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燒制技藝(建水紫陶燒制技藝)

陶器燒制技藝(建水紫陶燒制技藝)

陶器燒制技藝(建水紫陶燒制技藝),雲南省建水縣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建水縣位於雲南省南部,被譽為中國名陶的建水陶器就產於該縣碗窯村。建水紫陶燒制技藝始於清代道光年間,但此前碗窯村在宋元時代就已能夠燒制一般陶器,遺存至今的元代龍窯和陶器殘片即是明證。建水陶器燒制技藝由制泥、手工拉坯、濕坯裝飾、雕刻填泥、高溫燒制、無釉磨光等工藝組成。建水陶器所用的陶土呈紫色,故又稱“紫陶”。建水紫陶品相高雅。建水紫陶的泥料細膩,成品硬度高,不用釉色而打磨拋光,陶質無鉛、鉻等有害物質,透氣性好。建水紫陶不僅是陶器,而且還有書畫,是陶器和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有機結合。

2008年,陶器燒制技藝(建水紫陶燒制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Ⅷ-98。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器燒制技藝(建水紫陶燒制技藝)
  • 批准時間:2008年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遺產類別:傳統技藝
  • 遺產編號:Ⅷ-98
  • 申報地區:雲南省建水縣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工藝流程,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建水縣位於雲南省南部,被譽為中國名陶的建水陶器就產於該縣碗窯村。碗窯村燒制建水紫陶的技藝始於清代道光年間,但此前碗窯村在宋元時代就已能夠燒制一般陶器,遺存至今的元代龍窯和陶器殘片即是明證。碗窯村以燒制陶器而得名,現有近三千人從事陶器生產。建水陶器燒制技藝由制泥、手工拉坯、濕坯裝飾、雕刻填泥、高溫燒制、無釉磨光等工藝組成。建水陶器所用的陶土呈紫色,故又稱“紫陶”。成品無鉛,無毒,具有良好的透氣性能,其品質明淨如鏡,叩之清脆如磬。建水陶器多以傳統中國書法、繪畫作為裝飾,風格古樸高雅,文氣盎然。《民國建水縣誌稿》中載:“建水陶業(紫陶)創始於清光緒末期,發明者,建水知縣盧鹹頊,江西人,先試做菸斗,繼做花瓶、茶壺、筆簡、汽鍋及各種用具。體質堅實,形式古樸,書畫生潁,色彩光潤,見者無不賞心悅目。”

工藝特徵

建水紫陶品相高雅。建水紫陶的泥料細膩,成品硬度高,不用釉色而打磨拋光,陶質無鉛、鉻等有害物質,透氣性好。建水紫陶不僅是陶器,而且還有書畫,是陶器和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有機結合。它將中國傳統字畫或西方繪畫進行再次創作,使紫陶器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傳承於世。書畫藝術的滲入,讓建水紫陶脫離了實用的限制而升華為一種藝術經典。 建水紫陶以傳統手工技藝製成,每件器物都具個性。
建水紫陶由於拉坯藝人存在水平技能、藝術風格、文化構成等方面的個性,同樣的器型在不同藝人的手中,會呈現不同的風格流派,形成建水紫陶作品典型的個性化特徵。
對建水紫陶的裝飾尚無一種可以替代手繪裝飾的辦法,也因此成就了建水紫陶獨特的人文語式,以陶為紙,既要保留筆墨的法備氣至及所表現物象的神形俱備,又要兼顧陶坯的不同孤面和濕潤狀態下的柔糯特性,物象的外形神態及質感氣度全線上條的方圓粗細疏密澀疾的變化中表現出來。建水紫陶的魅力,更多地體現在與陶器渾為一體的文化氣息方面。
建水紫陶的刻模經過填泥修坯、風乾、焙燒、打磨拋光後,因泥料縮水的細微變異和填壓、修坯、打磨過程無意識的對線條邊沿的磕碰,線條會呈現好似千年鏽蝕風化而斑剝渤漫的肌理變化,使條線變得高古而蒼茫,顯露出一種金石之氣的自然古拙。

工藝流程

紫陶製作流程:
一、鎮漿制泥
建水紫陶的原料取自建水境內。傳統的制泥方法是:將粘土原料分別搗成粉粒狀,按制陶要求把不同成分含量的粉粒狀原料進行配比,放入池內加水製成漿狀攪拌淘洗,待含砂漿泥沉落池底,便只勺取上面的漿泥倒入另外的池內作再次淘洗。如此反覆五、六次之後,讓泥漿在封閉狀態下自然凝乾成膏狀。用這樣的方法製成的泥料無絲毫砂粒半點暴性,細膩猶如膏脂。
二、手工拉坯
由於泥料細膩,在濕潤狀態下的可塑性相對較弱,因此,建水紫陶不適宜用灌漿或注模的方式製成器型,而沿用數千年以前古人發明的輪製成型手工拉坯的方式拉制器型。
三、濕坯人工裝飾
建水紫陶的刻填工藝要求在陶坯濕潤狀態下完成,才能保證填泥與坯體充分吻合,因此,陶坯器表的墨稿裝飾亦必須在濕潤狀下用手繪完成。
四、雕刻填泥
對陶坯落墨後,刻工藝人即將濕坯上的墨跡雕刻成模,隨形賦色,填敷各種色泥。由於填泥的濕度與坯體濕度不同,乾燥過程中填泥與坯體的收縮不一致,因此,填泥要經過二至三次填壓,使填泥與刻模充分粘合,填泥與器表成為同一塊面。
在陶面上雕刻填泥,以泥為彩,注重的是色塊之間的對比協調,是一種形式感效為簡單而表現力十分豐富的藝術語言。“殘貼”的裝飾,是建水紫陶又一種藝術語言。“殘貼”的作法是:在陶坯上用風格不同、字型各異、字數大小不等的字畫交叉重迭進行裝飾,刻工將字畫用陰陽兩種刻法交叉刻出,在刻模上以不同顏色的彩泥填敷,不同彩泥形成的字貼畫卷正倚迭交,把傳統的經典和現代的簡潔集合得渾然天成,豐富了建水紫陶的藝術表現力。
五、高溫燒制
建水紫陶的燒成溫度要求在1150℃—1200℃之間。傳統燒制建水紫陶的爐窯稱為龍窯。龍窯呈豎臥狀依山勢由低向高逐台而建。窯內點火燃燒後,窯膛內形成了一個與外界截然不同的燒成氣氛,陶坯內所含的各種成份在不同的火溫和窯氣下會呈現不同的還原結構和還原色彩,當窯內達到相應的高溫時,紫陶在不同的窯氣內會呈現或紅或紫或黑的奇異變化,形成建水紫陶有別於其它陶瓷的窯變特色。
六、無釉磨光
建水紫陶最後一道工藝是人工打磨拋光。建水紫陶因為泥料膩若膏狀,經人工由土還原為陶後,可將其打磨成明鏡般光潔。一件上好的紫陶,要經過七八道打磨工序,用磨杵的功夫和耐性才能讓陶面明如鏡、潔如玉,完成建水紫陶最後一道工序。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建水紫陶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建水紫陶是在宋、元、明陶瓷生產的基礎逐步形成的,是數千餘年陶瓷文化歷史發展的結果。從一件件陶器上,可以解讀出數千年中國傳統文化滄桑巨變的歷史軌跡,折射出漢文化與邊地文化的水乳交融。
建水紫陶具有較好的工藝價值。用這種特殊工藝製成的陶品,無論在質地、品相、文化內涵、實用功能等方面,都將傳統的陶瓷技藝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建水紫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建水紫陶製作將書法、繪畫等集於一身,讓原本單調的陶器獲得了升華。書法和繪畫的水平高低,決定著紫陶的最終價值。欣賞建水紫陶,更多的是欣賞建水紫陶承載的文化內涵。
建水紫陶具有實用價值。建水紫陶是一種以矽鋁為主的人工還原的“石頭”,它無釉、無鉛等有害成分,具有良好透氣性、保濕性和多重的可塑性。因此,它既可用於盛、貯、保存食品,也可用於家居裝飾,還可作為藝術品收藏、作為建築裝飾。

傳承狀況

一、大量的劣質替代品對建水紫陶形成巨大衝擊
經濟和技術的發展進步,塑膠製品、粗陶製品等實用性的產品可用工業化大批量低成本生產、從實用的方面,大量地搶占了建水紫陶的市場,對建水紫陶的傳統工藝傳承極為不利。
二、原始的口傳手教方式極大地制約著傳統工藝的傳承
建水紫陶的工藝極大部分是用手工完成的,在傳承過程中,以自願為前提,以師徒口傳手教為特徵,工藝技能的個性化特徵十分明顯,其工藝承傳有“自然淘汰”的危險。
三、個性化的經驗控制影響著傳統工藝的傳承與創新
建水紫陶的泥料配方、燒成溫度、燒成氣氛是由師傅藝人憑經驗現場控制,品質質量不定性因素多,藝術表現力受到制約,使建水紫陶工藝傳承面臨瀕危。
四、繁褥的手工工藝使傳承出現斷層
建水紫陶的從制泥到磨光、勞動強度大、工序繁褥,使建水紫陶工藝傳承讓人望而怯步,工藝傳承出現斷層。

傳承人物

陳紹康,男,雲南省紅河州建水縣臨安鎮碗窯村人,1939年生。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陶器燒制技藝(建水紫陶燒制技藝)。

保護措施

1996年, 紅河州人民政府將碗窯村村後一條有代表性的元代古窯遺址公布為州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建水縣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命名為“中國名陶之鄉”稱號。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建水縣文化館獲得“陶器燒制技藝(建水紫陶燒制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陶器燒制技藝(建水紫陶燒制技藝)”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建水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社會影響

社會活動
2006年8月,雲南電視台人文地理欄目攝製了系統反映建水紫陶歷史文化和當代技藝傳人制陶經歷的專題紀錄片《守望陶藝》,並於當年11月在雲南電視台人文地理欄目播出。
2008年9月, 由建水縣人民政府主辦的“雲南陶藝家建水行”暨“雲南陶藝作品展”等系列活動在建水舉行,張志屬等十餘位雲南陶藝家應邀參加了創作和展出活動,上海同濟大學胡志祥教授、 雲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董萬里教授應邀到建水舉辦“中國陶瓷專家論壇”專題講座。多次組織傳承人參加各種國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會和博覽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