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圖里斯親王航母(Principe de Asturias),西班牙海軍艦隊旗艦,1988年開始服役。輕型航母,戰時最多載機37架(基本為“鷂”式垂直起降機和“海王”直升機)。1979年10月,輕型航母“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開工,1988年5月30日加入現役。作為西班牙海軍現役唯一一艘航母,國產化達70%的“阿斯圖里斯親王航母”是西班牙人心中的驕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斯圖里斯親王航母
- 外文名:Principe de Asturias
- 國籍:西班牙海軍艦隊旗艦
- 服役時間:1988年5月30日
簡介,基本數據,航母發展史,國際航母,發展趨勢,
簡介
1990年,該艦進行部分改裝,對島式上層建築作了改進,使主要艙室布置更加合理,為停機坪上的直升機設定了保護裝置;另外對居住條件進行了改進,使艦上可增住6名軍官和50名技術人員。
1979年10月,輕型航母“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開工,1988年5月30日加入現役。該艦長195.5米,寬24.3米,2台LM-2500燃汽輪機,滿載排水量16700噸,最大航速26節,20節時續航力6500海里。艦員、航空人員編制763人。該艦獨特之處在於它的飛行甲板在主甲板上面,從而形成敞開式機庫,而別的航母大多是飛行甲板與主甲板在同一水平面上,機庫是封閉式的。它的滑躍跑道前端為12度上翹角,可以起降較重型的飛機。該艦平時載機20架,其中6-12架“鷂Ⅱ”,6-10架“海王”直升機,但在緊急情況下可載機37架。
基本數據
滿載排水量:17188噸
艦長:195.9米
艦寬:24.3米
吃水:9.4米
動力裝置:常規動力,2座燃氣輪機,單軸推進。
功率:34.1兆瓦(4.64萬馬力)
航速:26節
續航力:6500海里/20節。主要武器裝備:4座20毫米近戰武器系統。
搭載飛機:垂直/短距起降飛機12架,直升機16架。
人員:艦員555人,司令部和航空人員208人
中部飛行甲板和島式上層建築
火炮:4座巴贊(Bazán)“梅羅卡”(Meroka)2A 12管20毫米近防炮,仰角85o,發射率3600發/分,射程2公里 2座萊茵麥托(Rheinmetall)37毫米禮炮
電子支援/對抗:(Elettronica Nettunel),截獲和干擾
作戰數據系統:NTDS指揮系統,11、14號數據鏈,馬可尼-馬特拉SCOT 3衛星通信系統
武器控制:4部塞萊尼亞(Selenia)指揮儀,用於“梅羅卡”炮;拉德麥克(Radamec)2000系列
雷達:對空搜尋:休斯(Hughes)SPS52C/D,3坐標,E/F波段,240海里
對海搜尋:ISC卡迪恩(Cardion)SPS55,I/J波段
飛機控制:ITT SPN35A,J波段
火控:4部斯佩里(Sperry)VPS 2,I波段,用於“梅羅卡”炮;RTN 11L/X,I/J波段,飛彈警告;塞萊尼亞RAN 12L,I/J波段,目標指示
戰術空中導航:URN25
載機:6-12架AV-8B“鬥牛士”(Bravo)垂直/短跑起降戰鬥機,6-10架SH-3“海王”(Sea King)直升機,2-4架AB212反潛/預警直升機,2架SH-60B“海鷹”(Sea Hawk)直升機
具有12o升角的躍飛甲板前部
航母發展史
航空母艦主要有: 航空母艦; 戴高樂航空母艦; 克萊蒙梭航空母艦; CVN-77 庫茲涅夫航空母艦; 斯坦尼斯航空母艦;尼米茲航空母艦; 甘迺迪航空母艦; 維蘭特航空母艦; 卓越航空母艦; 阿斯圖里斯親王航母; 小鷹號航。
航空母艦序曲
美國“伯明罕”號輕巡洋艦靜靜地停泊在美國東海岸漢普頓的錨地,它的艦首甲板上鋪設著木製飛行跑道。這條26米長的跑道從巡洋艦的艦橋開始向前甲板延伸。在跑道的起點,停放著一架“寇蒂斯”單座雙翼民用飛機--“金鳥”號。
試驗本應在軍艦逆風航行時進行,但現場突然颳起了狂風。為了完成試飛任務,駕駛員伊利決定:在軍艦停泊的條件下強行起飛。
這是人類首次駕駛飛機從一艘軍艦上起飛,這次壯舉為航空母艦和海軍航空兵的發展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
這兩次試驗是航空母艦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它證明飛機完全可以從軍艦上起飛和降落並執行戰鬥任務,它奠定了航空母艦作為一種新型戰艦的生存基礎。不久的將來,作為主宰海空戰場的新一代海上霸王,航空母艦將正式走上歷史舞台。
航空母艦的艱難孕育
☆ 英國海軍揭開歷史篇章
1917年3月,英國海軍決定將一艘正在建造中的大型巡洋艦“暴怒”號改建為飛機母艦。“暴怒”號的前主炮被拆除,在艦體的前半部加裝了69.5米長的飛行甲板,鋪設了木製的飛行跑道。改裝後的“暴怒”號被稱為“飛機載艦”,標準排水量19153噸,航速31.5節,共搭載10架飛機:6架“幼犬”式戰鬥機和4架“肖特184”式水上飛機。但是,由於艦上高聳的塔式桅桿和煙囪的阻礙,起飛後的飛機無法返回母艦。
阿斯圖里斯親王航母
為了打破飛機著艦禁區,英國海軍少校鄧寧進行了勇敢的嘗試。1917年8月2日,鄧寧憑藉著高超的駕駛技術,駕駛“幼犬”戰鬥機用側滑著陸的方式艱難地降落到航行中的“暴怒”號前甲板上,在世界上首開飛機在航行的軍艦上降落的先河。 1917年底至1918年初,“暴怒”號進行了大改裝。這一次將軍艦後主炮和後桅拆除,在艦體後部加裝了86.6長的飛行甲板。這樣,以艦體中部上層建築為界,前部甲板用於飛機起飛,後部甲板用於飛機降落,飛機可以互不干擾地同時進行起降作業。
儘管如此,“暴怒”號仍然不具有全通式的飛行甲板。飛機雖能勉強著艦,但由於艦體中部的艦橋、桅桿和煙囪引起的湍流的影響,飛機著艦仍然十分困難。所以,此時的“暴怒”號還是一艘很不完善的航空母艦。
☆ 美國海軍的“帶篷馬車”
1920年,美國海軍選中5500噸的運煤船“木星”號來改裝它自己的第一艘航空母艦。1922年,該船完成改裝,被重新命名為“蘭利”號,編號為CV-1。“蘭利”號標準排水量11050噸,滿載排水量14700噸,最大航速15節,其上鋪設有長165.3米、寬19.8米的全通式飛行甲板,載機34架。
同年11月,又使用壓縮空氣彈射器進行了艦載機彈射起飛試驗,兩次試驗都取得了成功。1923年,“蘭利”號到各地進行航行展示,並在航行中進行各種作戰系統的試驗。1924年,“蘭利”號被編入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的作戰序列,美國海軍終於有了自己的第一艘航空母艦。 1942年2月27日,“蘭利”號在執行運送P-40戰鬥機的任務時,在爪哇海被日本海軍的岸基攻擊機擊沉,結束了它不同尋常的一生。
☆ 不甘人後的日本海軍
日本海軍也一直關注著海軍航空兵和航空母艦的發展,早在1913年,日本海軍就著手將一艘商船“若宮丸”號改裝為水上飛機母艦。1920年,日本海軍又開工建造了本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鳳翔”號,並於1922年年底建成服役,由於該艦在航母發展史中第一次使用了島狀上層建築,因而被稱為第二代航母。它在“外貌”上已經頗像現
阿斯圖里斯親王航母
代航母了。 “鳳翔”號全長168米,標準排水量7470噸,最大航速25節。該艦在甲板前部有大約5度的下傾斜坡,兩部升降機沿飛行甲板中線布置。它打破了第一代航母的“平原型”結構,一個小型島式艦橋被設定在飛行甲板的右舷。三個煙囪可向外側傾倒,以免影響飛機起降作業。
但是經過試驗,日本海軍發現“鳳翔”號的島式結構並不是很合適。由於該艦的飛行甲板比較狹窄,島式建築在起降時顯得非常礙事。為了保證艦載機的安全起降,日本海軍最後拆除了島式建築,由此,世界上第一艘“純種航母”又恢復成為一艘典型的“平原型”航母,這從發展上講是一種倒退。
☆ 開創歷史先河的“競技神”號
“競技神”號一開始就按照航母標準進行全新設計。它採用封閉式艦首和全通式飛行甲板,一個環繞著煙囪的大型艦島配置在艦體右舷,構成了一個比“鳳翔”號大得多的島式上層建築。由於“鳳翔”號後來放棄了這種結構,“競技神”號實際上是第一艘真正採用島式結構的航空母艦,成為各國航母爭相模仿的標準樣版。
“競技神”號的標準排水量是10950噸,航速25節,載機20架。後來由於艦載機大小、重量的不斷增加,載機數量減少到15架。它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的艦上配備了強大的火力,4門140mm炮、4門102mm炮和4門47mm炮,主要用於防空作戰,這一點與現代航母注重對空防禦如出一轍。
☆ 切薩皮克灣的歷史性轟炸
1921年7月21日,停泊於美國西海岸切薩皮克灣的“賓夕法尼亞”號戰列艦上雲集了美國海陸軍的高級將領。在不遠處的海面上,靜靜地停泊著三艘靶艦,其中包括排水量22808噸的德國戰列艦“奧斯特弗里斯蘭”號。
航空母艦色彩紛呈
☆獨闢蹊徑的英國輕型航母
二戰後的英國由於國力日衰,在航空母艦的發展上遠遠落後於美國。在60年代初期它還擁有7艘航母,其中有4艘是二戰老艦,2艘是50年代初服役的“鷹”號和“皇家方舟”號大型航母,1艘1959年服役的“競技神”號。60年代末,4艘老艦退役,70年代末,大型航母“皇家方舟”號退役,從此皇家海軍再無艦隊型航母。
阿斯圖里斯親王航母
為了解決海軍缺少航母的問題並考慮到資金缺乏的實際情況,英國海軍利用60年代問世的“鷂”式垂直起降飛機,推出了全通甲板巡洋艦的方案,也就是“無敵”級輕型航母方案。該級第1艘“無敵”號1973年7月開工,1980年7月服役。第2艘“卓越”號1976年10月開工,1982年6月服役。第3艘“皇家方舟”號1978年12月開工,1985年11月服役。
該級航母長206.6米,寬27.5米,標準排水量16000噸,滿載排水量19500噸。主機為4台“奧林普斯”燃氣輪機,航速28節,18節時續航力5000海里,編制艦員、航空人員共1032名。其飛行甲板長168米,寬32米,首端滑躍甲板上翹6度或12度,斜坡長為27.5米。該級航母沒有安裝彈射器和攔阻索,通常載8架“海鷂”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和12架“海王”反潛直升機,並裝有“海標槍”中程艦空飛彈。 ☆走自己的路
除了美、俄、法、英四大國外,世界上還有想擁有航母的國家。但無論從經濟上還是從技術,它們都沒有擁有大型或中型航母的能力。英國的輕型航母為這它們趟出了一條物美價廉的路子。
大利於1981年3月動工興建了“加里波第”號輕型航母,並於1987年8月正式服役。該艦長180米,寬33.4米,標準排水量10100噸,滿載排水量13370噸,採用4台LM-2500燃汽輪機,總功率59500馬力,最大航速30節,20節時續航力7000海里。其飛行甲板為直通甲板,長173.88米,寬30.4米,前端上翹6.5度,在上層建築前後分別有2部升降機。可載“鷂”式飛機和直升機共18架。該艦獨特之處在於它除了2座“蝮蛇”八聯防空飛彈外,還裝有4座“奧托馬特MK2”遠程反艦飛彈發射裝置和2座三聯反潛魚雷發射管,這在航母中是比較少見的。
西班牙於1967年從美國租借了1艘二戰老航母“迷宮”號,無法滿足海軍需要。1979年10月,輕型航母“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開工,1988年5月30日加入現役。該艦長195.5米,寬24.3米,2台LM-2500燃汽輪機,滿載排水量16700噸,最大航速26節,20節時續航力6500海里。艦員、航空人員編制763人。該艦獨特之處在於它的飛行甲板在主甲板上面,從而形成敞開式機庫,而別的航母大多是飛行甲板與主甲板在同一水平面上,機庫是封閉式的。它的滑躍跑道前端為12度上翹角,可以起降較重型的飛機。該艦平時載機20架,其中6-12架“鷂Ⅱ”,6-10架“海王”直升機,但在緊急情況下可載機37架。
阿斯圖里斯親王航母
泰國出於本國需要,在1992年從西班牙訂購了一艘輕型航母,命名為“差克里·納呂貝特”號。該艦於1997年3月移交給泰國海軍,造價3.6億美元,只相當於西方1艘護衛艦的價格。其全長為182.6米,寬22.5米,滿載排水量11485噸,2台LM-2500燃汽輪機和2台MTU16V1163TB83柴油機,最大航速26節,12節時續航力10000海里,艦員、航空人員編制600人。它的滑躍跑道上翹12度,可載12架AV-8B“鷂Ⅱ”或15架“海王”直升機。防空武器為1套8單元“北約海麻雀”艦空飛彈垂直發射裝置和4座“密集陣”近防系統。 除此之外,世界上還有印度、巴西、阿根廷三國擁有航空母艦。印度擁有“維蘭特”號航母,它就是曾參加過馬島海戰的英國“競技神”號航母,滿載排水量28700噸,載“海鷂”戰鬥機12架和“海王”直升機7架。這艘航母使用“滑躍式”方式起飛飛機。現在,印度計畫購買俄“戈爾什科夫”號航母和米格-29K艦載戰鬥機,並自行建造1艘國產航母。阿根廷的“五月二十五日”號航母原屬英國“巨人”級,1948年由荷蘭購得,1969年又落到阿根廷手中。該艦滿載排水量19896噸,艦上設有彈射器,可載“超軍旗”戰鬥機等18架。巴西的“米納吉拉斯”號航母也屬英國“巨人”級,於1956年落戶巴西,滿載排水量19890噸,1部蒸汽彈射器,載反潛機和反潛直升機共17架。
國際航母
目前世界上實際擁有航母的國家
1. 美國
美國海軍現有2型3級12艘大型航空母艦,其中包括小鷹級常規動力航母3艘、企業級核動力航母1艘、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8艘。
CV63“小鷹”號常現動力航母該艦為小鷹級首艦,1961年4月服役,常駐西太平洋執勤;
CV64“星座”號為小鷹級航母的第2艘,1961年10月27日加入太平洋艦隊服役,性能與“小鷹”號一樣。
CVN65“企業”號為美國海軍第一艘核動力多用途航空母艦,1958年至1960年建造,當時造價為4.5億美元,1961年11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1965年至1990年部署在太平洋艦隊,1990年至1994年進行為期4年的更換核燃料和現代化改裝,之後加入大西洋艦隊,目前母港設在維吉尼亞州美國最大的海軍基地諾福克。
CVN68“尼米茲”寫這是繼“企業”號之後的第二艘核動力超級航空母艦,以二戰時期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司令尼米茲上將命名,1968年動工,1972年下水,1975年5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1987年轉入太平洋艦隊,母港設在布雷默頓,1998年3月進入位於諾福克的紐波特紐斯造船廠進行歷時3年的大修,計畫2002年完成。
CVN69“艾森豪”號為尼米茲級的第2艘,以美國第34任總統命名,性能與“尼米茲”號一致,1977年服役,部署在大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曾參加波赫戰爭空襲波赫塞族武裝,多次前往地中海和海灣執勤。
CVN70“文森”號該艦以二戰前海軍的堅定支得者美國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主席“卡爾·文森”命名,性能與尼米茲級前二艘一樣,1982年3月加入大西洋艦隊服役,1983年部署至太平洋艦隊,母港為布雷默頓海軍基地。
CVN71“羅斯福”號是尼米茲級的第1艘,以美國第26任總統命名,性能略有改進,滿載排水量增至97574噸,1986年10月服役,部署在大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
阿斯圖里斯親王航母
CVN73“華盛頓”號以美國開國總統喬治·華盛頓命名,性能與“林肯”號一樣,1992年服役,部署在大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 CVN74“斯坦尼斯”號,這是尼米茲級的第7艘,1995年12月服役,是美海軍第一艘裝備IT-21“21世紀信息技術”系統,實現網路化的現代航空母艦,核動力裝置也得到進一步改進,一次加注核燃料可連續運行23年,因此在45-50年的服役期內只需要換一次核燃料。
CVN75“杜魯門”號為美海軍20世紀最後服役的航母,造價高達45億美元。該艦以美國第33任總統命名,1993年至1996年建造,1998年7月服役,部署在了西洋艦隊,母港為諾福克海軍基地。
2. 法國。“克萊蒙梭”級的首艦“克萊蒙梭”號於1955年11月在布勒斯特船廠開工,1957年12月下水,1961年11月建成服役,於1997年7月退役。第2艘R99“福煦”號於1960年7月下水,1963年7月服役,2000年退役後出售給巴西海軍。 “戴高樂”號是法國海軍第一艘核動力中型航空母艦,也是法國海軍目前唯一一艘現役航空母艦,於1983年5月開工建造,1994年下水,2000年9月正式服役。
4. 巴西。“聖保羅”號航空母艦是2000年巴西從法國購買的“福煦”號,是目前巴西海軍唯一一艘航空母艦。該艦原是1963年進入法國海軍服役的“福熙”號,原屬英國“巨人”級,原名“復仇者”號,1942年 建造,1945年在英國海軍服役,1956年巴西購買後進行了改裝。1960年12月編入巴西海軍服役。
5. 印度:3艘常規動力航空母艦,“維克蘭特”號、“維拉特”號和“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號(蘇聯建)。1957年,印度從英國購買了“維克蘭特”號航母(巨人級),1997年1月“維克蘭特(Vikrant)”號退役。2004年,印度購買了俄羅斯退役的“戈爾什科夫元帥”號航母。
6. 泰國:1艘“加克里·納呂貝特”號常規動力航空母艦。
7. 西班牙:1艘“亞斯圖里阿斯王子”號常規動力航母。1967年,西海軍向美國租借了二戰老航母“迷宮”號,後於1973年正式買入,但“迷宮”號已經是老態龍鐘了。1979年10月,西班牙巴贊造船公司開工建造R11“阿斯圖里亞斯親王”號輕型航母, 1988年5月3日正式進入海軍服役。
8. 義大利。輕型航母C551“加里波第”號,1987年8月正式服役。
發展趨勢
海上稱霸半個多世紀的航空母艦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未來新一代航空母艦—— C V N X即將出籠。
用積木“拼”起來的龐然大物雖然航母費用昂貴、消耗巨大、保養費力,但大型化仍是其主要發展方向。如美國雖然已擁有12個大型航母戰鬥集群,但在美國海軍重新制訂面向21世紀的新航母發展計畫、研究未來航母採用何種設計方案時,面對有關研究機構提出的噸位分別為大、中、小,載機量分別為80架、60架、40架3種方案,美國海軍仍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大噸位、大甲板的 C V N X方案。其原因是:“兩大”航母的效費比比中、小型航母大得多。據研究,一般10萬噸級的航母由於所載的飛機、航空燃油和彈藥多,其攻擊威力及戰鬥持續能力幾乎等同於兩艘6.5萬噸級中型航母的作戰效能,而兩艘這樣的中型航母的建造費和使用費則要大於一艘大型航母。其次,“兩大”有利於未來先進重型化和調整化艦載機的搭載和作戰使用,而中、小型航母的甲板長度和寬度有限,從而影響其戰鬥力的發揮。再者,“兩大”航母的適航性更好。無論是實施遠洋作戰,還是跨越大洋實施由海到陸的近岸作戰,大噸位航母較中、小噸級航母的適航性都更好,也有利於艦載機的作戰。除此之外,大型航母在作戰使用的靈活性、自身的生存性、艦員生活的舒適性等方面較中小型航母都具有優勢。因此最後美軍確定的 C V X1航母主尺度為:水線長359 .9米,比“尼米茲”長21.35米;水線寬度為44米,比“尼米茲”寬3.2米;飛行甲板總寬度可增加到87米,比“尼米茲”寬7米。
從艦艇的建造技術上看,傳統的造艦技術是在船台上從底到上、從外到里,一步一步地建造,因此建造周期往往較長,而且建好後很難改造。現代造艦技術已經發展到了模組化的時代。採用模組化技術建造,在完成設計後,就可以在船廠同時建造整艦的不同部位模組,然後像拼積木一樣在船台上完成組裝,從而大大縮短了建造周期, 建好後還可以方便地更換不同模組,有利於戰艦的改裝。
看不見?聽不著?
從遠古時代以來,人類一直夢想著自己能夠變成“隱形人”,能夠在別人毫無知覺的情況下自由自在地活動。而航母那龐大的身軀無疑是“活靶子”。據測試,僅“尼米茲”級航母上層建築的雷達反射面積就與“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整艦的反射信號相當。因此,加強航母的隱形性是各國主要的發展方向,而高科技的發展已經為這種夢想提供了可能,由此也將使得未來航母與現代航母變得面目全非。
未來航母隱形主要是徹底改變傳統航母的上層結構,大大降低光學特徵和雷達反射截面積。未來的航母將取消傳統突出的桅桿、旋轉雷達天線、煙囪和各種通信天線,而採用與艦橋融為一體的封閉式桅桿和感測器,並將飛彈、艦炮等各種武器放置在艙面以下,外形更顯扁平、低矮、光潔。如美國的 C V N X的上層建築就將設計成傾斜的多面體。島上設定有可能將傳統的島型艦橋一分為二:一個置於甲板右舷前側,負責艦隻操作;另一個置於甲板右舷靠後,負責艦載機的起、降作業;也可能是將“島”前移。同時原來眾多的雷達、通信天線全部內置化,並對一些突出部位採用敷設雷達吸波塗料等措施,從而達成外形隱形的目的。除此之外,未來航母在降低紅外輻射、消除艦體磁場和電子設備的電磁輻射等方面也將採取相應的隱形措施,採用新型動力推進系統,大大降低艦艇的自身噪聲,減小音響特徵,如現代潛艇般安靜。
不需“掉頭”即可收放飛機
未來航母將採用現代化的全電力推進系統。綜合全電力推進系統是一種將艦上動力機械能源改成電力能源同時向全艦提供日用和推進用電的綜合利用與統一管理的系統。該系統具有諸多優點,如:採用模組化、系列化、標準化產品,降低造艦的採購費用;對艦上能源實行綜合管理,減少能源消耗及機器磨損,運行經濟性好;裝機數量減少,節省操作和維修人員;發電機組布置靈活,電網多路供電,系統更安全可靠;噪聲低,隱形效果好;便於現代化改裝,較易兼容先進技術,有足夠的功率儲備,可為電磁彈射器、阻攔裝置、升降機等提供充足的電力。正因如此,該系統被譽為21世紀艦艇最先進的推進系統。目前,美、英、法、德等國在這兩方面已取得重大研究進展。
飛機彈射器和飛機著艦制動裝置(也稱阻攔裝置)等航空支援設備也將得到現代化的改進。目前美國航母使用的蒸汽彈射器體積超過1100立方米,而重量接近500噸,工作效率只有4%~6%,設備過重、體積龐大、效率太低。飛機在起降時航母必須逆風航行,以獲得足夠的升力。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磁彈射器的成功已指日可待。電磁飛機彈射器實際上就是利用電磁能量來彈射艦載飛機,預計輸出的能量達122兆焦,巨大的能量使航母無須掉轉“船頭”,飛機迎風即可順利展開彈射作業,可望比現在的蒸汽彈射系統減輕50%的重量、65%的容積和30 %的人力。它將更有利於艦面布置,並使飛行甲板設施的總重減少約1000噸。與此同時,為取代目前已明顯落後的飛機阻攔裝置,一種新型的電磁著艦制動裝置也正在研製之中。該裝置重量輕、容積小、操作容易,不但能增加飛機著艦次數,還能延長飛機的壽命。
目前,現役每艘“尼米茲”級航母50年全壽命周期的費用高達210億美元。據研究表明,在航母的各項開支中,最大的單項開支為人員開支。它不僅包括人員的工資、津貼及培訓費等直接開支,而且還包括營房、醫療、給養等間接開支。這就迫切需要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配備,而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提高艦艇的 “智慧型化”。在航母上,航空保障和支持人員占有相當大的比重。通過採用先進的飛行管制系統,提高維修保養和加油等作業的自動化水平,安裝新型彈射器及著艦制動裝置等措施,即可有效減少艦面航空保障人員的數量;而通過眾多先進信息感測器的使用,採用新型計算機支援系統和多功能控制台,實現信息的綜合顯示等手段,則可裁減航空、戰鬥情報中心的人員。此外,艦上還將裝備新式無人機。這種戰鬥機裝備有智慧型化的通信、導航、目標識別及武器系統,能夠在控制中心的指揮下遂行各種作戰任務,並具有優越的遠程作戰能力和戰場生存能力。
摘掉“浮動靶標”的頭銜
由於現役航母自衛武器十分有限,在面對海上全方位、多批次飽和攻擊的威脅時,防禦能力較差,所以有人稱其為漂在海上的“浮動靶標”。因此增強自身防禦能力、提高安全性是未來航母的一個重要指標。以美國 C V N X航母為例, C V N X將配備一種專為非“宙斯盾”艦艇開發的新型自衛武器系統。它與艦上的感測器和武器系統相連可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的防禦作用。系統中感測器主要包括經過改進的多部對空搜尋雷達、先進綜合電子戰系統、一套全新的紅外搜尋與跟蹤系統及熱成像感測器等。武器主要包括有“拉姆”滾轉彈體飛彈、“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海麻雀”飛彈及“軟”武器“納卡爾”主動誘餌系統等。 C V N X航母的艦艇自衛武器系統藉助光纖局部區域網路技術,能將艦上防空感測器及武器與新型計算機和先進顯控台結合起來,可處理探測設備蒐集到的全部信息,並具備同時準確跟蹤多個空中目標的能力,能迅速對來襲目標的威脅程式進行評估,並以最高的效率指揮艦載武器系統實施目標攻擊,有效對付和攔截來自各個方向的反艦飛彈的“飽和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