨-國家黨聯盟的支持率。
2010年6月21日,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與陸克文在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舉行會談,雙方簽署10項總值逾88億美元的商業協定,其中有7項涵蓋資源和能源領域。有分析家認為此舉表示中澳關係已從胡士泰力拓間諜案的糾紛低谷中走出。

黨內政變

2010年6月,包括澳大利亞工人工會(Australian Workers' Union,簡稱AWU)在內的不少組織、政治掮客和工黨兩院成員,表示轉而支持時任聯邦副總理的朱莉婭·吉拉德,開始暗中操作撤換陸克文。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的《七點半報告》(The 7:30 Report)報導,6月23日早上,維多利亞州眾議員比爾·肖騰(Bill Shorten,AWU總書記)、參議員大衛·菲尼(David Feeney,維州工黨右翼領袖)、新南威爾斯州參議員馬克·阿比布(Mark Arbib,新州工黨掮客兼右翼大佬)和南澳大利亞州參議員唐·法雷爾(Don Farrell,南澳工黨右翼大佬)在第一時間與吉拉德見面並鼓動她發起挑戰。不到當天中午,阿比布和菲尼就向吉拉德做出保證維多利亞新南威爾斯昆士蘭、南澳大利亞和西澳大利亞的絕大部分右翼工黨黨員都會支持她成為黨魁。隨即在6月23號晚上10時30分,吉拉德在事先沒有徵兆的情況下突然宣布挑戰陸克文的領導地位,並公開要求陸克文儘快舉行黨首選舉。陸克文表示將迎戰,然而此時他發現他已失去大部分黨內議員支持。6月24日上午在舉行黨內選舉前夕,陸克文宣布放棄票選,隨即在當天中午發表講話宣布辭職,說自己在任聯邦總理任內竭盡所能,並稱為自己的成績而感到驕傲。但在講話中,陸克文最後未能忍住情感,面對鏡頭含淚告別。吉拉德直接當選新任工黨領袖和澳大利亞總理,成為澳大利亞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財政部長韋恩·斯旺(Wayne Swan)將擔任副總理。
這次工黨的黨內權力變動被看作是之後幾年工黨內部派系互斗的混亂局面的開端。由於吉拉德在深夜突然發動黨內政變,因此許多選民在當晚就寢時完全不知有撤換總理的先兆,第二天早上政府首腦即已換人,因此工黨對陸克文的處理手段被反對黨和許多媒體評論員形容為“午夜中的政治槍決”。並且在選民心中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許多人不滿工黨將一個人民選出來的總理用如此方法解決掉。吉拉德上任後雖然作為首位女總理享受了一段時期的民望蜜月期,但是之前的陸克文事件暴露出了工黨的內部不和以及被稱為“無面人士”(faceless men)的政治掮客左右政局的現實,使得工黨在大選前民意信任度再度開始下滑,特別是在昆士蘭州(陸克文的家鄉)有全軍覆沒的跡象。在後來的2010年澳大利亞聯邦大選中,成為后座議員的陸克文在剛剛進行過膽囊切除術後,出面聲明自己會顧全大局支持吉拉德,並成功衛冕了自己的格里菲斯選區席位。
2010年8月21日的聯邦大選中吉拉德政府遭遇敗績,喪失了11個席位,以72:72(之前是83:65)失去了議會多數。9月,在大選僵持了三個星期仍無結果之後,工黨最終靠著澳大利亞綠黨的一票和三位獨立議員的支持才勉強成立了懸峙議會,保住了執政資格。在大選後許多評論人士(包括曾經敗給陸克文的前總理霍華德)都指出,陸克文雖然在2010年初仍為總理時民意有所下降,但是他本人在選民(特別是年輕選民)中的聲望仍然很高,工黨在大選前不到四個月的時候用非常手段臨陣換將是一個最大的敗筆,使得其輸掉了前屆大選贏來的多數席位,並處於必須聽命於綠黨和獨立議員左右的被動局面。
2010年9月14日,吉拉德公布新一屆內閣名單,前任外交部長史蒂芬·史密斯(Stephen Smith)主動讓位改做國防部長,由陸克文擔任外交部長,並在同年9月代表吉拉德參加聯合國代表大會。
2012年2月,時任外交部長的陸克文和多個前座內閣同僚的矛盾開始公開化,原因是忠於吉拉德的議員指控陸克文有意圖奪回總理席位。在陸克文外交訪問美國華盛頓期間,以西蒙·克林為首的數個吉拉德派系議員開始在媒體上同時公開攻擊陸克文。2013年2月22日,身在美國的陸克文突然宣告,因為內閣同事的攻擊太過火,已經屬於“人格暗殺”(character assassination),而吉拉德卻不加以制止,自己在不被總理支持的情況下無法繼續擔任外交部長的職務,宣告辭職並將回國考慮下一步動作。回國後他發表講話說,工黨在吉拉德的領導下無法在下屆選舉中戰勝由托尼·阿博特領導的反對黨,因此他將挑戰工黨黨魁一職。2013年2月27日,議會黨團進行投票決定陸克文與吉拉德中誰出任黨魁的職位,陸克文以31:71票不敵吉拉德,吉拉德留任黨領袖和總理。之後陸克文聲明將遵守承諾退居議會后座並不會再挑戰吉拉德的領導地位,並呼籲吉拉德一派不要報復在黨內投票中支持他的議員。他空出的外交部長一職則不久後由前新南威爾斯州州長鮑勃·卡爾(Bob Carr)接替。

第二次擔任總理

2012年初,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的新聞調查報導節目《四角方圓》(Four Corners)披露了朱莉婭·吉拉德在2010年黨內變故中其實是蓄謀已久的陰謀的證據,吉拉德在政變前幾個星期就已經開始準備就職演說稿,並且揭露了吉拉德一派自掌權以來不斷在黨內排擠陸克文的報導。同時,反對黨自由黨利用民間右翼人事(比如悉尼2GB電台的資深保守派廣播員阿蘭·瓊斯和草根搖滾歌手加里·“憤怒”·安德遜)和默多克媒體造勢,利用非法船民偷渡碳稅和AWU貪腐醜聞等話題,一方面竭力阻止吉拉德政府的所有法案通過國會,一方面不斷貶低抹黑吉拉德政府的行政能力。為此吉拉德於2012年10月9日在議會裡發表了著名的“厭女症講演”(Misogyny speech),指責托尼·阿博特領導的反對黨對她進行性別歧視攻擊。
2013年3月,在總理吉拉德面臨黨內信任危機及民調低迷的情況下,黨內一批議員紛紛鼓動陸克文挑戰黨魁位置。3月21號,時任地區發展部長的前工黨領袖西蒙·克林(曾是攻擊陸克文最積極的吉拉德派)宣布要求進行領導權的投票,並號召陸克文參選,吉拉德隨後回應同意在當天下午召開黨團會議投票。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投票前10分鐘,陸克文表態稱將履行之前承諾不會挑戰,此舉促使當天的投票中吉拉德因為無人競爭自動當選領袖。事後很多支持挑戰的部長均被迫辭職,提出此事的克林更是遭到嚴重處分,惱羞成怒的克林公開大罵陸克文是“沒有脊樑”(spineless)。而陸克文稱自己諮詢過支持者,得知無法獲得黨團多數支持,挑戰吉拉德不是明智之舉。之後陸克文更是聲稱,除非黨內多數人做出公開決定請他出山,否則他不會主動參與任何領導權的爭執。
2013年6月10日,民意陷入低谷的吉拉德再次出現地位危機,關於她已經失去工黨黨內支持的傳言四起。同時民意調查顯示工黨在即將來臨的聯邦大選中很可能會輸得只剩下不到40個眾議院席位,有后座議員暗地裡將工黨比喻成“鐵達尼號”,甚至一些吉拉德過去的鐵桿支持者也認為大選無望。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的政治評論員認為在民間仍有人氣的陸克文是工黨挽回些敗局的唯一希望,而《澳大利亞人報》則報導陸克文在6月7日訪問吉朗市時曾被情緒激動的支持者圍堵要求他出面挑戰黨魁位置。
2013年6月26日晚,吉拉德主動提出黨內投票決定領導權問題,並放話要求輸家必須永遠退出政壇。陸克文隨即宣布將接受提議挑戰吉拉德。然而投票時,吉拉德陣營的數位內閣部長倒戈,其中包括三年前參與顛覆陸克文的主要人物、有“吉拉德禁衛隊長”外號的勞資關係部長比爾·肖滕。最終陸克文以57票對45票擊敗吉拉德,再次當選澳大利亞執政工黨黨魁,並重新出任澳大利亞總理。吉拉德內閣三分之一的部長辭職,她也隨後宣布自己將在下次大選之後退出政壇。

退出政壇

在吉拉德辭去總理職務的次日早晨,陸克文覲見澳大利亞總督昆廷·布賴斯女爵士(Hon. Dame Quentin Bryce)並獲任命擔任總理,組建第二次陸克文內閣。再任總理的陸克文意圖力挽狂瀾拯救工黨的選情,大幅改變了吉拉德政府的氣候變化和難民政策,並改革工黨黨務,提出擴大普通黨員的話語權,以扭轉過去數年黨內派系寡頭左右黨政的局面。雖然在其復職初期,個人民調高起並將工黨民調推到和聯盟黨勢均力敵的高度,但不久工黨支持率就停止攀升。陸克文隨後宣布舉行大選。許多媒體評論員都認為,陸克文的政治前途將決定於這次大選,因為如果工黨落選,黨內的派系大佬會將敗選的責任全部怪罪在他的頭上。
在2013年9月7日舉行的聯邦大選中,陸克文帶領的工黨未能取得聯邦下院多數席位,雖然選舉結果未如吉拉德在任時外界預計的慘烈,但其聯邦國會議席仍較上次大選大幅減少,以55:90失去執政黨地位。陸克文在選舉當晚宣布接受選舉失敗的現實,並稱他將承擔工黨敗選的責任,宣布卸任工黨黨魁職務。新當選的托尼·阿博特在9月18日接受總督任命就任總理,陸克文的總理任期同時結束。雖然工黨敗選,但根據事後公布的工黨內部民調,陸克文的臨危受命至少為工黨拯救了15個國會席位。根據吉拉德在位時的民調,這些選區都會倒向聯盟黨,但陸克文出山後這些選區的選局立即改善,最終保住這些席位,使得工黨能夠保存實力他日再戰。媒體也評論陸克文是“丟了房子但保住了家具”。
陸克文辭去工黨領袖一職後,黨魁的人選落在了他的好友兼副手安東尼·諾曼·阿爾巴尼西(Anthony Norman Albanese)和背叛了吉拉德後得職高位的比爾·肖騰兩人之間。在10月10日~13日的黨內選舉中,有工會支持的肖騰勝出(黨團高層成員多數支持肖騰,但因為陸克文的黨政改革才第一次有投票資格的普通黨員多數支持阿爾巴尼西),成為新任的工黨(反對黨)領袖。
11月13日晚,陸克文在眾議院宣布辭去聯邦議員職務,正式退出政壇。陸克文提出的解釋是為家人考慮,因為自己的妻子和兒女的家庭在他從政期間連帶頂受了很大壓力。他感謝選民選他成為聯邦議員並出任總理,稱總理職務是“世界上最艱難的工作”,同時祝願現任總理阿博特及家人一切順利。陸克文還寄語現任工黨領袖比爾·肖滕,認為“比爾為工黨帶來了強大的力量。我有信心他會率領工黨重獲勝利”,並表示“選擇此時辭職是為把可能引發的混亂減到最低程度。”11月22日,陸克文正式向當時的議長布朗雯·畢曉普提交了書面辭呈,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的格里菲斯議員席位經過2014年2月8日的補選,由工黨的同僚特麗·巴特勒(Terri Butler)繼任。

退出政壇之後

2014年初,陸克文和妻子移居美國,並在2月正式受聘在麻薩諸塞州劍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拜爾佛中心(Belfer Center)擔任資深研究員。同年9月,陸克文成為芝加哥大學保爾森基金會(Paulson Institute)的特聘研究員。10月,他成為紐約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Asia Society Policy Institute)首任院長。12月,成為美國歐亞集團的資深顧問。
2015年初,陸克文和妻子出售了自己在布里斯班內郊的老宅,並評價自己將“自覺的無限期流放”不再插手澳大利亞政治。11月,陸克文被任命為世界水理事會“人人享有環境衛生與水資源”(Sanitation and Water for All,簡稱SWA)項目的主任。在而關於媒體猜測他有可能會在潘金文卸任后角逐聯合國秘書長一職的傳聞,陸克文則聲稱“這次會輪到東歐人繼任,我不在人選之內”。12月,陸克文作為國際關係顧問參加了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並且在墨爾本大學的一次講演上批評了前任悉尼總主教、現任梵蒂岡聖座經濟秘書處主席喬治·佩爾(George Pell)在環境問題上雷打不動的極端保守態度。
2016年3月28日,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或將正式提名競選聯合國秘書長一職,一旦提名下達,澳大利亞政府將決定是否對其予以支持。
2016年7月29日,據外媒報導,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拒絕支持前總理陸克文競選聯合國秘書長一職,並稱陸克文不適合出任這個職位。

施政理念

外交政策

阿富汗戰爭問題上,陸克文支持澳大利亞軍隊繼續駐軍並參加戰鬥。陸克文出任影子外交部長時提出了“三個支柱”外交政策框架,即:與聯合國結合、與亞洲結合、維持與美國的同盟,在執政後成為陸克文政府的外交政策指導。在出兵伊拉克問題上,陸克文雖不同意發動伊拉克戰爭,但認為國家應該繼續支持駐伊部隊,但逐步減少駐軍並對伊拉克提供軍事和非軍事方面的幫助確保伊拉克和平、穩定的轉型。根據此政策,第一次陸克文政府當選後就開始計畫從伊撤軍(2007年時駐伊澳軍仍有1575人)。2008年6月1日起澳大利亞部隊開始撤離伊拉克(包括訓練伊拉克部隊的教官),2009年之後只留下一支保護澳大利亞大使館和外交人員的部隊,以及兩位擔任聯合國職務的武官。2011年前者亦撤出伊拉克。

經濟觀點

陸克文相信市場競爭機制,但是批判柴契爾主義和以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為首的新自由主義,認為它製造了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而且稱這兩者對經濟管制的徹底放鬆導致了金融危機的出現。陸克文提倡第三條道路,認為政府應該對競爭市場進行恰當的監管和發生金融危機時進行干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陸克文宣布“過去三十年的新自由主義大試驗已經失敗”,“新自由主義和由其萌生的自由市場原教旨主義被證明只是偽裝成經濟哲學的個人貪婪。諷刺的是,現在反而需要社會民主主義去阻止自由資本主義蠶食它自己”,同時並呼籲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和他一起建立“社會資本主義時代”,“支持一個能正當平衡私人利益和公共責任的全球金融系統”。他於2009年初以政府名義推行了一系列經濟刺激方案,其中包括家庭隔溫計畫(Home Insulation Program)和用來升級公立學校基礎建設的教育革新構建項目(Building the Education Revolution),以及增加出口和國內消費的政策。陸克文政府的對策使得澳大利亞成為西方世界在金融危機中唯一沒有經濟衰退的國家,得到了世界上許多學者的讚揚,但是在國內卻因為預算開銷太大頗受爭議。
2013年7月1日第二次任職澳大利亞總理後,陸克文就新內閣的陣容進行了說明時表示“中國的資源熱已經終結”,並同時表示將竭盡所能強化製造業服務業等資源以外產業,稱這是“實現經濟多樣化,保持增長”。

環境政策

2007年12月3日,陸克文剛上任總理後,隨即簽署《京都議定書》。在宣布這一舉措時,陸克文稱這是“在國內和國際社會上抵禦氣候變化的努力上,我們國家邁出的相當大的一步。”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上,陸克文支持利用排放限額交易機制減少排放,而不是反對黨提出的“直接介入”政策。但排放交易政策在第一任陸克文政府執政時由於未能和參議院小黨達成共識而未能實現,在吉拉德政府任內變相實現:實行的機制是先以固定排放價對排放收稅,在數年後再轉為交易型的市場定價機制。第二任陸克文政府上台後宣布將研究加快轉向市場定價的時間表,同時他也堅決反對自由黨建造核電站滿足能源需求的計畫
在野生動物保護上,陸克文政府採取積極政策。特別是在日本侵入澳大利亞鄰海捕鯨問題上,政府對綠色和平組織海洋守護者協會的反抗活動基本持支持態度,並不惜將日本告上海牙國際法庭。《南極捕鯨案(澳大利亞訴日本;紐西蘭介入)》已於2013年6月26日到7月16日進行公開聆訊,估計國際法庭將在數月後宣判。

對華政策

英國《衛報》2010年12月6日文章引述了美國機密外交電文披露的陸克文與希拉蕊在餐桌上的幾段對話。文章稱,希拉蕊首先表明,美國希望中國的經濟發展與政治改革獲得成功,隨後她又提及中國經濟崛起對其它國家的“挑戰”。陸克文則立即接話說,他在中國政策上“很顯然是現實主義者”。他說,他主張讓中國有效融入國際社會,擔負更大責任,但也“準備部署武力,以應對問題的發生”。他還形容,中國大陸對台灣“非常情緒化,且不太有理性”。
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網站2010年12月6日發表文章稱,陸克文這些言論的曝光不會損害中澳關係,因為“這只是肯定了中國領導人長期以來一直懷疑的東西”。它說,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名戰略家曾將2009年5月陸克文政府公布的國防白皮書稱為一個“荒唐”和“危險”的檔案,認為可能引發新的地區軍備競賽。而一些中國高級官員在私下已明確表示,他們對陸克文的對華態度“感到不滿”。文章援引隸屬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所的太平洋論壇主席拉爾夫·科薩的話說:“中國人肯定已經看透了陸克文的對華立場。”

個人生活

婚姻家庭

陸克文的夫人特瑞茲·瑞恩(Thérèse Rein)是他大學時代的戀人,也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在陸克文決定參加大選後,她為了避嫌,出售了自己的企業。陸克文夫婦育有二子一女。長女傑西卡是位律師,2007年嫁給一位澳大利亞籍香港後裔謝若谷(Albert Tse);2004年2月至8月,大兒子尼古拉斯(中文名陸雨德)曾作為中國政府獎學金的獲得者,來中國復旦大學做短期進修,學習中文;正在上高中的小兒子馬克斯也已經開始學習中文。
據陸克文自己透露,2004年陸克文在上海時曾帶自己當時還在復旦大學學中文的兒子去了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舉行“一大”的會址參觀。他表示,自己走上從政的道路是因為當年波羅的海三國的森林兄弟們激勵了他。

流利漢語

陸克文10歲時,母親給了陸克文一本關於介紹世界古代文明的書,第一次接觸到中國文化,開始對亞洲嚮往,特別對中國感興趣,這也促使他在大學裡選擇學習中文。1976年,陸克文進入國立澳大利亞大學學習,主修漢語和中國歷史,成績優異,獲一級榮譽學士學位。在上世紀70年代末,他覺察到了中國對外開放帶來的機遇,決定把中文作為自己的專業。他不僅研讀中國歷史,也研究亞洲政治。“陸克文”一名便為他就讀大學時所起。20世紀80年代後期,他在澳大利亞駐北京使館擔任外交官,負責分析中國政治及經濟形勢,這些經歷使他對中國的了解遠超過一般澳大利亞政治精英的水平,而他那口流利的國語在西方國家領導人中更是絕無僅有的。連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都稱讚他“漢語講的很流利,對中國非常了解。”2003年胡錦濤訪澳在國會發表演說時,陸克文不用藉助同聲傳譯機便能全程聽懂講演。2007年9月在悉尼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的一次午餐會上,曾以熟練的漢語水平語驚四座,博得中國代表團的陣陣掌聲。其後他用漢語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談30分鐘,獲邀前往北京觀看2008年北京奧運會。

開通微博

澳大利亞前外長陸克文應中國中央電視台主持人芮成鋼邀請開通了名為”陸克文議員“的新浪認證微博。他在微博中稱自己“已經忘記了很多漢字”並稱“你們(指中國)的語言肯定是世界上最困難的語言”,儘管他是西方政界漢語說的最好的政治家。陸克文還特別喜歡在每條微博的最後落上自己的愛稱“老陸”,而陸克文本人解釋稱這是自己在澳洲版twitter上添加自己的姓氏“KRudd\”的習慣。陸克文也以負責的態度對自己微博上的每箇中文錯誤都進行了道歉。
陸克文的新浪實名微博陸克文的新浪實名微博

參加賽事

陸克文參加2012年墨爾本杯賽馬節。每年的11月初是墨爾本賽馬盛會,這是歷史最悠久的國際性賽馬節
,很多名人貴族都會參加墨爾本杯賽馬節。陸克文也參加了此屆賽馬節,在賽場中被觀眾認出來,他十分親和地和大家交談,並應邀紛紛和民眾合影留念。

北大中文演講

陸克文的演講在北大西門校長辦公樓進行,能容納千餘人的演講廳座無虛席。預定演講時間為上午10點半,但上午10:20,陸克文就攜夫人提前抵達演講現場,並提前開始演講。“尊敬的北京大學校長——”一開口,陸克文標準的國語著實讓已經有心理準備的同學們驚訝不已,場內掌聲不斷。陸克文總理通篇用中文演講。在演講中,陸克文還用了一些中國土話,開玩笑,都很地道。比如,說到自己的漢語水平,他調侃道:“中國有句話叫,天不怕,地不怕,只怕老外說中國話。”陸克文的演講從個人經歷這個貼近學生的角度開始,講到了中國與澳大利亞關係發展歷史,及北大和澳大利亞關係。談得面比較廣,但都比較泛泛。這與其他政治家在演講中談比較大的方面,比較深的話題不同。
陸克文陸克文

中美橋樑

2013年,陸克文黯然退出政壇,直到2015年仍有陰影。現在,他在美國大陸上追求“第二春”。一年來,他在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做訪問學者。2015年1月,陸克文在紐約正式出任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主席。基於他的政治背景和對亞洲問題的深入研究,他在這個位子上如魚得水。中美關係緊張時,陸克文擔起了中美之間的“密語者”,在世界上最重要的一對雙邊關係中,陸克文為兩邊的決策者解讀政策,成為一道溝通的橋樑,扮演著基辛格和李光耀曾經的角色。
9月,習近平主席將對美國進行上任以來的首次國事訪問,陸克文對中美關係的走勢提出了個人見解。當前中國外交手段強硬,早已觸動了華盛頓決策圈的神經。當下,中美關係面臨新考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