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通濤(澳大利亞雙博士、博士生導師),澳大利亞歸國華人,著名語言學、計算機科學專家。生於1955年6月,福建漳州人,曾任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院長、廈門大學國際學院院長。
2018年3月被任命為廈門軟體職業技術學院執行院長。
曾是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的中文國語指導教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通濤
- 外文名:Tongtao Zheng
- 國籍:澳大利亞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55年6月
- 職業:大學教授、語言學家
- 畢業院校:澳大利亞國立大學
- 主要成就:澳大利亞陸軍調動系統的研發
- 代表作品:《中國文化論叢》
- 學位:語言學博士、計算機科學博士
- 職稱:教授(full professor)
社會職務,工作經歷,文獻參考,主要著作,學術論文,國內論文,國外論文,會議報告,主要榮譽,科研課題,
社會職務
曾擔任的社會職務: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理事;福建省新僑專業人士聯誼會副理事長;福建省海外交流協會理事;教育部學位辦中外合作辦學評估專家;中央教科所高級參事;教育部中國留學服務中心“英國高等教育文憑項目”諮詢專家組組長;美國《計算機技術教育》國際編委;澳大利亞聯邦藝術理事會創作基金評審;澳大利亞蓋.爾班那政府律師事務所高級顧問;美國《計算機技術與教育》國際編輯;美國《計算機輔助語言教學雜誌》評審;美國《世界信息資源管理委員會》1999-2006年組委會成員,負責審查每年國際會議論文、組織有關書籍出版、大百科全書編輯等工作。國內《海外華文教育》主編;《國際漢語學報》主編;《海外華文教育動態》主編。
工作經歷
1986年,鄭通濤從廈門大學獲得中文系文學碩士後,開啟了他長達18年的海外求學工作生涯。離開中國後,到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攻讀語言學博士學位,後又選修了計算機專業,並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此後,曾先後任教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澳大利亞坎培拉大學、澳大利亞國防學院和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等,主要講授中國文化語言、計算機科學及機輔教學等課程,並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跨學科漢語研究。
留學期間,在國外的18年先後任教於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澳大利亞坎培拉大學、澳大利亞國防學院和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講授中國文化語言、計算機科學及機輔教學等課程,擔任過澳大利亞前總理、前外交部長、新任總理陸克文的中文教師。
在國外留學期間從事計算機與語言學交叉研究.為澳大利亞國防部設計“陸軍調動系統 (Army Removal System)”,為澳大利亞國防學院設計“澳大利亞國防學院辦公無紙化系統”,為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設計“漢語教學輔助系統” 和“漢語網路教學系統”。 擔任過5年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國會中國顧問,為國會及上議院與中國教育文化交流提供諮詢。
文獻參考
用“吃苦”的精神做教育
——訪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院長鄭通濤
(謝筱倩,羅彥鵬)
編者按 採訪鄭通濤之前,記者和這位教育工作者有過多次的探討和交流,雖然在華文教育和漢推工作上,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和國際學院已經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對於如何真正落實國家漢辦的具體工作,鄭通濤還是非常務實和謹慎。在這位上過山、下過鄉的知識分子眼裡,做教育必須具備吃苦的精神。
鄭通濤: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語言學博士、 澳大利亞坎培拉大學計算機博士
主要研究方向:人工智慧中模式識別,計算機輔助教學與語言教學,社會語言學,話語分析
主要學術成果:主持過《澳大利亞陸軍調動系統》、《大學自動化辦公系統》、《澳大利亞大學外語網路教學系統》等的開發。出版了4本書及40多篇文章。研究文章有10多篇被SCI、EI、ISTP所收錄。
父愛如山 指引方向
都說父愛如山,這句話一點也不假,在鄭通濤眼裡,正是父親的無私和善良指引了孩子們一條光明的成功之路。回憶起父親的教育和嚴厲,鄭通濤說,父親鄭傑是一位管理幹部,負責全漳州60多個輕工業企業的規劃和發展,工作忙碌但責任心很強。“小時候我們家很窮,一個月就靠父親48元的工資養育全家8口人,雖然父親工作不錯,但他從不謀取國家利益,並且一再教育我們要正直。”家裡的清貧讓鄭通濤很早就懂得幫助照顧弟弟妹妹,也讓這個貧困但溫馨的家庭更加團結。“她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但因為沒錢,姐姐只念到國中便被迫輟學,記得當時我們常常用地瓜葉來充飢,不僅口感粗糙而且十分苦澀。甚至有一段時間,為了節約開銷,我們還用炒過的鹽巴來下飯。”儘管生活清貧,但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卻很好,整個家庭團結、樂觀。父親對孩子們的另一個影響就是勤奮和堅持,雖然工作很忙,但生活的擔子並沒有壓垮他的學習意志,“我記得父親工作之餘一直堅持自學,晚上我們都睡了,他還在看書,父親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知識改變人生。”鄭傑的好學沒有白費,他的上進不僅使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而且也深深影響了妻子和兒女,“父親一有時間就非常關心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有時候中午回家,他飯也顧不上吃就先檢查我們的作業,還親自給我們剪指甲,教育我們要乾淨做人,清白做事。”回憶起父親的榜樣力量,鄭通濤頗有感觸,“現在我們6個兄弟姐妹個個都有了很好的工作,弟弟不僅在吉林大學念完了博士,還在中央擔任了重要的職位,這些都得益於父親當年深深的影響。”
知青生活磨礪出敢於吃苦的性格
十四歲那年,為了回響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號召,鄭通濤被分配到山區插隊。知青生活給了鄭通濤很大的磨礪,回憶起一次受傷的經歷,他說:“有一次跟同伴上山扛石材,走到半山腰,我突然踩到一茬被削過的鋒利竹子,霎時間巨痛傳遍全身,血從傷口不住地流出來。當時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堅持站穩自己的位置,決不能因為疼痛而放手。”年僅十四歲的鄭通濤清楚,肩上的石材有上百斤重,而旁邊便是懸崖峭壁,若是他一鬆手,同伴便有滑落山谷的危險。於是,鄭通濤忍住鑽心的劇痛,拖著一路的血跡撐到了山下。由於傷口太深,加上村裡面衛生條件簡陋,他足足躺了一個月才能下床。鄭通濤的堅持和毅力讓同伴們很是感動,也讓小小年紀的他就感受到了責任的重要。
“十四五歲,正是長身體和汲取知識的大好時光,但那時知青生活條件的艱苦卻讓很多人對學習望而卻步。我們每天要勞動十多個小時,晚上休息的時候已經非常疲憊了,這種條件下要堅持學習非常艱難。”也正是因為艱難,許多知青都放棄了對學業的追求,但是鄭通濤卻一直保留著求學的精神。白天出工回來,他堅持挑燈夜讀,碰到不懂的地方還特意到村里或學校請教知識豐富的老先生。“即便這樣,我並沒有影響日常的勞動,打稻穀、趕野豬、扛石頭、忙收割幾乎所有的農活我都完成得很好,公社給我的評價也很高。”鄭通濤的勤勞和好學贏得了全村人的讚賞,恢復高考那一年,他被大隊推薦上了大學。“五年的知青生活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筆財富,因為吃過苦,所以現在遇到困難不會輕易動搖。而敢於吃苦也養成了我堅強、樂觀的性格。”
學習 學習 再學習
說起鄭通濤讀過的專業,可能會讓人困惑不解。“我在國內讀的是語言學,到國外卻進修了計算機專業,還曾學習心理學。”鄭通濤解釋,之所以學習其它專業,都是為語言教育工作服務。“在進行語言教育的研究時,經常要做一些實驗。藉助計算機技術,不僅能夠更好地完成我語言學研究的課題,而且能夠更準確和深入地分析我所需要研究的領域。”有付出就有收穫。通過研究鄭通濤發現,學習不同的語言,各國學習者採用的方法和習慣是不一樣的,比如中國人學習漢語,是結合視覺和聽覺一同學習,視覺的學習不僅可以幫助有效地記憶生詞的寫法,還有利於記憶生詞的意義;而外國人學習英文則大不相同,他們主要是以以聽覺為主,視覺為輔。這樣的研究對於推廣華文教育和漢語教學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一直以來我都在探索如何提高外國學者的中文學習水平,比如一個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要學習漢語,應該採用那些方法提高他的視覺刺激等。並把這些科研成果運用到海外教育學院的實際教學中去。”也許正是鄭通濤的努力和專業,讓他從海外教育學院開辦至今,不斷樹立學院新的目標,取得一個又一個漢語推廣工作上的優異成績。
求學海外 情系祖國
在海外的留學經歷並沒有讓鄭通濤停下腳步,在取得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語言學博士和澳大利亞坎培拉大學計算機博士之後,鄭通濤被推薦到多所大學任教。“我曾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澳大利亞坎培拉大學、澳大利亞國防學院和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都講授過中國文化語言、計算機科學及機輔教學等課程,還兼任過5年的澳大利亞國會中國問題顧問,以及澳中友好協會理事,為澳大利亞方面提供中國文化教育方面的訊息和交流。”海外的經歷讓鄭通濤結識了很多國際友人,他的熱心和積極也促成了澳大利亞和國內政府部門及學校的多個考察交流項目,增進了澳大利亞與中國方面的相互了解。然而在與友人的來往中,他卻經常要為澄清國內的一些真相而爭辯。由於國外媒體對中國的片面報導,使得很多人對中國存有偏見。每當遇到這種情況,鄭通濤總會站出來,據理力爭,以維護國家的形象。他說留學生在國外,更應該有愛國的意識,因為你是代表著祖國。
情歸鷺島 回報社會
2004年,鄭通濤回到了哺育他的母校廈門大學。在擔任高校教授的同時接任了海外教育學院院長一職。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是我國最早開展對外教育的機構,同時也是國家漢辦支持周邊國家漢語教學重點院校跟國務院僑辦的重要華文教育基地,為海外和港澳地區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各層次的華文人才。講到自己熱愛的學院,鄭通濤自豪地說,海外教育學院這個名字還是廈大首創的。當時同類院校還有國際學院之類的名字,但即便是學校有招收港澳台學生,也不能歸類到“國際”的範疇。後來經過學校老師的討論,想出了海外教育學院這個準確的名字。果不其然,這個名字後來便得到了同類院校的效仿。“當然,名字的效仿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希望承擔更多的責任。我們海外教育學院擁有全國唯一的網路華文課件拍攝基地,在孔子學院工作的開展上也不遺餘力。這些都是我們的優勢,也是我們更看重的責任。”鄭通濤說。
主要著作
(1)《緬甸漢語教材2》,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4年,教材
(2)《緬甸漢語教材1》,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4年,教材
(3)《古代漢語淺析》,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
(4) 《漢語話語言談標誌的理論及個案研究》(英文專著),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07月,學術專著
(5)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 Education,Xiamen University Press,2007年07月,編著
(6)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 Edu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Press,2006年06月,編著
(7) 中國文化論叢,海風出版社,2000年04月,學術專著
(8) 漢語話語分析,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太平洋研究院出版社,1995年08月,學術專著
(9) 中國山水畫中的有序與無序,馬來西亞南洋商報出版社,1994年03月,學術專著
(10)《漢字起源一元說之質疑》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1993年
(2)《緬甸漢語教材1》,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4年,教材
(3)《古代漢語淺析》,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年
(4) 《漢語話語言談標誌的理論及個案研究》(英文專著),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年07月,學術專著
(5)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 Education,Xiamen University Press,2007年07月,編著
(6)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 Education ”,Xiamen University Press,2006年06月,編著
(7) 中國文化論叢,海風出版社,2000年04月,學術專著
(8) 漢語話語分析,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太平洋研究院出版社,1995年08月,學術專著
(9) 中國山水畫中的有序與無序,馬來西亞南洋商報出版社,1994年03月,學術專著
(10)《漢字起源一元說之質疑》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1993年
學術論文
國內論文
(1)兩岸華文教育與文化傳播協同創新的建構機制與運作模式研究報告之四 ,《海外華文教育》,2015年第四期
(2)兩岸華文教育與文化傳播協同創新的建構機制與運作模式研究報告之三,《海外華文教育》,2015年第三期
(3)兩岸華文教育與文化傳播協同創新的建構機制與運作模式研究報告之二 ,《海外華文教育》,2015年第二期
(4)兩岸華文教育與文化傳播協同創新的建構機制與運作模式研究報告之一 ,《海外華文教育》,2015年第一期
(5)類型學視野下的廣義名詞謂語句框架,《廈門大學學報》,2015年第一期
(6)“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ffordances”,《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Reform and Modern Management (ERMM 2015)CPCI-SSH收錄》,2015年4月
(7)Is Skill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Main Proble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gs?,《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5年9月
(8)認知技能和漢語教學,《國際漢語學報》,2015年第六卷第一輯
(9)語言演化:多元視角之下--第六屆演化語言學國際研討會,《海外華文教育》,2015年第四期
(10)《國際漢語教師標準》的制定與《國際漢語教師證書》考試的實施,《華文世界》,2015年6月
(11)探索以效果為導向的跨境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中外教育合作》,2015年第一期
(12)認知負荷理論:對外漢語辭彙教學的新視角,《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版》,2014年第12卷第五期
(13)加強跨境教育監管,構建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體系,《中外教育合作研究》,2014年第一期
(14)複雜動態系統與對外漢語教學 ,《國際漢語學報》,2014年第五卷第二輯
(15)東南亞漢語教學年度報告之四,《海外華文教育》,2014年第四期
(16)東南亞漢語教學年度報告之三,《海外華文教育》,2014年第三期
(17)東南亞漢語教學年度報告之二,《海外華文教育》,2014年第二期
(18)東南亞漢語教學年度報告之一,《海外華文教育》,2014年第一期
(19)漢語國際教育與文化傳承、文化傳播的協同創新,《海外華文教育》,2013年第四期
(20)論對外漢語教師的素質,《東亞漢學研究》第三號,2013年
(21) 孔子學院雲管理模式的探討,《孔子學院發展研究》,2013年01月
(22) Expanding education openness to the foreign countries through innovating university training model--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utual recognition of credits and mutual/joint granting of degrees,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3年01月
(23) 以效果為基礎的對外漢語國別化教材開發 ,《國際漢語學報》,2012年12月
(24) 語言的模糊性及其成因探討,《海外華文教育》,2012年06月
(25) On Quality Assurance Issues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Operating Schools,Qua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2年06月
(2)兩岸華文教育與文化傳播協同創新的建構機制與運作模式研究報告之三,《海外華文教育》,2015年第三期
(3)兩岸華文教育與文化傳播協同創新的建構機制與運作模式研究報告之二 ,《海外華文教育》,2015年第二期
(4)兩岸華文教育與文化傳播協同創新的建構機制與運作模式研究報告之一 ,《海外華文教育》,2015年第一期
(5)類型學視野下的廣義名詞謂語句框架,《廈門大學學報》,2015年第一期
(6)“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Affordances”,《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Reform and Modern Management (ERMM 2015)CPCI-SSH收錄》,2015年4月
(7)Is Skill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he Main Proble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gs?,《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5年9月
(8)認知技能和漢語教學,《國際漢語學報》,2015年第六卷第一輯
(9)語言演化:多元視角之下--第六屆演化語言學國際研討會,《海外華文教育》,2015年第四期
(10)《國際漢語教師標準》的制定與《國際漢語教師證書》考試的實施,《華文世界》,2015年6月
(11)探索以效果為導向的跨境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中外教育合作》,2015年第一期
(12)認知負荷理論:對外漢語辭彙教學的新視角,《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版》,2014年第12卷第五期
(13)加強跨境教育監管,構建中外合作辦學質量保障體系,《中外教育合作研究》,2014年第一期
(14)複雜動態系統與對外漢語教學 ,《國際漢語學報》,2014年第五卷第二輯
(15)東南亞漢語教學年度報告之四,《海外華文教育》,2014年第四期
(16)東南亞漢語教學年度報告之三,《海外華文教育》,2014年第三期
(17)東南亞漢語教學年度報告之二,《海外華文教育》,2014年第二期
(18)東南亞漢語教學年度報告之一,《海外華文教育》,2014年第一期
(19)漢語國際教育與文化傳承、文化傳播的協同創新,《海外華文教育》,2013年第四期
(20)論對外漢語教師的素質,《東亞漢學研究》第三號,2013年
(21) 孔子學院雲管理模式的探討,《孔子學院發展研究》,2013年01月
(22) Expanding education openness to the foreign countries through innovating university training model--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utual recognition of credits and mutual/joint granting of degrees,Quar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3年01月
(23) 以效果為基礎的對外漢語國別化教材開發 ,《國際漢語學報》,2012年12月
(24) 語言的模糊性及其成因探討,《海外華文教育》,2012年06月
(25) On Quality Assurance Issues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Operating Schools,Quaterly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2012年06月
(28) 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基於學分互認與學位互授的視角,2011中國留學論壇,2011年03月
(29) “國外漢語教師教材培訓”特色及啟示,海外華文教育,2011年03月
(30) EDU2.0時代華文教學平台構建探討,國際漢語學報,2011年01月
(31) 2010孔子學院外方院長高級研修班紀實,海外華文教育,2010年06月
(32) 華文教育:漢語言教學與中華文化傳播的協奏曲,《海外華文教育》,2010年06月
(33) 國別化:對外漢語教材編寫的趨勢,海外華文教育,2010年01月
(34) 對外漢語國別化教材開發的啟示,世界漢語教學學會通訊,2010年01月
(35) 廈門大學數字校園建設報告,信息化時代教育技術套用與創新,2009年08月
(36) 東協十國教師需求分析報告,國家漢辦邀請的調研報告,2009年04月
(37) 高校網路課程的有效套用研究,第八屆教育技術國際論壇ETIF2009論文集,2009年03月
(38) 世界漢語數位化運營平台網路建設與分析報告,世界漢語教學學會論文,2009年03月
(39) Relationship between Semantics and Syntax Categories,Proceeding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New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2007年06月
(40) 對外漢語教學能力認定的問題及其思考,香港理工大學《兩岸四地語文政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05月
(41) 對外漢語網路教學平台的技術與套用,海外華文教育,2006年01月
(42) Designing Chinese Online Course: New roles for Educators,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2005年04月
(43) 特邀文章:中國新建理工大學改革與發展的一些思路,廈門理工學院學報,2005年04月
(44) 閩南文化定義的研究,«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01月
(45) Tell Me More Chinese-Beginner and Advanced,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onsortium,,2004年12月
(46) Current Developments of Chinese Internet and the emerging of Virtual Chinese Internet Culture ,Proceedings of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Conference,2001年12月
(47) The Setting Sun is Glorious,Australian Council for the Arts,2001年01月
(48) Characteristics of Australian Political rhetoric: Tactics of gaining public support and shirking responsibility,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00年09月
(49) State mixture modeling applied to speech and speaker recognition ,Journal of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1999年12月
(29) “國外漢語教師教材培訓”特色及啟示,海外華文教育,2011年03月
(30) EDU2.0時代華文教學平台構建探討,國際漢語學報,2011年01月
(31) 2010孔子學院外方院長高級研修班紀實,海外華文教育,2010年06月
(32) 華文教育:漢語言教學與中華文化傳播的協奏曲,《海外華文教育》,2010年06月
(33) 國別化:對外漢語教材編寫的趨勢,海外華文教育,2010年01月
(34) 對外漢語國別化教材開發的啟示,世界漢語教學學會通訊,2010年01月
(35) 廈門大學數字校園建設報告,信息化時代教育技術套用與創新,2009年08月
(36) 東協十國教師需求分析報告,國家漢辦邀請的調研報告,2009年04月
(37) 高校網路課程的有效套用研究,第八屆教育技術國際論壇ETIF2009論文集,2009年03月
(38) 世界漢語數位化運營平台網路建設與分析報告,世界漢語教學學會論文,2009年03月
(39) Relationship between Semantics and Syntax Categories,Proceeding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New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2007年06月
(40) 對外漢語教學能力認定的問題及其思考,香港理工大學《兩岸四地語文政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05月
(41) 對外漢語網路教學平台的技術與套用,海外華文教育,2006年01月
(42) Designing Chinese Online Course: New roles for Educators,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2005年04月
(43) 特邀文章:中國新建理工大學改革與發展的一些思路,廈門理工學院學報,2005年04月
(44) 閩南文化定義的研究,«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01月
(45) Tell Me More Chinese-Beginner and Advanced,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onsortium,,2004年12月
(46) Current Developments of Chinese Internet and the emerging of Virtual Chinese Internet Culture ,Proceedings of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Conference,2001年12月
(47) The Setting Sun is Glorious,Australian Council for the Arts,2001年01月
(48) Characteristics of Australian Political rhetoric: Tactics of gaining public support and shirking responsibility,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2000年09月
(49) State mixture modeling applied to speech and speaker recognition ,Journal of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1999年12月
國外論文
1.Fuzzy nearest prototype classifier applied to speaker indentification[C].Greece:Proceedings of the European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techniques(ESIT' 99),1999. DAT T,MICHAEL W,ZHENG Tongtao.
2.State mixture modelling applied to speech and speaker recognition, Journal of Pattern Recognition Letters, 20, (11-13) pp. 1449-1456. ISSN 0167-8655 (1999)Tran, D and Wagner, M and Zheng, T
3.A Fuzzy Approach to Statistical Models in Speech and Speaker Recognition, Proceedings of the FUZZ-IEEE'99 Conference, 1999, Korea, pp. 1275-1280. (1999)Tran, D and Wagner, M and Zheng, T
4. The Passage to China: Protocols, Culture and Language for Business, Calico Journal, 16, (4) pp. 614-623 (1999)
5.A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its aesthetic features, Haifeng Publishing House, Fuzhou, pp. 282. ISBN 7-80597-226-5/g.8 (1999)
6.Characteristics of Australian Political Language Rhetoric:Tactics of gaining support and shirking responsibility. Swede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4 EJ ISSN 1404-1634 (2000)
7.Proposal: new Novel: Dreams of Gold,Australia Council for the Arts, 1 (2000)
8.Current Developments of Chinese Internet and the emerging of Virtual Chinese Internet Culture Proceedings of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Conference, 4-6 December 2000,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EJ (2001),UK:Newcastle
9.Tell Me More Chinese, CALICO Journal, Volume 21 Number 3, pp. 671-680 2002
10.Beginning Chinese (Mandarin), CALICO, 8/00, (8) pp. 1-9 (2000) Zheng, T,
11.The Nine Songs: its mystery and the Form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2002,Australia
12.Issues related to visual and phonological channel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2004,USA.
13. Designing On-line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New Roles for Educators Journal of Technology Education 2005,4.
14. The SettingSun is Glorious,Australian Council for the Arts,2001,01;
15. Expanding education openness to the foreign countries through innovatinguniversity training model--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utual recognition ofcredits and mutual/joint granting of degrees,Journal of ChineseStudies,2013,01;
16. Relationship between Semantics andSyntax Categories,Proceeding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New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2007,06;
17. On QualityAssurance Issues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Operating Schools,Journal ofChinese Studies,2012,06.
會議報告
(1)主題:大數據挖掘與國別化教材編寫——兼論教材實時修訂功能,邀請方:重慶大學,2015年4月
(2)主題:數據挖掘與漢語中介語口語語料庫建設,邀請方:南京大學,2015年7月
(3)主題:語言學習的複雜動態系統,邀請方:金門大學,2014年12月
(4)主題:從神經元到感覺系統:語言演化的途徑,邀請方:人類學會,2014年11月
(5)主題:動態複雜系統下的漢語國際傳播模式研究,邀請方:同濟大學,2014年10月
(6)主題:研究生論文寫作,邀請方:廈門大學,2014年
(7)主題:四化同步與農業現代化,邀請方:河南省駐馬店政府,2014年3月
(8)主題:中介語語料庫建設與套用,邀請方:福建師範大學,2014年8月
(9)主題:複雜動態系統與對外漢語教學 ,邀請方:中央民族大學,2014年5月
(10)主題:華文遠程教育平台建設心得與前瞻,邀請方:台北教育大學,2014年1月
(11)主題:跨學科視角下的對外漢語教學,邀請方: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12)主題:語言教學與語言套用研究,邀請方:福建省語言學會,2013年
(13)主題:對外漢語教學的多維視角,邀請方:泰國皇太后大學,2013年‘
(14)主題:漢語國際教育與文化傳承、文化傳播的協同創新,邀請方:東亞漢學學會,2013年
(15)主題:華文教育的新思路與新舉措,邀請方:全國政協,2013年
(16)主題:跨學科視角下的對外漢語教學,邀請方:德國特利亞大學,2013年
(17)主題:大陸華語師資培訓的現狀,邀請方:台北教育大學,2013年
(18)主題:印尼本土教師技能理論與方法,邀請方:印尼華文教育協調機構,2013年
(19)主題:新僑回歸創業創新工作體會,邀請方:福建省僑聯,2013年
(20)主題:對外漢語教師的素質要求,邀請方:菲律賓馬尼拉中正學院,2013年
(21)主題:模糊語言成因探討,邀請方:雲南曲靖師範大學,2013
(2)主題:數據挖掘與漢語中介語口語語料庫建設,邀請方:南京大學,2015年7月
(3)主題:語言學習的複雜動態系統,邀請方:金門大學,2014年12月
(4)主題:從神經元到感覺系統:語言演化的途徑,邀請方:人類學會,2014年11月
(5)主題:動態複雜系統下的漢語國際傳播模式研究,邀請方:同濟大學,2014年10月
(6)主題:研究生論文寫作,邀請方:廈門大學,2014年
(7)主題:四化同步與農業現代化,邀請方:河南省駐馬店政府,2014年3月
(8)主題:中介語語料庫建設與套用,邀請方:福建師範大學,2014年8月
(9)主題:複雜動態系統與對外漢語教學 ,邀請方:中央民族大學,2014年5月
(10)主題:華文遠程教育平台建設心得與前瞻,邀請方:台北教育大學,2014年1月
(11)主題:跨學科視角下的對外漢語教學,邀請方: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12)主題:語言教學與語言套用研究,邀請方:福建省語言學會,2013年
(13)主題:對外漢語教學的多維視角,邀請方:泰國皇太后大學,2013年‘
(14)主題:漢語國際教育與文化傳承、文化傳播的協同創新,邀請方:東亞漢學學會,2013年
(15)主題:華文教育的新思路與新舉措,邀請方:全國政協,2013年
(16)主題:跨學科視角下的對外漢語教學,邀請方:德國特利亞大學,2013年
(17)主題:大陸華語師資培訓的現狀,邀請方:台北教育大學,2013年
(18)主題:印尼本土教師技能理論與方法,邀請方:印尼華文教育協調機構,2013年
(19)主題:新僑回歸創業創新工作體會,邀請方:福建省僑聯,2013年
(20)主題:對外漢語教師的素質要求,邀請方:菲律賓馬尼拉中正學院,2013年
(21)主題:模糊語言成因探討,邀請方:雲南曲靖師範大學,2013
(22).2011第二屆中國(湖南)教育博覽會(長沙):《留學怎樣躲開“野雞大學”和假文憑》
(23).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教育巡迴展暨2010年中國留學論壇之課程差異對跨境學生流動的影響分論壇(北京):中國學生需要海外視野
(24).出國留學與精英二代培養專題論壇:《精英二代需要有國際經歷》
(25). 第三屆中國模糊語言學術研討會:國外英漢語言的研究及套用
主要榮譽
漢語話語言談標誌的理論及個例研究 福建省第九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2011年
中國新建理工大學改革與發展的一些思路 廈門市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三等獎2007年
對外漢語網路教學平台的技術與套用 廈門市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三等獎2007年
中國新建理工大學改革與發展的一些思路 廈門市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三等獎2007年
對外漢語網路教學平台的技術與套用 廈門市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三等獎2007年
科研課題
2014年 英國西英格蘭大學國際學生留學適應性研究 國際交流項目
2012年 漢語國際推廣雲教育廈門公共服務平台 國家發改委
2011年
石材藝術與文化傳播校企戰略合作項目 橫向課題
外國教材在中國使用情況調研和本土化教材編寫方案 橫向課題
2010年
國別化漢語教材編寫及相關研究 國家漢辦
漢語國際推廣網路課件開發 國家漢辦
2009年
美國課程學分對接 橫向課題
馬來西亞漢語教師培養模式研究 國家漢辦
菲律賓華裔青少年漢語教學模式研究 橫向課題
赴孔子學院漢語教師志願者培養及模式研究 國家漢辦
2008年
泰國漢語師資培養模式研究 國家漢辦
美國學生漢語教學模式研究 橫向課題
廈門大學與上海韜圖動漫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基地合作 橫向課題
赴歐美等洲漢語教師志願者培養模式研究 國家漢辦
2012年 漢語國際推廣雲教育廈門公共服務平台 國家發改委
2011年
石材藝術與文化傳播校企戰略合作項目 橫向課題
外國教材在中國使用情況調研和本土化教材編寫方案 橫向課題
2010年
國別化漢語教材編寫及相關研究 國家漢辦
漢語國際推廣網路課件開發 國家漢辦
2009年
美國課程學分對接 橫向課題
馬來西亞漢語教師培養模式研究 國家漢辦
菲律賓華裔青少年漢語教學模式研究 橫向課題
赴孔子學院漢語教師志願者培養及模式研究 國家漢辦
2008年
泰國漢語師資培養模式研究 國家漢辦
美國學生漢語教學模式研究 橫向課題
廈門大學與上海韜圖動漫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基地合作 橫向課題
赴歐美等洲漢語教師志願者培養模式研究 國家漢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