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海德的過程哲學(又稱為過程哲學)可以說是起因於牛頓物理學的崩解;這是他所親自見證的,使他大為震撼。他的形上學見解出現於他的《自然之概念》(The Concept of Nature, 1920年)。而在他的《科學與現代世界》(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 1925年)的論文中他的形上學就已架構完成了;這本書也是對思想史,對科學和數學在西方文明興盛過程中的角色之重要研究。懷海德的形上學受到柏格森變的哲學之影響,但他也是一個柏拉圖主義者,認為“諸事件(events)之特徵源於逾時間單體(entities)對之契入(ingression)”。
1927年,懷海德受邀在愛丁堡大學的季福講座演說。1929年講稿出版為《歷程與實在》(Process and Reality)一書,為歷程哲學奠基,是對西方學的重大貢獻。除了英國外,歷程哲學在世界各處都引人跟隨,較著名的有哈特雄(Charles Hartshorne),還有歷程神學家約翰‧科布(John Cobb, Jr.)。
著作
《歷程與實在》一書因其護衛有神論而著名,不過懷海德的上帝和亞伯拉罕的啟示性上帝是根本不同的。懷海德的機體哲學(philosophy of organism)帶起了歷程神學,在這方面有貢獻的除了哈特雄及科布外,還有格里芬(David Ray Griffin)。有些基督徒和猶太人認為歷程神學對認識上帝和宇宙是很有效果的進路。就如整個宇宙是一直在流轉改變,做為宇宙起源的上帝也被視為是在成長與改變的。 1933年出版的《觀念之歷險》(The Adventure of Ideas)對懷海德形上學的主要見解作了摘要,是他最後也最可讀的一本著作。此書中也對美、真理、藝術、冒險與和平作了定義。他認為“沒有全部的真理;所有真理都是一半的真理。想把他們當作全部的真理就是在扮演魔鬼。”