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墨西

陳墨西,名貞瑞,號潛齋,中國國民黨元老、辛亥革命先驅、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陽縣渣江鎮(今衡陽西渡三湖鎮興隆村)人。早年留學日本,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討袁護國運動北伐戰爭、抗日救亡等。建國後當選為湖南省第一屆、第二屆人大代表,參政議政,為新中國建設傾情出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墨西
  • 外文名:Chen Moxi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衡陽
  • 出生日期:1869.1.19
  • 逝世日期:1960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直系親屬,

人物簡介

陳墨西(Chen Moxi)
光緒十六年(1890)鄉試授廩貢生,1903年考入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成為書畫大師李瑞清學生。宣統元年(1909)留學日本,結識黃興、孫中山,加入同盟會。1911年底隨孫中山回國,歷任甘肅臨時軍政府教育司司長兼軍政府秘書長、《真共和報》(《啟明日報》)總編輯、孫中山大元帥府咨議、廣東惠陽縣縣長、衡陽市寧遠縣縣長、北伐軍總司令部政治顧問北伐第二軍政治顧問、浙江省政府顧問等職。1936年,回歸故里從事教育,先後在衡陽省立高中、省立衡陽女中、衡陽市二中衡山南華中學等校任教。曾與段家謙等十二子首創“湘東詩社”,蜚聲一時。1952年經湖南省委書記黃克誠批示,受聘為衡陽縣誌編撰委員會主任委員,同年夏被聘為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並當選為湖南省第一、二屆人大代表和衡陽縣政協委員,1953年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1954年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1960年在衡陽市石鼓區去世,享年91歲,喪事由省政府出資操辦。平生推崇船山學術思想,著有《王夫之學術之探論》、《船山祠堂》,《墳墓沿革》。擅長詩文,撰有《潛齋文集》六卷、《詩存六卷》、《隨筆》二卷、《大學新義》一卷等著述,可惜於文革散失。1999年湖南省文史研究館編印《風範長存》專集,對其誕辰130周年表示緬懷與崇敬。
陳墨西其人屬政界、亦屬文學界,為人廉潔正直、不事權貴、樂善好施。
(據《湖湘文化名人衡陽辭典》,甘建華主編,爾雅文化出品)

人物生平

1869年1月19日,陳墨西出生於衡永郴桂道衡州衡陽縣渣江鎮(今衡陽西渡三湖鎮興隆村)。
1890年,鄉試授廩貢生。
1903年,考入兩江優級師範學堂,成為書畫大師李瑞清學生。
1909年,東渡留學日本,結識黃興,在東京由黃興介紹加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深得孫中山賞識,關係甚密,成為同盟會積極分子。
1911年,陳墨西回國赴甘肅蘭州,參加領導辛亥革命反清起義,任甘肅軍政府教育司司長兼軍政府秘書長。1914年,與革命黨人黃戍領導了甘肅的討袁戰爭。
1915年,回家鄉衡陽,在湖南南路師範學堂(今衡陽師範學院)任講習,兼任《真共和報》(又名《啟明日報》)總編輯。
1916年底,孫中山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陳墨西與黃戍一起南下廣州,任職於中華民國軍政府。
1917年,陳墨西與曾熙、黃嘉禾、謝彬等衡陽名人擴建衡陽市圖書館
1920年,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咨議兼政治參議官,參與孫中山身邊的機要文案工作。驚聞老師李瑞清病故於南京,不勝悲傷,特發唁電,匯四十銀洋至南京舊日同學伏子明處,托其轉交恩師家屬。
1923年,二度隨孫中山北伐至粵北韶關,與湘籍軍政大員譚延闓魯滌平、程潛等人交往甚多。
1924年,隨孫中山赴北平
1925年,孫中山病逝,陳墨西重返廣州。中央政治講習班開辦,共有學員800餘人。陳墨西結識了政講班學生黃克誠衡陽道永興縣人,畢業於衡陽湖南三師),結為忘年交,結伴同遊白雲山越秀山
1925年10月,率部參加第一次東征,收復惠陽,為被任命為廣東惠陽縣縣長。
1926年,北伐軍興,任北伐軍總司令部政治顧問兼北伐第二軍政治顧問,參與軍機籌劃。吳佩孚敗退後,出任衡陽道寧遠縣縣長。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國共分裂,藉口“家母過世,回家鄉守孝”脫離了軍政界,再度赴北平,任教輔仁大學
1928年底,國民政府行政院長譚延闓擬安排陳墨西任教育部督學、司長,陳墨西卻不願做高官,願當個教師,為國家培育人才,於是在中央政治大學、中央女子法政講習所執教國文。
1932年秋,陳墨西應浙江省政府主席魯滌平之邀赴杭州任浙江省政府顧問、參議。
1936年,浙江省政府主席魯滌平病故,回歸家鄉衡陽,從事教育,先後在衡陽省立高中、省立衡陽女中、衡陽市第二中學衡山南華中學等校任教。與段家謙等十二子首創“湘東詩社”,蜚聲一時。
1942年1月,兒子陳致平、孫女瓊瑤一家輾轉數省回到了衡陽渣江蘭芝堂,與陳墨西團聚。
1949年,陳墨西任衡陽縣清算委員會主任委員。
1952年,經湖南省委書記、湖南省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黃克誠批示,受聘為衡陽縣誌編撰委員會主任委員,同年夏被聘為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並當選為湖南省第一、二屆人大代表和衡陽縣政協委員。
1953年,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親赴湘西草堂、王夫之墓等地,寫出三萬多字的《王船山故居和墳墓》考察報告和讀書筆記。
1954年,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1960年,在家鄉衡陽市去世,享年91歲,喪事由省政府出資操辦。
1989年5月7日,瓊瑤偕丈夫平鑫濤返回家鄉掃墓祭祖,在修整一新的祖父陳墨西墓道前行三跪九叩之大禮,轟動家鄉。
1999年湖南省文史研究館編印《風範長存》專集,對其誕辰130周年表示緬懷與崇敬。

直系親屬

父親:陳維之,清朝進士,同治年間任江西省九江知府,思想較開明進步,病故於任上。
長子:陳道,字菊池,國民政府海軍上校,1908年生,1949年去台灣,1980年病逝於台北。
次子陳致平,我國著名歷史學家,著有《中國通史》等著作600多萬字。1909年出生,1933 年畢業於北平輔仁大學歷史系,留校任教。並在北平兩吉女中、輔仁、崇德等中學執教。1936年陳致平和袁行恕在北平結婚。1937年盧溝橋事變,北平淪陷,遷居成都。1938年,任光華大學附中訓導主任,並在光華大學和華西大學附中任教。1942年回衡陽。1946年底,任上海同濟大學教授。1949年同濟大學首批遷台,陳攜全家隨遷。到台灣後,任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併兼任台灣輔仁大學教授。
兒媳:袁行恕,1916 年生,祖籍江蘇武進,是中國交通銀行第一任行長袁勵衡三女兒(母親張仲芬)。曾在輔仁大學主攻國語,兼修歷史。1938年4月20日產下孿生雙胞胎,與陳致平結緣於北京兩吉女中,因此給女兒取學名陳喆,兒子取名陳珏。1940年8月13日,生下小兒子陳兆勝。1942年回衡陽,在南華中學教國文。1946 年2月生下小女兒陳錦春。1948年,在衡陽市新民中學衡陽縣第六中學)任教。1949年,任台北市立建國中學國文教師。
孫女陳喆(筆名瓊瑤),中國當代最著名的言情小說家,1938年4月20日生,1942年隨父母離開成都,回到家鄉衡陽渣江蘭芝堂,與祖父陳墨西團聚。1946年,瓊瑤入衡陽市剛直國小讀書,同年底轉入上海同濟大學附小。1948年上海物價飛漲,陳致平送妻子袁行恕和四個孩子回衡陽。瓊瑤再次進入衡陽市剛直國小繼續念書,與祖父陳墨西住衡陽市陝西巷怡園。1949年春,陳致平攜妻兒離開衡陽,乘火車到廣州,乘船到台灣。秋季,進入台北師範大學附小讀六年級。1950年,考進台北第一女中。在家庭環境的教養下,瓊瑤從小就和文學結下了疑惑之緣,九歲時,也就是1947年在上海《大公報》公布其第一篇小說《不幸的小青》。對於樂群。到後,她用本身奇特的視角和厚實的感,編織了一個個絢麗多彩,令肝腸寸斷的世界。代表作品有《幾度斜陽紅》、《窗外》、《點燃吧!火鳥》、《白狐》,《我是一片雲》、《心有千千結》、《還珠格格》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