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旺

陳小旺

陳小旺,1946年10月20日出生,祖籍河南省溫縣陳家溝,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第七屆政協委員,文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曾擔任河南省陳式太極拳協會主席,河南省武術協會主席;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協會”名譽會長,“世界陳小旺太極拳總會”會長,“中國伍福精英會”名譽會長。

2012年10月做客央視“文明之旅”欄目,並榮獲當年“中華之光中華文化年度十大人物”稱號,2013年3月又做客央視“華人世界”欄目,並榮獲“第二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參加了拍攝《太極神功》、《神丐》、《陳式太極拳》等影片;編著了《世傳陳氏太極拳》、《陳氏三十八式太極拳》等書籍;發表了《論陳氏太極拳的五層功夫》、《陳氏太極拳的發勁》、《陳氏太極拳的抖桿》等多篇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小旺
  • 外文名:CHEN XIAO WANG
  • 別名:陳式太極拳“四大金剛”之首
  • 國籍:澳大利亞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南省溫縣陳家溝
  • 出生日期:1946年10月20日
  • 職業:陳式太極拳第十九世掌門人 
  • 主要成就:世界陳小旺陳式太極拳總會
    2013年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
  • 代表作品:《太極神功》,《神丐》,《陳式太極拳》
  • 祖父:陳發科
  • 父親:陳照旭
人物經歷,人物背景,主要成就,習武軼事,拍攝影片,走出國門,太極總會,義捐活動,普及推廣,陳氏太極,特性,理性認識,產生效果,陳式小架,大架與小架,新架與老架,高架與低架,文化遺產,

人物經歷

陳小旺在小的時候,父親出神入化的太極拳搏擊技藝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次他親眼看到一位本家的叔叔從背後扭住父親的手臂,說:“這一招你怎么解?”話音未落,只見父親一抖,那人就被摔出幾米開外,倒在地上。太極拳的奇妙從那時就深深地吸引了陳小旺。可惜父親去世過早,沒能來得及向他傳授功夫。陳小旺的一身太極拳功夫都是得自陳照丕和陳照奎兩位前輩。陳小旺說他那時隨伯父陳照丕學太極拳時相當刻苦,經常一個人到陳家溝的東溝裏去練,到村子南面的小邙河邊練,到黃河灘上練。只有沉浸到太極拳的境界中,陳小旺才能忘記生活中的煩惱。
陳小旺大師為早期入室弟子胡廣糾正拳架動作陳小旺大師為早期入室弟子胡廣糾正拳架動作
陳小旺大師和捷克總統、保鏢在一起陳小旺大師和捷克總統、保鏢在一起
陳小旺大師在為早期入室弟子胡廣輔導推手陳小旺大師在為早期入室弟子胡廣輔導推手
陳小旺大師在太極拳學校為海外學生正架子陳小旺大師在太極拳學校為海外學生正架子
陳小旺陳小旺
有名師的指導,再加上自己的刻苦練習,上個世紀70年代末,陳小旺就在武林中嶄露頭角,與陳正雷、王西安、朱天才合稱為陳家溝的“四大金剛”。這時中國也開始撥亂反正,改革開放。黨和政府是講究實事求是的,陳小旺的父親得到了平反昭雪,壓在陳小旺頭頂上的陰雲終於雲消霧散。陳小旺也心情舒暢地開始在中國武壇上大展身手。
2012年9月份做客於湖南衛視《誰與爭鋒》,並以太極站樁功戰勝亞洲大力士龍武贏得了比賽。
2013年1月入圍中央電視台《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評選》20人候選人。1月11日,當選中華之光--傳播中華文化年度人物。
2013年1月做客中央電視台《華人世界》欄目,為觀眾講述陳氏太極的前世今生以及陳小旺幾十年如一日的刻苦訓練和他桃李滿天下後的苦盡甘來。
陳小旺大師書法陳小旺大師書法
2013年1月31日在北京太申祥和山莊正式發布陳小旺九式太極拳,發布會上太極宗師陳小旺與中奧伍福董事長、中奧伍福精英會會長宋自福先生簽署合作協定,授權中奧伍福在全球範圍內推廣陳小旺九式太極拳。
2013年6月6日,陳小旺在北京榮獲“第二屆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薪傳獎”是我國首個由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工作機構設立的國家級獎項,旨在表彰為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作出傑出貢獻的各級非遺傳承人。該獎每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傳承人60名。
2013年6月29日,陳小旺九太極網路學院啟動儀式在盤古大觀15層伍福廳隆重舉行,來自文化部、商務部等相關領導、社會組織負責人、企業家代表出席儀式,九太極首期網路互動培訓班現場學員及來自國內主流媒體的記者參加啟動儀式。儀式上,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張希清與中奧伍福投資集團董事長宋自福共同合上太極圖,標誌著陳小旺九太極網路學院正式成立,這是中奧伍福投資集團推廣九太極商務版、人脈版之後的又一重要舉措,由此陳小旺九太極將通過網路,將太極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

人物背景

陳小旺的爺爺是陳式太極拳一代宗師陳發科,父親是陳照旭。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撤退後,他把村政權寄養在他家的牛給賣了。種種罪名加上去,陳照旭被判了刑。
1960年,陳照旭由於心情抑鬱,死在獄中。有著這樣的家庭背景,在那個年代,陳小旺的處境艱難是可想而知的。可是也正是這樣的苦難經歷磨練了陳小旺的意志,使他做什麼事都有一種百折不撓的韌勁。

主要成就

陳小旺自幼隨父輩習武,精通陳氏太極拳理論、套路、器械、推手、散打。在承襲世代家傳武學的基礎上,繼承、發展了陳氏太極拳。1980年被河南省體委調入,從事專職武術訓練和教學工作。1980-1982年參加全國太極拳比賽,連續三年獲金牌獎。1985年代表中國隊在西安的首屆國際武術邀請賽中獲太極拳冠軍,曾20多次獲重大比賽冠軍,多次代表中國到日本、美國、新加坡等一百多個國家交流、訪問。多次以其精妙絕倫太極功夫戰勝和折服了不少前來挑戰的武士和力士,為國家贏得了榮譽。多年來培養出了一大批國內外太極拳冠軍和優秀太極拳手。輔導教授學生數萬人次。
陳氏太極拳陳氏太極拳
貢獻獎
1988年獲得中國國家體委武術研究院頒發的武術貢獻獎。任職為河南省陳氏太極拳協會主席、河南省武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武術高級教練職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第七屆政協委員、中國書法文學社理事、河南省對外文化交流理事、河南省中醫藥研究院特邀研究員、張仲景國醫大學名譽教授、多所國際、國內大學及地區太極拳協會、研究會的名譽會長及技術顧問。陳小旺還廣泛傳播陳式太極拳,他輔導過的學生數以萬計。他培訓了許多太極拳運動員,許多國內、國際比賽的太極拳冠軍就出自他的門下。他還涉足影視,參加過《太極神功》《神丐》《陳式太極拳》等影片的拍攝工作。20世紀80年代初,有關陳式太極拳的書籍很少。為了繼承、發展、普及陳式太極拳這一優秀的文化遺產,陳小旺不顧自己的文化底子薄,克服了種種困難,編著了《世傳陳氏太極拳》《陳氏三十八式太極拳》等書籍。他還發表了《論陳氏太極拳的五層功夫》《陳氏太極拳的發勁》《陳氏太極拳的抖桿》等多篇論文,豐富了太極拳的理論研究。陳小旺還出版了有關陳氏太極拳的拳、器械、推手等錄影教學片,以多種語言在國內外發行。為了普及陳式太極拳,陳小旺在傳統陳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創編了“陳氏三十八式太極拳”“陳氏十九式太極拳”“陳氏九式太極拳”,使陳式太極拳這一武術奇葩更為廣大民眾所喜聞樂見。
陳小旺陳小旺
走向世界
1990年赴國外開拓中國武術空間,並積極回響祖國號召,成立《世界陳小旺太極拳總會》巡迴歐、美、亞世界各洲諸國推廣、傳播太極拳,每年行程至少等於繞地球兩周,為太極拳走向世界做出了傑出貢獻。2003年2月,應家鄉召喚,回國拍攝編寫焦作市中國小太極拳教材,受到家鄉父老熱情歡迎及市縣政府的高度評價。

習武軼事

拍攝影片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在中央電視台拍攝的《陳式太極拳》中,陳小旺第一次向世界展示了陳式太極拳的風采。影片中,陳小旺那剛柔相濟、快慢相間、松活彈抖、躥蹦跳躍的拳姿,把陳式太極拳的風格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嘆為觀止。許多武術愛好者就是通過這部電視片,認識陳式太極拳、認識陳小旺的。

走出國門

這以後,在多次重大的國際武術太極拳比賽中,陳小旺也多次獲得冠軍。他還多次隨中國武術代表團出訪美國、日本、新加坡等30多個國家,在與外國的搏擊高手交流切磋中,他多次用太極拳功夫折服了前來挑戰的外國搏擊好手,讓世界認識了陳式太極拳的真面目。有一次陳小旺出訪新加坡,一位柔道高手向他發起挑戰,陳小旺婉言拒絕,但對方執意要比試,並熟練地將他的關節死死拿住。在此情形下,陳小旺只得出手反擊。只見他順勢一抖,柔道高手就被甩出幾米遠。這位柔道高手又邀其同伴,從兩邊拿住陳小旺的腕關節。陳小旺不慌不忙,沉腰轉胯,使用太極拳中的解脫之法,就將兩人甩趴在地下。在場的外國武林高手都為陳小旺的太極拳功夫嘆服不止。2002年3月,陳小旺應邀到台灣傳授太極拳,一位跆拳道6段高手向他“請教”。陳小旺擺出陳式太極拳的中定樁讓他推,可是這位跆拳道高手累得汗如雨下,而陳小旺卻穩如磐石

太極總會

“剛到國外那些年,語言不通,生活不習慣,人生地不熟的,沒少遭罪。最大的困難是外國人對太極拳不了解,不接受。”陳小旺經常和晚輩們談他在國外的經歷,他覺得和晚輩們講一講那些年在國外的艱難對他們有好處,他想讓他們明白一個道理: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只要堅持,就沒什麼克服不了的。陳小旺堅持到了今天,終於使陳式太極拳在澳洲落地生根,並成立了“世界陳小旺太極拳總會”,他自己親任會長。經過十多年的努力,這個太極拳總會已經遍布世界三十多個國家,有五十多個分會,會員達十萬餘人。這些年,陳小旺總是在世界各地奔波,今天在美洲,明天飛歐洲,一年的總行程要繞地球五圈。他還經常到國內參加各種太極拳活動。“我自己雖然很辛苦,可是,看到太極拳日益在世界各地普及,世界太極拳的人口快速增長壯大,我心裏仍然非常高興。”

義捐活動

自1990年移居澳大利亞後,一直致力於太極拳傳播與普及的陳小旺,一年中有10個月以上的時間幾乎都在各國巡迴授拳。有時呆在澳大利亞的時間加起來不過10多天,與家人團聚的機會極少。但戀鄉情結極濃的他多年來一直保留回鄉過年的習慣。“再忙、再累,只要家鄉一聲召喚,我一定馬上飛回來。”作為陳家溝村多年來培養出的名師,身在國外的陳小旺卻常常牽掛家鄉建設和家鄉的親人,一直思忖著如何回報桑梓。出身貧寒的他儘管這些年來收入不菲,但卻始終保持著儉樸的生活習慣,在國外授拳,能住在學生家裡,他從不花錢不住旅館,出外授拳能坐火車決不坐飛機,出門時在家鄉訂做的一身練功服,也陪伴了他十多年。但對於每一次義捐活動的邀請,他都慷慨應允。陳小旺的書法剛勁有力,柔中見剛,在武術界頗有名氣,許多書法作品為海內外拳友收藏。一次到馬來西亞巡演,當地一所籌建中的中國國小負責人找到他,希望他能為該所國小進行義捐,百忙之中的陳小旺欣然答應。活動當天,陳小旺揮毫潑墨,他的幾幅書法作品在5分鐘內就被當地商家高價收藏。第二天,《陳小旺揮毫捐萬元》的報導見諸報端,在當地成為美談。陳小旺也曾在美為中國申奧舉辦義捐活動,以表拳拳愛國之心。
陳小旺太極陳小旺太極

普及推廣

“我是祖國培養出來的,我所獲得的榮譽也是祖國給的。我這身太極拳功夫就是在陳家溝練出來的,是陳照丕、陳照奎兩位老師口授身傳,一招一式傳授給我的。祖國是我的根,陳家溝是我的根,無論走到哪裡,我都不會忘記我的祖國,不會忘記我的家鄉,不會忘記我的老師的。”陳小旺深情地說,“這些年我在國外就是為了傳播太極拳,擴大太極拳在世界上的影響。現在,在國家的大力支持推廣下,太極拳在世界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發展,我感到很欣慰。人們都說葉落歸根,將來我是一定會回來的。”陳小旺旅居國外十三載,儘管有種種傳言,可是在客觀上,他為太極拳在國外的普及推廣作出了貢獻,為中國的太極拳事業盡了自己的綿薄之力。

陳氏太極

特性

大家知道,陳氏太極拳的風格特點是:架勢舒展大方,步法輕靈穩健,身法中正自然,內勁統領全身,以纏絲勁為核心,動作以腰為軸,節節貫串。一動則周身無有不動,一靜百骸皆靜,運動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發勁時松活彈抖,完整一氣。
陳氏太極劍陳氏太極劍
練習時要求:虛領頂勁,立身中正,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氣下降,呼吸自然,松胯屈膝,襠勁開圓,虛實分明,上下相隨,剛柔相濟,快慢相間;外形走弧線,內勁走螺旋,以身領手,以腰為軸,纏繞圓轉,逐漸產生一種似柔非柔,似剛非剛,極為沉重而又極為靈活善變的內勁,如棉花裹鐵,外柔內剛。整套拳沒有平面,沒有直線,沒有斷續處,沒有凸凹處,沒有抽扯之形,沒有提拔之意,渾然一圓,方為合格。以旋腕轉肩,旋腰轉跨,旋踝轉膝,以及胸腰摺疊,形成一套從頭到足,連綿不斷的空間曲線運動。

理性認識

練習太極拳時要求松、柔、慢,這是太極拳練功的獨特的方法與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放鬆、柔和、緩慢的練習方法,突破去僵求柔的過程,達到疏通經絡,引動內氣,使內氣與外形相機的結合起來,以意行氣,以氣運身。氣到時,形是隨氣而動,氣不到,形是跡然不動。逐步將內氣充實、壯大、飽滿,也就是丹田氣充實,才會“大河有水小河滿”,將內氣滲透到四肢百骸,循環不已,才能起到強身健體,防身自衛的作用。太極拳追求的是先天自然之氣,返樸歸真;應放棄後天之氣,僵勁拙力。
什麼叫後天之氣,僵勁拙力?就是人剛出生後,脫離母體,為了生存長大,勞動生產需要所吸收的水谷之氣,產生的一種力量,叫後天之氣,也叫僵勁拙力,這種力是學太極者必須捨棄而不取的。認識的越早,放棄的越快,才能及早得到先天自然之氣。
怎樣才能放鬆,去掉僵勁拙力?就是在練習時要求:松肩沉肘,松胯屈膝,肩部、背部、腹部、肋部肌肉均要鬆弛下沉。以單鞭為例:頭頂的百會穴,右手腕頂部和左手中指端這三個部位向上領勁,其餘部位全部鬆弛下墜,呼氣放鬆,才能感到丹田飽滿,四梢氣充足。如在這種狀態下練發勁,如掩手宏拳一勢,旋襠轉胯,纏腿轉腰,一瞬間將丹田之內氣貫到前拳後肘,真正體現出陳氏太極發勁的松活彈抖,完整一氣。
要求周身放鬆,是為了將內氣順利達到梢節,儘量在中途減少“氣損”。就好比電學裡的導電原理,用鐵絲導電與用銅絲導電的差別一樣,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產生效果

如果掌握了陳氏太極拳的鬆柔纏綿,穩健中舒,內氣充盈,周身就會產生一種強大的生物電磁場,所以身上出現了一種靈感,使人觸覺靈敏,行動速度加快。如達到這個階段所產生的效果有三:
1.從健身角度講,周身放鬆,肌肉鬆弛,呼氣下沉,可迅速恢復大腦的神精疲勞,振奮精神,使精力充沛;肌肉放鬆,可加強皮膚彈性,潤膚美容;骨節可得到柔和圓轉的鍛鍊,可增強骨質密度和柔韌性,延援骨骼退化衰老。總之,通過放鬆柔和的運動練習,對身體的神精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肌肉骨骼均能起到良好的保護和加強機能的作用,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強身健體。
2.通過周身肌肉放鬆的太極拳運動,可增強靈感,提高速度,縮短肌肉緊張到恢復正常放鬆的時間。1986年12月在四川成都舉行的首屆太極拳名家研討會上,四川成都體育學院,四川省體育科研所,解放軍駐四科研單位共同在我的堂兄陳小旺和我兩人的身上進行腦電圖、心電圖、肌電圖測試,在正常運動和陳氏太極拳二路爆發力練習過程中測試到:陳氏太極的運動量、強度都較大,但恢復正常很快。尤其是肌電圖測試,在陳氏太極爆發力一瞬間,全身肌肉緊張到放鬆恢復正常只有0.015秒鐘!所以陳氏太極拳的爆發力的速度和肌肉放鬆是非常快的,它所產生的是速度的力量,而不是僵勁拙力。
3.通過陳氏太極拳螺旋纏絲的放鬆練習,在套用過程中就自然表現出三種力:旋貫力、化解力和穿透力。這三種力,我在“論陳氏太極拳纏絲勁”的文章里已詳細講解過,這裡再簡單介紹一下。
通過持久練功,使內氣充盈,在此基礎上,陳氏太極拳螺旋纏絲勁在技擊時就有三種表現:一種是受到外來侵力的衝撞時,用不失掤 勁的”旋貫力”將力點化解。若其餘力未盡,再加力相助使其撲空栽倒。若對方感到力點被化,隨即回抽時,就馬上轉勁跟上加力打回勁,使其跌出,此為引進落空合即出之法。另一種是進擊時的旋轉”穿透力”。就是藉機發人時,將周身之力集中一點,快速旋轉加力,如子彈離開槍膛的來輻線,有穿透之威力。其三就是”化解力”。在被人擒拿控制時,順其勁別螺旋纏繞,避實就虛,無孔不入,將對方勁力化解,並能順勁制人。

陳式小架

大架與小架

太極拳有大小架之分。現在流行的陳式和楊式太極拳是大架,武式和孫式太極拳為小架。架子大小主要指風格而言,不在於修煉時架子高低。太極拳大小架,類似於書法藝術中顏體和歐體楷書。
太極拳大小架氣韻、風格不同,氣韻、風格是太極拳不變的成份,是它們的個性。太極拳不管大小架,呼吸、要領都講究“虛領頂勁,氣沉丹田”,都以中宮為內修的要點,這是所有太極拳的共性。共性是太極拳之所以為拳者,共性也使大架或小架都具有“內固精神,外示安逸”的特點。內固精神和外示安逸,是太極拳氣韻、風格的兩個方面。太極拳修煉在呼吸上要氣沉丹田,在心理上要先在心、後在身、要刻刻留心,在氣勢上要斂入脊骨。這三者都是內在的修為,其結果自然顯示出內固精神。這也是精神於內在空間的要求。而神舒體靜,是內在精神於外在空間的顯示。此乃太極拳不變之成份。
大架好是小架好?這要看修煉者的氣質和自身條件如何。其中也有人的審美趣味價值趨向,並不是大小架哪個好的問題。傳統太極拳提倡專一,選擇其中一種,以正確的方法認真修煉,必然能夠取得好的成績。初學者不可貪多,即使有一定功底,在調整練習趣味,選擇修煉項目時,也要注意品種性質的相對接近。否則必然會“枉費功夫貽嘆息”。譬如練陳式大架,可兼練陳式小架,可兼楊式大架,或從楊式大架入手,再轉練陳式大架,因楊式出於陳式。如練陳式小架,則不宜兼練楊式大架,二者架子大小之間的矛盾比較突出。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總不如專一為妙。

新架與老架

“喝了陳溝的水,就能踢踢腿”,其實,去陳溝喝水的人,恐怕非要喝上一陣子才能踢踢腿。武術運動是農業社會文化,直至今天武術運動的主要社會基礎,仍然是與農業社會文化有關的群落。家族之間傳授是陳氏太極拳典型特徵,農業社會的穩定性,是使陳氏太極拳多少年來一直保持不變的環境條件。自1928年十七世陳發科走出中原一隅,到北京公開授徒以後,陳氏太極拳的風格即迅速發生變化。且不說在外姓人那裡發生的變化,陳發科自己就為陳氏老架拳豐富了不少內容。到了十八代陳照奎,一路大架和二路炮捶簡直可以說是五彩繽紛了。這是陳氏太極拳由質而文的變化過程。陳氏太極拳這些變化是形式的,不是義理的。攬扎衣還是攬扎衣,掩手肱捶還是掩手肱捶,動作中都不脫離柔中寓剛和松活彈抖等,這是陳氏太極拳不變的成份。
在此之前,陳氏太極拳在家族內部變化緩慢。從上世紀前半葉十四世陳有本、陳有恆創新架,到陳發科晚年定式大架,這兩次變動間隔了一百餘年。新架原來是式樣變化,還是大架。當新架在動作上進一步向中宮收緊時,便成了小架。拳式變化時間有先有後,有新老之稱。新架進一步變化又該怎么稱呢?總不能叫作新新架吧?風格在空間上的變化,可以有大小之稱。如果不是大小之間的變化,又該怎樣稱呢?陳發科晚年定式的大架,陳照奎所創的大架,都是在老架、大架基礎之上的變化。這種變化是新的,我們可以說它是新架,如果說它是新架,當然不能再說它是老架。由於它們還都是大架,稱它們為大架仍然正確。如果它們是往小架方向演變,又該怎樣進行名稱定位呢?把陳氏老架太極拳叫作老架一點沒錯,據說它已流傳了幾百年,能不算老嗎?可以把這個名稱定位固化下來。把變化了的架子叫新架,則有問題。楊氏太極拳源於陳氏,吳氏太極拳源於楊氏,楊、陳氏又曾對武氏太極拳產生過影響,孫氏太極拳又受武氏影響,它們是新架還是老架呢?
太極拳架“大小、新老”等,在時空觀念上變化不定。作為太極拳名稱定位,不易確切把握,不具有穩定性。以新、老架作為名稱定位的情況,在節奏緩慢、生產方式單一的農業社會某一時段內可行,在思想活躍、科學文化日新月異的現代化社會裡則不行。

高架與低架

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掌握和學習一切實際的知識技能,都要受到才力與命運的限制。修煉太極拳,同樣也受到才力與命運的限制。
八卦掌分上、中、下三種練法,通稱三盤練法。上盤的練法是身體直立,中盤的練法是兩腿微蹲,下盤練法適宜較慢的速度,甚至是越慢越好。上、中盤練法是技術性功力練習,下盤練法是力量性功力練習。儘管太極拳沒有三盤姿勢練習的說法,無論是大架或小架,也無論是陳楊武吳孫氏各種太極拳,都可以用高中低三盤練法進行練習,事實上許多人也正是不自覺地在運用這三種方法進行練習。上盤是高架子,中盤為中架子,下盤為低架子。架子高低不是八卦掌所獨有,更不是太極拳所獨有。不能以此界定作為某一太極拳名稱定位。
中高架子好還是低架子好呢?要以修煉者自身生理條件和修煉目的而定。太極拳修煉者年齡、才力天賦、練拳動機等不同,拳架高低就有不同意義。界定拳架高低的適宜性、可變性成分很多,不能一概而論。
傳統武術重意不重形,是重在打意。前人說修煉太極拳“不徒作技藝之末”,是說不單一追求打,“技藝之末”即是打。修煉太極拳時,盤架子的反覆性和身心內外的要求,很像求道者長年累月地靜默修行,又近似於武當道教內鍊金丹的功法,把練太極拳說成是修煉是言之有據。不言而喻,傳統太極拳是能夠作為技擊格鬥的武技,是可以使人“益壽延年不老春”的“秘方”,也是可以滿足人們超越現實精神價值需要的技藝。傳統太極拳是內在的修為,就像家常事一樣平淡。中高架子運動量比低架子小,能夠長達100多分鐘持續不間斷反覆練習。外觀平淡簡易,很多人都能做到,具有普遍意義。中高架所具有的平淡趣味像老子所說的道,“淡乎其平味”。平淡的東西沒有驚險性,缺乏現代審美趣味。傳統太極拳審美趣味,是傳統內在的氣韻生動之美,與現代審美趣味很不一樣,現代人多不以此為美。
練低架子時,下肢需要較大的支撐力量。初學者勉強練低架子時,往往易犯上身前俯、低頭彎腰的毛病。有的人甚至終身難改,違背了立身中正、虛領頂勁的基本要求。低架子運動量大,造成下肢吃力大,不可能實現節節貫穿,易導致上身難以放鬆,這往往又導致上身和面部的不自然。外行人還以為是精神抖擻,其實是違背了氣斂入骨、中正安舒的基本要求。上身緊張還易使呼吸不暢,逆腹式呼吸本不是生理的自然呼吸,在上肢緊張狀態下,就更加難以隨勢運氣。不能隨勢運氣,則不能氣沉丹田,也更談不上“氣遍身軀不稍滯”、“腹內松靜氣騰然”。大運動量的低架子,往往一遍下來,就已氣喘噓噓,不適宜長時間練習。“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大運動量的低架子和快速度的打架子所需要的生理條件,使低架子和快架子不具備運動形式的長期性,因此也缺乏廣泛的適應性。
傳統太極拳修煉還有進行散手技擊的內容,步幅是否拉大,腿是否控高,就不十分重要。“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在瞬息萬變的技擊格鬥中,容不得雙方把腿緩緩抬高。“用腿三分虛”,腿抬得過高反而容易讓對手得機得勢。傳統太極拳把盤架子只當作修煉的一部分,可以高練也可以低練,低架子是增長下肢力量的輔助性修煉。馮志強先生以為低架子容易截氣,不主張把架子練得過低。低架子宜慢不易快,在散打技擊中僅慢練則不可能取勝。中高架既適宜快練慢練,也適宜養生、散打技擊。西方的拳擊訓練就沒有很多低姿勢,格鬥也很少會在低姿勢下進行。傳統太極拳對於人的體能分配,就像金字塔一樣,是個穩固直立的三角形。站樁、低架子都是為了達到下盤穩固。
低架子表現空間大,高架子表現空間小。表演的拳架適宜用低架,修煉的拳架適宜用中高架。太極拳在很低姿勢中進行的動作並不多,把架子拉低,主要是靠把身體的重心極力接近地面,仆步、跌叉是低架子的極限。低架子的反向是高抬腿,低架勢動作與高抬腿動作相映成趣。高抬腿的極限是“朝天蹬”,是難度較大的動作,也有較高的造型審美趣味。競賽套路架子拉得很低,腿控得很高。高不拔根,低不鬆懈,要把身體的韌帶拉得很開,才能不背離太極拳規範化要求。
太極拳低架子運動量大,不能隨心所欲地要快就快、要慢就慢,否則難以自由發揮。太極拳修煉是修煉心靜,也是自我超度,是超度眾生。傳統太極拳在過去,只是少數導引養生修煉者的運動。太極拳,是大多數人的健身手段。

文化遺產

從2009年6月13日舉行的第四個中國“文化遺產日”省會系列文化活動中獲悉,已確定129項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同時,河南還有釋永信等30人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太極風采太極風采
日前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711人,其中河南省30名,分別是:王國卿(超化吹歌),釋隆江(大相國寺梵樂),李大志(槐店文獅子),毋啟富(蘇家作龍鳳燈舞),王冠軍、馮占順(豫劇),李建海(宛梆),毛愛蓮(越調),宋自武(大弦戲),高桂枝(曲劇),陳光輝(羅山皮影戲),田愛雲(二夾弦),宋愛華(河南墜子),雷恩久(南陽三弦書),釋永信(少林功夫),陳小旺,陳正雷(陳氏太極拳),馬德行(月山八極拳),買西山,呂延芝(心意六合拳),萇紅軍(萇家拳),楊春枝(盧氏剪紙),仵海洲(鎮平玉雕),王素花(汴繡),楊志(鈞瓷燒制技藝),高水旺(唐三彩燒制技藝),姚炎立(真不同洛陽水席製作技藝),孫樹武,李成傑(四大懷藥種植與炮製),郭艷錦(平樂 郭氏正骨法)。至此,我省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66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