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平
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出生在
捷克斯洛伐克(現捷克共和國)的威森伯格市(Vizmberk德語:Wiesenberg,現Lou.nanadDesnou市)。布倫德爾的家裡沒有人從事
音樂。六歲時,全家搬到薩格勒布(Zagreb),布倫德爾開始學琴。1943年遷到奧地利格拉茨(Graz),布倫德爾在那裡就讀
音樂學院並接受私人
作曲課程。14歲那年被派往南斯拉夫挖戰壕。結果凍傷被送進醫院。十六歲以後他沒有再受到正規的
音樂教育。
戰後,布倫德爾在
作曲的同時繼續彈鋼琴、繪畫。在鋼琴方面他基本上是自學成才,除了艾德溫·菲舍爾(EdwinFischer)和愛德華·施托爾曼(EduardSteuermann)的幾堂大師課再沒上過其他正式的鋼琴課。布倫德爾十七歲在格拉茨舉辦了他的第一場公開獨奏會。獨奏會被命名為《鋼琴文獻中的賦格曲》(TheFugueInPianoLiteratur'),在會上
演奏了
巴赫、
勃拉姆斯、
李斯特等人的賦格
作品和幾首自己作的
曲子。在那之後,他放棄了
作曲,開始專攻鋼琴。1949年,布倫德爾參加在義大利波爾查諾(Bolzano)舉行的費魯西奧·布索尼(FerruccioBusoni)鋼琴比賽,獲第四名。1950年搬到
維也納。
21歲時錄製了他的第一張
唱片,
謝爾蓋·普羅科菲耶夫(SergeiProkofiev)的第五號鋼琴協奏曲。之後他又錄製了一系列的
錄音,包括3套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一套在VOX,兩套在飛利浦),
李斯特、
勃拉姆斯、
羅伯特·舒曼和
舒伯特等人的
作品。與絕大多數的
古典鋼琴家不同,他很少錄
蕭邦,只錄過幾首波羅乃茲舞曲(有趣的是這幾首
錄音卻廣受稱讚)。布倫德爾在Vox
唱片公司留下了大量的
錄音,其中以他第一套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最為著名,但他在70年代之前並沒有長期的錄音契約,也很少到奧地利之外
演奏。他的轉機出現在倫敦伊莉莎白女王大廳(QueenElizabethHall)舉辦的
貝多芬作品獨奏會後,演出完第二天,三家大
唱片公司同時給他的經紀人打電話。不久之後他搬到了倫敦。從那時起他的聲望大增,開始大量地
錄音。近年布倫德爾多與年輕的
鋼琴家如保羅·劉易斯(PaulLewis)、提爾·費爾內爾(TillFellner)等人合作,還與他的兒子--
大提琴家阿德里安·布倫德爾(AdrianBrendel)一起錄製了
唱片。他也發表詩歌,他的
作品被安德魯·莫申(AndrewMotion)拿來與米洛斯拉夫·赫魯伯(MiroslavHolub)的風格相比。布倫德爾居住在倫敦。
職業評價
布倫德爾的
演奏有時候會被形容為在解析
音樂,對此他表示作為
鋼琴家的首要任務是尊重
作曲家的意願,而不是表現自己或加入自己的見解。他說:“我對
作曲家負責,對
作品更要負責”。他舉了他的老師艾德溫·菲舍爾、阿爾弗雷德·科爾托(AlfredCortot)、
威廉·肯普夫(WilhelmKempff),和指揮
布魯諾·瓦爾特(BrunoWalter)、
威廉·富特文格勒(WilhelmFurtw?ngler)等人作為具有感染力的代表。布倫德爾被認為是現今德國
古典作曲家如
貝多芬、
舒伯特和
莫扎特等人
作品最具思想性的詮釋者。他較少
演奏20世紀的
作品,但他的名字與阿諾德·勛伯格(ArnoldSchoenberg)的鋼琴協奏曲緊密相連。近年來,因為關節炎的緣故,他不再
演奏對身體要求較高的
曲子如
貝多芬的《錘子鋼琴奏鳴曲》(HammerklavierSonat')。 再也沒有
鋼琴家會比布倫德爾更貼近
貝多芬的
音樂。布倫德爾是第一位錄製
貝多芬鋼琴
音樂全集的
鋼琴家(1964年)。隨著對
貝多芬的認識加深,布倫德爾又重新錄製奏鳴曲全集兩次,並在重要的
音樂中心
城市演出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多年來,布倫德爾
演奏的貝多芬協奏曲、小曲與
變奏曲也得到應有的重視,但是現在他又開始向自己的詮釋挑戰,重新錄製這些已經受到肯定的
作品。
“情感必須長存於
音樂家的心中,”布倫德爾在1970年撰寫的散文中曾經提到這一點。根據啟蒙時期的美學觀點,
貝多芬成功的創作出兼融感官與理性、情感與思考力的
音樂藝術;布倫德爾則深深被這種並容心理與外在型式的藝術所吸引。他不斷提倡鼓吹
貝多芬一些被誤解的傑作(如:第十六、二十二號鋼琴奏鳴曲),以他獨特的心理學詮釋觀點受到重視。
貝多芬《薩利耶里主題與十段變奏》結合了精巧的音色控制,平靜的音型、清晰的結構與鮮明的特色,當然還有年輕貝多芬少不了的即興成份。《狄亞貝里》主題變奏的最高成就在於描繪出廣達三十三種不同性格的變奏,布倫德爾形容這首
作品是“所有鋼琴作品中最偉大的一首”。在這首似乎無窮無盡、特色各有不同的
變奏曲中,布倫德爾詮釋誇張的壯麗(第一段)、狂熱的妄想(第九、十與二十八段)、幽默(第十五、二十五段等)、怪誕的誇大(第二十一段)與神秘的本質(第二十段)等多樣色彩。 詮釋
貝多芬富含戲劇性的不朽
作品時,布倫德爾就像站在高處綜觀整部作品,所有手法、細節似乎都經過事先規畫與安排。在此前提下,布倫德爾彈出具有圓舞曲風格的狄亞貝里主題,主題也預示接下來的三十三段
音樂都是依據它發展。最後一段變奏是以小步舞曲寫成,或許這是根據狄亞貝里旋律寫出最優雅細緻的變奏樂段,帶有
莫扎特與洛可可時期的風格。在布倫德爾最近錄製的《狄亞貝里》主題變奏里,他把這段變奏的特色推向極致。
作品簡介
英文名稱:Beethoven:CompletePianoSonatas[BOXSET][10CD]
資源類型:APE
專輯歌手:AlfredBrendel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
地區:美國
作品簡介:《狄亞貝里》主題變奏之外,
貝多芬的六首鋼琴小品也收錄在這套專輯。布倫德爾詮釋最美麗的地方就在於忠實彈出這些小品簡樸單純的面貌,
音樂就在這樣率直坦白的樂風中發展。第一首小曲是“稍快的行板”,樂曲從二十一小節開始變得內斂起來,不斷重複由三個音符組成的音形,在流暢的旋律與交替變換的節奏中穿插顫音與短小的裝飾奏。布倫德爾以改變樂曲結構的方式讓
音樂產生自然流泄出本身強烈抒情的“錯覺”。在隨後的再現部里,聽到主題移到低音聲部且不斷努力的向高音域攀升。整首
曲子完全沒有壓力,就是從最初的“簡單”開始發展,在有限的
時間內達到無法想像的豐富境地。
第五首“近乎小快板”是一首親切溫馨又嚴謹的小曲。請注意布倫德爾輕微地抑制住樂曲最後的節拍,特彆強調它沈思的特色以便全力衝進最後一首小曲“急板”狂熱的開始樂段。為了強調“急板”透明的音色,布倫德爾特意不使用踏板,所以顫音的低音降E音的共鳴變得更深。
第二十九號鋼琴奏鳴曲《漢馬克拉維》與第三十二號鋼琴奏鳴曲是對鋼琴這項樂器極大的挑戰。
貝多芬曾說,《漢馬克拉維》是一首“給
鋼琴家一點事做做,此後五十年它會被一直拿來
演奏”的
作品。布倫德爾錄過兩版現場實況的《漢馬克拉維》奏鳴曲。
李斯特、
克拉拉·舒曼以及馮·畢羅之後,十九世紀最後十年少有
鋼琴家能駕馭這首奏鳴曲。
古爾德所提倡並認為應該取代現場演出的
錄音與剪接技術讓更多
鋼琴家有機會挑戰這樣的
作品,但是布倫德爾卻能以現場演出來證明自己的實力。
如果不犧牲
音樂的清晰度與控制力,第一
樂章快板開始的速度幾乎根本無法
演奏,但是布倫德爾對
貝多芬明顯的節拍瑕疵無動於衷,活潑但不危險的節拍緊緊貼住音樂的架構,簡單而且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讓人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快板
樂章的發展部,它把主題重新塑造成賦格的面貌,複音與結構變得更寬廣而且複雜。布倫德爾在這裡儘量減少使用踏板以使音符都能個別呈現它們應有的效果。
中
樂章是“綿延的慢板”,有人形容它是“
世界上所有苦難的集體墳場”。隨著微妙的音色控制,布倫德爾很別致的在充滿激情的樂段中使用柔音踏板。這個
樂章的高潮是在再現部,右手精巧地彈奏著三十二個音符組成的主題,與低音聲部的和弦恰成對比卻又取得完美的平衡。細膩的
聲音與細微的動態是讓主題的變化與表現更加深刻。
第三十二號鋼琴奏鳴曲第一
樂章代表
貝多芬著名的“C小調心境”的最後顯現。精練的主題動機是以C-降E-B這三個音構成,隨著最後重音與不和諧音的發展,
音樂進入“有活力的快板”的賦格樂段。如果布倫德爾讓快板
樂章呈現管弦樂化的風格並讓節奏再激動些,接下來的短調
樂章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
聲音世界。布倫德爾在這個
樂章不特彆強調低音,而是讓高音域較先前更加響亮。 “短調”是由一段段變奏組成,以節奏及複音不斷反覆基本的主題,但是
音樂的音域不斷向上移動,仿佛已經快超過鋼琴所彈出的最高音域。如同以往的布倫德爾,他遵照
貝多芬譜面上具體的指示,但是又能以內斂的手法把
曲子帶到更深遠的境界。伴隨著高音G的顫音與左手靈妙的樂段,主題在結尾部份的高音域再現,布倫德爾讓最後的和弦不是結束整首奏鳴曲,而像是開啟了寧靜,也就是現代人覺得最重要的
聲音。
《鋼琴大師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傳》
內容簡介:阿爾弗雷德·布倫德爾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
古典鋼琴家之一,他曲目廣泛,學識淵博,由他
演奏的
莫扎特、
貝多芬、
舒伯特、勛伯格等人的
作品被視為不可替代的重要詮釋,布倫德爾錄製與發行的海量
唱片則是對其卓越成就的永恆見證。此外,他還作有三卷詩集,撰寫過大量優秀的
音樂隨筆,曾發表多篇極具轟動效應的演講。而另一方面,他迴避媒體,儘管那會為他贏得更多公眾的歡呼。這部為他70大壽而特別製作的影片,使他不得不讓攝像機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進入他的私人空間。布倫德爾已正式宣布將於2008年告別
音樂舞台,因此他留給我們的這部音樂影片愈顯珍貴。
個人自述
為了使自己在鋼琴上繼續取得進展,我常聽阿瑟·魯賓斯坦(ArthurRubinstein)和
威廉·肯普夫(WilhelmKempff)的
演奏。我很有興趣聽我的年輕同行們的
演奏,但使我獲益最多的是回過頭去聽費肖爾、科托以及斯納貝爾的
錄音。實際上.我對
指揮家和歌唱家給予了更多的注意。在他們那裡有許多可學的東西。如果可能的話,我喜歡聽
貝多芬和
李斯特彈奏。我認為
李斯特一定比今天所有的
鋼琴家更優秀。他一定能在
音樂上給我們更多的東西。你只要看看他年輕時寫的那些東西,例如那些最難的練習曲如十二首超技練習曲(etudesd’executiontranscendante)。你不能想像今天有任何人能在技巧上比他更好。也許有些人能夠較少地彈錯音符,但那又怎樣呢?並不能表明他們就更偉大。
我願意親自見見
舒曼、
貝多芬、
莫扎特。
莫扎特或許是最有趣的人,因為很難想像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我不認為有誰弄清了這一點。我希望繼續走向成熟,我還只是40齣頭,還有許多東西有待學習。儘管總地說來我對評論家的評論沒有什麼可抱怨的。有一次在紐約,一位評論家暗示說:我所彈奏的
貝多芬將在未來幾年中走向成熟。我希望這位評論家的看法是正確的。我一直在從
貝多芬的
作品中發現新的微妙之處。新的發現必須一直繼續下去。如果我認為我已窮盡了整個
貝多芬,我想這將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他的
作品是那樣驚人的複雜,新的洞察和發現簡直沒有盡頭。我不需要
批評家來告訴我這一點。
藝術家必須做的一件事是保持自己個人的判斷力。他不應該太多地受
批評家的影響。有時候
批評家說的話可能是正確的,但這通常是在
音樂會的演出效果方面。如果我得到的印象是我彈奏得不好,那往往是場地在傳達
音響效果方面的原因。例如,我在台上聽見的
聲音可能極大地不同於人們在觀眾席上聽見的聲音,而這將改變整個演出的形象,正像你在不同的功放器和喇叭箱上放一張同樣的
唱片,其效果可能發生極大的改變一樣。有時候同一張
唱片可能產生出不同的、令人失望的效果。在整個傳輸渠道的某一個地方,一些關鍵性的東西可能會失落。因此在
演奏過程中我不得不不斷地向自己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
演奏在聽眾席上產生的效果怎樣?他們聽見了些什麼?” 因此當你問到我的成功,以及任何
藝術家取得的成功所具有的性質,我能夠回答的只是指出整個過程的複雜性,並承認成功的性質幾乎是不可理解的。顯然,我沒有早期的成功可談論。當我25歲的時候,我不屬於那種在體格上就能廣泛贏得公眾的人。我的確屬於局外人,而我也希望做一個局外人。我用某種嘲諷、鄙視的眼光去看待公眾,在那些年代我根本不知道如何設計自己。我試圖自己獨自做成一切事情,這使我花費了更長的
時間才找到自己的事業。但這一過程也有某些好處,它使我有更多的
時間去發展我的
音樂修養,使我有更多的機會去認識人、了解人。我能夠輕鬆悠閒地研究
音樂演奏會的種種事實井觀察這架機器如何運轉,我對成為一名鋼琴
演奏家將不得不怎樣樹立自己的形象也有了更好的觀察和透視。我有幸沒有處在必須設法維持早期取得的成功的巨大壓力下,那種壓力甚至可以使最大的才能遭到毀滅。我並不認為有什麼成功秘訣,如果真有什麼秘訣,我知道我並沒有遵循它。
個人評價
布倫德爾是20世紀德奧鋼琴學派承前啟後的代表人物。他的
演奏風格繼承德奧體系的傳統,注重樂曲結構和內在張力,以廣博的知識、高超的技藝、豐富的想像力而見長。善於處理裝飾音和華彩樂段,音色變化細膩,情感豐富深邃,對所品的詮釋深刻完美,充分表現出“學者型”
鋼琴家的
藝術特色。 布倫德爾的
演奏深受菲舍爾-迪斯考的影響,早期以演奏
李斯特的
作品名噪一時,後期對
舒伯特的作品有獨到的演繹,被認為是當今最權威的
舒伯特作品演奏專家。他
演奏的
舒伯特奏鳴曲自然是權威的詮釋,他與克利夫蘭四重奏團錄製的《鱒魚》是此曲最平衡的版本。此外,他
演奏的
貝多芬32首奏鳴曲也受樂壇好評。《樂思與回想》是他一生的經驗總結,也是他對
音樂藝術的又一貢獻。
唱片選粹
Philips 412 789-2
Philips 438 730-2
Philips 420 071-2
Philips 426 637-2
Philips 434 078-2
Philips 442 269-2
莫扎特:第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鋼琴協奏曲(聖馬丁樂團/
馬里納)
Philips 422 076-2
Philips 400 078-2
Philips 422 571 – 2
莫扎特:第九、十五、二十二、二十五、二十七鋼琴協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