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毅明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蘇如皋人
- 出生日期:1936年3月
- 代表作品:《海安人民革命史》、《聯抗四年》
簡介,生活經歷,
簡介
幼年隨以割橡膠為生的父母居住過北婆羅洲和印尼的廖內群島。9歲喪父。1946年隨母遷居新加坡,繼父是街邊小販。用三年半讀完國小,從1950年起當布傘工人。因參加進步活動,於1952年被英國殖民當局拘禁,被關在監獄、集中營里一年多,1953年7月被“遣送”回國,是馬來亞第26批被驅逐出境回國的難僑。
1953-1957在集美中學讀書,1957-1961在廈門大學歷史系讀書,1961-1989在廈大工作,教過華僑史、世界通史,技術職稱副研究員。1990調華僑博物院任副院長(主持院務),曾兼任廈門大學陳陳嘉庚研究室副主任。1999年6月退休。
合著、合編有《南洋華僑史》(主要撰稿人),《陳嘉庚年譜》、《獨木成林——孫炳炎和他生活的年代》、《陳嘉庚教育文集》等。
生活經歷
核心提示
她是一位有著傳奇色彩的女性,她叫陳毅明。上世紀20年代她的父親從海南下南洋,她在新加坡出生。1953年回國後被政府照顧入校讀書,畢業後長期在廈門大學教書。她特殊的經歷使她對中國的華僑歷史情有獨鐘,長期從事華僑歷史研究和教學,後來擔任廈門華僑博物院院長。今年5月,她登上央視百家講壇,主講《我心目中的陳嘉庚》,引起國內外廣泛關注。昨日,記者專訪了陳毅明教授,回望這位海南籍女學者不同尋常的生命之旅。
童年
隨父親在異鄉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這位年愈古稀的女學者宣讀的《大師成長中的“南洋”“華僑”因素》研討論文用獨特的視角解讀海南籍文化大師陳序經先生,引起了與會代表極大關注。會上主持人介紹:陳毅明教授上過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更令與會人員對她刮目相看。
會後,陳毅明教授又馬不停蹄地趕到故鄉瓊海調研。昨日上午在離開海口回廈門前,陳毅明教授在海口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陳毅明教授祖籍是海南瓊海市中原鎮下桶村。
她的父親上個世紀20年代中期,背井離鄉離開瓊海下南洋做割膠工。
父親和一名同期從瓊海到南洋的家鄉女子結了婚。
陳毅明告訴記者:她1935年出生在新加坡,從小和父親過著居無定所、顛沛流離的生活。她清晰地記得在自己9歲之前,先後搬了7次家,最短的一次只住了一個晚上。
當時家裡很貧窮,家裡所有的家產放在一個包裡面,擰起包就上路,一貧如洗。比自己大一歲的姐姐5歲時生病去世。在她9歲時,父親生病去世。因家裡沒錢,她只上了國小三年級就輟學了,靠母親幫人打短工把她撫養大。
青年
大學畢業後分配到廈門大學教書
1953年,陳毅明被遣返回原籍,她是作為第36批遣返對象離開新加坡的,當時她和300多名華僑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和其家屬乘一條航船從馬來西亞回到中國,安置在福建常山農場。回到祖國後,政府安排她進校讀書,她讀完中學、考上大學。她在大學攻讀了歷史系,畢業後分配到廈門大學教書,講授華僑通史課。
晚年
傾心華僑歷史研究登上百家講壇
陳毅明身為歸僑,對華僑社會文化有著深切的感受。她在廈門大學開設華僑通史課的同時,還從事東南亞華僑歷史研究。在教學的研究過程中,她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熱愛祖國、熱愛民族的精神和人格魅力充滿敬仰之情,潛心於對陳嘉庚資料的收集整理。1989年底離開廈門大學申請調入廈門華僑博物院。對陳嘉庚於1956年創辦的華僑博物院徵集的文物進行規範化管理,並著手將收集到的陳嘉庚先生遺留下來的100多萬字的著述手稿進行整理編撰出版。
由於她具備華僑歷史的豐富知識和對陳嘉庚先生獨到的研究成果。今年3月份,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組選定她為主講學者,講述愛國華僑陳嘉庚的故事。
陳教授飽含深情地對記者說:在中國海外華僑的歷史群像中,陳嘉庚無疑是最為傑出的代表。他17歲時離開家鄉遠赴新加坡,開始了海外創業的傳奇人生。在隨後的歲月中,無論是在商戰中異軍突起,成為名震南洋的“橡膠大王”;還是在抗戰中身為華僑領袖振臂高呼,組織海外華僑籌款救國;或者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參與新中國的建設,都為我們留下了他真心誠意、果敢堅決、立場鮮明的寶貴精神財富。
節目播出時,受到國內外華人觀眾的好評,很多人打電話寫信告訴她,他們看節目時,在電視機前留下了感動的淚水。
“海南是我的根,不能忘本忘根忘恩”
陳教授很忙,73歲高齡的她還在傾心從事我國華僑歷史文化研究和資料收集、搶救、整理工作。她先後6次回到故鄉海南瓊海。她說海南是她的根,人不能夠忘本、忘根、忘恩,她要用所剩不多的時間,為後人留下更多的關於華僑歷史文化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